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7篇文章
< 1 2 1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肖爱华 马履一 +3 位作者 王子成 张巍 张兴 段劼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6-253,共8页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了每项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基础指标、绿化质量指标、绿化结构指标、景观效益指标等4个准则层和13项指标。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林业...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了每项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基础指标、绿化质量指标、绿化结构指标、景观效益指标等4个准则层和13项指标。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林业大学进行实际评价,结果表明,北京林业大学的绿化效果综合评价总分为84.34分,绿化效果等级为"优"。该指标体系的提出和实际应用,为大学校园的绿化效果提供了科学的分析评价依据,对今后的校园绿地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绿化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4
2
作者 晁跃辉 韩烈保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60-2366,共7页
草业科学是研究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生产的草地农业系统的科学,学科的特点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实践课程的成效反映了草业科学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但随着我国草业的迅猛发展,以往的实践教学课程中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时间和内容分... 草业科学是研究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生产的草地农业系统的科学,学科的特点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实践课程的成效反映了草业科学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但随着我国草业的迅猛发展,以往的实践教学课程中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时间和内容分配不合理、教学方式单调、教育资源短缺、成绩评定不合理等问题暴露出来,形式亦或内容都已不能满足培养需求。因此,在传统草业科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资源,改善成绩评定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目标更倾向于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掌握程度都有所提升,在努力构建产业、学习及教研三方受益的培养体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业科学 教学改革 教学科研 实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类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及管理——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鑫 郭梦娇 《河南农业》 2016年第30期6-9,共4页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招生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也是高等教育从专业教育转向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此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资源类专...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招生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也是高等教育从专业教育转向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此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资源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对比实践等方式,重点探讨农林类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学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此种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希望对国内相关院校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类高校 大类招生 学业发展 思政教育 学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类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现途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德育精品项目为例
4
作者 张鑫 赵聪 《河南农业》 2016年第33期43-44,共2页
摘要:长期以来,林业在社会中一直属于弱势行业,农林类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虽然农林类高校对研究生德育工作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创新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我的外业日记”德育... 摘要:长期以来,林业在社会中一直属于弱势行业,农林类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虽然农林类高校对研究生德育工作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创新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我的外业日记”德育精品项目为例,分析总结提炼专业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探索农林类高校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类院校 研究生 德育工作 专业精神 人文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栓皮栎人工林径向生长对干旱事件的响应
5
作者 蔡林豆 刘勇 +4 位作者 张瑞瑶 王彦超 刘佳鹏 程如林 薛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目的】为阐明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径级树木产生径向生长差异的原因,分析限制其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对不同干旱事件的响应,并结合水力性状解释这种差异。【方法】以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不同径级树木各选择45棵,采集年轮资料并计... 【目的】为阐明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径级树木产生径向生长差异的原因,分析限制其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对不同干旱事件的响应,并结合水力性状解释这种差异。【方法】以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不同径级树木各选择45棵,采集年轮资料并计算树轮宽度特征,研究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同时采集叶片进行PV曲线分析,并将其与生态弹性能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降水量是限制不同径级树木生长的主要因子,径向生长大多受上一年6、11月和当年4、5月的影响,主要导管特征多受上一年和当年春季、夏季、秋季的影响。在干旱事件中,劣势木的抵抗力最强并且比叶面积最大(240 cm^(2)/g),其恢复弹力与膨压损失点呈显著正相关,优势木的恢复弹力最强并且膨压损失点(2.2 MPa)、饱和渗透势(1.7 MPa)、细胞壁弹性模量(10.0 MPa)最大,其膨压损失点与恢复弹力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径级树木响应策略各异,优势木可以更加快速地在干旱事件中通过补充蒸腾丧失水分、缓冲叶片水势波动恢复生长,从而在径向生长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劣势木尽管有着强抵抗力,但其水力功能并没有带来过多资源,导致其无法应对胁迫风险。未来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抚育和管理,增强整个林分的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径向生长 气候响应 水力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答式林业预训练语言模型ForestBERT 被引量:3
