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时代资本形态演化及其本性探究
1
作者 黄龙 蔡晓辉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94,共10页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于我们在数字化历史新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站在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视角,数字资本同时呈现为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的双重...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于我们在数字化历史新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站在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视角,数字资本同时呈现为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的双重属性:前者表现为生产方式、存在形式以及可感知性和超感知性;后者表现为对当前劳动关系的重塑和对劳动要素的深刻影响。数字资本的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作用于数字资本的生成、发展过程之中,促使劳动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数字资本通过算法和平台改变了传统生产消费方式及社会关系,影响经济利益、社会公正和个体权益;另一方面,数字资本改变了传统劳动关系结构,催生新的生产关系,加剧社会不平等。基于此,需要加强合理监管与引导,在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同时,防止数字资本过度集中与垄断,保障个人隐私权和社会公平,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数字经济体系,确保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个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 物质要素 社会形式 劳动形式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动力机制
2
作者 张守连 刘骋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0,共4页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与难题。大党独有难题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与难题。大党独有难题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这些独有难题的解决,事关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探讨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动力机制,应深入分析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时代实践要求、历史主动精神四个维度,探讨其根本动力、内在动力、外部动力和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大党独有难题 全面从严治党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阵营研究的述评及再研究构想 被引量:10
3
作者 钮维敢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7-164,共8页
冷战结束以来,学界对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已形成较普遍的认同。然而,对资本主义阵营是否瓦解,不仅无广泛共识,瓦解论与存续论还构成分歧,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着对资本主义阵营的模糊、笼统认知;更重要的是,分歧各方及其他种种观点,既未建立... 冷战结束以来,学界对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已形成较普遍的认同。然而,对资本主义阵营是否瓦解,不仅无广泛共识,瓦解论与存续论还构成分歧,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着对资本主义阵营的模糊、笼统认知;更重要的是,分歧各方及其他种种观点,既未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又无相应的推理逻辑,从而不能回答资本主义阵营是否消失的系列问题。从资本主义阵营构成的支柱及相关理论来观察,断定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阵营瓦解的论调,有失学理规范;资本主义阵营是在不断衍化的。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冷战后资本主义阵营衍化的基本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阵营 衍化 述评 冷战遗留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心理机制和提升路径探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守连 张星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85-87,共3页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分析,在掌握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引导价值。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要培育认同心理,纠正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消解对思想政治教...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分析,在掌握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引导价值。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要培育认同心理,纠正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消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化印象;需要满足心理需求,引导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达成对未来预期的自我实现;需要激发执着心理,强化社会助长效应,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观照从众模仿心理,引导大学生悦纳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获得感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略论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伟 孙希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83-84,90,共3页
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教育,是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其教育目标是夯实思想基础、练就综合能力、涵育优良品德,其方法论原则包括坚持理论认... 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教育,是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其教育目标是夯实思想基础、练就综合能力、涵育优良品德,其方法论原则包括坚持理论认知与躬行实践相统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使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的资本主义阵营文化扩张与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 被引量:6
6
作者 蔡瑞艳 钮维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5期109-115,共7页
