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房山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植物措施设计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婕 郭伟 孙素琪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3期21-23,共3页
植物措施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总结了北京市房山区常见的房地产、道路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三大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植物措施设计,指出现... 植物措施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总结了北京市房山区常见的房地产、道路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三大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植物措施设计,指出现有植物措施设计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设计不具有典型性、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配置树种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建设项目 植物措施设计 存在问题 对策 北京市房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土保持专家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9
2
作者 饶良懿 余新晓 +3 位作者 谢宝元 陈丽华 侯旭峰 吴敬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8-71,共4页
对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在分析了专家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指出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为核心 ,由地理信息系统技... 对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在分析了专家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指出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为核心 ,由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技术和其它技术等组成的技术体系是未来我国水土保持专家系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专家系统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地理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平衡基础上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林配置模式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魏天兴 朱金兆 +2 位作者 张建军 毕华兴 朱清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就山西西南部黄土残塬沟壑与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问题进行探讨。在遵循以小流域为设计对象单元,针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因害设防,层层设防的防护林体系配置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从林地和流域的水分平衡出发,小流域防护林体系... 就山西西南部黄土残塬沟壑与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问题进行探讨。在遵循以小流域为设计对象单元,针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因害设防,层层设防的防护林体系配置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从林地和流域的水分平衡出发,小流域防护林体系应采取合理的配置模式、促进天然植被恢复与人工造林促进植被恢复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防护林体系应基于小流域的水分生态环境合理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合理配置应遵循不同立地可承载生物量的极限值,适度造林,作到林水平衡,达到合理的植物配置模式和稳定林分结构,形成良性的水文生态环境,保证水土保持功能持续稳定。研究地区试验流域在森林覆盖率达到34%时,分布合理,侵蚀沟在封育状况好时,均可达到产流量小于允许侵蚀量。疏林地、林草间作林地、带状绿篱、未破坏的天然灌木和天然草地,稀疏林地就能够使产沙量小于允许值,并且林地具有较好的水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水分平衡 小流域 防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被引量:27
4
作者 牛兰兰 丁国栋 赵方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公路建设带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影响到环境,尤其是水土流失问题。为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保障公路正常安全运行,促进路域生态系统的建设,结合公路施工过程和特点,探讨公路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特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由此引起... 公路建设带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影响到环境,尤其是水土流失问题。为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保障公路正常安全运行,促进路域生态系统的建设,结合公路施工过程和特点,探讨公路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特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晓静 齐实 朱国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8,共6页
论述了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评价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各自的影响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评价指标值,根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临界值所确定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得出评价结果。并以黄家二岔小流域为例进行评价,得出的黄... 论述了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评价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各自的影响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评价指标值,根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临界值所确定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得出评价结果。并以黄家二岔小流域为例进行评价,得出的黄家二岔小流域基本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水土保持 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4种优势林分生态用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贺年 余新晓 +3 位作者 赵阳 邓文平 杨芝歌 张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4,70,共4页
