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源性肝癌细胞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特点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尹君 李景丁莎 +2 位作者 左从林 张惠铭 佘锐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8-74,共7页
目的选择3株人源性肝癌细胞,原位接种于4种不同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肝组织内,建立人源性肝癌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并进行比较。方法将人Hep G2、HUH-7和QGY-7703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不同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BALB/c裸鼠、NOD SCID小鼠、NOG... 目的选择3株人源性肝癌细胞,原位接种于4种不同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肝组织内,建立人源性肝癌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并进行比较。方法将人Hep G2、HUH-7和QGY-7703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不同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BALB/c裸鼠、NOD SCID小鼠、NOG小鼠和NPG小鼠)肝组织内。最终统计模型小鼠死亡时间、死亡率、肝重量,应用B超以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分析比较不同免疫功能缺陷小鼠肝癌模型的特点。结果 B超和大体解剖观察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小鼠均可见肝组织内有肿瘤结节形成;肝接种Hep G2细胞悬液的各组动物于实验20 d左右全部死亡,NOG和NPG小鼠生存时间显著低于BALB/c裸鼠和NOD SCID小鼠(P <0. 001); HUH-7和QGY-7703接种肝的各实验组动物分别于实验第92天和104天进行解剖,发现NOG和NPG模型小鼠肝体积显著增大并形成巨大肿瘤团块,而BALB/c裸鼠和NOD SCID小鼠仅可见肝组织出现较小的肿瘤结节; HUH-7及QGY-7703接种肝的NOG和NPG小鼠肝重量显著高于BALB/c裸鼠和NOD SCID小鼠(P <0. 05);组织学检查可见各组动物肝组织内均出现肿瘤细胞生长伴大面积坏死,部分动物肺组织发生肿瘤细胞转移。结论与BALB/c裸鼠和NOD SCID小鼠比较,肝癌细胞在NOG和NPG小鼠肝组织内生长更为迅速,最终表现为生存期短,肝体积大,重量增加。NOG和NPG小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人源性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缩短模型研究周期,因此NOG和NPG小鼠人源性肝细胞原位移植瘤是抗肝癌药物的研发的较为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移植癌 肝癌 动物模型 NOG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大鼠脾脏髓外造血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蕊 何亚男 +3 位作者 尹君 吴文玉 王贝贝 张惠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索大鼠脾脏髓外造血的发生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方法:使用不同种属不同性别的大鼠共411只,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中分别饲喂不同饲料,饲养104周后安乐死,制作石蜡切片并HE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脾脏髓外造血的发生情况。结果:104周试... 目的:探索大鼠脾脏髓外造血的发生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方法:使用不同种属不同性别的大鼠共411只,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中分别饲喂不同饲料,饲养104周后安乐死,制作石蜡切片并HE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脾脏髓外造血的发生情况。结果:104周试验结束后,共有116只大鼠脾脏发生了髓外造血(发生率28.22%),其中以红系、粒系、巨核系三系髓外造血发生最多(发生率23.11%);Wistar大鼠脾脏髓外造血发生率高于SD大鼠;雌性动物脾脏髓外造血发生率高于雄性动物;饲料对于脾脏髓外造血发生无明显影响,不同种属用不同饲料饲养对髓外造血的程度亦无明显影响。结论:不同种系、不同性别大鼠间的脾脏髓外造血发生率存在差异,但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别,不同饲料对其所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动物和人类在增龄情况下造血和髓外造血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造血 脾脏 老龄 WISTAR大鼠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大鼠自发性肝胆管增生的病理学研究
3
作者 张蕊 易月娥 +3 位作者 杜牧 赵蕾 张惠铭 左从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1-566,共6页
目的为相关科研及新药安全评价工作积累大鼠肝胆管增生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方法大鼠共分为3组,第1组雌雄各30只动物(进口SD大鼠);第2组雌雄各60只(国产SD大鼠);第3组雌雄各60只(国产Wistar大鼠)。实验末期,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安乐死,进... 目的为相关科研及新药安全评价工作积累大鼠肝胆管增生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方法大鼠共分为3组,第1组雌雄各30只动物(进口SD大鼠);第2组雌雄各60只(国产SD大鼠);第3组雌雄各60只(国产Wistar大鼠)。实验末期,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安乐死,进行系统解剖,对肝进行制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各组大鼠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肝汇管区胆管增生,总发病率是32.33%。其中国产SD大鼠发病率明显高于进口SD大鼠(26.67%∶1.67%);国产Wistar大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国产SD大鼠(53.33%∶26.67%);雄性动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雌性动物(20%∶12.33%)。病理学观察显示多样化的胆管增生和纤维化改变,病变在I级和II级的大鼠发病率是84.5%,III级病变的发病率仅占15.5%。卵圆细胞的增生与胆管增生病变情况相一致,并呈现向胆管上皮方向分化。结论不同种系、不同性别的大鼠间肝胆管增生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动物和人类在增龄情况下肝胆管增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大鼠 自发性胆管增生 病理学 卵圆细胞 SD大鼠 WISTAR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五味子总木脂素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脑衰老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于春艳 于春荣 +4 位作者 敬舒 李贺 姜恩平 鞠文博 陈建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0-1215,1336,共7页
