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河”文学“重读”的空间与可能 被引量:1
1
作者 霍俊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9-31,共3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和文学史的"重读"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批评者通过综合性的知识以及知识分子性的"当代"视域与作为"历史"的文学和作家进行重新对话与重新阐释的再造。这种"重读"... 新世纪以来,文学和文学史的"重读"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批评者通过综合性的知识以及知识分子性的"当代"视域与作为"历史"的文学和作家进行重新对话与重新阐释的再造。这种"重读"性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这对于祛除以往"非文学"化的阅读具有着诗学上重建的意义。与此同时,带有考古学和现象学意义上的文本"重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精神 文学史 重读 历史 小说 作家 地方性知识 文本 中国文学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 被引量:2
2
作者 霍俊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59,共4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写"新诗史开始,包括十七年诗歌在内的新诗史现象在新诗史叙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动和重新阐释的过程,而这一错综复杂的变动甚至"祛魅"的过程不仅与相应的新诗史叙事的美学转换和知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写"新诗史开始,包括十七年诗歌在内的新诗史现象在新诗史叙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动和重新阐释的过程,而这一错综复杂的变动甚至"祛魅"的过程不仅与相应的新诗史叙事的美学转换和知识型构有关,更与社会转型、政治文化、时代语境等历史场阈有着相当复杂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诗歌 新诗史叙事 历史场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时期的“南方”诗学——江苏新世纪十年诗歌的一个侧面
3
作者 霍俊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7-182,共6页
一场雨在不停地下着。在南京这个城市我想到了子川、张桃洲、吴情水等诗人。如今张桃洲和吴情水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但是阔大的梧桐树的阴影,潮湿、油腻的夫子庙,肥大的扬子江,雨水中的栀子花,苍茫的钟山,以及城市拐角处低矮的民... 一场雨在不停地下着。在南京这个城市我想到了子川、张桃洲、吴情水等诗人。如今张桃洲和吴情水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但是阔大的梧桐树的阴影,潮湿、油腻的夫子庙,肥大的扬子江,雨水中的栀子花,苍茫的钟山,以及城市拐角处低矮的民居都让我感怀历史的无常和诗歌的巨大而“虚无”的力量。我想起《圣经》里的一段话:“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南方” 诗歌 侧面 江苏 诗学 《圣经》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断压低声响的河流——胡弦诗歌读记
4
作者 霍俊明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1期64-66,共3页
在写作和批评都失范不堪的年代谈论诗歌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总有一些诗人属于让我有话要说的部分,这其中就包括胡弦。胡弦的诗歌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南方的河流,很少惊涛骇浪和泥沙俱下,而是呈现出当下时代... 在写作和批评都失范不堪的年代谈论诗歌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总有一些诗人属于让我有话要说的部分,这其中就包括胡弦。胡弦的诗歌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南方的河流,很少惊涛骇浪和泥沙俱下,而是呈现出当下时代诗人少有的宁静、自足和不断试图倾听、回溯、发现和创设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河流 声响 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澳大利亚的课堂观察
5
作者 卢杨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86,共4页
借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机缘,笔者有幸深入澳大利亚圣诞岛区域中学课堂,听这里的英语教师上课——希望从中汲取有益于我国母语教育的经验.Peter老师是该校九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二年级)的英语教师,从教近四十年,他的足迹遍及澳大利亚各... 借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机缘,笔者有幸深入澳大利亚圣诞岛区域中学课堂,听这里的英语教师上课——希望从中汲取有益于我国母语教育的经验.Peter老师是该校九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二年级)的英语教师,从教近四十年,他的足迹遍及澳大利亚各洲及香港地区。这里的初二学生每周有四节英语课,每节课55分钟。Peter所教的这个班共16名学生,其中华裔8人、欧洲裔7人、马来裔1人。我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他们学习“如何阅读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课堂观察 英语教师 初二学生 汉语教师 国家公派 初二年级 母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