全球化中资本主义阵营加强了对全球文化的控制权;资本主义阵营自冷战结束以来依然长期地进行文化霸权扩张,是全球不同文化间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阵营强势扩展文化霸权主要表现为对相对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腐蚀其传... 全球化中资本主义阵营加强了对全球文化的控制权;资本主义阵营自冷战结束以来依然长期地进行文化霸权扩张,是全球不同文化间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阵营强势扩展文化霸权主要表现为对相对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腐蚀其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掠杀其优秀文化;逐渐泯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巨大挑战。在此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既要推进自己优秀文化走出去,影响文化全球化机制变革,还要不断加强对国内文化活动的引导与监管,更要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更加符合时代气息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安全 文化霸权 资本主义阵营 发展中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颜色革命”的冷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公共外交探析
7
作者 钮维敢 谈东晨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1期58-66,共9页
冷战结束后,支持特定国家的“颜色革命”是资本主义阵营和平演变战略的延续;目的是颠覆他国政权、重塑相关地缘环境,扩展和巩固资本主义阵营在世界体系中的霸权。受冷战思维驱动,资本主义阵营通过提升反对派动员能力、直接煽动民众情绪... 冷战结束后,支持特定国家的“颜色革命”是资本主义阵营和平演变战略的延续;目的是颠覆他国政权、重塑相关地缘环境,扩展和巩固资本主义阵营在世界体系中的霸权。受冷战思维驱动,资本主义阵营通过提升反对派动员能力、直接煽动民众情绪、施加压力削弱政府应对能力等微观层面的路径,改变他国“反对派—政府”的结构性力量对比;又在宏观的国际社会层面建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语境,美化“民主输出”,以提升“颜色革命”受青睐度。资本主义阵营以冷战胜利者自居,将支持“颜色革命”的手段蒙上自由、民主的虚假外衣,利用公共外交对外进行战略扩张。这类充斥话语霸权的实践,贯穿于“颜色革命”全过程,不仅采用幕后交易和对外宣传措施,还辅之以对新媒体和新型沟通平台的应用,极具渗透性和欺骗性。其反和平性异化公共外交概念,与公共外交建构和平友好关系的价值相背离。对此,中国既要认清美西方利用公共外交推进“颜色革命”的实质,又要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观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坚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外交 颜色革命 冷战思维 和平演变 文化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和着力方向——访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 被引量:11
8
作者 许玉新 苏旭东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建成教育强国列为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做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建成教育强国列为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做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6月,教育部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组织《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编制工作。2024年1月,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并提出把握教育的三个属性--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强调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本刊特向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访谈,以基础教育相关领域为主,重点围绕着教育强国建设的聚焦方向和发力点、优质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双减”政策实施、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教育强国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发展相关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顾明远,现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教育学科召集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席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教育、教育哲学、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等,主编《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大系》等重要丛书,出版《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等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并把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教育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杰出人才 教育数字化 教育观念 乡村教育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伟 高春花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0-72,80,共4页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强化技术赋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强化问题意识,分析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能兼顾、数据跟踪与隐私保护缺乏统筹、“变”与“不变”难以统一的问...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强化技术赋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强化问题意识,分析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能兼顾、数据跟踪与隐私保护缺乏统筹、“变”与“不变”难以统一的问题:强化数字育人,平衡大数据场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二元张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形态转型、模式升级,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对于赓续中华民族的根脉,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方法途径主要包括:从富民厚生到...