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靳尉仁 庞静 +1 位作者 唐玲 丁正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6,共4页
介绍了几种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单参数评价法不能反映电池的真实情况,不适合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的评价;多参数评价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力电池内部的差异,但无法反映动力电池充放电... 介绍了几种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单参数评价法不能反映电池的真实情况,不适合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的评价;多参数评价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力电池内部的差异,但无法反映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充放电特性曲线评价法能较真实地反映电池的内部本征特性和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特性,较适合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一致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动力电池 一致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会峰 庞静 卢世刚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35-2238,共4页
提高锂离子电池使用安全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锂离子电池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研究,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在过充、针刺、热冲击、挤压时电池的反应机理,研究了电池在发生起火、爆炸过程中内部的化学反应与变化,简述了目前采用的... 提高锂离子电池使用安全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锂离子电池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研究,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在过充、针刺、热冲击、挤压时电池的反应机理,研究了电池在发生起火、爆炸过程中内部的化学反应与变化,简述了目前采用的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措施,并提出各种安全措施协同应用可能是未来改善电池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安全性 过充 针刺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串联模块充放电过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邹春龙 吴国良 +1 位作者 庞静 丁冬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93-1796,1799,共5页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串联模块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各单体电压、内阻、容量和温升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测试结果表明:模块中各单体电池的差异性随着放电倍率增大和循环周次的增加而变大。相对过充过放的单体电池表面温升高于相对浅充浅放...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串联模块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各单体电压、内阻、容量和温升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测试结果表明:模块中各单体电池的差异性随着放电倍率增大和循环周次的增加而变大。相对过充过放的单体电池表面温升高于相对浅充浅放的单体电池,并且循环过后的可用容量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内阻的差异性直接导致各单体电池生热量的不同,加之模块中不同位置电池的散热状况存在差别,电池模块长期处于非均匀的温度场中,致使各单体电池容量与电压的离散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串联模块 离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硅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涛 杨娟玉 卢世刚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3-897,共5页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以其较高的理论比容量(4 200 mAh/g),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一代负极材料。但硅基负极材料较差的循环性能和较大的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导致其商业化应用受到限制。研究者采取了各种方法来克服硅基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以其较高的理论比容量(4 200 mAh/g),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一代负极材料。但硅基负极材料较差的循环性能和较大的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导致其商业化应用受到限制。研究者采取了各种方法来克服硅基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较大的体积变化对电极结构的破坏,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容量保持率和循环性能,其中包括纳米化、复合化和薄膜化等材料体系的改性,选择不同的粘接剂、导电剂等电极制备方法的改进,以及选择不同电解液和控制电压窗口等电池实际应用方面的措施。主要介绍了近年来硅基负极改性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硅基材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硅基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iFePO_4动力蓄电池的热行为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文成 卢世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6-1162,共7页
