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林小蠹成虫发声结构、声信号特征及原木中声振处理下的行为反应
1
作者 廖俊哲 闫宏 +3 位作者 李泓芸 王传珍 常宗涛 石娟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7-959,共13页
【目的】明确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成虫的发声结构及声信号特征,探索能够抑制长林小蠹雌成虫侵入、蛀道和繁殖的振动声处理模式。【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长林小蠹雌雄成虫发声结构并测量其特征参数。采集长林小蠹雄成虫... 【目的】明确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成虫的发声结构及声信号特征,探索能够抑制长林小蠹雌成虫侵入、蛀道和繁殖的振动声处理模式。【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长林小蠹雌雄成虫发声结构并测量其特征参数。采集长林小蠹雄成虫应激声、求偶声及竞争声并分析其时域与频域特征参数。结合以上声学研究,设计不同的振动声处理,利用激励器将振动声传导到原木木段,播放长林小蠹的雄虫应激声、求偶声、竞争声和聚集声,白噪声、6 kHz正弦波、正弦波扫描信号以及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成虫应激声6 d后,统计长林小蠹成虫侵入率、母坑道长度和成虫单雌产卵量。【结果】长林小蠹成虫摩擦发声器官由刮器和音锉两部分构成,雄虫拥有更加发达的发声结构。雄虫第6背板末端特化出叶状刮器,雌性背板未特化出刮器;音锉位于鞘翅内面末端近中缝边缘,靠近翅连锁。长林小蠹雄虫的鸣叫速率、单次鸣叫持续时间、每次鸣叫的击打齿数量、击打齿速率及主峰频率在应激、求偶及竞争这3种行为背景下差异极显著。不同的振动声处理对长林小蠹雌成虫在木段中的侵入率无显著影响。在侵入之后的定殖阶段,部分振动声处理对成虫在木段中的母坑道长度及单雌产卵量影响显著,距激励器50 cm的长林小蠹竞争声组的母坑道长度缩短;距激励器50 cm的长林小蠹应激声组单雌产卵量减少。【结论】明确了长林小蠹成虫的发声结构以及声信号特征。长林小蠹竞争声对于抑制其蛀道以及长林小蠹应激声对于抑制其产卵具有潜力。这些结果为未来利用声信号对长林小蠹进行生态调控提供了初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蠹 长林小蠹 发声机制 声信号 行为反应 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柏大痣小蜂对祁连圆柏7种挥发物的趋化性及诱捕技术
2
作者 张涛 吕东 +3 位作者 刘莹 李雅惠 顾雪丹 陈敏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171,共8页
【目的】分析并筛选出祁连圆柏7种挥发物中引诱圆柏大痣小蜂成虫的活性物质,通过林间试验验证其引诱效果,为保护祁连圆柏林地、提高祁连圆柏林木种子质量和林地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为圆柏大痣小蜂与寄主植物间的通讯机制探索提供基础。【... 【目的】分析并筛选出祁连圆柏7种挥发物中引诱圆柏大痣小蜂成虫的活性物质,通过林间试验验证其引诱效果,为保护祁连圆柏林地、提高祁连圆柏林木种子质量和林地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为圆柏大痣小蜂与寄主植物间的通讯机制探索提供基础。【方法】使用Y型嗅觉仪测定祁连圆柏7种挥发物对圆柏大痣小蜂的引诱和驱避效果,筛选具有较好引诱效果的单体-质量浓度进行复配并用于室内引诱试验,从中选择引诱效果较好的复配配方,再结合诱捕器开展林间诱捕技术研究。【结果】1) 10μg·μL^(-1)质量浓度下,有5种挥发物的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引诱率极显著高于驱避率,分别为桧烯、2,4-二甲基苯乙酮、α-松油醇、α-环氧蒎烷、月桂烯。1μg·μL^(-1)质量浓度下,α-环氧蒎烷和月桂烯的引诱率显著高于驱避率。对于雄成虫,10μg·μL^(-1)质量浓度下,3-蒈烯和月桂烯的引诱率极显著高于驱避率;1μg·μL^(-1)质量浓度下,2,4-二甲基苯乙酮的引诱率极显著高于驱避率,α-松油醇和α-环氧蒎烷的引诱率显著高于驱避率。2)复配试验中配方G(3-蒈烯+月桂烯+α-环氧蒎烷)对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引诱率最高(57%,P<0.05),其次是配方B(月桂烯+α-环氧蒎烷)和A(月桂烯+3-蒈烯),配方I对圆柏大痣小蜂成虫的驱避率最高。3)林间诱捕试验中,3种复配配方以G、A、B为诱芯的诱捕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配方G的诱捕量最多,占诱虫总数的34.1%,配方A和B分别占诱虫总数的27.3%和25.7%。3种颜色诱捕器中黄色诱捕器引诱效果最好,诱捕到成虫234头,占诱捕总数的56.5%,蓝色和绿色诱捕器分别诱虫82和98头。船型诱捕器诱虫209头,三角形诱捕器诱虫205头,2种诱捕器的诱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3种复配配方均有林间引诱效果,其中配方G对圆柏大痣小蜂的引诱效果最好,具有成为诱捕器诱芯的潜在能力,配合黄色诱捕器使用效果最佳。实际应用时,可采用配方G作为诱芯搭配黄色诱捕器,对圆柏大痣小蜂进行林间种群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圆柏 圆柏大痣小蜂 寄主挥发物 复配配方 行为反应 诱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双组分基因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表型分析
