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东煤炭基地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模式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武春丽 侯晓磊 +7 位作者 杨建英 赵廷宁 邓雅元 麻文章 巩子涵 曾文杰 芦治源 吴国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1-474,共14页
针对西北干旱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不清,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针对性不强,措施单一等问题,以宁东煤炭基地6座煤矸石山及周边自然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立地类型划分,运用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从土壤改良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和... 针对西北干旱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不清,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针对性不强,措施单一等问题,以宁东煤炭基地6座煤矸石山及周边自然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立地类型划分,运用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从土壤改良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和技术措施状况(技术措施完整性和经济性)3个方面共19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及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不同立地类型对位生态修复技术模式,旨在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坡向、坡度和土层厚度为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据此将矸石山分厚层急阴坡、中层斜阴坡、厚层斜阴坡、薄层急阳坡、中层斜阳坡、厚层斜阳坡、中层斜半阴半阳坡、厚层斜半阴半阳坡、薄层急半阴半阳坡及厚层平台9种立地类型;(2)中层斜半阴半阳坡立地类型,推荐“砾石沙障”模式或“活体沙障”模式;厚层急阴坡、薄层急阳坡立地类型,推荐“撒播草籽+挡矸墙+环保树脂网工程护坡+排水沟+微喷”模式;中层斜阴坡、中层斜阳坡立地类型,推荐“撒播草籽+挡矸墙+排水沟+草方格”模式;厚层平台立地类型,推荐“植苗造林+草方格+截水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矿区 煤矸石山 立地类型 技术模式 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边缘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评价——以牛栏山-马坡镇为例 被引量:52
2
作者 王丽群 张志强 +2 位作者 李格 马丰伟 陈立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0-759,共10页
北京边缘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北京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对未来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以生... 北京边缘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北京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对未来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以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表为基础,探讨北京边缘地区牛栏山-马坡镇在1992—2015年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进行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5年间,牛栏山-马坡镇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破碎度增加,异质性增高,优势景观类型由农田变为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1609.34万元增长到14992.07万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率最大;提高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综上所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为干扰造成的景观格局变化不一定会使城市边缘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是牛栏山-马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边缘区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影响 牛栏山-马坡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土壤含水量对植被和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君宜 牛健植 +3 位作者 余新晓 苗禹博 王迪 焦鹏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82-2697,共16页
气候、植被和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SM)的变化密切相关,分析长时间序列SM、植被覆盖、气温和降雨的变化以及植被、气候对SM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含水量-植被-大气间相互作用关系,为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水资源保... 气候、植被和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SM)的变化密切相关,分析长时间序列SM、植被覆盖、气温和降雨的变化以及植被、气候对SM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含水量-植被-大气间相互作用关系,为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水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以全球MODIS产品和ERA5-Land为数据源,获取2001—2020年0—7 cm土壤层中的含水量SM1、7—28 cm土壤层中的含水量SM2、28—100 cm土壤层中的含水量SM3、28—289 cm土壤层中的含水量SM4、降雨、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序数据集,采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偏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全球不同干湿气候区SM、降雨、气温和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SM对降雨、气温和NDVI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1)近20年来,全球不同干湿气候区SM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降雨量具体表现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不同干湿气候区,SM与降雨的相关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除湿润区外,SM与NDVI均在SM2土壤层呈现较高的偏相关关系;除SM1土壤层外,不同干湿气候区SM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除极干旱区,SM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对气温的敏感性减弱。