目的:利用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探讨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L)延缓小鼠脑组织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50只小鼠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100 mg·kg-1·d-1)组(n=10),低(35mg·kg-1·d-1)、中(7... 目的:利用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探讨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L)延缓小鼠脑组织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50只小鼠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100 mg·kg-1·d-1)组(n=10),低(35mg·kg-1·d-1)、中(70mg·kg-1·d-1)和高(140mg·kg-1·d-1)剂量SCL组(n=10)。小鼠连续皮下注射D-半乳糖10周制备D-半乳糖小鼠衰老模型,给予SCL(35、70和140mg·kg-1·d-1)处理10周。水迷宫试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线粒体Bax和Bcl-2蛋白表达、泛素化蛋白(Ub)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LC3蛋白表达。结果:学习记忆能力测试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游泳时间延长(P<0.05),错误次数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SCL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游泳时间缩短(P<0.05),错误次数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泛素化蛋白Ub、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SCL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Ub、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空白对照组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形态正常,神经元细胞浆内无棕黄色颗粒染色,LC3蛋白表达为阴性;模型组小鼠有神经细胞变性,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中LC3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SCL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神经细胞变性数量明显减少,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中LC3蛋白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SCL具有缓解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脑组织衰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SCL调节自噬作用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五味子总木脂素 衰老 自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五味子总木脂素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NF-κB/iNOS/NO信号通路的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姜恩平 于春荣 +2 位作者 李贺 于春艳 陈建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2-536,I0006,共6页
目的:观察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L)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NF-κB/iNOS/NO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H2O2200μmol·L-1)、SCL高剂量组(SCL 30mg·... 目的:观察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L)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NF-κB/iNOS/NO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H2O2200μmol·L-1)、SCL高剂量组(SCL 30mg·L-1+H2O2200μmol·L-1,SCL1组)和SCL低剂量组(SCL 10mg·L-1+H2O2200μmol·L-1,SCL2组)。对照组PC12细胞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PC12细胞用200μmol·L-1 H2O2孵育6h造成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SCL1和SCL2组分别采用不同剂量SCL预处理PC12细胞2h后再用H2O2(200μmol·L-1)继续孵育6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培养基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C12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核转录因子(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C12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升高(P<0.01),SOD活性降低(P<0.01),MDA和NO水平升高(P<0.01),细胞中ROS水平升高(P<0.01),NF-κB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iNOS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SCL1和SCL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细胞上清中LDH活性降低(P<0.05或P<0.01),SOD活性升高(P<0.01),MDA和NO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细胞中ROS水平降低(P<0.01),NF-κB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iNOS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SCL对氧化应激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iNOS/NO信号通路、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和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氧化应激 核转录因子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五味子总木脂素减轻内质网途径凋亡延缓小鼠脑衰老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春艳 于春荣 +3 位作者 李贺 鞠文博 姜恩平 陈建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67-1973,共7页
