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园林树木秋色盛期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热环境差异的响应
1
作者 邢小艺 张梦园 +2 位作者 李晓璐 范舒欣 董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目的】城市化进程影响下,城市内部热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植物物候的空间异质性突出。秋色盛期作为落叶树种生长季的终点,其空间异质性对于城市植被的年周期固碳量及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会引起秋季季相... 【目的】城市化进程影响下,城市内部热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植物物候的空间异质性突出。秋色盛期作为落叶树种生长季的终点,其空间异质性对于城市植被的年周期固碳量及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会引起秋季季相景观的空间变化,是监测城市生态及景观动态的一个关键角度,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旨在揭示北京城市环境中秋色盛期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对下垫面热环境的响应。【方法】本研究以北京主城区西北城郊梯度上9处公园绿地中的5种秋色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面物候观测对2017—2019年的秋色盛期数据进行采集,基于MODIS地温反演对样地热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对秋色盛期空间差异及其与秋季热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北京主城区各树种的秋色盛期整体发生于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集中于11月上中旬,由早到晚依次为洋白蜡、元宝枫、银杏、水杉、旱柳,且银杏雌株的秋色盛期显著早于雄株。(2)各树种秋色盛期整体上由二环—三环—五环—五环外逐渐提前,城郊物候天数差异达(10.1±0.3) d;样地间物候期整体差异显著,尤其四环外样地的秋色盛期显著早于三环内。(3)各树种秋色盛期与样地秋季平均地温(LST_(a))呈显著正相关(P <0.01),表明北京主城区内秋季地表热量的大量积累会导致秋色盛期延后;各树种秋色盛期对LST_(a)空间差异的响应敏感度平均为(4.11±0.83) d/℃,以洋白蜡和水杉响应最为敏感。【结论】北京主城区的秋色盛期表现出对城市秋季热环境空间差异的显著响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未来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城市环境中物候期对热环境空间差异的响应可反映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的潜在影响,即具有“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色盛期 空间异质性 城市热环境 地表温度 株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温榆河生态廊道春季鸟类物种构成与多尺度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梦园 冉呈程 +2 位作者 滕雨欣 郝培尧 董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5-127,共13页
【目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绿地的破碎化,严重威胁了城市鸟类多样性,河流生态廊道在鸟类栖息地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各类群鸟类多样性受多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针对不同类群的城市生态廊道鸟类栖息地格局优化与栖息地营造... 【目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绿地的破碎化,严重威胁了城市鸟类多样性,河流生态廊道在鸟类栖息地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各类群鸟类多样性受多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针对不同类群的城市生态廊道鸟类栖息地格局优化与栖息地营造亟待理论研究的支撑。本文在分析北京温榆河生态廊道春季鸟类物种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栖息地斑块和微栖息地3个尺度下的环境因子对各类群鸟类物种构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影响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素,为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和城市河流生态廊道栖息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春季对温榆河生态廊道内部鸟类物种构成和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流域栖息地类型进行目视解译和格局分析,通过冗余分析法(RDA)对鸟类物种构成特征与多尺度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50~200 m内的景观格局环境因子对廊道内鸟类总体物种构成解释度最高。鸣禽类群物种构成与微栖息地内的乔木均匀度、小范围内的水体、湿地面积以及较大范围内的草地、落叶林地相关指数相关;陆禽类群物种构成与耕地和灌丛相关;游禽和涉禽类群物种构成与较小范围内的水体面积、湿地面积相关;猛禽与湿地水体相关性强。相同生态类群下不同居留型鸟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多数鸟类的多度与100 m范围内湿地面积、湿地最大斑块占比和湿地结合度以及2 000 m范围内水体分离度等指数正相关。【结论】不同类群鸟类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存在差异,但水体和湿地相关指数对河流生态廊道内各生态类群鸟类均有影响。在未来的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建议考虑不同类群鸟类的栖息地偏好,注重廊道内部湿地水体格局的优化,针对目标物种开展鸟类栖息地营造与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城市鸟类 栖息地 景观格局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旁绿化对北京市建筑冬季日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芳妮 尹豪 刘芝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目的】当前中国居住区存在植物遮挡建筑,造成建筑日照不足的问题。通过软件数字模拟分析探究植物对建筑日照的影响,能为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探讨人居环境改善的实施途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板式多层... 【目的】当前中国居住区存在植物遮挡建筑,造成建筑日照不足的问题。