(3)通过复相关分析探究各因子的驱动区(共同驱动区、气候驱动区、植被驱动区),SM变化主要受气候和NDVI的共同影响,受NDVI主导的区域面积较少,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受气候主导的区域面积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SM)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土壤-植被 全球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不同密度白桦天然次生林持水性能及土壤传递函数的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石正阳 程唱 +6 位作者 邹星晨 左亚凡 李睿 刘仟仟 刘婧雯 彭小静 贺康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59-4071,共13页
土壤饱和导水率(K_S)作为评价土壤入渗与透水能力的核心指标,探究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和评估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聚焦于祁连山东部白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容重、有机碳、田间持水量、孔隙度等关键理化指标,对林地持水性... 土壤饱和导水率(K_S)作为评价土壤入渗与透水能力的核心指标,探究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和评估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聚焦于祁连山东部白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容重、有机碳、田间持水量、孔隙度等关键理化指标,对林地持水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并深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K_S的影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土壤传递函数模型,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对比新建模型与现有6种土壤传递函数模型的预测精度,以确定适用于本研究区的最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K_S值变化范围为0.25—3.94mm/min,均值为1.64mm/min。利用熵权法评估土壤持水能力发现K_S所占权重较高,且林分密度在600—900株/hm~2时,林地持水性能综合得分最高。(2)通过Pearson分析揭示了K_S与粘粒、粉粒含量以及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有机碳含量以及孔隙度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对比7个土壤传递函数模型的预测效能,研究构建的新模型在拟合效果上表现最优,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高达0.85。综上,K_S可作为评价祁连山东部白桦天然林林地持水能力的关键指标,且林分密度在600—900株/hm~2时,林地持水性能最佳。本研究新建土壤传递函数模型可用于估算该区K_S,为祁连山东部水源涵养林的优化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传递函数 白桦林 祁连山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覆盖对高寒矿区扰动界面土壤蒸发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杨春艳 王小展 +3 位作者 史常青 杨建英 孙智龙 邓莫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6,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无机材料的透水性和地表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冻土区因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水分下渗困难、蒸散量增加等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8种无机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及反射特性等基本物理性质;设... [目的]探讨不同无机材料的透水性和地表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冻土区因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水分下渗困难、蒸散量增加等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8种无机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及反射特性等基本物理性质;设置了3种降雨强度条件,研究材料在不同使用厚度下的透水性能;开展蒸发试验,探究了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1)材料间的干湿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及反射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及陶粒3种材料通气性和持水性较适中;(2)在透水性能方面,火山石、麦饭石、陶粒、玻璃轻石J1及玻璃轻石J2性能较优,且材料透水性与雨强、使用厚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0.01);(3)在蒸发抑制性能方面,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陶粒、火山石及膨胀珍珠岩可显著降低土壤累积蒸发量(p<0.05)。[结论]不同材料之间物理特性(微观结构、反射率等)差异明显,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及陶粒3种覆盖材料较其他材料能更好地抑制土壤蒸发的发生,可为高寒矿区冻土层近自然重构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冻土退化 透水性 无机多孔材料 蒸发抑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草地地表径流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魏小燕 毕华兴 +2 位作者 霍云梅 肖聪颖 杨晓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88,共7页