目的:利用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探讨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L)抗小鼠脑衰老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以及SCL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跳台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泛素化蛋白(Ub)、... 目的:利用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探讨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L)抗小鼠脑衰老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以及SCL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跳台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泛素化蛋白(Ub)、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C/EBP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水平以及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大脑皮质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学习测试中,模型组小鼠5 min内错误次数较空白对照组增多(P<0.05),SCL低、中、高剂量组小鼠5 min内错误次数均较模型组减少(P<0.05)。在记忆测试中,模型组小鼠首次跳下平台的潜伏期较空白对照组缩短(P<0.05),5 min内错误次数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SCL低、中、高剂量组小鼠首次跳下平台的潜伏期延长(P<0.05),5 min内错误次数减少(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Ub、GRP78、PDI、CHOP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Bcl-2/Bax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北五味子总木脂素低、中、高剂量组脑组织的Ub、GRP78、PDI、CHOP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Bcl-2/Bax比值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神经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浆的Bcl-2蛋白呈阳性表达,Bax蛋白呈阴性表达;模型组神经细胞变性,细胞浆的Bcl-2蛋白呈阴性表达,Bax呈阳性表达;SCL低、中、高剂量组变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细胞浆内的Bcl-2蛋白呈阳性表达,Bax蛋白呈阴性表达。结论:北五味子总木脂素具有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脑组织衰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减轻内质网应激途径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五味子总木脂素 内质网 线粒体 细胞凋亡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改构白介素11对骨髓抑制的小鼠促血小板生成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马杉姗 胡成炫 +2 位作者 王洪领 聂李亚 许松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11-1517,共7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改构白介素11(PEGylated IL-11 mutein,PEG-m IL 11)不同给药次数和给药剂量对骨髓抑制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并与m IL-11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BALB/c小鼠经2.5 Gy全身^(60)Coγ射线照...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改构白介素11(PEGylated IL-11 mutein,PEG-m IL 11)不同给药次数和给药剂量对骨髓抑制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并与m IL-11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BALB/c小鼠经2.5 Gy全身^(60)Coγ射线照射后,腹腔注射50 mg/kg卡铂制备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在给药次数研究中,将30只造模成功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溶剂对照组:d 1,4,7每日1次,共3次;m IL-11组:m IL-11 200μg/(kg·d)×9 d;PEG-m IL 11 A组:PEG-m IL 11 1800μg/(kg·d)×1 d(d 1);PEG-m IL 11 B组:900μg/(kg·d)×2 d(d 1,5)和PEG-m IL 11 C组:600μg/(kg·d)×3 d(d 1,4,7),各组小鼠均为皮下注射给药。监测5周内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在给药剂量研究中将100只造模成功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溶剂对照组:d 1,5每日1次,共2次;m IL-11组:m IL-11 200μg/(kg·d)×9 d、PEG-m IL 11低、中、高剂量组(200、420、900μg/(kg·d)×2 d,d 1,5),对各组小鼠均皮下注射给药,在5周内每隔2-3 d检测外周血细胞,并于给药后d 8选取部分动物安乐死后进行骨髓细胞培养。结果:与造模前相比,溶剂对照组Plt在最低点时降低幅度达到80%以上。给药次数研究中,PEG-m IL 11各给药组在最低点时的Plt值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和m IL-11组(P<0.05),但不同给药次数的3组间差异不显著;在给药剂量研究中,PEG-m IL 11各治疗组在Plt最低点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和m IL-11治疗组(P<0.05),在最低点后Plt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溶剂对照组,在d 10呈剂量依赖性的升高(r=0.92);PEG-m IL 11各治疗组的RBC在最低点的降低幅度明显减小并且恢复明显加快;各组WBC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FU-M eg测定结果显示,PEG-m IL 11和m IL-11组同溶剂对照比相比CFU-M eg有增多的趋势,且PEG-m IL 11治疗组动物的集落数更高。结论:PEG-m IL 11对骨髓抑制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同m IL-11相比,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的顺应性,为开发重组白介素11的长效制剂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 重组人白介素11 骨髓抑制 血小板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K3诱导氧化应激经ERK信号途径介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 被引量:6