通过软件数字模拟分析探究植物对建筑日照的影响,能为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探讨人居环境改善的实施途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板式多层住宅为参照建立理想楼间模型,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植物形态结构参数构建冠层模块单元,使用Ecotect Analysis软件分析其对建筑日照的影响。【结果】(1)楼间及楼旁约40°夹角范围内的植物冠层均会对建筑日照产生影响,楼间绿地植物对建筑日照的影响显著高于楼旁绿地,二者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皆表现为高层位置显著高于低层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影响规律则较为复杂。(2)对建筑宅旁空间进行日照影响敏感性分级,敏感性Ⅰ级(敏感)、Ⅱ级(一般敏感)、Ⅲ级(不敏感)区域分别占空间总体积的10.2%、56.2%、33.6%。(3)敏感性Ⅰ级区域不适合植物冠层存在,直接影响建筑日照达标;Ⅱ级区域的冠层分布影响建筑立面的总日照时数,存在影响2层及以上楼层日照时数达标的可能性;Ⅲ级区域的植物冠层不会对建筑日照产生影响。【结论】(1)相比楼旁绿地,楼间绿地的植物冠层对建筑日照产生的影响更为广泛,且楼间绿地植物冠层的影响效果显著高于楼旁绿地。(2)楼间及楼旁绿地的植物冠层对建筑日照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关系,不同位置的植物冠层对建筑日照影响的程度及范围呈现出较大差异性。(3)不同的日照敏感分区对于植物种植具有不同的要求。该区域内(Ⅰ级,Ⅱ级)植物冠层会影响到建筑日照时数,需谨慎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居住区绿地 种植设计 日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住区绿地小微尺度下垫面构成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以北京地区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范舒欣 李坤 +2 位作者 张梦园 谢雅芬 董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109,共10页
【目的】城市人居环境中小微尺度是人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基本空间尺度。探究小微尺度下垫面类型及其格局特征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机制,是借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基于实地测量,针对城市居住区绿地... 【目的】城市人居环境中小微尺度是人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基本空间尺度。探究小微尺度下垫面类型及其格局特征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机制,是借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基于实地测量,针对城市居住区绿地不同类型下垫面日均空气温度、湿度的差异,以及小微尺度下垫面格局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开展定量研究。【结果】四季7种下垫面类型的日均温度、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7种下垫面类型的排序有季节性变化。高郁闭度植被、水体与中郁闭度植被的降温、增湿效应明显。借助景观格局指数量化不同类型下垫面的格局特征。景观指数与日均温度、湿度的相关性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各类下垫面的面积占比、斑块面积是影响小微尺度环境温度、湿度的关键格局特征,破碎度与聚集度也有一定影响。【结论】未来进行热舒适型小微尺度户外空间设计时,提高高郁闭度与中郁闭度植被的面积占比和斑块面积,控制其破碎程度,采用聚集式布局形式可有效提高环境相对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同时应避免配置成片的硬质铺装(占比率高,面积大,分布聚集),降低其热调节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绿地 小微尺度环境 微气候 下垫面类型 下垫面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种行道树夏季对行人热舒适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杨文敏 王美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8,共12页
【目的】探究行道树种类、结构特征在夏季对行人热舒适和道路空间热环境的影响,为北京及北方地区的行道树种类选择、结构设计及后期养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西城区道路上的白蜡树、三球悬铃木、臭椿、栾、旱柳、银杏和槐为研... 【目的】探究行道树种类、结构特征在夏季对行人热舒适和道路空间热环境的影响,为北京及北方地区的行道树种类选择、结构设计及后期养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西城区道路上的白蜡树、三球悬铃木、臭椿、栾、旱柳、银杏和槐为研究对象,对其夏季遮荫空间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和风速进行测量,采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作为热舒适评价指标,并对行人热感觉投票(TSV)进行分析。【结果】(1)7种行道树均能显著改善道路空间热环境,降低空气温度范围是1.0~2.1℃,降低太阳辐射范围是481.27~789.18 W/m^(2),增加相对湿度范围是0.65%~6.17%,降低风速范围是0.02~0.38 m/s。(2)7种行道树均能显著调节行人热舒适,平均降低UTCI的能力由高至低排序为旱柳>槐>三球悬铃木>白蜡树>银杏>栾>臭椿;夏季7种行道树所在道路下行人的中性UTCI为24.7℃。(3)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是夏季影响TSV的决定性因素;叶面积指数与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影响UTCI最显著的树木结构是叶面积指数,其次是冠幅,而平均叶片面积的影响较小。(4)综合UTCI、TSV、中性温度评价,得出7种行道树表现强弱为旱柳>槐>三球悬铃木>白蜡树>银杏>臭椿>栾。【结论】未来进行道路绿化时,应根据不同区域道路空间热环境选择合适行道树种类。叶片密度较大、冠幅较大的行道树在夏季能够为行人提供更为舒适的道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行道树 通用热气候指数 热感觉投票 热舒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公园绿地边缘植物景观降噪能力与视觉效果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李冠衡 熊健 +1 位作者 徐梦林 董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104,共12页