6
作者 谭晶维 张怀清 +2 位作者 刘洋 杨杰 郑东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10,共12页
【目的】针对林业文本利用率低、通用领域预训练语言模型对林业知识理解不足以及手动标注数据耗时费力等问题,基于大量林业文本,提出一种融合林业领域知识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并通过自动标注训练数据,高效实现林业抽取式问答,为林业决策... 【目的】针对林业文本利用率低、通用领域预训练语言模型对林业知识理解不足以及手动标注数据耗时费力等问题,基于大量林业文本,提出一种融合林业领域知识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并通过自动标注训练数据,高效实现林业抽取式问答,为林业决策管理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方法】首先,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构建包含术语、法律法规和文献3个主题的林业语料库,使用该语料库对通用领域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进行继续预训练,再通过掩码语言模型和下一句预测这2个任务进行自监督学习,使BERT能够有效地学习林业语义信息,得到具有林业文本通用特征的预训练语言模型ForestBERT。然后,对预训练语言模型mT5进行微调,实现样本的自动标注,通过人工校正后,构建包含3个主题共2280个样本的林业抽取式问答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对BERT、RoBERTa、MacBERT、PERT、ELECTRA、LERT 6个通用领域的中文预训练语言模型以及本研究构建的ForestBERT进行训练和验证,以明确ForestBERT的优势。为探究不同主题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分别基于林业术语、林业法律法规、林业文献3个主题数据集对所有模型进行微调。将ForestBERT与BERT在林业文献中的问答结果进行可视化比较,以更直观展现ForestBERT的优势。【结果】ForestBERT在林业领域的抽取式问答任务中整体表现优于其他6个对比模型,与基础模型BERT相比,精确匹配(EM)分数和F1分数分别提升1.6%和1.72%,在另外5个模型的平均性能上也均提升0.96%。在各个模型最优划分比例下,ForestBERT在EM上分别优于BERT和其他5个模型2.12%和1.2%,在F1上分别优于1.88%和1.26%。此外,ForestBERT在3个林业主题上也均表现优异,术语、法律法规、文献任务的评估分数分别比其他6个模型平均提升3.06%、1.73%、2.76%。在所有模型中,术语任务表现最佳,F1的平均值达到87.63%,表现较差的法律法规也达到82.32%。在文献抽取式问答任务中,ForestBERT相比BERT可提供更准确、全面的答案。【结论】采用继续预训练的方式增强通用领域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林业专业知识,可有效提升模型在林业抽取式问答任务中的表现,为林业文本和其他领域的文本处理和应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文本 BERT 预训练语言模型 特定领域预训练 抽取式问答任务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松山林地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立地及林型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祝琳 聂立水 +10 位作者 史策 黄梦遥 牛鑫 张润哲 张兆德 魏一凡 王登芝 杨昊 聂浩亮 王江 薄慧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目的]探究北京松山林地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为华北暖温带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和环境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油松林、山杨林、蒙古栎林3种典型林型,分别设置3块(20 m×20... [目的]探究北京松山林地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为华北暖温带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和环境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油松林、山杨林、蒙古栎林3种典型林型,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标准地进行调查,采集0~20 cm表层混合土样,分析土壤性质并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PCR扩增反硝化过程关键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的编码基因nirK片段,采用第2代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林型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探究林型和土壤性质对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结果]1)从油松林、山杨林和蒙古栎林9个土壤样本中共得到nirK基因有效序列993 401条、优质序列770 328条。3种林型土壤nirK基因共检测出7门78属,在已鉴定的微生物中各林型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其相对丰度在3种林型中均达50%,在油松林中最高为58.2%;优势属主要为慢生根瘤菌属、中生根瘤菌属和红假单胞菌属,总相对丰度达50%以上,其中核心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2) 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显示,油松林Shannon(7.59±0.56)、 Simpson(0.98±0.01)、 Chao1(2 164.24±214.08)指数均显著高于山杨林(5.23±0.26、 0.89±0.02、1 650.56±136.69)和蒙古栎林(5.76±0.38、 0.93±0.02、 1 621.36±156.70)(P<0.05)。基于Bray-Curtis距离算法并采用PCoA分析显示,不同林型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3)林分因子、土壤性质与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硝态氮和有机质等土壤性质是影响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P<0.05)。