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预测为指导的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信平 陈富怡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4,共4页
分析了"以钻井为中心"的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模式的缺陷及在美国和世界煤层气勘探开发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对比了中、美煤层气地质条件,中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须转变到"以预测为指导"的技术模式上来,目前中国已经... 分析了"以钻井为中心"的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模式的缺陷及在美国和世界煤层气勘探开发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对比了中、美煤层气地质条件,中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须转变到"以预测为指导"的技术模式上来,目前中国已经具备转变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基础。"以预测为指导"的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使用地震资料和煤层气AVO技术预测储层的富集高渗部位,可为部署勘探开发井提供依据;使用测井资料进行煤层气井压裂试气前预评价和压裂试气后再评价,可以避免资金浪费,达到提高钻井试气成功率和单井产量,实现商业化产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勘探开发“以预测为指导”的技术模式技术优势 AV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煤层气AVO分析对地震勘探偏移距的要求
2
作者 高阳 冯西会 +3 位作者 朱芳香 陈信平 陈富怡 王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430-438,共9页
使用Zeoppritz方程组弹性模量近似式研究了煤层气储层顶板界面P波反射系数R(θ)随入射角和折射角平均值θ的变化及梯度d(R(θ))/dθ,并与天然气储层顶板界面的对应量比较,以确定煤层气AVO分析对地震资料偏移距的要求。由于煤层气储层顶... 使用Zeoppritz方程组弹性模量近似式研究了煤层气储层顶板界面P波反射系数R(θ)随入射角和折射角平均值θ的变化及梯度d(R(θ))/dθ,并与天然气储层顶板界面的对应量比较,以确定煤层气AVO分析对地震资料偏移距的要求。由于煤层气储层顶板界面的d(R(θ))/dθ有极值点,而天然气储层顶板界面R(θ)是随θ单调变化的,因此,煤层气AVO分析对地震资料偏移距的要求不同于天然气AVO分析,小偏移距也能用来做煤层气AVO。建议根据煤层气储层顶板界面d(R(θ))/dθ的极值点确定煤层气AVO分析需要的最佳偏移距,并结合实例确定了最佳偏移距的3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AVO分析 偏移距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含气量与其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思考与初探 被引量:30
3
作者 陈信平 霍全明 +6 位作者 林建东 胡朝元 汪洋 孙粉锦 赵庆波 李五忠 李贵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37-2848,共12页
首先研究了天然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Gassmann方程和Biot理论(以下统称为"Gassmann-Biot理论")———对煤层气AVO技术的适用性.根据该理论创始人在建立其理论时的假设条件、煤层气储层的双相孔隙特征、煤层气的双相... 首先研究了天然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Gassmann方程和Biot理论(以下统称为"Gassmann-Biot理论")———对煤层气AVO技术的适用性.根据该理论创始人在建立其理论时的假设条件、煤层气储层的双相孔隙特征、煤层气的双相赋存特征,本文推理认为,由于煤层气储层的基质型孔隙体系的连通性差,裂隙性孔隙在宏观上是非均质的,并且是各向异性的,因此,总体上来说,Gassmann-Biot理论不完全适用于煤层气储层.特别地,当煤层的水饱和状态保持不变而煤层的含气量变化时,因为煤层中孔(裂)隙中流体的体积压缩模量不变或基本不变,即使煤层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Gassmann-Biot理论也不可能预测其变化趋势.因此,天然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完全地不适用于水饱和煤层气储层.研究发现,煤层气储层含气量与其密度、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含气量高,密度小、纵波速度小、横波速度小;含气量低,密度大、纵波速度大、横波速度大.但是,这些负相关关系不是现有岩石物理理论能够预测或能够解释的.依据煤层气地质学理论以及负相关关系与现有岩石物理理论的一致性,本文提供了对某勘探区A号煤层含气量与其密度、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之间负相关关系的解释,并认为煤层气储层的含气量与其弹性参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能是这类储层内在的固有的规律性的关系.本文证明含气量与其密度、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之间负相关关系可以作为煤层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建立了AVO异常与煤层气储层"甜点(即富集高渗部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使用AVO异常探测煤层气富集高渗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含气量 弹性参数 负相关关系 AV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