3
作者 陈晓萌 王悦辰 +2 位作者 柴栩婴 李爱宁 王永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37,共13页
【目的】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是革兰氏阴性细菌Lonsdalea populi引起的杨树枝干病害,其危害严重,已造成欧美杨人工林的重要经济损失。双组分系统是细菌致病过程的关键调控途径之一。目前,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双组分系统如何调控致病... 【目的】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是革兰氏阴性细菌Lonsdalea populi引起的杨树枝干病害,其危害严重,已造成欧美杨人工林的重要经济损失。双组分系统是细菌致病过程的关键调控途径之一。目前,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双组分系统如何调控致病过程仍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开展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双组分编码基因的缺失突变及突变体表型分析,为深入解析其致病机制提供遗传材料。【方法】本研究以欧美杨溃疡病菌菌株N-5-1为研究对象,利用双亲结合方法获得了28个双组分系统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并通过表型测定方法分析了这些基因突变体的致病性、生长、游动性、生物膜形成和抗逆性等表型特征,研究不同双组分系统编码基因对该病菌致病过程的调控。【结果】构建了36个欧美杨溃疡病菌的双组分编码基因的敲除重组载体,获得了28个基因的缺失突变体。致病性测定表明18个双组分基因的敲除降低了病原菌的毒性,其中8个突变体毒性丧失。此外,还获得了调控游动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突变体以及在逆境胁迫反应(金属离子、盐离子、抗生素等胁迫)有缺陷的突变体。【结论】本研究获得了5个显著影响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毒性及其他生物表型的双组分基因,为后续双组分信号调控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溃疡病菌 双组分系统 致病性 逆境胁迫 游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病毒示踪技术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袁笑妍 张御格 +2 位作者 姚丽娟 唐晨 李晓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6,共15页
病毒(virus)是一种专营胞内寄生的简单微生物,是造成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的侵染过程高度动态且复杂,单病毒示踪技术的发展为揭示病毒生命活动的精细过程提供了可能。单病毒示踪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与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的新方... 病毒(virus)是一种专营胞内寄生的简单微生物,是造成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的侵染过程高度动态且复杂,单病毒示踪技术的发展为揭示病毒生命活动的精细过程提供了可能。单病毒示踪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与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的新方法,允许对单一或多个病毒的生命活动进行观察。近几年,单病毒示踪技术在病毒入胞、复制、细胞间传染等方面的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使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本文介绍了病毒入侵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荧光标记在单病毒示踪上的应用,特别是对病毒不同结构的标记和成像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优化标记策略、解决对不同种类和结构的病毒实现高效标记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标记 单病毒示踪 荧光染料 荧光蛋白 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舞毒蛾高毒力Bt杀虫蛋白协同增效组合的筛选
5