为了明确圆柱形C/LiFePO4动力蓄电池放电过程中的温度特性及其产热机理,利用自动充放电仪对其在不同倍率放电过程中表面温度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该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产热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相同放电时间的表面温度增加与放电电流呈... 为了明确圆柱形C/LiFePO4动力蓄电池放电过程中的温度特性及其产热机理,利用自动充放电仪对其在不同倍率放电过程中表面温度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该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产热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相同放电时间的表面温度增加与放电电流呈抛物线关系,放电结束时表面温度增加则与放电电流呈线性关系;电池内部的热效应主要为不可逆阻抗热和电池反应的可逆热效应,0.3C、1C、2C和3C放电时,不可逆阻抗热的平均产热率分别是总平均产热率的85.0%、98.0%、99.4%和99.6%,电池反应的可逆热效应所占比例很小;小电流放电时,电池表面温度的下降与电池反应的可逆热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4 锂离子动力电池 温度特性 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焙烧法制备六硼化镧工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石志霞 余章龙 +5 位作者 孙静 彭程 段华英 张碧田 王星明 储茂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2,共5页
研究了以氧化镧(La2O3)、氧化硼(B2O3)和石墨(C)为原料采用两段焙烧工艺制备六硼化镧(LaB6)粉末的工艺路线。首先采用TG-DTA测试确定了La2O3、B2O3、C原料在室温至1100℃下的反应情况,随后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低温段(1100~150... 研究了以氧化镧(La2O3)、氧化硼(B2O3)和石墨(C)为原料采用两段焙烧工艺制备六硼化镧(LaB6)粉末的工艺路线。首先采用TG-DTA测试确定了La2O3、B2O3、C原料在室温至1100℃下的反应情况,随后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低温段(1100~1500℃)和高温段(1500~1700℃)的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产品相组成的影响,从而确定两段焙烧法制备LaB6的工艺流程及参数,最后采用扫描电镜和ICP-MS分析方法分析了产品LaB6粉末的颗粒尺寸、形貌及纯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La2O3-B2O3-C体系制备LaB6,在1300℃保温4h,将原料B2O3中的B元素转化进入中间体,随后在1700℃高温反应4h可得到紫红色LaB6粉末,测试结果显示LaB6的含量大于99.9%,其中La和B的原子比为1∶6,粒径约为2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段焙烧工艺 氧化硼 氧化镧 六硼化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能量软包装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被引量:2
7
作者 翟传鑫 唐玲 +1 位作者 王泽 李文成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0-212,共3页
以LiNi0.5Co0.2Mn0.3O2和尖晶石锰酸锂(LiMn2O4)的混合物为正极材料,人造石墨为负极材料,研制额定容量为19Ah的电动汽车用高比能量软包装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池在2.8-4.2 V循环,0.33 C放电比能量大于150 Wh/kg;5.00 C持续放电容量保持... 以LiNi0.5Co0.2Mn0.3O2和尖晶石锰酸锂(LiMn2O4)的混合物为正极材料,人造石墨为负极材料,研制额定容量为19Ah的电动汽车用高比能量软包装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池在2.8-4.2 V循环,0.33 C放电比能量大于150 Wh/kg;5.00 C持续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4.7%;50%放电深度时,10 s脉冲放电的比功率大于2 500 W/kg;1.00 C循环1 000次,容量保持在额定容量的92.2%。电池在针刺、过充等安全测试时不起火、不爆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比能量 锰酸锂(LiMn2O4)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C骨架支撑型高循环性能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英文)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建涛 王耀 +3 位作者 黄斌 杨娟玉 谭翱 卢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5-310,共6页
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制备得到一种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高效稳定性硅/硅氧碳/无定形碳的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以具有稳定化学性能的硅氧碳结构作为骨架,来支撑和隔离硅纳米颗粒结构.材料中包含的无定形碳组分可提高硅/硅氧碳结构... 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制备得到一种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高效稳定性硅/硅氧碳/无定形碳的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以具有稳定化学性能的硅氧碳结构作为骨架,来支撑和隔离硅纳米颗粒结构.材料中包含的无定形碳组分可提高硅/硅氧碳结构的电导性能.这种复合负极结构在0.3C电流充放电情况下,不仅能发挥出637.3 mAh·g-1的比容量,而且在经过100周的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也达到86%.这种新型硅基负极材料的设计为其他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碳 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负极 长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O/C负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建涛 王耀 +2 位作者 黄斌 杨娟玉 卢世刚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1-1154,共4页
以一氧化硅、葡萄糖以及AGP-8石墨为原料,通过行星球磨和后续的高温热解制备SiO/C复合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经较高温度热处理得到的复合物中含有单质硅材料。复合材料电极电化学测试显示... 以一氧化硅、葡萄糖以及AGP-8石墨为原料,通过行星球磨和后续的高温热解制备SiO/C复合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经较高温度热处理得到的复合物中含有单质硅材料。复合材料电极电化学测试显示,经1 350℃热处理得到复合材料循环38周后,容量保持率接近100%,这主要源于稳定的材料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嵌/脱锂过程中硅体积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基材料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复合材料 球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处理提高锂离子电池SiO/C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建涛 王耀 +4 位作者 黄斌 杨娟玉 谭翱 闫坤 卢世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通过用NaOH碱性溶液对经行星球磨和高温热解工艺得到的SiO/C复合负极材料进行处理,改善材料的首次循环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NaOH碱性溶液处理后的材料,SiO2的含量降低... 通过用NaOH碱性溶液对经行星球磨和高温热解工艺得到的SiO/C复合负极材料进行处理,改善材料的首次循环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NaOH碱性溶液处理后的材料,SiO2的含量降低。复合材料的电极电化学测试显示,经NaOH处理后的两种材料经40周循环后,比容量基本没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OH碱性溶液处理 SiO/C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极面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冬 吴国良 庞静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205,共4页
