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吉晓丹 赵顺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BNP)的临床特征,观察炎性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1年收治并诊断为MPNP和BNP的临床资料共72例。结果 MPNP组43例,BNP组29例,前者年龄中位数7.9岁,后者1.9岁(P&...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BNP)的临床特征,观察炎性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1年收治并诊断为MPNP和BNP的临床资料共72例。结果 MPNP组43例,BNP组29例,前者年龄中位数7.9岁,后者1.9岁(P<0.01)。BNP组出现气促、三凹征和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比例分别为79.3%、37.9%和51.7%,MPNP组分别为37.2%、9.3%和18.6%(P<0.05)。BNP组病原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病例总数76%。BNP组病程3天内C反应蛋白中位数83 mg/L,降钙素原中位数29.9 ng/mL,均高于MPNP组14 mg/L和0.1 ng/mL(P<0.05)。MPNP组在病程4~7天和8~14天中性粒细胞比例中位数分别为78.2%和80.4%,BNP组为65.8%和59.8%(P<0.05)。两组白细胞总数在病程前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NP组血D-二聚体中位数4.1 mg/L高于BNP组3 mg/L(P<0.05)。MPNP组胸水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BNP组以多核细胞为主,BNP组胸水糖(2±2)mmol/L明显低于MPNP组(6±2)mmol/L(P<0.01)。MPNP组肺部发生空洞坏死的时间为(23.4±10.0)天,BNP组为(10.4±5.7)天(P<0.01)。MPNP组8例可见肺动脉栓塞,支气管镜下7例可见塑型形成,21例遗留有管腔狭窄、闭塞后遗症。BNP组12例出现脓气胸。结论 BNP组在病程前3天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明显升高;容易发生呼吸困难及脓气胸。MPNP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在病程4天以后明显升高,血D-二聚体水平较高,肺部空洞坏死发生晚,容易发生肺动脉栓塞,支气管镜下可见塑型,管腔狭窄、闭塞后遗症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 细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染色体连续缺失致慢性肉芽肿病和Mcleod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2
作者 贺建新 郭雅洁 +5 位作者 冯雪莉 王雷 徐保平 刘秀云 申昆玲 江载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X染色体连续缺失所致的与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相关的Mcleo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基因分析诊断为Mcleod综合征和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例男性患儿分别为4岁1个月及1岁9个月,均以迁延性肺... 目的探讨X染色体连续缺失所致的与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相关的Mcleo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基因分析诊断为Mcleod综合征和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例男性患儿分别为4岁1个月及1岁9个月,均以迁延性肺内感染入院,既往有反复重症感染史,均有卡介苗相关淋巴结炎,因呼吸爆发缺陷和CYBB基因全外显子缺失明确诊断为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患儿同时有运动落后,用MLPA方法分别检测到DMD基因外显子1-44及肌肉特异性启动子区及外显子1-2缺失,诊断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例1外周血涂片有明显棘状红细胞,例2 XK基因突变分析为全外显子缺失,诊断为Mcleod综合征。结论 X染色体连续缺失可导致Mcleod综合征及DMD和X-CGD的组合,使病情复杂化。由于缺乏Kx抗原,反复输普通血会产生相关抗体,出现急骤的输血危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leod综合征(棘状红细胞增多症) 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艳 李云娟 王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96-500,共5页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新生儿临床数据,认识新生儿RV感染的特点,以早期发现、避免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扩散。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102例1岁以内轮状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新生儿临床数据,认识新生儿RV感染的特点,以早期发现、避免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扩散。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102例1岁以内轮状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新生儿组和婴儿组,比较2组患儿的体温、发热天数、呕吐及腹泻次数、血气分析中的碱剩余(base excess,BE);并将新生儿组中以"败血症?"收入院的患儿与同期确诊严重细菌感染的新生儿进行分析,比较其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WBC)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结果新生儿组和婴儿组比较,2组患儿大多均有发热,但新生儿多为低热,发热时间短,而婴儿多为高热,发热时间相对较长,且新生儿呕吐及腹泻次数均较婴儿少,血气分析BE值下降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组中以"败血症?"收入院的患儿与同期确诊严重细菌感染的新生儿比较,2组患儿病初WBC总数及CR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病24 h后复查则严重细菌感染组WBC总数及CRP值较轮状病毒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尤以CRP值差异更为显著。结论新生儿RV感染与婴儿比较多表现为短程低热,典型消化道症状轻微,部分新生儿有精神减弱、纳奶少、皮肤发花、末梢循环略差等败血症样表现,常以"新生儿败血症?"收入院,易误诊,与严重细菌感染新生儿不同之处为热程24 h后白细胞总数及CRP值无进行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儿 轮状病毒感染 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一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肖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6-449,共4页
患儿女性,5岁3个月,因间断性无热抽搐发作2年,肢体抖动、行走不稳1.50年,于2016年4月24日入院。患儿2年前玩耍时左侧额部轻微碰撞墙角后哭闹,继而出现双眼左侧斜视、呼之不应、四肢发软、口唇发绀,2~3 min后出现恶心、干呕,持续约10 mi... 患儿女性,5岁3个月,因间断性无热抽搐发作2年,肢体抖动、行走不稳1.50年,于2016年4月24日入院。患儿2年前玩耍时左侧额部轻微碰撞墙角后哭闹,继而出现双眼左侧斜视、呼之不应、四肢发软、口唇发绀,2~3 min后出现恶心、干呕,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缓解后哭闹入睡,急诊至当地医院,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未予特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疒间]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 儿童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