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两处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1
作者 台保倩 张梓琪 +7 位作者 房新民 张鑫 赵建喜 伊德英 马志红 韩莹莹 高福利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0,共9页
肠道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健康,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向人类传播。为了解北京市野生有蹄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Capreolus pygargus)粪便样品... 肠道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健康,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向人类传播。为了解北京市野生有蹄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Capreolus pygargus)粪便样品,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测到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阳性感染率分别为61.29%和85.71%,共检测到球虫(Coccidia sp.)、吸虫(Trematoda sp.)、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和鞭虫(Trichuris sp.)4种肠道寄生虫虫卵、卵囊或包囊,云蒙山狍感染率分别为61.29%、22.58%、12.90%和0,雾灵山狍感染率分别为76.19%、9.52%、4.76%和4.76%。感染强度分析结果显示,雾灵山狍粪便样品中肠道寄生虫虫卵、卵囊或包囊的感染强度较高。对有蹄类动物4种常见肠道寄生虫的分子鉴定显示,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阳性总感染率分别为22.58%和19.05%,云蒙山狍普通圆线虫(Strongylus vulgaris)、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和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的感染率分别为3.23%、16.13%、3.23%和0,雾灵山狍感染率分别为9.52%、0、0和9.52%。调查显示,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控,研究结果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寄生虫 饱和食盐水漂浮法 分子生物学鉴定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2
作者 梅曼 王晨璨 +3 位作者 蔺宏霞 张玉倩 丁文静 赵媛媛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码和获取位置信息成为可能。与传统的转录组技术相比,空间转录组技术能获得细胞在组织原位环境下真实的基因表达特征,以及与微环境的关系,为基因表达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原位的空间信息。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检测的细胞通量、转录本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空间定位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并已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杨树(Populus)等植物中展开研究。该文阐述了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动态发育轨迹、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差异分析、解码植物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等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讨论了空间转录组测序在植物组织原位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揭示了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录组技术 空间分布模式 发育谱系 细胞类型鉴定 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植物多样性及绿洲-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辛智鸣 邵琪雯 +7 位作者 王湘 李新乐 马媛 李星 罗凤敏 肖辉杰 董树斌 程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34-8246,共13页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30个样地152个样方进行调查,利用MAPGIS软件绘制了乌兰布和沙漠首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利用经典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乌兰布和沙漠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绿洲区和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土...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30个样地152个样方进行调查,利用MAPGIS软件绘制了乌兰布和沙漠首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利用经典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乌兰布和沙漠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绿洲区和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进行了显著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94种植物,隶属于21科58属,物种数量最多的3个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和苋科。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被主要由16个群系35个群丛组成,以旱生、超旱生或盐生的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分布面积最大的前三植物群系分别是:梭梭群系(1728.24 km^(2)),白刺群系(1278.27 km^(2))和沙冬青群系(746.79 km^(2))。群落优势层为灌木层,以小灌木和半灌木为主,白刺为样地出现频次最多的物种。整体上乌兰布和沙漠植物多样性水平较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2.1086和0.8158。目前人工绿洲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不明显,但绿洲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荒漠区。绿洲区和荒漠区在6个土层深度8个土壤养分指标上几乎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调查和研究结果能够为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植物群落类型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代谢组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旭 王晨璨 +4 位作者 丁文静 梅曼 张玉倩 蔺宏霞 赵媛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4-663,共10页