对城市公园绿地外道路噪声环境进行监测与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园边界噪音来源于车辆发动机噪音、胎噪、运动风声的综合噪声。这些噪音对公园游憩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公园绿地边缘部分的植物景观能够迅速降低噪音,又能展现美感,将... 对城市公园绿地外道路噪声环境进行监测与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园边界噪音来源于车辆发动机噪音、胎噪、运动风声的综合噪声。这些噪音对公园游憩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公园绿地边缘部分的植物景观能够迅速降低噪音,又能展现美感,将对公园利用率的提高大有裨益。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与生态效益都融合在园林植物中,所以一次设计将在多个层面展现植物景观的功能。以北京市公园绿地(被城市干道包围的绿地)边界的多个不同样方为对象,调查与研究这一宽度范围内的植物类型、种植密度和配置方式,从而判断使噪声衰减最有效率的植物配置形式。这些植物群落不仅能有效地减弱交通噪声,构造更为安静的游园环境,而且更能美化城市环境,体现并形成当地的植物特色。按照降噪效率对这些样方进行排序并运用SBE法对所测公园边界的植物群落进行美景度相应指标的评价,分析边界植物群落色彩美景度高低的原因,得到所测群落中景观效果最好的植物配置形式。综合以上两种最佳形式的植物配置,进行平衡与推断,形成诸如同样的宽度条件下,多排小乔或低层灌木既可以起到较好的降噪作用,又可以丰富路缘的观赏效果;乔灌草皆有的种植模式中乔木排数尽可能多,林间内部保持通透,会形成舒适的空间效果等判断,可以对北京市以及类似的大型城市绿地边缘塑造植物景观提供科学的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边缘 植物景观 噪声 美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紫暄 张嘉琦 +2 位作者 董丽 李雄 郝培尧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3期82-85,共4页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作为"垃圾围城"的主体,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与与生态环境。北京市存在大量非常规垃圾填埋场,在环境整治的同时对其进行景观修复已成为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北京市典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再生修复现状进行调...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作为"垃圾围城"的主体,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与与生态环境。北京市存在大量非常规垃圾填埋场,在环境整治的同时对其进行景观修复已成为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北京市典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再生修复现状进行调研,对其景观塑造、植物应用、工程技术等进行分析讨论,可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化改造提供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改造 景观 植物 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市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营建策略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赵人镜 戈晓宇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2-114,共13页
【目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留白增绿",让森林进入城市。城市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探索城市森林功能类型及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营建策略,以期实现特定城市背景... 【目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留白增绿",让森林进入城市。城市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探索城市森林功能类型及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营建策略,以期实现特定城市背景下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使城市森林成为解决不同城市问题的绿色空间,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尺度城市森林所能发挥的主导功能、周边用地类型、城市总体规划定位三大因素对城市森林功能类型进行论述,并对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营建策略进行研究。【结果】提出生态型、生活型、生产型3个一级分类,包括栖息生境型、环境调节型、景观游憩型、科普教育型、康养服务型、设施防护型、经济生产型共7个二级分类。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重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选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的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提出目标物种选择、林地生境、水体生境营建策略,并以横街子城市森林为例,对营建策略进行实践。【结论】对城市森林功能类型进行论述,能够为城市森林营建提供目标指引。对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进行营建策略研究可以为未来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森林 留白增绿 生物多样性 栖息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垂直绿化现状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黄思成 张云路 李运远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第5期31-35,共5页
垂直绿化作为新型城市绿化方式,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缓解了城市绿化用地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简要介绍了垂直绿化的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并对北京地区垂直绿化现状进行分析,从综... 垂直绿化作为新型城市绿化方式,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缓解了城市绿化用地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简要介绍了垂直绿化的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并对北京地区垂直绿化现状进行分析,从综合效益的角度为垂直绿化植物的应用、基质和技术的选择、政策普及等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方向,旨在促进北京地区垂直绿化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绿化 应用 效益 技术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区绿地中生长残损植物研究——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豪 马毅敏 谢潇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1-108,共8页