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对于赓续中华民族的根脉,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方法途径主要包括: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推动中华物质文明实现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推动中华政治文明实现现代转型;从革故鼎新的担当精神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推动中华精神文明实现现代转型;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中华社会文明实现现代转型;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中华生态文明实现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就业困境及纾解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澍 《乡村论丛》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农村青年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其充分的就业,对促进个人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共同富裕都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主客观原因的多重制约下,现阶段农村青年就业仍面临着难寻岗位、难守岗位、难爱岗位的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青年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其充分的就业,对促进个人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共同富裕都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主客观原因的多重制约下,现阶段农村青年就业仍面临着难寻岗位、难守岗位、难爱岗位的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政策倾斜、教育固基、思想引领帮助农村青年群体实现就业,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释放更多青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农村青年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在拉美地区遭遇的美国冷战思维挑战
12
作者 钮维敢 杜浩如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90,共16页
“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拉美地区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拉美国家的广泛认同。然而美国秉持冷战思维,在宏观上遏阻、在中观上袭扰、在微观上攻剿中拉共建“一带一路”,使得拉美国家不得不在中美之间徘徊。从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异变性两... “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拉美地区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拉美国家的广泛认同。然而美国秉持冷战思维,在宏观上遏阻、在中观上袭扰、在微观上攻剿中拉共建“一带一路”,使得拉美国家不得不在中美之间徘徊。从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异变性两方面的原因分析,认为中美拉的文化基因存在差异,美国重拾门罗主义并受冷战经验的误导,将中拉经贸合作视作美拉安全的重大威胁,秉持“西方中心论”激化中美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上的矛盾,多方位对中国进行遏制,以维护其霸权地位。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中国应继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强化中拉经贸联系,共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从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上破除西方“普世价值”的威权,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与认同,以合作共赢为导向灵活处理中美拉三边关系,以“一带一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拉美地区 冷战思维 美国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舆论与网络生态构建研究——基于非理性表达的批判性视角
13
作者 于红 邱雅琪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66,共5页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交织、工业时代与数字时代问题相互叠加的今天,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等表现形式,对政府公信力以及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与塑造等形成了挑战。对此,必须坚持党的集中...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交织、工业时代与数字时代问题相互叠加的今天,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等表现形式,对政府公信力以及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与塑造等形成了挑战。对此,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两个舆论场”的建设工作;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激发多元主体参与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兼顾规范性与包容性;让技术赋能网络生态治理,引导网络舆论理性表达,构建良好网络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 非理性表达 网络生态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治理:调节社会关系的三个视角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溢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49,共4页
基于道德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其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可以通过推动社会秩序形成、促进社会力量整合和导向社会思想统一等三个视角来认识。就第一方面而言,道德治理是将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乃至对立转化为秩序、完善与和谐的过程;就第... 基于道德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其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可以通过推动社会秩序形成、促进社会力量整合和导向社会思想统一等三个视角来认识。就第一方面而言,道德治理是将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乃至对立转化为秩序、完善与和谐的过程;就第二方面而言,道德治理促使社会关系汇聚成一个有机系统,从而激发社会的整体性力量,实现社会系统功能的最优整合;就第三方面而言,道德治理承担着引领社会主流思想,在价值取向多元的背景下保持价值导向一元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治理 调节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世界格局衍化与中国全球治理角色转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钮维敢 孙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国际社会的大事件及参与其中的大国角色,尤其是它们的参与目标实现程度的对比结果,是判断世界格局性状的重要指标。两极格局瓦解以来,世界格局处于单极化趋势与多极化趋势并存的三支力量(要求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的力量、中间游移力量、要... 国际社会的大事件及参与其中的大国角色,尤其是它们的参与目标实现程度的对比结果,是判断世界格局性状的重要指标。两极格局瓦解以来,世界格局处于单极化趋势与多极化趋势并存的三支力量(要求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的力量、中间游移力量、要求建立多极世界格局的力量)角逐的总体状态。在冷战结束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这个阶段,单极化趋势总体上较为明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尤其是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多极化趋势逐渐凸显。在当代世界格局的衍化中,中国的全球治理角色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由被动逐渐转型为主动,日益强劲地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民主化,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公平的全球治理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世界格局 中国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应加强政治观教育 被引量:13