高羊茅作为我国北方典型冷季型城市草坪草,具有调蓄雨水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北方高羊茅草地的降雨径流,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高羊茅草地在不同覆盖度(60%和90%)及不同雨强(30、60和90mm/h)条件下的径流系数变化过程... 高羊茅作为我国北方典型冷季型城市草坪草,具有调蓄雨水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北方高羊茅草地的降雨径流,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高羊茅草地在不同覆盖度(60%和90%)及不同雨强(30、60和90mm/h)条件下的径流系数变化过程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并用裸地作为对照,得出高羊茅草地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径流系数削减率。研究结果表明:1)高羊茅草地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增加逐渐提前,随着覆盖度的增加逐渐延长,同时,雨强越大初始产流时间提前幅度越小,覆盖度越大草地延缓初始产流时间的效果越明显;2)裸地和高羊茅草地的径流系数随降雨时间变化规律相似,均随降雨时间的延长先迅速增加后逐渐变缓,经过拟合裸地及高羊茅草地的径流系数与降雨时间均呈对数关系;3)高羊茅草地地表径流系数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雨强的增加而增加,且覆盖度越低雨强对径流系数的影响越显著,反之则越不显著;4)高羊茅草地对径流系数的削减能力有限,随着雨强的增加两种覆盖度草地径流系数削减率越相近,在雨强为30、60和90 mm/h时两种覆盖度草地径流系数削减率分别相差25%、24%和23%;5)建立试验条件下高羊茅草地径流系数与降雨强度、覆盖度、降雨时间的回归方程,经过验证,方程可用于试验条件下高羊茅草地径流系数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覆盖度 降雨强度 径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和冷冻/冻融循环对保水剂吸持水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王小展 杨春艳 +5 位作者 史常青 赵廷宁 杨建英 邓莫楠 孙智龙 李成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9,共11页
作为一种土壤改良材料,保水剂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干旱和恶劣环境下的植物生长环境,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生态恢复领域。该研究聚焦于不同温度和冷冻条件下保水剂的吸持水性能变化,探究不同温度、冷冻方法、成分、粒径对保水... 作为一种土壤改良材料,保水剂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干旱和恶劣环境下的植物生长环境,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生态恢复领域。该研究聚焦于不同温度和冷冻条件下保水剂的吸持水性能变化,探究不同温度、冷冻方法、成分、粒径对保水剂吸持水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熵权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法,对10种保水剂的吸持水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这10种保水剂在吸水倍率方面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为167.99~527.5 g/g,这与保水剂的主要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成分为高分子聚合物的保水剂吸水倍率较高,保水剂的主要成分对其保水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多数复合型的保水剂在保水性能上较优;2)保水剂的吸水速率受粒径的影响较大,呈现出随粒径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低温会限制保水剂的吸水速率,同时,显著影响保水剂的保水性能,保水率随环境温度的上升,呈现增加趋势;3)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保水剂的粒径对反复吸水倍率的衰减率和冷冻/冻融后的吸水倍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 <0.001),而冷冻/冻融过程同样会显著影响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和保水率(P <0.001)。4)通过熵权TOPSIS法分析可知,不同保水剂,在吸水、保水和耐寒性能上表现不一,以聚丙烯酸钾为主要成分的保水剂,其综合性能排序相对靠前。研究可为保水剂的应用和新型保水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保水剂(SAP) 吸水倍率 持水特性 冻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下凹式绿地土壤渗透能力及蓄水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永杰 毕华兴 +1 位作者 霍云梅 许华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采用自制的模拟下凹式绿地,通过模拟不同设计暴雨强度条件下下凹式绿地的进水负荷,动态监测下凹式绿地在蓄水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渗透量和平均入渗速率,研究北京地区下凹式绿地在蓄积周边外来雨水径流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渗透规律以及蓄积雨... 采用自制的模拟下凹式绿地,通过模拟不同设计暴雨强度条件下下凹式绿地的进水负荷,动态监测下凹式绿地在蓄水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渗透量和平均入渗速率,研究北京地区下凹式绿地在蓄积周边外来雨水径流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渗透规律以及蓄积雨水径流后对土壤孔隙及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土壤含水率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下凹式绿地土壤渗透性能在1、3、5年一遇暴雨情况下会随着暴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2)在设计暴雨强度一致时,土壤水分的渗透量和平均入渗速率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密度小、总孔隙度大的渗透量和平均入渗速率更大;3)随着绿地蓄水次数的增多,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变化较大,蓄水试验后,土壤密度由最初的1.33 g/cm3变为1.65g/cm3、总孔隙度由原来的50.06%变为3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凹式绿地 暴雨强度 渗透量 平均入渗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9