为研究较小尺度上不同林分的生态用水,采用实验方法对2010年生长季北京山区4种主要优势林分的生态用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4种林分的生态用水量分别为侧柏376.15mm,油松335.28mm,刺槐258.90mm,栓皮栎374.94mm。生态用水的各组分中... 为研究较小尺度上不同林分的生态用水,采用实验方法对2010年生长季北京山区4种主要优势林分的生态用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4种林分的生态用水量分别为侧柏376.15mm,油松335.28mm,刺槐258.90mm,栓皮栎374.94mm。生态用水的各组分中林分蒸腾用水占据主导性地位;4种林分中,刺槐林地的有效降水能够满足全部的林地蒸散甚至补充少量土壤贮水,而其他3种林分均只能满足约75%的林地蒸散量和约55%的生态用水量。建议在降水贫乏的干旱山区造林时,适当增加刺槐林分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林分 生态用水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斌 高甲荣 +1 位作者 甘敬 李金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密云、怀柔、平谷7个区(县)24条山洪泥石流重点沟道的野外调查,了解泥石流危险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结合1998年北京山区山洪泥石流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北京市政府制订科学的山... 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密云、怀柔、平谷7个区(县)24条山洪泥石流重点沟道的野外调查,了解泥石流危险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结合1998年北京山区山洪泥石流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北京市政府制订科学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体系、对山区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险仍然比较严重,居民对泥石流灾害防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过度的山区经济开发活动以及村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是加大北京山区泥石流潜在威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8项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灾害防治 对策 北京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到生态修复的转向 被引量:12
8
作者 胡晓静 吴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8-169,172,共3页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生态学原理以及客观存在的问题来阐述水土保持应注重从生态建设到生态修复这一理念的转变,以此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给出了目前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与建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大流域长时间序列水土保持减沙效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孝盈 汪岗 +3 位作者 吴斌 吴保生 府仁寿 杨爱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67-71,共5页
为借鉴美国开发治理比较早的一些河流的经验教训,选择密苏里河上游的Willow、佐治亚州Uoya Shoals水库、韦科、田纳西河一级支流渡科河、科罗拉多河上游等5条较大的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减沙效果分析。通过前后长达10-32年的大流域、长时... 为借鉴美国开发治理比较早的一些河流的经验教训,选择密苏里河上游的Willow、佐治亚州Uoya Shoals水库、韦科、田纳西河一级支流渡科河、科罗拉多河上游等5条较大的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减沙效果分析。通过前后长达10-32年的大流域、长时间序列的水土流失治理,在排除降雨和水利工程影响的因素,其下游河道减沙效果都很显著,减沙分别在38%-5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减沙 美国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岸柳树表层根系水土保持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倩 高甲荣 +3 位作者 马岚 王兵 易扬 郭凯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95,共6页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示范区试验河段,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几种不同地表的坡面侵蚀状况进行研究,以探讨3种不同土壤生物工程措施下柳树表层根系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与裸露岸坡相比,扦插、篱墙和灌丛垫地表状况下产流...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示范区试验河段,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几种不同地表的坡面侵蚀状况进行研究,以探讨3种不同土壤生物工程措施下柳树表层根系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与裸露岸坡相比,扦插、篱墙和灌丛垫地表状况下产流产沙量均明显减少,扦插措施下坡面累积径流量为裸露岸坡的30.62%,产沙总量为裸露岸坡的33.90%;篱墙措施坡面累积径流量为裸露岸坡的17.11%,产沙总量为裸露岸坡的25.80%;灌丛垫措施坡面累积径流量为裸露岸坡的13.32%,产沙总量为裸露岸坡的20.60%,表明柳树表层根系的生发能够起到有效减少坡面侵蚀的效果。在3组不同降雨强度的作用下,灌丛垫拦截径流和减少产沙效果最好,篱墙次之,最后为扦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树表层根系 人工降雨 土壤生物工程 坡面侵蚀 水土保持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林及其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平 王海燕 张洪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6-201,共6页
为了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林及其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保护效应,以重庆四面山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土保持林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含量。该文对土壤养分含量先后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后利... 为了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林及其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保护效应,以重庆四面山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土保持林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含量。该文对土壤养分含量先后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提起的两个养分综合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空旷地、人工林及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其次是人工林。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为:82.61 g/kg、2.81 g/kg、8.86 mg/kg、120.91 mg/kg和59.80 g/kg、2.14 g/kg、8.43 mg/kg、98.81 mg/kg。与空旷地土壤养分含量相比,分别同比增加了231.08%,212.06%,11.77%,84.39%和139.67%,138.12%,6.32%,50.69%。10 a生与5 a生人工林土壤第一主成分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前者第一主成分养分含量比后者增加了127.59%。它们的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及速效K平均含量与空旷地相比,分别同比增加了202.47%,265.01%,10.06%,76.22%和125.12%,75.39%,3.46%,42.14%。10 a生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保护结果达到了天然次生林的水平。在本研究中,不同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养分影响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四面山 水土保持林 配置模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带动水土保持新发展 被引量:38
12