随着居住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效在科研层面得到普遍重视,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和视觉审美效果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植物的生长表现关系着植物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研究,筛选出适于居住区绿化的植物种类是可行的研究途径... 随着居住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效在科研层面得到普遍重视,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和视觉审美效果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植物的生长表现关系着植物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研究,筛选出适于居住区绿化的植物种类是可行的研究途径。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在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可以系统地分析树木的健康状况,包括整体状况、树冠、树干、根部等方面。但目前这种方法不足以应用在居住区绿化研究上,着眼于植物生长残损状况的调查及成因分析更是少见。为研究居住区绿地中植物生长残损的状况及原因,本研究选取了20个北京市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其中的生长残损植物进行种类、数量和残损状况等方面的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生长残损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活型、树形)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栽植位置、树种选用适宜性等生长受损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落叶乔木和灌木生长残损的植物种类最多,其次是常绿乔木。植物种类的频次分析和树形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植物残损的成因分析表明栽植位置(距离建筑、基础设施、道路的远近)不合理造成的人为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存在树种选用不适宜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居住区绿化中的乔灌木规划和常用树种的深化研究,以及关注居民园艺行为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残损植物 调查研究 植物景观 居住区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植物地名的景观特征及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筱雁 尹豪 《风景园林》 2017年第11期99-104,共6页
地名以其独有的城市识别性成为人们感知地域、熟知地域的重要载体。而以植物冠名的城市地名则体现该地域植物景观在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标识作用,即植物地名的景观地域性。在过去的研究体系中,植物地名是地名体系分类中的一个分支,... 地名以其独有的城市识别性成为人们感知地域、熟知地域的重要载体。而以植物冠名的城市地名则体现该地域植物景观在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标识作用,即植物地名的景观地域性。在过去的研究体系中,植物地名是地名体系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地名研究侧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针对植物地名的专项研究不多。本文单独提取植物地名,通过数据整理和文献考证,从地名规划角度出发,研究古都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特征和景观风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地名在北京中心城区高度密集,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辖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状态。植物地名的增长变化与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根据地名词源和反映的植物景观不同,植物地名所表达的景观类型主要有4类:街巷景观类、园圃景观类、山水景观类、荒野景观类,反映了北京旧有的城市格局和景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植物地名 植物景观 地名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部丛刊》检索分析视角下“曲水流觞”传统山水环境模式环境要素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应临 王舒 《风景园林》 2019年第7期113-117,共5页
'曲水流觞'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环境模式之一,是历代诗文、绘画、书法和园林等诸多作品反复描绘的主题。旨在对'曲水流觞'所处环境变迁和环境要素进行理性分析,从而为其在现当代风景园林中的传承提供依据。基于对《四部丛... '曲水流觞'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环境模式之一,是历代诗文、绘画、书法和园林等诸多作品反复描绘的主题。旨在对'曲水流觞'所处环境变迁和环境要素进行理性分析,从而为其在现当代风景园林中的传承提供依据。基于对《四部丛刊》中'流觞'关键词的检索,通过数据统计、语义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流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和语义背景中的使用状况,进而分析'曲水流觞'山水环境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涉及的环境要素。结果表明,'曲水流觞'山水环境模式的传承主要依托3种环境:自然环境、园林和历史遗迹、建筑;涉及4类环境要素:地形、植物、水体和建筑。研究发现,不同环境下对各类环境要素的运用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水体要素则在不同环境下均最受重视。最后针对'曲水流觞'主题在中国传统文人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曲水流觞 《兰亭集序》 山水环境模式 环境要素 《四部丛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属植物PIN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3
作者 刘波 刘欣宇 +4 位作者 李骏倬 武晓云 卢敏 王佳颖 戴思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3,共15页