8
作者 于春艳 刘希 +4 位作者 于春荣 张钰 苏静 刘玉和 李洪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利用维生素K3(VK3)复制HeLa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途径在氧化应激诱导自噬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人宫颈癌HeL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VK3组(30μmol·L-1)、U0126组(10μmol·L-1)和VK3(30μmol·... 目的:利用维生素K3(VK3)复制HeLa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途径在氧化应激诱导自噬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人宫颈癌HeL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VK3组(30μmol·L-1)、U0126组(10μmol·L-1)和VK3(30μmol·L-1)+U0126(10μmol·L-1)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eLa细胞中ERK1/2、磷酸化ERK1/2(Phospho-ERK1/2)、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及其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Hoechest 33342染色激光共聚焦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VK3组比较,VK3+U0126组HeLa细胞生存率降低(P<0.05)。VK3组作用2、4和8hHeLa细胞中Phospho-ERK1/2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VK3组HeLa细胞中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VK3组比较,VK3+U0126组HeLa细胞中LC3-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VK3组比较,VK3+U0126组HeLa细胞呈现凋亡细胞核形态,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氧化应激通过ERK信号途径诱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被激活的细胞自噬能抑制VK3诱导HeLa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自噬 HELA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氧化应激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春艳 刘希 +4 位作者 于春荣 张钰 苏静 刘玉和 康劲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氧化应激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内质网应激-自噬途径调控肿瘤细胞生存的可能机制。方法:人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VK3(30μmol·L-1)组、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熊去氧酸钠(TUD...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氧化应激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内质网应激-自噬途径调控肿瘤细胞生存的可能机制。方法:人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VK3(30μmol·L-1)组、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熊去氧酸钠(TUDC)(500μmol·L-1)组和VK3(30μmol·L-1)与TUDC(500μmol·L-1)联合作用组。透射电镜观察Hela细胞内质网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特征性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VK3组细胞浆内可见自噬泡及扩张的内质网。与VK3组比较,VK3与TUDC联合作用组Hela细胞生存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VK3组GRP78和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与VK3组比较,VK3与TUDC联合作用组GRP78和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在氧化应激诱导Hela细胞损伤过程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可介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内质网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细胞自噬 HELA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宫颈癌HeLa细胞氧化损伤中溶酶体与线粒体损伤的时间顺序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春艳 刘希 +3 位作者 于春荣 张钰 苏静 刘玉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2-875,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溶酶体及线粒体死亡途径在氧化应激诱导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的时间顺序及其意义,阐明溶酶体膜通透性在氧化应激诱导线粒体凋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以对数生长期人宫颈癌HeLa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维生素K3(VK3)复制氧化应... 