[结论]北京松山油松林、山杨林和蒙古栎林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林型与碱解氮、硝态氮和有机质等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暖温带 林型 nirK基因 反硝化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组成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P核算的北京市山区森林经营实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盘黄颖 孟京辉 温志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6-263,共8页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构建GEP核算体系,通过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等价值评估方法核算2000、2010年和2018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分析探讨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明确森林经营技术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效果,为优化森...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构建GEP核算体系,通过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等价值评估方法核算2000、2010年和2018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分析探讨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明确森林经营技术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效果,为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018年,北京市GEP三大服务中,调解服务价值量最大,文化服务价值量次之,供给服务价值量最小。(2)2000、2010、2018年的GEP分别为2572.45、3961.02、5603.04亿元,GEP和GDP呈现双增长态势,对应的绿金指数(GEP/GDP)分别为0.80、0.27、0.18,呈逐年下降的趋势。(3)按可比价计算,2000-2018年GEP增幅40.53%,其中2000-2010、2010-2018年增幅分别为18.89%、18.20%,GEP增幅有所减缓,但森林经营提升生态效果总体呈现向好趋势;供给服务价值幅度为40.46%,调解服务价值增幅为10.63%,文化服务价值增幅525.91%。研究利用GEP核算结果反映山区森林经营技术优化效果,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山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P核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经营 经营效果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油松人工林生长对密度和立地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长启 和璐璐 段劼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0,共13页
采用样地调查和树干解析方法,研究北京山区不同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林木生长过程对密度、郁闭度和立地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与密度、郁闭度呈负相关,与立地指数呈正相关;高密度林分胸... 采用样地调查和树干解析方法,研究北京山区不同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林木生长过程对密度、郁闭度和立地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与密度、郁闭度呈负相关,与立地指数呈正相关;高密度林分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交时间比低密度林分提前约3 a,抚育起始期范围在15~21 a;根据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交点可知,研究区油松人工林在40~45 a达到数量成熟;在开展油松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确定抚育间伐起始期需同时考虑林分密度和所处立地条件,以更好促进保留木健康生长,同时应在林龄达到40 a前确定最终保留的目标树,以实现森林全周期可持续经营,为指导油松人工林经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生长规律 林分密度 郁闭度 立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油松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牛青云 孟京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2,共8页
为了提升北京市油松林经营质量,实现林分密度调控精准化和数量化,本研究以北京市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市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类清查)数据,以Reineke自然稀疏模型为基础,基于最优密度上下限及自然稀疏线、林分蓄积等值线、林分... 为了提升北京市油松林经营质量,实现林分密度调控精准化和数量化,本研究以北京市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市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类清查)数据,以Reineke自然稀疏模型为基础,基于最优密度上下限及自然稀疏线、林分蓄积等值线、林分优势高等值线和林分碳储量等值线,构建北京市油松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根据密度控制图和林分实际情况,模拟林分自然稀疏、合理抚育间伐和对照抚育间伐(重度疏伐)3种抚育间伐措施下的林分碳储量,发现在科学密度下经营比自然稀疏或者无规则经营的碳储量高,合理抚育间伐时的碳储量增长是自然稀疏和重度间伐的1倍多;林分总收获量的增长也明显高于自然稀疏和重度疏伐。应用林分密度控制图可直观地展示不同经营情景下碳储量、蓄积量的变化,将不同经营目标下抚育间伐的时间、采伐木株树、采伐木蓄积量及碳储量等信息数量化,为以碳汇提升为目标的量化经营措施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现森林经营的精细化和差异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油松人工林 Reineke自然稀疏模型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农业大学林木保护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1
作者 王晓炜 马荣 +2 位作者 温俊宝 刘雪峰 阿地力.沙塔尔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5期128-130,共3页
林学(林果病虫害防治)专业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才紧缺的专业之一,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学专业的主要依托实验室林木保护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研究,在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实现实验室多功能化、增添标本数量及标本使用管理等方面... 林学(林果病虫害防治)专业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才紧缺的专业之一,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学专业的主要依托实验室林木保护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研究,在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实现实验室多功能化、增添标本数量及标本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达到教学要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完善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模式,提高了实验室建设水平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保护实验室 管理模式 实验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在生产力的吉林省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光成 雷相东 +3 位作者 史景宁 何潇 向玮 李玉堂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为验证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并优化此方法,采用潜在生长量法估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潜在生产力,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和抚育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一类调查和二类调查局级固... 