作者 余新晓 贾国栋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期5-8,共4页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系统概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系统概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统筹治理的原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及治理要点,并展望了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方向,可为各地水土保持的实施和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 生命共同体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地森林的土壤养分状况 被引量:56
13
作者 耿玉清 余新晓 +1 位作者 岳永杰 牛丽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9-175,共7页
森林土壤是维持林木健康生长的基质,其肥力特征影响并控制着林木的健康状态(Fisher et al.,2000)。森林退化与土壤肥力的衰退有密切的联系(La Mannaetal.,2004)。因此,对森林土壤特征的了解,可及时为森林健康经营提供依据。
关键词 山地森林土壤 土壤PH值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土壤有效磷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防护林优势树种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48
14
作者 邵方丽 余新晓 +1 位作者 郑江坤 王贺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092-6099,共8页
在北京山区,以该区防护林主要树种为依据,选择在典型天然林中设置26块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并计测样地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以及包括海拔、坡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等14个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对样地乔木和环境因子... 在北京山区,以该区防护林主要树种为依据,选择在典型天然林中设置26块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并计测样地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以及包括海拔、坡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等14个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对样地乔木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区防护林优势树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根据样地树种组成及树种重要值首先将26块样地划分为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栎类(Quercus spp.)、杨桦(Populus davidiana-Betula platyphylla)及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为优势种的5个典型群落类型,然后应用DCC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个环境因子中,海拔作为大多数环境因子的综合反映,是影响植被群落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海拔、水分、土壤有机质等的变化,第二排序轴主要反映坡度、坡向的变化,各植被群落类型沿着第一排序轴呈有规律的分布;将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进行定量分离,结果显示,14个环境因子解释了43.19%的物种分布格局,其中地形因子解释部分为20.36%,土壤因子解释部分为11.9%,土壤和地形的交互作用解释部分为1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DCCA 群落 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周转过程中固存CO_2的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林 孙向阳 +2 位作者 高程达 乔永 李素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8-586,共9页
次生碳酸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有机碳库大2倍-5倍,其形成与周转对该地区土壤碳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分析测定土壤碳酸盐(SC)含量及其δ^13C... 次生碳酸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有机碳库大2倍-5倍,其形成与周转对该地区土壤碳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分析测定土壤碳酸盐(SC)含量及其δ^13C值、土壤CO2的δ^13C值和母质风化物的δ^13C值等,探讨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重结晶过程中对土壤CO2的固定,并计算其固定量。结果表明:次生碳酸盐的δ^13C值主要由土壤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决定,可用土壤CO2的δ^13C值计算次生碳酸盐的δ^13C值。对该研究区SC进行区分,发现在40-50、50-60、60-80和80-10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3.6%、65.4%、41.7%和17.4%。应用δ^13C值和化学平衡原理估算该地区次生碳酸盐形成和重结晶过程中固定的CO2量,得出40-50、50-60、60-80和80-100 cm土层每千克土壤中分别固定了38.3、39.2、25.1和9.2 g的土壤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碳酸盐 次生碳酸盐 δ^13C值 土壤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百花山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128
16
作者 胡淑萍 余新晓 岳永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6-150,共5页
对百花山4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核桃楸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9.99 t/hm2,最大持水量为27.72 t/hm2,有效拦蓄量为29.55 t/hm2;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10.27 t/hm2,最大持水量为12.84 t/hm2... 对百花山4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核桃楸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9.99 t/hm2,最大持水量为27.72 t/hm2,有效拦蓄量为29.55 t/hm2;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10.27 t/hm2,最大持水量为12.84 t/hm2,有效拦蓄量为13.53 t/hm2;黑桦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7.04 t/hm2,最大持水量为19.01 t/hm2,有效拦蓄量为19.18 t/hm2;辽东栎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8.22 t/hm2,最大持水量为14.72 t/hm2,有效拦蓄量为18.33 t/hm2。2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 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10 h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枯落物在浸水的前半小时内吸水速率最大,4 h左右时下降速度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V=ktn。3辽东栎林土壤层持水能力最强,为266.22 t/hm2,黑桦林土壤的持水能力最差,为219.39 t/hm2,利用幂函数对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其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森林土壤 水文效应 百花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碳酸盐岩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林 孙向阳 +2 位作者 曹吉鑫 高程达 宝音贺希格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2-739,共8页