目的:探讨溶酶体及线粒体死亡途径在氧化应激诱导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的时间顺序及其意义,阐明溶酶体膜通透性在氧化应激诱导线粒体凋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以对数生长期人宫颈癌HeLa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维生素K3(VK3)复制氧化应激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VK3 1h、VK3 3h、VK3 6h和VK312h作用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吖啶橙(AO)染色观察溶酶体膜通透性,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势(ΔΨm),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活化片段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K3 6和12h组HeLa细胞生存率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VK3 6和12h组HeLa细胞内caspase-3活化片段表达水平增加(P<0.05)。DCFH-DA染色,VK3作用1、3及6h,HeLa细胞内绿色荧光增强。AO染色,VK3 3h和6h组可见HeLa细胞的溶酶体内红色颗粒状荧光减弱,细胞浆绿色荧光增强。罗丹明123染色,VK36h组可见HeLa细胞浆内红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提示ΔΨm下降)。结论:氧化损伤能够诱导溶酶体及线粒体死亡途径,并且溶酶体的变化先于线粒体,提示溶酶体通透性在氧化应激诱导线粒体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溶酶体 线粒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抗体对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暴露水平的影响
11
作者 易辉 孙云霞 +4 位作者 朱平 彭霞 顾静良 刘存刚 左从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7-481,共5页
目的研究恒河猴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GP38)后体内中和抗体的产生及其对药物暴露水平的影响。方法恒河猴24只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各半,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0、100、300μg.kg-1GP38... 目的研究恒河猴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GP38)后体内中和抗体的产生及其对药物暴露水平的影响。方法恒河猴24只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各半,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0、100、300μg.kg-1GP38;采用ELISA法测定GP38及抗体滴度,中和抗体的测定采用IC50法间接测定。结果恒河猴给药2 wk后产生抗体,具有中和GP38活性的作用;GP38首次静脉注射50、100、300μg.kg-1时,毒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866±88)、(1466±113)、(5436±733)μg.L-1,AUC0-t分别为(322±33)、(587±93)、(2201±307)μg.h.L-1,MRT分别为(0.27±0.02)、(0.31±0.02)、(0.40±0.08)h;相同剂量反复给药,第7次(d 14)给药后的毒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352±136)、(589±372)、(1013±642)μg.L-1,AUC0-t分别为(139±55、322±222)、(962±743)μg.h.L-1,MRT分别为(0.26±0.03)、(0.39±0.08)、(0.68±0.45)h;试验动物毒性反应在给药1~3 wk较严重,之后毒性反应逐渐减弱。结论恒河猴反复静脉注射GP38,能够产生中和抗体,降低药物的体内暴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 中和抗体 暴露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感染对SPF雏鸡血液和局部淋巴组织CD4^+/CD8^+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丹华 郑世民 +3 位作者 刘晓静 吕晓萍 高雪丽 刘超男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7-1454,共8页
旨在探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对SPF雏鸡血液和局部淋巴组织中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96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REV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 旨在探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对SPF雏鸡血液和局部淋巴组织中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96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REV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acid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ANAE)、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试验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雏鸡血液CD4^+T淋巴细胞数量在第7-35天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数量在第7-28天显著升高,CD4^+/CD8^+比值在第7-28天显著降低(均P<0.05或P<0.01);局部淋巴组织哈德尔腺(Hader’s gland,HG)、派伊尔结(Peyer’s patch,PP)和盲肠扁桃体(caecal tonsil,CT)中ANAE^+T淋巴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或P<0.01);GH、PP和CT中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转录量都有不同程度升高。本研究表明,REV感染引起雏鸡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局部淋巴组织中T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及细胞因子TNF-α转录持续升高与REV造成感染雏鸡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 局部淋巴组织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肾毒性指标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宁娜 朱飞鹏 +2 位作者 王和枚 贺学林 韩玲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54-756,共3页