【目的】为验证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并优化此方法,采用潜在生长量法估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潜在生产力,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和抚育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一类调查和二类调查局级固定样地数据,采用广义代数差分法建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根据地位指数划分立地等级。建立含立地等级哑变量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模型,利用黄金分割法搜索最优密度,求解潜在生产力,并通过自然稀疏线进行验证;以现实林分年龄和林分密度指数计算现实生产力;结合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两者差异综合评估生产力提升空间。【结果】(1)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优势高、断面积、蓄积生长模型拟合效果良好,调整决定系数为0.877、0.985、0.966;均方根误差为1.037 m、0.886 m^(2)/(hm^(2)·a)、9.756 m3/(hm^(2)·a);相对均方根误差为7.353%、6.588%、11.890%。5个立地等级的地位指数平均值大小为19.8、17.8、15.7、13.5和11.6 m。(2)同一林龄,断面积和蓄积潜在生产力对应的最优林分密度指数不同。基准年龄30年时断面积潜在生产力为0.861~0.941 m^(2)/(hm^(2)·a),蓄积潜在生产力为5.319~8.775 m3/(hm^(2)·a)。与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相比,中龄林和幼龄林现实生产力与潜在生产力差异较大,表明它们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提升空间。(3)在林分生长过程中,潜在生产力对应的最优密度始终不大于林分自然稀疏的最大密度。【结论】约束林分初始株数后计算的潜在生产力更符合实际,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在中幼龄阶段,长白落叶松的现实生产力与潜在生产力差异显著,该差异随立地质量的下降而增大。研究结果给出了潜在生产力对应的最优林分密度,可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抚育经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 广义代数差分法 立地质量评价 自然稀疏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焦天宇 王海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为探究中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限制因素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该文基于2006-2023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历史文献数据,... 为探究中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限制因素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该文基于2006-2023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历史文献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究土壤C、N、P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0~20 cm土层,土壤C∶N、C∶P和N∶P均值分别为23.99、119.03和7.22;在20~40 cm土层,均值则分别为17.62、67.81和4.30。(2)土壤pH与土壤化学计量比相关性极显著(P<0.01)。土壤密度与N∶P显著正相关(P<0.05),与C∶P极显著正相关(P<0.01)。(3)RDA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密度显著解释了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3.5%,年均降雨量和海拔极显著解释了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11.6%和5.0%。在20~40 cm土层,土壤密度和年均降雨量显著解释了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6.1%和6.3%,海拔极显著解释了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15.5%。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受到N限制,海拔、土壤密度及年均降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森林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通州区园林绿色废弃物处理站点最优配置
14
作者 张澜卿 冯飞 +5 位作者 江思敏 张新娜 李鹤菩 邵卫才 李亚齐 Raffaele Lafortezza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26-33,共8页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下,聚焦北京绿色生态大都市中园林绿色废弃物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其收集、高效处理、循环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流程,实现园林废弃物处理站点设置科学化,促进城市绿色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下,聚焦北京绿色生态大都市中园林绿色废弃物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其收集、高效处理、循环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流程,实现园林废弃物处理站点设置科学化,促进城市绿色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使用CASA模型得到通州区2022年的NPP分布,并换算成生物量和园林废弃物量;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识别通州区5类植被分布;运用优化算法耦合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得到较优的三级园林废弃物处理点。结果表明:1)通州区的NP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而通州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NPP呈现中低值;2)通州区落叶乔木产生的园林废弃物量最大,主要分布在通州西南部;3)科学设置的三级处理点可以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园林废弃物处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色废弃物 CASA模型 机器学习算法 优化算法 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东北人工幼龄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15
作者 曹星淼 郭超群 +3 位作者 张新娜 王娟 程艳霞 张春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74-3886,共13页