空间代谢组技术是一种整合了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的新兴研究技术,该项技术可以获得生物组织中大量已知或未知内源性代谢物分子的结构、含量和空间分布信息,精准定位组织中的代谢物分布,对揭示植物代谢物的合成、积累和调控机理至关重要... 空间代谢组技术是一种整合了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的新兴研究技术,该项技术可以获得生物组织中大量已知或未知内源性代谢物分子的结构、含量和空间分布信息,精准定位组织中的代谢物分布,对揭示植物代谢物的合成、积累和调控机理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空间代谢组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空间代谢组技术在植物组织研究方面的前沿应用,探讨了空间代谢组技术在植物单细胞水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与挑战,以期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及空间代谢网络的调控提供新的途径,为解决农业生产、植物能源开发等领域的问题提供关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代谢组技术 质谱成像 代谢物空间分布 植物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 被引量:1
5
作者 龙美玲 杜嘉华 +3 位作者 孔博 解云云 张平冬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6,共11页
【目的】建立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技术体系,为林木三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山西朔州的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在掌握雄花芽减数分裂规律的基础上,施加4℃低温处理毛白杨雄花芽,诱导产生2... 【目的】建立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技术体系,为林木三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山西朔州的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在掌握雄花芽减数分裂规律的基础上,施加4℃低温处理毛白杨雄花芽,诱导产生2n花粉;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微管骨架动态变化,探索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的内在机制;利用获得的低温诱导型2n花粉与毛白杨雌株进行授粉杂交,通过流式细胞仪和体细胞染色体计数法检测倍性,筛选获得三倍体。【结果】(1)毛白杨花粉母细胞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完成减数分裂需4~5 d,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与雄花芽外部形态和花药颜色变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2)减数分裂时期和持续处理时间对毛白杨2n花粉诱导率具有显著影响;处理时期与持续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2n花粉诱导率无显著影响。(3)利用4℃低温对发育至减数分裂Ⅱ中期的花粉母细胞进行2 d的持续处理是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获得2n花粉的最佳处理组合,最高可获得9.51%的2n花粉。(4)利用获得的低温诱导型2n花粉与毛白杨雌株进行授粉杂交,筛选获得1株三倍体。(5)4℃低温处理可干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Ⅱ末期辐射状微管的形成,导致四分体时期相邻子核之间的微管部分缺失。【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低温诱导获得毛白杨2n花粉,并通过低温诱导型2n花粉杂交成功筛选获得三倍体1株,验证了利用低温诱导杨树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低温胁迫 染色体加倍 2N花粉 微管 三倍体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技术体系的优化
6
作者 杜嘉华 解云云 +6 位作者 龙美玲 孔博 马乐洵 赵雅琦 赵元芹 张平冬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0-89,共10页
【目的】确定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获得2n花粉的适宜温度范围,提高2n花粉诱导效率,优化完善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林木多倍体的技术体系。【方法】本研究以山西朔州的毛白杨雄花枝为试验材料,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在... 【目的】确定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获得2n花粉的适宜温度范围,提高2n花粉诱导效率,优化完善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林木多倍体的技术体系。【方法】本研究以山西朔州的毛白杨雄花枝为试验材料,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在探究毛白杨雄花芽不同发育时期对低温敏感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展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技术条件的优化研究;利用获得的低温诱导型2n花粉与毛白杨、银腺杨雌株进行授粉杂交,通过流式细胞术和体细胞染色体计数法检测倍性。【结果】(1)相较于花粉母细胞时期,处于减数分裂阶段的毛白杨花粉母细胞对低温更加敏感,低温处理诱导毛白杨产生2n花粉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7℃;(2)处理温度、减数分裂时期和持续处理时长均对毛白杨2n花粉诱导率具有极显著影响,确定了利用-13℃的低温对发育至减数分裂Ⅱ中期的花粉母细胞进行5 h的持续处理是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的最佳处理组合,其2n花粉诱导率可达(31.11±2.93)%;(3)利用高频率的低温诱导型2n花粉分别与毛白杨、银腺杨单倍性雌配子进行授粉杂交,成功获得26株三倍体。