预测新药肾毒性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严谨的分析与评价过程,数据链的完整是其必要条件。反映肾毒性的主要检查项目包括尿检、血液生化检查、大体解剖、脏器质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异常指标是药物非临床研究及后续... 预测新药肾毒性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严谨的分析与评价过程,数据链的完整是其必要条件。反映肾毒性的主要检查项目包括尿检、血液生化检查、大体解剖、脏器质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异常指标是药物非临床研究及后续临床试验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综述了非临床肾毒性指标及其评价思路,为用药风险点的确定和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毒性 肾病 生物标志物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庆大霉素、多柔比星和腺嘌呤致大鼠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宁 张冬霞 +3 位作者 张素才 杜牧 李晶丽 孙云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91,共8页
目的评价肾损伤尿液生物标志物对于不同药物诱导的大鼠肾损伤的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SD大鼠分别ip给予硫酸庆大霉素30,100和200 mg·kg-1,每天1次,给药14 d,以给药当天为第1天(d 1),分别于d 4,d 7,d 10和d 15给药前采集动物... 目的评价肾损伤尿液生物标志物对于不同药物诱导的大鼠肾损伤的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SD大鼠分别ip给予硫酸庆大霉素30,100和200 mg·kg-1,每天1次,给药14 d,以给药当天为第1天(d 1),分别于d 4,d 7,d 10和d 15给药前采集动物尿液及全血;2 SD大鼠一次性分别iv给予多柔比星3,6和9 mg·kg-1,于药后d 4,d 7,d 10和d 15采集动物尿液及全血;3 SD大鼠分别ig给予腺嘌呤30和60 mg·kg-1,每天1次,给药10 d,于d 4,d 7和d 11给药前采集大鼠尿液及全血;检测动物尿液中肾损伤分子1(Kim-1)、丛生蛋白(Clu)、胱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血清中肌酐(Cre)和尿素氮(BUN)的水平。HE染色观察各时间点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1硫酸庆大霉素30 mg·kg-1组于d 10,100和200 mg·kg-1组于d 7可见肾间充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蛋白管型。30 mg·kg-1组Kim-1和Cys C于d 4,β2-MG于d 7开始升高(P<0.05),Cre和BUN无明显变化;100 mg·kg-1组Clu,Cys C和β2-MG于d 4开始升高(P<0.05),BUN于d 10开始升高(P<0.05),Cre无明显变化;200 mg·kg-1组Kim-1,Clu,Cys C和β2-MG于d 4开始升高(P<0.05),Cre于d 4、BUN于d 7开始升高(P<0.05)。2多柔比星6和9 mg·kg-1组d 15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滴样变性,蛋白管型,肾小管扩张。6 mg·kg-1组Clu,Cys C,β2-MG于15 d开始升高(P<0.05),Cre和BUN无明显变化;9 mg·kg-1组β2-MG于d 10开始升高(P<0.05),Kim-1,Clu和Cys C于d 15开始升高(P<0.05),BUN于d 15开始升高(P<0.05),Cre无明显变化(P>0.05)。3腺嘌呤30 mg·kg-1组于d 11,60 mg·kg-1组d 4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扩张。30 mg·kg-1组Kim-1于d 4开始升高(P<0.05),Clu和Cys C于d 7,β2-MG于d 11开始降低(P<0.05),Cre和BUN无明显变化;60 mg·kg-1组Kim-1于d 4开始升高(P<0.05),Clu和Cys C于d 7,β2-MG于d 11开始降低(P<0.05),Cre和BUN于d 4开始升高(P<0.05)。各标志物ROC曲线下面积(AUC)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硫酸庆大霉素组Kim-1和Clu的AUC高于BUN;多柔比星组Cys C高于BUN,Clu的AUC高于Cre;腺嘌呤组Clu的AUC高于BUN,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硫酸庆大霉素及多柔比星损伤模型中,β2-MG出现变化较早,且在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下变化较为稳定,具有一定肾损伤早期预测的能力。Clu在3种肾损伤模型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肾损伤标志物应用于药物肾毒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损伤 肾损伤分子-1 丛生蛋白 胱抑素C Β2-微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局时空编码网络的猴类动物行为识别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峥 张素才 马喜波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2-840,共9页
猴类动物行为的准确量化是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的一个基本目标。视频中猴类动物行为分析的一个重要路径是使用目标的骨架序列信息,然而现有的大部分骨架行为识别方法通常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分别提取骨架序列的特征,忽略了骨架拓扑结构在时... 猴类动物行为的准确量化是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的一个基本目标。视频中猴类动物行为分析的一个重要路径是使用目标的骨架序列信息,然而现有的大部分骨架行为识别方法通常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分别提取骨架序列的特征,忽略了骨架拓扑结构在时空维度的整体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时空编码网络(GSTEN)的骨架行为识别方法。该方法在时空图卷积网络(ST-GCN)的基础上,并行插入全局标志生成器(GTG)和全局时空编码器(GSTE)来提取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全局特征。为了验证提出的GSTEN性能,在自建的猴类动物行为识别数据集上开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在基本不增加模型参数量的情况下,准确率指标达到76.54%,相较于基准模型ST-GCN提升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识别 骨架序列 全局时空编码网络 猴类动物 药物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正常及骨髓抑制小鼠的促血小板生成作用 被引量:29
16
作者 左从林 徐明波 +5 位作者 王勇波 易辉 冯宇霞 李涛 刘秀珍 黄向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4-30,共7页