PIN蛋白家族是生长素外排载体,负责将生长素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这一过程对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和浓度梯度的建立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5个菊属植物中鉴定出113个PIN基因家族成员,并深入分析了它们的蛋白理化性质... PIN蛋白家族是生长素外排载体,负责将生长素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这一过程对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和浓度梯度的建立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5个菊属植物中鉴定出113个PIN基因家族成员,并深入分析了它们的蛋白理化性质,揭示了这些成员在物理和化学特性上的多样性。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PIN基因被分为6个不同的分支,且亲缘关系相近的成员在保守基序和保守结构域上具有相似性,暗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或相关的功能。染色体定位和共线性分析进一步展示了PIN基因在菊属植物中的分布模式,以及它们在基因组中的复制和重排事件。此外,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PIN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与生长发育、激素信号传导和逆境响应相关的调控元件,表明PIN基因可能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中受到多种信号的调控。基因表达分析发现,PIN基因在菊花不同器官中具有特异性表达模式。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究菊属植物中PIN基因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基因家族 菊属植物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 被引量:31
14
作者 张云路 马嘉 李雄 《风景园林》 2020年第1期25-29,共5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专项之一,须充分响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视角进行合理转变。以新时代国土空...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专项之一,须充分响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视角进行合理转变。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从规划路径和规划管控两大方面,针对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何适应当前城乡绿色空间优化需求进行规划模式探索。在规划路径方面,提出借助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确定规划的流程、层次、内容、技术。在规划管控方面,提出呼应"多规合一"发展要求,构建多民众参与、多部门合作、多渠道沟通的城乡绿地管控体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路径和稳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支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色空间的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路径 规划管控 多规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太原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37
15
作者 袁领兄 李坤 +1 位作者 范舒欣 董丽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3期19-24,共6页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区划是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布局的基础。文章以太原市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水环境、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5个敏感性因子,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规划区土地生态...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区划是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布局的基础。文章以太原市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水环境、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5个敏感性因子,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规划区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明确不同土地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太原市规划区范围内不敏感区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城镇及周围;东西两山及北部的阳曲县敏感性较高;土地敏感性由城市外围向中心城区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整个规划区不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5.19%、25.75%、23.25%、15.81%。在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土地生态空间敏感性分区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策略,最大限度保留城市固有自然本底,防止城市用地的无序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敏感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晓青 王应临 《风景园林》 2017年第7期37-43,共7页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有关国家公园的研究更偏重自然科学方面,对社会科学研究关注较少。而在中国诸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中,旅游利用等因素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却在不断增加。在当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和深化国家公园...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有关国家公园的研究更偏重自然科学方面,对社会科学研究关注较少。而在中国诸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中,旅游利用等因素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却在不断增加。