采用3种电极面密度(其中正极面密度分别为11.0 mg/cm2、14.0 mg/cm2和17.0 mg/cm2)组装成以磷酸铁锂(LiFe-PO4)为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考察了常温循环性能。用交流阻抗、XRD和SEM等方法分析了容量衰减的机理,发现3种电池常温... 采用3种电极面密度(其中正极面密度分别为11.0 mg/cm2、14.0 mg/cm2和17.0 mg/cm2)组装成以磷酸铁锂(LiFe-PO4)为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考察了常温循环性能。用交流阻抗、XRD和SEM等方法分析了容量衰减的机理,发现3种电池常温循环性能差别的原因,主要是电池可逆锂损失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极 面密度 循环性能 容量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扣式电池壳体对锂离子电池材料性能测试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挺 张向军 卢世刚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28,共4页
采用空电池壳体组装扣式电池,研究在充放电测试过程中的稳定性。充电时,壳体发生氧化反应,并提供一定的充电容量;放电时,壳体未发生明显的还原反应。壳体的稳定性影响实际测试材料的充电曲线及首次效率。应对壳体进行评价,并选取适当的... 采用空电池壳体组装扣式电池,研究在充放电测试过程中的稳定性。充电时,壳体发生氧化反应,并提供一定的充电容量;放电时,壳体未发生明显的还原反应。壳体的稳定性影响实际测试材料的充电曲线及首次效率。应对壳体进行评价,并选取适当的组装工艺,减小壳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测试 扣式电池 磷酸铁锂(LiFePO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PP13TFSI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3
作者 曹辉 李会峰 +1 位作者 庞静 朱磊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共4页
用离子液体N-甲基-N-丙基哌啶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PP13TFSI)和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制备了1 mol/L LiPF6/PP13TFSI+EC+DMC混合电解液。热重分析(TG)结果表明:PP13TFSI的添加减少了有机溶剂的挥发,PP13TFSI体积含... 用离子液体N-甲基-N-丙基哌啶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PP13TFSI)和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制备了1 mol/L LiPF6/PP13TFSI+EC+DMC混合电解液。热重分析(TG)结果表明:PP13TFSI的添加减少了有机溶剂的挥发,PP13TFSI体积含量越高,相同温度下混合电解液的质量损失率越低。当PP13TFSI的含量不低于40%时,混合电解液不燃烧。以0.05C在2.5~4.2 V循环,使用1 mol/L LiPF6/20%PP13TFSI+80%[EC+DMC(体积比1∶1)]混合电解液的Li/LiNi0.7Co0.15Mn0.15O2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3.8 mAh/g,高于使用纯有机溶剂电解液的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二次颗粒粒径对其倍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尹艳萍 卢华权 +3 位作者 王忠 孙学义 庄卫东 卢世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66-1970,共5页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二次颗粒粒径的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1.2Mn0.54Ni0.13Co0.13O2。并运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激光粒度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所得材料的结构、形貌、粒度分布及电化学性能进行...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二次颗粒粒径的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1.2Mn0.54Ni0.13Co0.13O2。并运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激光粒度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所得材料的结构、形貌、粒度分布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不同二次颗粒粒径的Li1.2Mn0.54Ni0.13Co0.13O2在材料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且首次放电比容量接近,均达到了281m Ah·g-1。但是,二次颗粒粒径越小,富锂层状材料的表现出的倍率性能越优异,当二次颗粒的D50为4.59μm,其在3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达到了199 m Ah·g-1。这是因为二次颗粒粒径越小,富锂层状材料可更好的与导电剂和电解液接触,且锂离子的扩散路径更短,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倍率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富锂层状 二次颗粒粒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界面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会峰 庞静 +1 位作者 杨允杰 卢世刚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6-188,共3页
对Li[Li0.2Mn0.54Ni0.13Co0.13]O2材料首次充放电曲线的分析表明:充电4.5 V处的平台对应于材料结构的转变,活性组分Li2MnO3在4.5 V处释放出氧气的同时脱出Li+,生成较高的容量;在嵌锂过程时,由于氧空缺造成结构的重排,产生不可逆容量损... 对Li[Li0.2Mn0.54Ni0.13Co0.13]O2材料首次充放电曲线的分析表明:充电4.5 V处的平台对应于材料结构的转变,活性组分Li2MnO3在4.5 V处释放出氧气的同时脱出Li+,生成较高的容量;在嵌锂过程时,由于氧空缺造成结构的重排,产生不可逆容量损失。循环伏安与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结构在4.4 V后发生改变,进行重排;从SEM图可观察到电极材料的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膜,原因是形成了一层固态钝化物膜;容量微分(dQ/dU)曲线分析结果与循环伏安曲线一致,说明富锂材料在首次循环时遵循氧脱出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材料 Li[Li0 2Mn0 54Ni0 13CO0 13]O2 界面反应 氧脱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AES法测定磷酸铁锂中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白晓艳 马小利 +2 位作者 杨容 张超 唐海波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3,共3页