测定并比较短期氮添加下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分析环境条件对幼龄林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期揭示未来氮沉降对东北地区幼龄林的土壤呼吸及碳循环影响。以东北舒兰人工混交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3种模拟... 测定并比较短期氮添加下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分析环境条件对幼龄林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期揭示未来氮沉降对东北地区幼龄林的土壤呼吸及碳循环影响。以东北舒兰人工混交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3种模拟氮添加处理:对照(CK,0 kg/hm^(2))、低氮(LN,50 kg/hm^(2))及高氮(HN,100 kg/hm^(2)),于2021—2023年生长季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土壤pH值及细根生物量密度,分析不同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pH值、细根生物量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氮添加水平对土壤呼吸组分有显著影响,但未显著改变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的贡献率。其中低氮处理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呼吸速率都有促进作用,高氮处理则主要通过加强土壤酸化制约土壤异养呼吸速率来抑制土壤总呼吸速率。(2)氮添加改变了土壤环境(如土壤温度、土壤5 cm体积含水量、土壤pH值等)和植物细根的生长。低氮处理显著促进了幼树的生长,增加了土壤中的细根生物量密度,而高氮则呈现出相反的作用。不同氮添加处理均能提高土壤酸化程度,但高氮处理较低氮处理的作用更强。(3)土壤温度、细根生物量密度以及土壤pH值都与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温度与土壤总呼吸及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20.2%—45.4%,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强调了氮添加通过影响土壤环境及植物细根生物量密度而显著作用于土壤呼吸速率的驱动机制。不同氮添加处理中,低氮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高氮处理则降低,表明了未来氮沉降的改变会对土壤碳循环产生巨大影响。实验期内,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对土壤呼吸速率解释较差,氮添加作用下土壤酸化加重,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氮添加、土壤pH值及细根生物量密度对土壤异养呼吸的贡献率都未产生显著影响,未来需要做进一步地探索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模拟氮添加 细根生物量密度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林层物种与结构多样性对群落生长的影响
16
作者 刘健 刘琪璟 +5 位作者 董淳超 石宽 钱尼澎 孙震 孟德琛 李港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6,共13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对林木生长的调控机制,阐明两者对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2023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划分林层结构,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 【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对林木生长的调控机制,阐明两者对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2023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划分林层结构,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群落生长指标(地上生物量、叶面积、胸高断面积、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1)样地各物种胸径结构主要呈倒“J”型、单峰型和双峰型。(2)次林层具有最优的多样性特征(物种Shannon指数1.30,和均匀度指数0.90)。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叶面积和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次林层效果最为显著。(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通过直接效应显著促进群落生长,而结构多样性在不同林层中对生长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林层的物种及结构多样性显著影响群落的生长和生态功能。高物种多样性和适宜的结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地上生物量、叶面积和胸高断面积,提高森林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森林的分层经营和阔叶红松林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林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吉林省长白落叶松林最大净初级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高子滢 王海燕 +2 位作者 何潇 雷相东 仇皓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27-4939,共13页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最大值(NPPmax)可以反映森林的生产潜力,研究植被NPPmax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Henry)林为对象,基于吉林省一类...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最大值(NPPmax)可以反映森林的生产潜力,研究植被NPPmax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Henry)林为对象,基于吉林省一类清查固定样地调查数据、2000—2022年的MOD17A3整合提取的NPPmax数据、环境因子数据(地形、气候和土壤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机器学习算法、Shapley加性解释(SHAP)等方法,分析NPPmax变化的驱动因子。4种机器学习算法中,随机森林模型(RF)对落叶松林NPPmax的预测精度最高,R^(2)为0.540,对应的RMSE值为11.320 gC m^(-2) a^(-1),其它模型依次为增强回归树(R^(2)=0.523)、人工神经网络(R^(2)=0.519)和支持向量机模型(R^(2)=0.501)。基于RF模型SHAP分析显示,影响落叶松林NPPmax变化的主导因素为18℃以上年积温、全氮和海拔。年积温、全氮含量和海拔对NPPmax存在阈值效应,当18℃以上年积温接近200℃、全氮含量达到2.0 g/kg以及海拔约为800 m时,NPPmax的增减变化明显。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SHAP分析处理NPPmax-环境因子复杂非线性关系,较好地解释了环境变量对NPPmax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环境变量和NPPmax之间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为落叶松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最大值 长白落叶松林 机器学习 SH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条山林局油松纯林碳汇潜力
18