作者 李睿 邹星晨 +5 位作者 程唱 石正阳 彭小静 刘婧雯 刘仟仟 贺康宁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目的】探究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天然次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下草本多样性影响的主导因子,旨在为青海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优化与提高草本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林场天然次生白桦林为研究对象,通过... 【目的】探究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天然次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下草本多样性影响的主导因子,旨在为青海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优化与提高草本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林场天然次生白桦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取样法在该研究区内选取20个24 m×24 m的标准样地,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多重因素(林分空间结构、林分非空间结构、土壤养分)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白桦林下共发现草本植物24科41属47种,其中黑麦草Lolium perenne、野草莓Fragaria vesc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四叶葎Galium bungei、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均值分别为19.52%、18.91%、10.53%、6.95%、5.27%。(2)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开敞度、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分别可解释44.1%、16.8%、8.2%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影响草本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可解释7.9%和7.6%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主要的土壤养分因子。【结论】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均显著影响林下草本多样性。可通过.调整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林分竞争态势和提升土壤肥力等方式提高林下草本多样性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 草本多样性 林分结构 土壤养分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清水河县典型人工植被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10
作者 闵雪 吴叶礼 +2 位作者 张英 丁国栋 杨之恒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2-1501,共10页
植被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关系是理解不同植被生态功能发挥的关键,以清水河县4种典型人工植被(杨树、樟子松、油松、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禾草草地)为对照,探讨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 植被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关系是理解不同植被生态功能发挥的关键,以清水河县4种典型人工植被(杨树、樟子松、油松、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禾草草地)为对照,探讨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显示:(1)5种植被类型表层(0~20 cm)土壤C、N、P含量分别为3.29~6.02 g·kg^(-1)、0.52~0.69 g·kg^(-1)、0.37~0.62 g·kg^(-1),土壤C和N含量低于我国表层土壤平均水平,土壤肥力较低。(2)在0~20 cm土层下,各人工植被土壤C、N和C/N均低于禾草草地,其中樟子松和柠条锦鸡儿土壤C和C/N显著较低(P<0.05);在20~50 cm和50~100 cm土层下,油松土壤C、N最高,其余人工植被仍低于草地,樟子松C/N最低;各土层人工植被土壤P含量明显高于草地,土壤C/P和N/P均明显低于草地。(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和N、C/P和N/P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C、N、P受植被类型与土层深度影响显著(P<0.001);土壤C、N、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呈现明显表聚效应。考虑到研究区土壤磷高有效性利于草本生长,且草本植被土壤养分涵养效果优于人工乔灌植被,该地生态恢复可考虑以保育恢复原生草本植被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养分循环规律,评估植被的生态效益,为区域生态修复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天然草地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祁连山东部不同林分密度白桦天然林土壤质量评价
11
作者 鲁雅雯 石正阳 +2 位作者 高佳文 邹星晨 贺康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603-7615,共13页
白桦作为祁连山东部地区的关键先锋树种,正面临林分植被退化的严峻威胁。准确评估该地区白桦天然林土壤质量对于维持祁连山生态平衡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不同林分密度(D1:0-200株/hm^(2);D2:200-400株/hm^... 白桦作为祁连山东部地区的关键先锋树种,正面临林分植被退化的严峻威胁。准确评估该地区白桦天然林土壤质量对于维持祁连山生态平衡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不同林分密度(D1:0-200株/hm^(2);D2:200-400株/hm^(2);D3:400-600株/hm^(2);D4:600-900株/hm^(2);D5:900-1500株/hm^(2);D6:1500-2100株/hm^(2))白桦天然林林下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林分密度白桦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通过构建最小数据集评价林下土壤质量,结合植物-土壤耦合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深入探究了林分密度对祁连山东部白桦天然林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全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2)基于最小数据集的构建发现,全氮、孔隙度、碱解氮、粉粒、含水量、砂粒以及速效磷是影响白桦天然林下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3)白桦林不同林分密度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30-0.62,土壤质量综合排名为D4>D2>D1>D3>D6>D5。