本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rhIL 11)皮下注射对正常小鼠和骨髓抑制小鼠的血液学效应。给正常小鼠rhIL 112 0 0及 4 0 0 μg/kg皮下注射 ,连续 7天 ,第 5天时外周血血小板数轻度升高 ,起效较平缓 ,停药后血小板数可... 本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rhIL 11)皮下注射对正常小鼠和骨髓抑制小鼠的血液学效应。给正常小鼠rhIL 112 0 0及 4 0 0 μg/kg皮下注射 ,连续 7天 ,第 5天时外周血血小板数轻度升高 ,起效较平缓 ,停药后血小板数可在 4天内恢复到给药前水平。对骨髓抑制小鼠 ,rhIL 11的治疗可明显地减轻外周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 ,促进血小板计数的恢复。rhIL 11在每天 10 0 - 4 0 0 μg/kg时对骨髓抑制小鼠均有良好疗效 ,治疗 13- 15天血小板计数恢复到照射前水平 ,在每天 4 0 0 μg/kg时起效稍快于 10 0及 2 0 0 μg/kg。上述 3个剂量所引起的血小板最大升幅十分接近。rhIL 11的升血小板作用与其促进骨髓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与成熟有关。上述结果表明 ,rhIL 11治疗无论对正常小鼠还是骨髓抑制小鼠均可提高外周血血小板数 ,提示rhIL 11可能是一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血小板生成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卡铂所致猴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左从林 徐明波 +5 位作者 王勇波 易辉 冯宇霞 李涛 刘秀珍 黄向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1-36,共6页
用卡铂建立的猴骨髓抑制模型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rhIL 11)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给予模型动物rhIL 115 0或 10 0 μg/kg皮下注射 ,连续 19天。给rhIL 11治疗的猴血小板计数从第 8天开始下降 ,在第 12 - 14天达最低点 ... 用卡铂建立的猴骨髓抑制模型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rhIL 11)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给予模型动物rhIL 115 0或 10 0 μg/kg皮下注射 ,连续 19天。给rhIL 11治疗的猴血小板计数从第 8天开始下降 ,在第 12 - 14天达最低点 ,其下降程度远低于模型动物。rhIL 11治疗后 11- 13天血小板计数开始回升 ,13- 15天达到或超过建立模型前水平 ,停药后血小板数继续升高 ,并维持在高水平。停药 4天后血小板计数开始回落。实验结果证实rhIL 11具有显著的促血小板生成的作用 ,不仅可以缩短卡铂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持续时间 ,而且可以减轻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程度。结论提示rhIL 11可作为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血小板减少症 卡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进行性肾病的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贝贝 吴文玉 +2 位作者 赵蕾 左从林 张惠铭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为大鼠慢性进行性肾病(chronic progressive nephropathy,CPN)的发病和相关的病理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进口SD大鼠60只、国产SD大鼠120只、国产Wistar大鼠240只,分别给予进口饲料和国产饲料,持续饲养104周后剖杀,采集大鼠肾并进行... 目的为大鼠慢性进行性肾病(chronic progressive nephropathy,CPN)的发病和相关的病理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进口SD大鼠60只、国产SD大鼠120只、国产Wistar大鼠240只,分别给予进口饲料和国产饲料,持续饲养104周后剖杀,采集大鼠肾并进行常规制片,HE和特殊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改变,总结和比较不同品系、不同性别、不同饲料喂养的大鼠CPN的发生率和病变特点。结果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和系膜增生及节段硬化为CPN发病的先发病变,肾小管上皮的变性和再生以及间肾质纤维化是继发性改变;CPN的总发病率为31.87%,其中雄性大鼠的发生率为48.54%,雌性大鼠的发生率为15.12%;Wistar大鼠CPN的发生率高于SD大鼠;进口SD大鼠CPN发病率高于国产SD大鼠;用蛋白含量高的饲料喂养大鼠CPN的发生率高于蛋白含量低的饲料喂养的大鼠。结论肾小球病变在先,导致肾小管出现继发性改变。CPN有较高的发病率,性别和品系之间有差异,饲料蛋白含量不同CPN发生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慢性进行性肾病 基底膜增生 系膜增生 肾小管变性/再生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ylea对AAV2-VEGF重组载体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姜来生 廖琴 +2 位作者 蔡可阳 孙辉业 孙云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08-612,共5页
目的探讨Eylea对腺相关病毒2(AAV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载体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眼睛无异常的2只食蟹猴4只眼均进行视网膜下腔注射给予7.0×1011 IU/ml AAV2-VEGF重组载体每只眼60 μl,2只眼... 目的探讨Eylea对腺相关病毒2(AAV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载体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眼睛无异常的2只食蟹猴4只眼均进行视网膜下腔注射给予7.0×1011 IU/ml AAV2-VEGF重组载体每只眼60 μl,2只眼在给予AAV2-VEGF重组载体后3周,玻璃体腔注射50 μl/眼、40 mg/ml Eylea眼内注射液;另外2只眼作为对照。视网膜下腔注射后对食蟹猴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OCT检查可见注射AAV2-VEGF重组载体后,注射局部视网膜下有高反射信号物质生成,伴有视网膜及脉络膜水肿增厚、局部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脱离;注射Eylea后视网膜下高反射信号物质、视网膜及脉络膜水肿、局部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脱离等症状开始减轻,注射Eylea后4周症状开始加重。FFA检查可见,注射AAV2-VEGF重组载体后2周眼底荧光素渗漏区域开始明显扩大,至5周时整个后极部均可见荧光素渗漏;注射Eylea后1周眼底荧光素渗漏区域明显减小,注射Eylea后4周于注射后眼底荧光素渗漏区域又逐渐增大。ERG结果显示,注射AAV2-VEGF重组载体后随着时间的延长,ERG振幅渐进性下降;Eylea注射眼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ERG振幅逐渐升高,注射Eylea后4周时ERG振幅又逐渐下降。结论注射AAV2-VEGF重组载体可引起CNV及视网膜病变;给予Eylea可改善这些症状,但不能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食蟹猴 视网膜病变 Eylea AAV2-VEGF重组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