作者 何潇 罗光成 +4 位作者 高文强 李海奎 曾伟生 段福军 雷相东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4,共11页
【目的】建立包含固碳等级、林分密度指数和林龄的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系,提出一种森林碳汇潜力估计方法,估计森林经营单位尺度碳汇潜力,为森林经营增汇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油松纯林固定样地数据和理论生长模型,采... 【目的】建立包含固碳等级、林分密度指数和林龄的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系,提出一种森林碳汇潜力估计方法,估计森林经营单位尺度碳汇潜力,为森林经营增汇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油松纯林固定样地数据和理论生长模型,采用双重迭代分级算法确定固碳等级,并建立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系:平均单株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林分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平均单株断面积分级生长模型和林分断面积分级生长模型,使用确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等指标评价模型。以最大林分碳储量连年生长量(碳汇潜力)为目标函数,以林分密度为决策变量,通过优化方法求解碳汇潜力最大时的最优林分密度。基于山西省中条山林局油松纯林小班调查数据,评估其现实碳汇量、碳汇潜力和碳汇提升空间。【结果】山西省油松纯林平均单株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和平均单株断面积分级生长模型的R2分别为0.920和0.903,林分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和林分断面积分级生长模型的R2分别为0.966和0.985,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林分碳汇潜力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固碳等级的增加而升高;中条山林局油松纯林单位面积的碳汇潜力平均值为1.59 t·hm^(-2)a^(-1),单位面积的现实碳汇量平均值为0.97 t·hm^(-2)a^(-1),单位面积的相对碳汇提升空间平均值为29.0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油松纯林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系可应用于碳储量生长预测,提出的碳汇潜力估计方法具有通用性和可靠性。建议通过林分密度调整,提升油松纯林的现实碳汇量,该方法可为油松及其他类型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模型 固碳等级 碳汇潜力 林分密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林小蠹气味降解酶基因的鉴定与分子对接
19
作者 李相淳 陶静 +1 位作者 李心钰 宗世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4,共16页
【目的】对长林小蠹的气味降解酶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分类与组织表达分析,为后续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调控长林小蠹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长林小蠹全基因组数据中筛选关键的气味降解酶基因,并进行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与成虫的组织... 【目的】对长林小蠹的气味降解酶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分类与组织表达分析,为后续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调控长林小蠹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长林小蠹全基因组数据中筛选关键的气味降解酶基因,并进行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与成虫的组织表达分析。利用同源建模预测气味降解酶基因的三维结构,对模型结构进行合理性评估后,使用Autodock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的模拟。【结果】在长林小蠹全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出65个候选的气味降解酶基因,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数量为11个,细胞色素P450的数量为46个,羧酸酯酶的数量为8个。系统发育结果显示,长林小蠹的气味降解酶基因相对保守。成虫的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长林小蠹气味降解酶相关基因主要在触角中表达,且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细胞色素P450两类基因家族的表达量较高。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长林小蠹气味降解酶和不同气味分子之间的结合能普遍较低且差异较小,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较为固定。【结论】在长林小蠹的触角中显著表达的气味降解酶基因类型主要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细胞色素P450,分子对接的结果证明长林小蠹的气味降解酶基因具有普遍降解气味分子的能力,且分子间的结合方式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林小蠹 气味降解酶 基因鉴定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群丛群系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20
作者 杨晨辉 徐梓洋 +6 位作者 陈锋 陈长樵 许格希 刘远 杨淇 郑宝强 李黛青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3期9-15,共7页
【目的】研究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群丛群系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方法】本文以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灌木及草甸群系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群丛设置样方,根据系统性与代表性原则,分别布设25块森林群落样方(包... 【目的】研究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群丛群系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方法】本文以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灌木及草甸群系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群丛设置样方,根据系统性与代表性原则,分别布设25块森林群落样方(包括蒙古栎林、华北落叶松林、胡桃楸林、油松林和白桦林)、10块灌木样方(包括胡枝子、绣线菊等)和30块草甸样方(包括野青茅、地榆等)进行实地调查,对群落组成、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草本植物以薹草属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灌木以绣线菊属、雀儿舌头、胡枝子属等为优势物种,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组成成分。乔木群丛中,华北落叶松林群丛的多样性指标最高,林下植被丰富度相对较高且不同地域的群丛差异性较小。【结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多样性丰富,不同植被群系间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海拔是影响保护区植被群系物种组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花山 植被群系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