(4)土壤质量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白桦林下植物-土壤耦合度平均为0.60,属于弱协调。(5)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逐渐降低,与土壤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构建的最小数据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综上,600-900株/hm^(2)的林分密度下,白桦天然林下土壤质量最佳。本研究不仅为白桦天然林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土壤质量评价模型及密度参考,也为祁连山东部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天然林 土壤健康 河湟谷地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最小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风况环境及不同防沙措施下沉积物粒度特征
12
作者 刘雅丹 郭子健 +2 位作者 卢佳雪 李明轩 丁国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3,共12页
在研究区域风能资源状况及风沙活动强度的评估中,地表沉积物与输沙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衡量区域风能环境的关键指标,也是深入理解风沙活动强度的有效依据。通过分析这些指标,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该区域风能利用潜力以及风... 在研究区域风能资源状况及风沙活动强度的评估中,地表沉积物与输沙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衡量区域风能环境的关键指标,也是深入理解风沙活动强度的有效依据。通过分析这些指标,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该区域风能利用潜力以及风沙灾害防控需求。结果表明:1)在2018—2023年间磴口县年均起沙风风速为7.08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27.30%,最大风速达到20 m/s;2)2018—2023年间研究区的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分别为390.86 VU和249.83 VU,全年输沙物质整体朝东方向输移;3)将流动沙丘区域作为对照与几个防护区相比,平均粒径大小比较为锁边林区(38.93μm)<农田防护林区(81.28μm)<人工梭梭林区(177.31μm)<封育区(192.75μm)<未治理流动沙丘(232.08μm)<光伏治沙区(242.49μm)<PLA沙障阻沙区(243.20μm)。根据风况环境和沉积物粒度分析,建议对该区进行长期风沙流观测,从风能环境和风沙活动规律方面为风沙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势 风况 起沙风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β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马涛 周金星 刘玉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6期16-20,33,共6页
[目的]分析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β多样性,了解该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格局。[方法]应用β多样性测度公式对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铁路沿线各样带βW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第... [目的]分析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β多样性,了解该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格局。[方法]应用β多样性测度公式对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铁路沿线各样带βW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第9样带,为4.135;最小值出现在24样带,为1.000。1号样带和其他各样带间βC和βT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βC、βT指数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号-12号样带间和1号-9号样带间,分别为44.5、4.118;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号-2号样带间和1号-24号样带间,分别为7.000、1.100。βCJ和βCS指数在1号样带与2、5、17号样带间的指数值为0.875、0.978、0.984以及0.778、0.935、0.968,与其他各样带间的βCI、βCS指数均为1.000。各相邻样带间βC和βT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βC和βT指数最大值出现在24、25号样带间和2、3号样带间,分别为43.000、3.542;最小值出现在1、2号样带间和20、21样带间,分别为7.000、0.678。βCJ、βCS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2、3样带间,为1.000;最小值均出现在20、21号样带间,分别为0.440、0.333。[结论]研究结果为该区植被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多样性 植物群落 青藏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杜洲 牛健植 +2 位作者 樊登星 张卓佩 杨智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9-318,共10页