通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拟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无机碳酸盐(SIC)含量和SIC的δ13C值,探讨SOC向SIC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移量。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降低而SIC含量依次增大,... 通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拟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无机碳酸盐(SIC)含量和SIC的δ13C值,探讨SOC向SIC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移量。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降低而SIC含量依次增大,SOC与SIC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土层加深,SIC的δ^13C值降低,在30 cm深度时相对最低为-8.6‰,而后增大,在深度为60 cm时其值为-5.8‰。说明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SOC向SIC发生碳的转移。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模型结合SIC的δ^13C值对该研究区SIC进行区分,发现30~5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PC)所占比例为58.5%,50~60 cm土层为44.2%。应用δ13C值对该地区SOC向SIC的转化碳量进行估算,该地区30~60 cm土层每千克土壤中大约固定了SOC分解转化的4.97~5.9 g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碳酸盐岩土壤 碳稳定同位素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典型低频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嫱 马超 +2 位作者 杨海龙 王志刚 涂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2-99,共8页
通过2015年3月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白马关河流域内黄梁根桥沟现场调查,收集该区历史上泥石流灾害事件资料,对该沟的物源特征、降雨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参考该区域其他泥石流沟的堆积物,分别进行了泥石流的密度、流速、流量和总量计算;最... 通过2015年3月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白马关河流域内黄梁根桥沟现场调查,收集该区历史上泥石流灾害事件资料,对该沟的物源特征、降雨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参考该区域其他泥石流沟的堆积物,分别进行了泥石流的密度、流速、流量和总量计算;最后对该沟的泥石流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可为该沟以及该区域其他低频率泥石流防治、预测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黄梁根桥沟内物源总量为17.99万m^3,大部分堆积在斜坡坡脚,严重挤压主沟道。短历时降雨是该沟以及该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条件,当暴雨强度在31.79~40.20 mm/h时,泥石流暴发可能性较大。受物源体影响,该沟为稀性泥石流沟,流速接近5.0 m/s;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洪峰流量为187.41 m^3/s,一次固体总量为6.82万m^3,超过沟口目前的拦挡坝库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率泥石流 黄粱根桥沟 北京山区 防治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永定河沿河沙地杨树人工林光能利用效率 被引量:7
19
作者 仇宽彪 张志强 +4 位作者 康满春 查同刚 牛勇 蔡永茂 赵广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71-1581,共11页
光能利用效率(LUE)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大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永定河沿河沙地的杨树(欧美107/108,Populus euramericana cv.)人工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LUE进行研究,从而确定... 光能利用效率(LUE)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大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永定河沿河沙地的杨树(欧美107/108,Populus euramericana cv.)人工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LUE进行研究,从而确定LUE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因子,并确定最大光能利用利用效率(LUEmax)。结果表明:LU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4月份生长季开始后LUE迅速升高,到7—8月达到最大,而后逐渐降低;在生长季不同阶段,LUE日动态的影响因子不同:4月份气温(Ta)、蒸散比(EF)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LUE日动态的主要因子,7、8月份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冠层导度(gc)是主要影响因子,5—6月与9—10月LUE日动态则与土壤水分(VWC)有较大关系;而LUE月动态则与月蒸散比(EFm)和月平均土壤温度(Tsm)有关。由于该人工林各月光能利用最适宜环境条件不同,各月LUEmax也各有差异,该生态系统年LUEmax为0.44 g C/MJ PAR,7、8月LUEmax最大,分别为0.66和0.69 g C/MJ PAR。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光能利用模型进行区域乃至全球初级生产力估算时需要根据研究的不同时间尺度确定LUEm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涡度相关 杨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潮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姚安坤 张志强 +1 位作者 郭军庭 王盛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59,共7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生态过程、水文过程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开展适应性流域管理的基础。在对潮河流域1979年、1987年、1999年和2009年的4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生态过程、水文过程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开展适应性流域管理的基础。在对潮河流域1979年、1987年、1999年和2009年的4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和RS技术,建立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空间数据库,定量分析了流域30a来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特征,并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对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潮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为主。与1979年相比,2009年耕地和草地急剧减少,分别占流域的6.31%和13.28%,而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急剧增加,分别占流域的41.76%和36.26%,建设用地有所增加,占0.98%,未利用地和水域都有所减少,分别占0.27%和1.14%。流域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和灌木林地,草地转化为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互相转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河流域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