【结论】本研究优化并完善了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技术体系,提高了2n花粉诱导率,并通过低温诱导型2n花粉杂交获得了26株三倍体,建立了一种高效稳定的林木三倍体诱导方法。研究结果将为推动林木三倍体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低温 染色体加倍 2N花粉 花粉败育 三倍体育种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PdKNAT7基因调控拟南芥次生细胞壁厚度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世伟 周扬颜 +4 位作者 张月 李政 刘超 尹伟伦 夏新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共9页
【目的】次生细胞壁的发育对于木材的形成至关重要,揭示林木次生壁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将为改良其木材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从速生型杨树NE19中克隆得到PdKNAT7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采用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筛选得到过... 【目的】次生细胞壁的发育对于木材的形成至关重要,揭示林木次生壁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将为改良其木材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从速生型杨树NE19中克隆得到PdKNAT7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采用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筛选得到过表达植株。(2)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转化法侵染烟草,对PdKNAT7进行亚细胞定位。(3)通过徒手切片观察不同基因型拟南芥花薹基部的次生细胞壁厚度。(4)通过真空渗透的方法瞬时转化84K杨。(5)qRT-PCR分析不同品系杨树中PdKNAT7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揭示拟南芥和杨树中参与次生壁形成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1)PdKNAT7定位于细胞核。(2)PdKNAT7主要在NE19杨茎中表达,且表达量高于107杨。(3)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PdKNAT7的拟南芥花薹基部的束间纤维壁变薄,木质部纤维壁变厚,而突变体正好相反;另外,突变体的导管壁更厚。(4)过表达PdKNAT7的拟南芥植株中,4CL1、C4H1、CCR1、CesA8、IRX9和IRX10基因的表达量均下调,突变体中与之相反。(5)瞬时转化PdKNAT7基因的84K杨中,4CL3、C4H1、CCR1、CesA8、IRX9和IRX10基因的表达量也下调。【结论】PdKNAT7通过调控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积累来影响拟南芥次生细胞壁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PdKNAT7 木材形成 次生细胞壁厚度 瞬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肽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生理研究进展
8
作者 胡海琳 徐黎 +4 位作者 李晓旭 王晨璨 梅曼 丁文静 赵媛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5,共13页
小肽激素通常是指含5-100个氨基酸长度的肽段。在植物体内小肽激素含量很低、分子量小、数量多、来源及加工成熟机制复杂,这赋予了小肽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能够在极低浓度下与受体结合,调节植物的细胞分裂与生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 小肽激素通常是指含5-100个氨基酸长度的肽段。在植物体内小肽激素含量很低、分子量小、数量多、来源及加工成熟机制复杂,这赋予了小肽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能够在极低浓度下与受体结合,调节植物的细胞分裂与生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等生理过程,协调植物响应多种胁迫环境。小肽激素作为细胞间信号转导的重要介质,参与调控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是近年来植物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系统综述了小肽激素的结构、分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CLE、RALFs、PSK、CIF、SYS等家族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生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植物小肽激素的应用前景,为植物小肽激素的深层次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肽激素 受体 生长发育 逆境生理 CLE RALFs PSK C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玫瑰及其近缘种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被引量:5
9
作者 毕宁宁 侯立娜 +3 位作者 王天琪 阮坤非 张静菊 刘忠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134,共15页