[目的]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期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未来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目的]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期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未来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并结合多情景设定,利用PLUS模型预测了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结果]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势体现为耕地持续减少,林地、草地先增加后减少,水域和未利用地先减少后增加,建设用地持续增加;PLUS模型对2000—2020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挖掘效果较好,其中建设用地的扩张受距县政府距离、GDP和距铁路距离等社会经济因子影响为主;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下降,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上升,经济建设情景下,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对其他各类用地侵占作用显著,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得到有效约束,主要转入草地,面积缩减。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明显上升,区域生态用地显著增加。[结论]不同发展情景下,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方式为导向,结合具体发展目标制定政策,注重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多情景模拟 多沙粗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人工林 垂直变化特征 混交林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和立地对细根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卫朝阳 张建军 +4 位作者 赖宗锐 胡亚伟 赵炯昌 唐鹏 王思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密度、坡度和坡向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细根(≤2 mm)生物量和细根形态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晋西黄土区植被管理和生态建设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林分密度M1(<2000株/hm^(2))、M2(2000~...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密度、坡度和坡向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细根(≤2 mm)生物量和细根形态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晋西黄土区植被管理和生态建设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林分密度M1(<2000株/hm^(2))、M2(2000~3000株/hm^(2))、M3(3000~4000株/hm^(2))、M4(4000~5000株/hm^(2))、M5(>5000株/hm^(2)),不同坡度(≤20°、20°~30°、30°~40°)和坡向(阴坡和阳坡)的样地,采用根钻法分层获取0~100 cm土层中的细根,对细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组织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0~10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单峰变化趋势(M4密度条件下达到最大值606.19 g/m3),不同坡度和坡向条件下细根生物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细根生物量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占比38%以上。(2)随着林分密度增加,0~10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呈单峰变化趋势(M4密度下达到最高值3639.73 m/m^(2)),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M4密度下达到最低值:比根长601 cm/g,比表面积101.09 cm^(2)/g)。坡度和坡向对细根形态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垂直方向上,各林分密度0~4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占比均在60%以上。在0~20 cm土层,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林分密度和土层深度对细根生物量密度和细根形态有显著影响。细根生物量密度和根长密度与林分密度、土壤全碳、全氮以及有机碳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深度和C∶N显著负相关。比根长、比表面积与林分密度和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深度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林分密度是油松人工林细根特征的关键调控因子,可通过林分管理措施来调整人工林林分密度以及细根生存策略,以此提高油松人工林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为半干旱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细根生物量 细根形态特征 垂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水树脂改良煤矸石基质水分特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智龙 杨建英 +5 位作者 史常青 李成 李睿杰 杨春艳 王小展 邓莫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分数的高吸水树脂(SAP)对矿区煤矸石基质容重、孔隙度、毛管水运移规律和保水性等方面的改善状况,阐明SAP最佳使用量下煤矸石基质的水分运移规律,为无土矿区煤矸石基质水分条件改善提供依据,实现矿区煤矸石固废资...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分数的高吸水树脂(SAP)对矿区煤矸石基质容重、孔隙度、毛管水运移规律和保水性等方面的改善状况,阐明SAP最佳使用量下煤矸石基质的水分运移规律,为无土矿区煤矸石基质水分条件改善提供依据,实现矿区煤矸石固废资源化利用,为植被生长提供适宜条件。【方法】通过室内土柱试验模拟质量分数0%、0.1%、0.2%、0.3%和0.4%的SAP对煤矸石基质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1)SAP可以改善煤矸石基质物理性质,随SAP使用量的增加,煤矸石基质容重呈下降趋势,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呈上升趋势;(2)SAP会极显著抑制煤矸石毛管水上升高度,且质量分数在0%~0.4%范围内,随SAP使用量的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增强,但当SAP质量分数为0.4%时,对煤矸石毛管水抑制程度较0.3%差异不显著;(3)最小显著差异法拟合分析得到:煤矸石毛管水上升高度随时间变化呈幂函数增加趋势(P<0.01),上升速率与时间变化呈对数函数下降趋势;(4)在室内通风条件下,72 h内不同SAP质量分数的煤矸石基质含水率持续降低,纯煤矸石(SAP质量分数0%)基质含水率下降趋势最大,水分损失率为15.96%,SAP质量分数为0.3%与0.4%下降趋势较小,水分损失率分别为3.90%和3.52%,差异不显著,且作用时间越长,SAP的保水性能表现越突出。【结论】SAP可以改善煤矸石基质水分条件,且在一定范围内,含量越高改善效果越显著。因此从经济和效果两方面考虑,首选质量分数为0.3%的SAP应用于无土矿区煤矸石基质中,为植被生长提供适宜的水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毛管水运移 高吸水树脂 固废资源化利用 保水性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毯覆盖措施对冬奥廊道沿线喷播植物生长特性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邢嘉程 王璞 +3 位作者 张艳 史常青 赵艳婷 麻文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32-3441,共10页
