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植物仿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自持修复技术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建强 刘晓玲 +1 位作者 韩君 徐愿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98-1406,共9页
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该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同时研究活性炭比例、填料装填方式、装置高度和"叶片"材质等4种因素对植物仿生装置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植物仿生修复重... 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该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同时研究活性炭比例、填料装填方式、装置高度和"叶片"材质等4种因素对植物仿生装置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植物仿生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Cr、Ni、Zn和Fe的降低率分别为12.8%、4.1%、27.6%和16.8%,证明了植物仿生修复技术的可行性.活性炭比例、填料装填方式、装置高度和"叶片"材质等4种因素都对植物仿生装置的修复效率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管件的高度与修复装置蒸发速率呈负相关性,修复装置越高蒸发速率越慢;增加活性炭的量对装置蒸发速率的影响不明显,模拟"叶片"的材料对蒸发速率大小的影响顺序为:玻璃纤维丝>玻璃纤维布>棉纱,蒸发速率分别为:100.1 g·d^(-1)、64.8 g·d^(-1)和61.6 g·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仿生 蒸腾 土壤 重金属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仿生和植物修复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郝大程 周建强 +1 位作者 王闯 韩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6-71,共6页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探讨新型植物仿生修复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该方...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探讨新型植物仿生修复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该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研究不同填充材料(海泡石、高岭土、活性炭、硅藻土)的仿生修复装置修复同一种金属离子(铅、铬、镉或锌)的效果和同一填充材料的仿生修复装置对不同金属离子的修复效果,并首次将植物仿生修复与植物修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植物仿生修复装置对不同的重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降低效率,海泡石组Cr含量降低最多,4种填料均显著降低褐土Zn和Cd含量,含硅藻土的装置Pb去除率最高。这与重金属本身性质有一定关系,也与吸附填料类型相关,同时与重金属含量及饱和吸附位点密切相关。与单纯植物修复比较,仿生修复与植物修复联用,显著降低红土Cd和Pb含量,且对植物富集Cd和Pb无消极影响,同时海泡石+硅藻土+高岭土+活性炭组填料中Pb和Cd含量高于其它填料组合。该技术可以与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等联用,构建污染土壤的复合修复技术。植物仿生修复作为一种新型修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同一条件下,植物仿生修复与植物修复相比,效率较高,吸附重金属的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土壤 仿生修复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 被引量:18
3
作者 郝大程 周建强 韩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7,共9页
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等绿色技术以其经济有效、生态友好的特性,已逐渐成为治理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的利器。多种细菌、真菌及混合菌群可与物理化学修复手段灵活组合,针对性开展土壤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及复合污染修复。总结近5年代表... 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等绿色技术以其经济有效、生态友好的特性,已逐渐成为治理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的利器。多种细菌、真菌及混合菌群可与物理化学修复手段灵活组合,针对性开展土壤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及复合污染修复。总结近5年代表性研究结果,讨论处理菌株的多来源筛选,其转化/降解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潜力,着重其在多尺度土壤治理案例中的应用,包括实验室、温室和场地条件下的修复表现。微生物修复的复杂性不仅由于菌的生理和代谢特性差异,还表现在影响因素众多,包括非生物因素,如p H、温度、土壤类型、污染物浓度、水和有机质含量,外加碳源和氮源等生物因素,如接种量,外加菌株和原地土著菌互作,接种物存活等。指出今后联合修复思路和加强分子方法应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修复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仿生的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建强 韩君 +1 位作者 徐愿坚 杨立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1-77,共7页
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了植物仿生修复技术的实地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土壤Cr、Ni、Zn和Fe不同形态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仿生修复3个月后土壤中Cr、Zn、Ni和Fe浓度逐月递减,分别下降17.33%、27.03%、31.... 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了植物仿生修复技术的实地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土壤Cr、Ni、Zn和Fe不同形态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仿生修复3个月后土壤中Cr、Zn、Ni和Fe浓度逐月递减,分别下降17.33%、27.03%、31.60%和5.17%;4种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并不相同,土壤Zn和Cr不同形态浓度的下降率为酸溶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土壤Ni和Fe不同形态浓度的下降率为酸溶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残渣态。植物仿生修复装置填料和模拟叶片均能富集4种重金属,填料吸附性能的大小将影响模拟叶片中4种重金属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仿生 土壤 原位修复技术 重金属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酸纤维素正渗透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蕾 韩君 +3 位作者 徐愿坚 张卫东 凡祖伟 张如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6,共4页
