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线建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时尚传播专业课程思政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董妍 史学伟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23-128,共6页
在艺术与人文专业交叉的时尚传播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审美素养与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等教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尚品牌传播》课程的... 在艺术与人文专业交叉的时尚传播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审美素养与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等教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尚品牌传播》课程的时尚产业模块、文化传播模块和品牌营销模块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将中国时尚产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再造,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思想融入课程。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中,由课前线上理论到课堂线下探讨与分析,再到课后真实问题的调研策划,能深入了解时尚消费和市场,提升时尚品牌营销传播能力,并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国文化观念的目标作为潜在使命,主动投身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尚传播 时尚品牌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工融合与创新思维 被引量:5
2
作者 董瑞侠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艺工融合在思维方式层次上体现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统一。无论是艺术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其思维方式都是系统思维,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系统思维的两个同层子系统,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各有长短而恰成... 艺工融合在思维方式层次上体现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统一。无论是艺术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其思维方式都是系统思维,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系统思维的两个同层子系统,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各有长短而恰成互补关系,两者珠联璧合必然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创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物业纳入社区治理体系的逻辑和路径——基于北京实践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曙光 王晓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5-86,共12页
在我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过程中,物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背景下,如何将物业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此,一方面需要基于物业管理“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从理论层面回应将物业... 在我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过程中,物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背景下,如何将物业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此,一方面需要基于物业管理“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从理论层面回应将物业纳入社区治理体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需要从北京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入手从现实角度回应将物业纳入社区治理体系的紧迫性。作为一种开放的制度安排,党建引领在将物业纳入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理念引导、关系重塑和平台搭建三个方面,以此达成社区的“再组织化”,实现“社会办社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物业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治理评价标准的困局与反思
4
作者 张婷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8-31,共4页
以中国的贫困治理实践为审视对象,发挥哲学的反思功能,可以得出:要更加重视贫困治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全面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思维方式在贫困治理评价标准问题域的统一。然而,贫困治理评价标准也面临以下困局:绩效评价标准作为主... 以中国的贫困治理实践为审视对象,发挥哲学的反思功能,可以得出:要更加重视贫困治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全面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思维方式在贫困治理评价标准问题域的统一。然而,贫困治理评价标准也面临以下困局:绩效评价标准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缺少价值理性的思维考量。从社会大众的评价来看,人们的评价观点多元多样,评价标准不一,评价较为表面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特征也表现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与冲突。价值哲学认为,主体的需要、目的即价值评价标准,在此意义上区分不同贫困治理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则是未来确立相对贫困治理价值评价标准的着眼点,也是明确各主体职责边界、推动相对贫困治理新发展以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系统性思考的关键点。为此,应重视价值理性思维方式,从不同治理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出发来确立贫困治理的价值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治理 评价标准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干群交往与行动的实践逻辑及经验
5
作者 张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探索并解释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群之间交往与行动的实践逻辑及经验,是对我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宏观经验的有益补充。将具体案例置于交往与行动理论解释框架之内,系统检视“交往与行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何以被“结构化... 探索并解释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群之间交往与行动的实践逻辑及经验,是对我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宏观经验的有益补充。将具体案例置于交往与行动理论解释框架之内,系统检视“交往与行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何以被“结构化”及其作为干群间交往与行动的实践逻辑及经验。研究表明,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政策性目标,推进了干部与群众的同时在场,由此衍生的治理结构改变了干部的行动逻辑和行为模式,干群之间交往与行动的弹性空间增大,干群关系“零距离”的场景成为常态,新型社会关系得以“再生产”,形成了新时代解释乡村振兴经验的新图景,具体表现为目标一致性、有序社会结构塑造与“激励-信任”的双向行动逻辑。在实践上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现代性知识,其可复制性与可借鉴性在未来基层社会建设以及推动共同富裕行动中依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与行动 乡村振兴 双向逻辑 实践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