在当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和深化国家公园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系统梳理美国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研究议题和管理机制。本文选取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中国九寨沟为例进行比较研究。从机构和人员设置、科研规划、科研项目与成果等几方面对比2个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并结合2个国家公园的国情、体制背景进一步分析。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前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框架,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公园 社会科学研究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 九寨沟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调研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类型及热点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应临 张玉钧 《风景园林》 2019年第11期75-79,共5页
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的类型和分布热点,并研究冲突分布与保护地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已有文献的文本分析、绘图分析、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可分为9类,... 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的类型和分布热点,并研究冲突分布与保护地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已有文献的文本分析、绘图分析、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可分为9类,其中限制访问冲突、农业和土地利用冲突、公园利益和税收分配、人类与野生生物冲突等4类较普遍;社区保护冲突的分布热点与森林资源分布有较强相关性,与社区经济收入状况相关性较弱;不同冲突类型的热点分布具有差异。研究结论包括: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目前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社区对于精神层面的损失尚不敏感,社区的直接资源利用受限是引发冲突的最常见原因。森林生态系统类保护地的社区保护冲突受到最多关注,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中广泛存在;不同类型冲突的热点分布存在差异,受社区资源依赖程度、旅游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管理 保护冲突 自然保护地 社区 热点 核密度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地域景观规划个案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玮 张云路 李雄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第2期35-37,共3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景观逐渐出现生态环境破坏、地域性特征缺失等问题。文章以乡村地域特征为基础,通过研究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内容与方法,在保留地域传统乡土风貌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乡村本土文化、环境与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景观逐渐出现生态环境破坏、地域性特征缺失等问题。文章以乡村地域特征为基础,通过研究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内容与方法,在保留地域传统乡土风貌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乡村本土文化、环境与资源,实现乡村景观安全格局的保护、乡愁文脉的延续、循环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特征 乡村景观 绿色基础设施 乡村 黄山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采石废弃地修复改造再利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崔庆伟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第3期6-10,共5页
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存在数量众多的采石废弃地,并已积累了丰富的修复改造再利用经验:一方面,建立了开采企业主导、行政部门监督、咨询机构协作、公益组织参与以及多专业协作的管理体系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其... 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存在数量众多的采石废弃地,并已积累了丰富的修复改造再利用经验:一方面,建立了开采企业主导、行政部门监督、咨询机构协作、公益组织参与以及多专业协作的管理体系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其核心修复策略也已从早期的原貌恢复与单一复垦方式向更加注重营造野生生物栖息地与开展户外科普游憩活动的多途径再利用方式转变,而这些对于我国目前的采石废弃地修复改造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采石废弃地 修复改造再利用 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塑造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思元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11期91-93,共3页
城市边缘区因其地理位置以及资源优势,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对象。良好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具有抑制城市无序扩张的功能。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市边缘区内,不同的空间尺度所需要塑造的内容,包含... 城市边缘区因其地理位置以及资源优势,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对象。良好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具有抑制城市无序扩张的功能。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市边缘区内,不同的空间尺度所需要塑造的内容,包含了从区域到城市,再由地区到边缘空间。在时间维度层面,强调规划设计作为一种生态介入的立场,进行过程性、适应性以及可持续性设计。在景观实体方面,鼓励设计师进行设计创新,塑造多样性、连续性以及地域性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边缘区 绿色空间 景观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