作者 杨帆 杨素娟 +3 位作者 曹利军 耿涌鑫 张杰 陈敏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innaeus)是世界性的重要农林业害虫。研究Bt蛋白对舞毒蛾幼虫的毒杀作用,筛选出高毒力Bt蛋白及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蛋白组合,将为舞毒蛾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提取11种Bt蛋白对人工喂养的3日龄舞毒蛾幼虫...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innaeus)是世界性的重要农林业害虫。研究Bt蛋白对舞毒蛾幼虫的毒杀作用,筛选出高毒力Bt蛋白及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蛋白组合,将为舞毒蛾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提取11种Bt蛋白对人工喂养的3日龄舞毒蛾幼虫进行初步筛选,初筛结果发现Cry1Ac、Cry2Ab、Cry1Ca、Vip3Aj 4种蛋白具有较高毒力。进而分别测定了这4种蛋白的LC50;7 d的生测结果表明,杀虫毒力最高的为Cry1Ac蛋白,LC_(50)达到了2.47μg/g;Cry2Ab和Cry1Ca两种蛋白的LC_(50)分别为29.19和42.45μg/g,表现出了较强的杀虫活性;而Vip3Aj的LC_(50)为101.26μg/g,具有中等毒力,这是首次发现该新基因表达产物具有杀虫活性。然后进一步将Cry1Ac与Cry2Ab、Cry1Ac与Cry1Ca、Cry1Ac与Vip3Aj、Cry2Ab与Cry1Ca按1:1混配,测定蛋白组合的杀虫活性并计算增效因子。结果发现,Cry1Ac+Cry2Ab混配蛋白LC_(50)达到0.64μg/g,协同毒力指数最高,为7.098,具有很强的协同增效作用;Cry1Ac+Cry1Ca和Cry1Ac+Vip3Aj混配蛋白LC_(50)分别达到0.76和1.06μg/g,协同毒力指数分别为6.162和4.539,也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毒蛾 苏云金芽胞杆菌 杀虫蛋白 毒力测定 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沟眶象属两近缘种不同虫态转录组的气味受体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路艺 王倩 温俊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5-665,共11页
【目的】基于沟眶象属Eucryptorrhynchus两近缘种沟眶象E.scrobiculatus和臭椿沟眶象E.brandti不同虫态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基因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补充两种象甲的气味受体信息,为之后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 【目的】基于沟眶象属Eucryptorrhynchus两近缘种沟眶象E.scrobiculatus和臭椿沟眶象E.brandti不同虫态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基因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补充两种象甲的气味受体信息,为之后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沟眶象(幼虫、蛹和成虫)和臭椿沟眶象(卵、幼虫、蛹和成虫)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OR基因序列;基于两种象甲触角转录组数据,对两种象甲筛选得到的ORs进行种间和种内的序列比对;利用最大似然法对两种象甲新鉴定的ORs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两种象甲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中OR基因的FPKM(fragments per kilobase per million mapped fragments)值对新鉴定的OR基因进行表达丰度分析;利用qPCR检测新鉴定的OR基因在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结果】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库中分别鉴定出6和4个OR基因,都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根据与触角转录组数据的序列比对结果,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分别新鉴定出4个(EscrOR50-53)和2个(EbraOR46-47)OR基因;在两象甲种间发现了一对可能的同源基因EscrOR53和EbraOR45。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新鉴定的OR蛋白分属于鞘翅目OR亚家族2B和7。结合不同虫态转录组的FPKM数据及qPCR检测的时空表达谱得知,沟眶象3个和臭椿沟眶象2个新鉴定到的OR基因均在成虫的非嗅觉组织中高表达,且在卵、幼虫或蛹期也有表达。【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虫态转录组中的气味受体基因及其时空表达谱,并且发现两种象甲的生殖器官中可能存在非嗅觉的功能性的ORs,提示其可能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就已发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眶象 臭椿沟眶象 转录组 气味受体 表达谱 非嗅觉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