【目的】分析玫瑰及其近缘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指纹图谱,为玫瑰种质资源鉴定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玫瑰的传统品种、杂交繁育品种和国内外引进品种中各选择1种,取其鲜嫩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测序得到的玫瑰转录组数据... 【目的】分析玫瑰及其近缘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指纹图谱,为玫瑰种质资源鉴定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玫瑰的传统品种、杂交繁育品种和国内外引进品种中各选择1种,取其鲜嫩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测序得到的玫瑰转录组数据,使用MISA在reads覆盖的基因组数据中查找玫瑰的SSR位点,并根据SSR位点两端的保守序列使用Primer 3.0设计引物。选取10种玫瑰的DNA作为试验材料,筛选设计、合成后的引物。以48份玫瑰及其近缘种的DNA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出的峰值较好的引物进行TP-M13-SSR PCR,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应用GeneMarker 2.2.0(SoftGenetics,USA)读取毛细管电泳数据并用Excel进行整理;使用POPGEN VERSION 1.32计算筛选引物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信息指数,并用CERVUS version 3.0计算多态性信息含量。利用Powermarker计算玫瑰及其近缘种各种质之间的遗传距离;采用NTSYSpc 2.10e计算每2个种质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并绘制UPGMA聚类树状图。最后采用引物与基因型组合的方式构建玫瑰及其近缘种的指纹图谱。【结果】基于玫瑰样品转录组测序数据,使用MISA共检测出48796个SSR位点,分布于139712条Unigene中,碱基重复类型数量最多的为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为20628和12828个。使用Primer 3.0以SSR位点两端的保守序列为依据初步设计并合成了144对引物;以10个玫瑰品种的DNA作为模板筛选引物,共筛选出峰值较好的28对引物。以48份玫瑰及其近缘种的DNA为试验材料,28对引物在48份试验材料中均能扩增出峰型良好、多态性高的DNA片段;28对引物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信息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4101,0.7505,0.7011,4.607个,3.5116个,1.3442和0.6526。大多数供试样品间的遗传距离为0.6000~0.80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71时,48份玫瑰及其近缘种被分为两类。运用核心引物法筛选出的4对核心引物可将48份试验材料全部区分开,并构建了其指纹图谱。【结论】开发并筛选出28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可用于后续玫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遗传稳定性鉴定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育种 种质资源 转录组测序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指纹图谱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系统作图解析藏川杨邻株互作遗传调控机理
10
作者 丁孟东 危学达 +1 位作者 王玉 祝绪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73,共11页
【目的】植株之间的互作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邻株互作这一最小的种内互作单元水平上,研究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系号的藏川杨自然群体作为研究材料,两两随机配对扦插于花盆中,调查其生长季的... 【目的】植株之间的互作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邻株互作这一最小的种内互作单元水平上,研究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系号的藏川杨自然群体作为研究材料,两两随机配对扦插于花盆中,调查其生长季的株高动态表型;结合本群体SNP标记数据,基于系统作图进行藏川杨的全基因组基因定位工作,定位显著QTL;利用GO富集分析和构建常微分互作网络,分析候选基因的功能。【结果】(1)共定位到92个显著位点,可注释到31个候选基因。(2)GO富集分析中,生物学过程包括生长素信号通路和脱落酸信号通路等,分子功能包括内肽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等,细胞组分包括呼吸链和细胞色素等。(3)在31个候选基因中,第5、8、10、12、21号基因是直接效应网络的枢纽基因,第5、8、10、13号基因是间接效应网络的枢纽基因,第5、8、13号基因是上位互作网络的枢纽基因,其中5、10、13基因参与植物免疫反应和响应环境胁迫。【结论】对于藏川杨间的种内邻株互作,系统作图可筛选互作相关的遗传位点,构建遗传调控网络并挖掘枢纽基因,可为解析木本植物互作的遗传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作图 邻株互作 调控网络 QTL 藏川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异源嫁接中转移mRNA序列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鹏 刘晓 +2 位作者 蓝宝良 崔玉 徐吉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8,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拟对异源嫁接植物中的转移mRNA进行分析,探讨序列及功能特征对mRNA转移的影响,揭示m RNA转移的原理,为嫁接的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已报道的嫁接转录组数据,利用TBtools软件计算转移mRNA的编码区长度、GC含... 【目的】本研究拟对异源嫁接植物中的转移mRNA进行分析,探讨序列及功能特征对mRNA转移的影响,揭示m RNA转移的原理,为嫁接的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已报道的嫁接转录组数据,利用TBtools软件计算转移mRNA的编码区长度、GC含量,通过EXCEL软件分析比较二者与mRNA转移的关系,通过BLASTP同源性分析鉴定各嫁接体中的共转移mRNA,利用GO与KEGG数据库对共转移mRNA进行功能注释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统计分析显示,茎向(由砧木到接穗)和根向(由接穗到砧木)转移mRNA长度的均值分别为1573 bp和1547 bp;随着m RNA长度的增加,mRNA转移率逐渐增加;根向的mRNA转移率显著大于茎向,且随着mRNA长度增大,根向的m RNA转移率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2)转移mRNA的平均GC含量介于44%~47%之间;随GC含量增加,mRNA转移率先快速提高,后缓慢降低。GC含量在52%~54%时,茎向的mRNA转移率最高(3.66%),在46%~48%时,根向的mRNA转移率最高(4.71%)。(3)统计13个嫁接体的共转移mRNA发现,分别有1032和1727个mRNA在至少2个嫁接组合中进行了茎向和根向的长距离转移,主要参与了碳代谢、氨基酸合成、信号转导等过程。其中5个和2个m RNA在7个嫁接组合中分别进行了茎向和根向的长距离转移,主要参与了激素转运及基础代谢等过程。【结论】异源嫁接植物中的mRNA转移与mRNA长度、GC含量等密切相关,也与基因功能及作用位置相关。异源植物间的m RNA差异和交流,赋予了嫁接植物新的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m RNA 嫁接 m RNA长度 GC含量 m RNA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