研究植被毯覆盖措施对喷播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对于冬奥廊道沿线生态修复的后期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落实“绿色办奥”举措提供重要参考。以植被毯覆盖下的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紫穗槐(Amorpha ... 研究植被毯覆盖措施对喷播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对于冬奥廊道沿线生态修复的后期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落实“绿色办奥”举措提供重要参考。以植被毯覆盖下的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四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在人工修筑边坡进行种植槽喷播试验,探究阴阳坡6种植被毯措施对喷播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纤维植被毯覆盖对植物出苗数具有阻碍作用,且秸秆植被毯对出苗的抑制作用更大;(2)覆盖两种植被毯均能够明显促进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和阳坡植被盖度的增加,而若要增加阴坡的植被盖度,应当铺设秸秆椰丝混合植被毯;(3)使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得出,阳坡适宜铺设规格为200 g·m^(-2)的秸秆植被毯,阴坡铺设规格为200 g·m^(-2)的秸秆椰丝混合植被毯更优。研究结果对正确选取植被毯措施进行边坡植被快速建成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状况 裸露边坡 植被毯 恢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武川县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叶礼 闵雪 +4 位作者 赛硕 杨之恒 邹旭 张英 丁国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3-878,共6页
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油松、杨树、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柠条、杨树、樟子松和油... 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油松、杨树、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柠条、杨树、樟子松和油松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分别为7.72、7.16、4.16、15.59和15.84 g/kg,全氮(TN)含量分别为1.12、0.58、1.27、1.23和0.87 g/kg,全磷(TP)含量分别为0.24、0.20、0.31、0.14和0.25 g/kg,均低于我国表层土壤SOC、TN和TP平均水平,土壤肥力较低。(2)除杨树林外,各人工植被类型下土壤SOC含量均大于草地,表现为油松>樟子松>柠条>草地>杨树。杨树林的土壤TN和TP含量在各个土层深度均最高;油松在0~20 cm土层中的土壤TN含量大于草地;樟子松的土壤TN含量在50~100 cm土层中大于草地,柠条最低且始终低于草地。除杨树林外,其余人工植被的土壤TP含量均低于草地,油松林最低。各个土层中,不同人工植被的土壤C︰N和C︰P均大于草地,总体上均表现为油松>樟子松>柠条>杨树>草地;在0~20 cm土层中,只有杨树林地的N︰P大于草地,而在20~100cm中各植被的土壤N︰P比草地高。(3)本研究中的土壤C与N、P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土壤N与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SOC对C︰N和C︰P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表明土壤C︰N和C︰P主要受SOC调控;而N︰P只与TN呈显著正相关,表明N︰P主要受TN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工植被 化学计量 N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CO-SAP对高寒矿区不同级配煤矸石水分与披碱草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孙智龙 杨建英 +7 位作者 史常青 李成 李睿杰 王小展 杨春艳 邓莫楠 杨欣蕊 李佳静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15-4927,共13页
煤矸石保水性差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提高煤矸石基质的保水性,以SOCO–SAP(高分子聚合物常用作保水材料,以下简称SAP)质量分数、容重、煤矸石粒径级配3个方面研究重构煤矸石基质水分及披碱草生长特性,筛选出适宜于高寒矿区... 煤矸石保水性差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提高煤矸石基质的保水性,以SOCO–SAP(高分子聚合物常用作保水材料,以下简称SAP)质量分数、容重、煤矸石粒径级配3个方面研究重构煤矸石基质水分及披碱草生长特性,筛选出适宜于高寒矿区保水层重构的材料参数规格。结果表明:SAP的使用极显著地提高了煤矸石的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在容重和级配相同的条件下,其含量与SAP的使用量呈正相关;SAP可降低煤矸石的入渗速率,使用量越高,抑制水分入渗能力越强,在同一质量分数下,不同级配煤矸石的湿润锋到达土柱底部所用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偏砂<偏壤<偏黏;SAP质量分数为0.1%与0.2%时,不同级配煤矸石各深度体积含水率提升较小,但使用量为0.3%和0.4%作用效果明显,且2者无明显差异,表明SAP适量使用时,对煤矸石的水分运移效果最佳;随SAP使用量的提高,不同级配煤矸石基质所表现出的披碱草生物量为(偏壤>偏砂>偏黏),且在偏壤级配下,SAP使用量为0.3%时,生物量最大。因此,建议首选容重为1.3 g/cm^(3)、偏壤级配(2∶2∶2∶2∶2)、SAP质量分数为0.3%,来作为高寒矿区保水层构建的主要基质配比,其次是容重为1.3 g/cm^(3)、偏壤或偏砂级配、SAP使用量为0.3%或0.4%,这些配比基质保水性能较好,但植生性较前者较弱。该结果可为高寒无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为类似典型矿区土地复垦和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煤矸石 高吸水树脂 含水量 粒径级配 保水性 披碱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