以醋酸纤维素(CA)为成膜材料,不锈钢网为支撑层,采用相转化法制备CA正渗透膜。研究了CA浓度、溶剂和添加剂种类、凝固浴温度、热处理温度及不锈钢网目数对膜性能(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并采用显微镜对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进行了表征。... 以醋酸纤维素(CA)为成膜材料,不锈钢网为支撑层,采用相转化法制备CA正渗透膜。研究了CA浓度、溶剂和添加剂种类、凝固浴温度、热处理温度及不锈钢网目数对膜性能(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并采用显微镜对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CA质量分数为4%,溶剂为丙酮和1,4-二氧六环的混合溶剂,添加剂为甲醇和乳酸混合添加剂,凝固浴温度为20℃,热处理温度为80℃,不锈钢网目数为500目时,所制备的正渗透膜性能最佳。利用0.1 mol/L的Na Cl为原料液,2 mol/L的葡萄糖为汲取液,室温条件下,膜的分离层朝向原料液时,所制备的正渗透膜的水通量为2.6 L/(m^2·h),对Na Cl的截留率为9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膜 醋酸纤维素 不锈钢网 通量 截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其脱盐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凡祖伟 周建强 +2 位作者 何玉龙 徐愿坚 张卫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12-1916,1921,共6页
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四种基膜,然后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不同基膜的聚酰胺复合正渗透(FO)膜,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正渗透膜基膜表面开孔率高、孔径分布均匀,且纯水通量大;在基膜中引入聚酯(PET)筛网使其厚度增大、孔隙率... 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四种基膜,然后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不同基膜的聚酰胺复合正渗透(FO)膜,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正渗透膜基膜表面开孔率高、孔径分布均匀,且纯水通量大;在基膜中引入聚酯(PET)筛网使其厚度增大、孔隙率和纯水通量降低。基膜材料为聚砜(PSF)时,复合膜聚酰胺分离层较为疏松,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材料,形成的分离层较为致密且具有典型峰谷结构,从而使反向盐通量更小。四种复合膜的正渗透纯水通量均大于10 L/m2·h,最高达20 L/m2·h。120 min连续正渗透脱盐实验表明,复合膜截盐率及其稳定性优于商用膜,尤其PET筛网支撑PVDF基复合膜的截盐率基本稳定在97. 5%左右,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 复合正渗透膜 界面聚合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蕾 韩君 +3 位作者 徐愿坚 张卫东 张如意 凡祖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1,46,共4页
采用干-湿相转化法研究了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制备。选用PVDF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考察了一定条件下PVDF和PVP的百分含量及PEG的分子量对膜孔径、机械性能... 采用干-湿相转化法研究了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制备。选用PVDF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考察了一定条件下PVDF和PVP的百分含量及PEG的分子量对膜孔径、机械性能、水通量及形貌结构的影响,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制膜的最佳配方为:PVP含量14%,PVDF含量18%,PEG分子量为200。此配方下所制备的中空纤维膜圆整度较好,断裂强力为3.2 N,断裂伸长率为70%,泡点为0.43 MPa,平均孔径为0.081μm,纯水通量为178 L/(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超滤膜 通量 机械强度 泡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凡祖伟 张如意 +3 位作者 王蕾 贾伟 徐愿坚 张卫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61,73,共5页
采用溶液相转化法制备高孔隙率、大通量聚偏氟乙烯(PVDF)膜作为复合正渗透膜基膜,研究通过改变基膜制备过程中的凝固浴温度,以及在铸膜液中加入高亲水性的氧化石墨烯(GO)来优化基膜及其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凝固浴温度为40℃... 采用溶液相转化法制备高孔隙率、大通量聚偏氟乙烯(PVDF)膜作为复合正渗透膜基膜,研究通过改变基膜制备过程中的凝固浴温度,以及在铸膜液中加入高亲水性的氧化石墨烯(GO)来优化基膜及其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凝固浴温度为40℃、GO的质量分数为0.06%时,所得复合膜的正渗透性能较好,分离层朝向原料液和分离层朝向汲取液模式下的纯水通量分别为14.7、21.84 L/(m^2·h)。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基膜断面由较薄皮层和半开放膜内大孔组成,GO的加入使膜内大孔体积增大,而对复合膜表面的峰谷结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复合正渗透膜 界面聚合 氧化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砜基复合正渗透膜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凡祖伟 柯超 +3 位作者 周建强 张如意 徐愿坚 张卫东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2,共7页
采用连续制膜技术制备聚酯(PET)筛网增强型聚砜(PSf)基膜,并通过两次刮涂的方法获取单皮层基膜,通过在基膜表面界面聚合制备复合正渗透(FO)膜.PET筛网的引入使基膜内部大孔贯通性变差,孔隙率和纯水通量降低,另一方面,却大大增强了基膜强... 采用连续制膜技术制备聚酯(PET)筛网增强型聚砜(PSf)基膜,并通过两次刮涂的方法获取单皮层基膜,通过在基膜表面界面聚合制备复合正渗透(FO)膜.PET筛网的引入使基膜内部大孔贯通性变差,孔隙率和纯水通量降低,另一方面,却大大增强了基膜强度,并使其更具韧性.基膜引入PET筛网,所得复合膜正渗透过程中的内浓差极化程度有所增大,由于单皮层基膜底面较为疏松,且PET筛网局部裸露出来形成界面大孔,故所得复合膜传质阻力降低,以2mol/L的NaCl溶液为汲取液,其正渗透水通量比双皮层基膜复合膜高50%左右.本文提出一种提高正渗透膜性能的新型方法,即通过结构设计获取单皮层的基膜,不仅能够提高复合膜水通量,还能减少膜脱水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筛网 聚砜 聚酰胺 复合正渗透膜 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吸收技术用于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卫文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100,105,共7页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高氨氮废水处理问题,采用膜吸收技术能够在常温常压下使浓度3 000~5 000mg/L范围内的高氨氮废水流经疏水膜后,降为浓度低于原液1%可排放的水质,极大地提高了氨氮的去除效率.实验从原料液流速、吸收液浓度、膜组件长...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高氨氮废水处理问题,采用膜吸收技术能够在常温常压下使浓度3 000~5 000mg/L范围内的高氨氮废水流经疏水膜后,降为浓度低于原液1%可排放的水质,极大地提高了氨氮的去除效率.实验从原料液流速、吸收液浓度、膜组件长度和原料液与吸收液流向4个方面探究了不同因素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液浓度越高,氨氮去除率越高;随着原料液流速和膜组件长度的增加,氨氮去除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原液走管程,吸收液走壳程,原液与吸收液流向相同时的去除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吸收 高氨氮废水 稀硫酸 疏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