研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磷酸铁锂中10种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选择了各元素合适的分析谱线,并对仪器工作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盐酸基体浓度对谱线强度的影响,测定了方法的检出限。该方法简便快速,具有很... 研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磷酸铁锂中10种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选择了各元素合适的分析谱线,并对仪器工作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盐酸基体浓度对谱线强度的影响,测定了方法的检出限。该方法简便快速,具有很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各元素的精密度为1.0%~4.7%,加标回收率为91.4%~109.4%,完全能够满足电极材料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磷酸铁锂 杂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剂对锂镍钴锰氧化物前驱物浆料分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忠 卢华权 +1 位作者 尹艳萍 庄卫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298-300,共3页
为改进传统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料混合均匀性较低的缺点,将原料粉体磨细成粒度<1μm的超细粉体,以提高原料混合的均匀度,再进行焙烧合成,是一种新的制备方法。但超细粉体由于比表面积大,在制备、后处理和应用过程中极易... 为改进传统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料混合均匀性较低的缺点,将原料粉体磨细成粒度<1μm的超细粉体,以提高原料混合的均匀度,再进行焙烧合成,是一种新的制备方法。但超细粉体由于比表面积大,在制备、后处理和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团聚长大,影响后续制备过程和产品性能。添加适当的分散剂可以改善超细粉体分散稳定性能,防止团聚,同时有利于浆料磨制过程的进行。研究了柠檬酸铵、四甲基氢氧化铵、聚乙烯吡咯烷酮、一缩二乙二醇、三乙醇胺、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等6种不同分散剂对制备锂镍钴锰氧化物的原料在水中分散特性的影响。采用分散相的沉降实验、浆料流变行为和分散后颗粒的粒度分布实验等方法评价了分散效果。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几种分散剂中,锂镍钴锰氧化物前驱物在水介质中最有效的分散剂是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粉体 分散剂 锂镍钴锰氧化物 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磷酸铁中磷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小利 白晓艳 +1 位作者 张超 唐海波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55-1858,共4页
建立了用于制备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FePO4中磷含量的化学分析方法,并讨论了喹钼柠酮作沉淀剂测定FePO4中磷含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给出了评定步骤,采用统计方法得到A类不确定度,利用各种信息对B类不确定度,包括测量重复性、样... 建立了用于制备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FePO4中磷含量的化学分析方法,并讨论了喹钼柠酮作沉淀剂测定FePO4中磷含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给出了评定步骤,采用统计方法得到A类不确定度,利用各种信息对B类不确定度,包括测量重复性、样品称量、试液转移、沉淀质量、滤液和洗涤液中磷的含量、沉淀损失磷的质量、沉淀包夹等各个不确定度分量逐个进行量化,从而获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钼酸喹啉 重量法 磷酸铁 磷含量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制备LiFePO_4/C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从长杰 张向军 +1 位作者 卢世刚 顾远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05,312,共4页
分别以蔗糖、葡萄糖、酚醛树脂、酚醛树脂和葡萄糖混合物为碳源用固相碳热还原法制备了四种不同碳含量的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 分别以蔗糖、葡萄糖、酚醛树脂、酚醛树脂和葡萄糖混合物为碳源用固相碳热还原法制备了四种不同碳含量的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LiFePO4均为纯相,但是用蔗糖合成的样品颗粒更细小,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用其他碳源制备的样品,其中含碳3.01%的样品在0.1 C、1 C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8.9、146.5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热还原 碳源 磷酸铁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中锰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小利 白晓艳 +4 位作者 卢华权 刘美子 唐海波 张超 卢世刚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5年第2期43-46,共4页
为了制定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需要对其前驱体中锰含量进行准确测定,以硝酸铵为氧化剂,采用磷酸固定锰的价态,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锰的容量法来测定锰含量,并对溶样方法及温度控制、磷酸的加入量、加入硝酸铵时的温度控... 为了制定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需要对其前驱体中锰含量进行准确测定,以硝酸铵为氧化剂,采用磷酸固定锰的价态,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锰的容量法来测定锰含量,并对溶样方法及温度控制、磷酸的加入量、加入硝酸铵时的温度控制和硝酸铵的加入量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称样量为0.300 0g,溶样消耗盐酸10mL,加入10mL H3PO4,溶液温度240℃时加入1.2g硝酸铵进行氧化,测定准确度最高,加标回收率为99.70%~100.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24%,方法耗时短,不需要加入任何掩蔽剂,适合实际分析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固溶体 硝酸铵氧化 硫酸亚铁铵滴定 锰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