16
作者 于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3,共5页
课程思政政治观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高校应突出课程思政教学引领的政治站位,聚焦课程思政政治观教育的内容定位,坚持以“中国国情”意识教育为根本,“中国优势”意识教育为核心,“中国自信”意识教育为灵魂,“中... 课程思政政治观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高校应突出课程思政教学引领的政治站位,聚焦课程思政政治观教育的内容定位,坚持以“中国国情”意识教育为根本,“中国优势”意识教育为核心,“中国自信”意识教育为灵魂,“中国情怀、世界思维”为方法论,注重课程思政政治观教育融入的实效性,提升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过程中的主阵地引导力和建设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政治观教育 中国国情 中国优势 中国自信 中国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的伦理审视 被引量:6
17
作者 秦红岭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118,共8页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愿景和治理行动,经历着深刻的城市发展价值理念转型。聚焦城市更新伦理价值维度,从空间人本伦理看,应超越增长范式,向宜居城市目标迈进;强化...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愿景和治理行动,经历着深刻的城市发展价值理念转型。聚焦城市更新伦理价值维度,从空间人本伦理看,应超越增长范式,向宜居城市目标迈进;强化人文关怀,回归城市空间的日常生活本质。从空间正义伦理看,应立足共享正义,确保空间包容性和空间福利均等化,让城市更新增益惠及所有人,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的空间权益;追求居住空间正义,调控城市更新中居住空间重构的负效应。从空间治理伦理视角看,应强化公共利益保障的政策引导,建构以有效的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善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新型城镇化 伦理审视 城市空间治理 空间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间游移力量——毛泽东思想“中间地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钮维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2期31-42,共12页
当代世界格局是在冷战两极格局瓦解的基础上衍化的;由于世界格局变迁和中国局势变化,毛泽东思想的“中间地带”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关于冷战两极时代的中间地带概念,既有自然属性,更具有浓重的社会属性,即作为国际角色,它代表着世... 当代世界格局是在冷战两极格局瓦解的基础上衍化的;由于世界格局变迁和中国局势变化,毛泽东思想的“中间地带”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关于冷战两极时代的中间地带概念,既有自然属性,更具有浓重的社会属性,即作为国际角色,它代表着世界格局的一支力量,始终处于变动与分化状态;中间地带实际是中间(游移)力量,是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参照指标。毛泽东思想关于“中间地带”理论的启示:中间地带不是固定不变的;冷战结束后,中间地带的变化,助推着当今世界格局基本上呈现出新的衍化态势,即处于两种趋势的三支力量角逐中(单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要求单极化的力量和要求多极化的力量及这两支力量的交集间还存在一个中间游移力量);单极化力量经常要利用中间游移力量的变动不居特性,影响世界格局运行;中间游移力量的站位状况,影响单极行为体凝聚力的消长,关联着单极化力量的总体竞争力大小,也相应地影响到多极化力量的增减。中间地带,作为游移力量,其外交特点是由自身历史与相关条件决定的,目标是为了保障本国安全,获取本国最大化的外交收益,谋求在世界格局中的话语权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间地带”理论 世界格局 中间游移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城市空间特质及异化防范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春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3,共5页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美好生活日益通过城市空间找到自己的实现方式。理想的城市空间在核心意涵上具有场所性,在形态表现上具有多样性,在生成机制上具有有机性,而日常生活是催发和生成城市空间的现场和活性酶。在人类日益遭遇现代性危机...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美好生活日益通过城市空间找到自己的实现方式。理想的城市空间在核心意涵上具有场所性,在形态表现上具有多样性,在生成机制上具有有机性,而日常生活是催发和生成城市空间的现场和活性酶。在人类日益遭遇现代性危机的情况下,城镇化建设由于抽调或者背离日常生活,时常面临"人城分离""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空间异化风险。由此,应该对城市空间生产和实践进行存在论、价值论、生活论的反思与建构,让城市空间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日常生活 空间特质 异化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与善治:未来城市规划的价值诉求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红岭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7,共9页
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未来谋划要以提升共享性为重要价值诉求,这是城市规划当代转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人人共享的城市是全方位的宜居之城,是共建共治的和谐之城,显现了美好城市的价值底色。城市规划视角的共享正... 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未来谋划要以提升共享性为重要价值诉求,这是城市规划当代转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人人共享的城市是全方位的宜居之城,是共建共治的和谐之城,显现了美好城市的价值底色。城市规划视角的共享正义指的是城市市民在最大程度上拥有平等地分享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的权利、机会和自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包容性导向的城市规划政策,促进和强化空间公平;通过均等性导向的城市规划政策,提升和营造空间共享。从良好的城市治理视角看,提升共享性是城市规划善治的核心价值,有效的公众参与基础上的共治共享是城市规划治理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性 包容性 共享正义 城市规划 价值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