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洪涝条件下车辆失稳风险阈值及判别标准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俊奇 汪辉 +3 位作者 李小静 王宇 郭俊杰 杨程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5,共16页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城市洪涝事件日趋严峻,积水路段中的车辆失稳风险也在逐步增加。研究车辆在积水中的失稳风险阈值,对于洪涝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方法】从试验研究、...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城市洪涝事件日趋严峻,积水路段中的车辆失稳风险也在逐步增加。研究车辆在积水中的失稳风险阈值,对于洪涝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方法】从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1967—2024年关于车辆在洪涝积水中失稳阈值的研究成果,评估了依据单一水深/流速、水深流速组合、车辆特征和水动力等因素为现有车辆失稳判别标准的优缺点。【结果】现有水槽试验考虑的影响因素较为有限,足尺试验和非静态车辆的研究较少,有些理论分析缺乏数据的率定验证,部分数值模拟中的水动力模型未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阈值未充分考虑车辆状况、行驶条件、道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失稳判别标准主要依赖于车辆动力学参数,具有一定的经验性。【结论】未来需对不同类型足尺车辆进行多因素耦合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试验数据,提高洪涝条件下车辆稳定性阈值模型的准确性,制定车辆安全标准。为交通部门和排水系统规划建设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 车辆失稳 风险阈值 判别标准 气候变化 降雨 径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精度降雨数据的北京市极端降雨事件研究
2
作者 张伟 王璇 +1 位作者 孙慧超 李俊奇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157,共11页
基于北京基本站1987—2016年逐分钟精度降雨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1 min、1 h、3 h、6 h等不同精度数据获取的极端降雨事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短历时极端降雨(SEP)、长历时极端降雨(LEP)、持续性极端降雨(PEP)3类极端降雨事... 基于北京基本站1987—2016年逐分钟精度降雨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1 min、1 h、3 h、6 h等不同精度数据获取的极端降雨事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短历时极端降雨(SEP)、长历时极端降雨(LEP)、持续性极端降雨(PEP)3类极端降雨事件降雨特征指标的差异,并利用Sen’s斜率、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等方法探究了极端降雨事件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极端降雨以LEP事件为主,降雨数据精度会显著影响降水量和降雨历时的统计结果,1 h精度降雨数据可基本反映极端降雨事件的主要时间特征;数据精度差异会造成极端降雨事件的降雨集中度和降雨集中期识别出现偏差,北京市极端降雨多分布于6—10月,并主要集中在7—8月,但9—10月仍存在PEP事件出现的可能;SEP和LEP事件多出现在夜间,而PEP事件在7—12时更易形成降雨峰值,对居民紧急避险和内涝应急响应造成更高潜在风险;在统计年限内,数据精度差异对降水量和降雨频率趋势预测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使得降雨历时预测不确定性增加,降雨特征指标突变年份产生“跳跃”;PEP事件的降水量、降雨频率、降雨历时和降雨集中度受数据精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事件 多重精度降雨数据 Kruskal-Wallis检验 Sen’s斜率法 MANN-KENDALL检验 有序聚类法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点中断下的建筑供应链网络抗毁性分析
3
作者 王红春 周子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411-4418,共8页
为有效解决建筑行业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建筑供应链复杂性、脆弱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建筑供应链网络整体安全稳定,防范化解节点企业中断风险,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级联失效模型提出一种建筑供应链网络抗毁性分析方法。首先从业务、资源、... 为有效解决建筑行业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建筑供应链复杂性、脆弱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建筑供应链网络整体安全稳定,防范化解节点企业中断风险,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级联失效模型提出一种建筑供应链网络抗毁性分析方法。首先从业务、资源、信息流通角度,利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方法根据多个复杂网络中心性指标对节点企业进行重要度评估,其次结合建筑供应链运营特点,建立改进的负载-容量-弹性级联失效模型,在蓄意攻击下从网络损失角度衡量企业中断的影响,从节点容量、负载、弹性角度分析探讨网络抗毁性的提升策略。经过数值仿真与分析,研究表明:(1)建筑供应链网络上游节点企业遭受中断风险冲击时,供应链网络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网络抗毁性,但应着重关注下游供应商企业,避免网络整体因建筑材料或基础服务供应短缺遭受更多损失;(2)采取节点企业间较小的业务容量差异、较大的业务负载差异、适量且高水平的风险补救成本投入等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节点企业中断时供应链网络的损失,从而提升网络抗毁性水平;(3)在多类策略中,节点容量策略对抗毁性的提升效果依次优于节点弹性策略和节点负载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建筑供应链安全水平和提出中断风险管理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供应链 网络抗毁性 风险管理 级联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文献计量分析
4
作者 袁冬海 白晓晨 +4 位作者 王晨 严陈玲 徐丽丽 何连生 寇莹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3,152,共7页
为探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与发展趋势,检索了近30年(1994—2024年)该领域的2280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发文量、发文国家、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和美国是该领... 为探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与发展趋势,检索了近30年(1994—2024年)该领域的2280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发文量、发文国家、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和美国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研究机构主要是综合类大学和科研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机构。近30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和生态修复技术。同时,突现词检测表明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以及河道整治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城市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快速识别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璇 张伟 +2 位作者 刘方华 孔烨 孙慧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城市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是开展城市内涝治理的首要工作,传统的城市排水模型模拟方法需要高精度的基础数据支持和较长的计算周期,难以满足城市内涝快速识别需求。基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2015~2022年实际内涝灾害数据... 城市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是开展城市内涝治理的首要工作,传统的城市排水模型模拟方法需要高精度的基础数据支持和较长的计算周期,难以满足城市内涝快速识别需求。基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2015~2022年实际内涝灾害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对中心城区建筑小区内涝风险空间分布进行了快速识别,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对内涝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呈现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趋势,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城北片区、中心半岛老城片区和龙马潭老城片区;土壤地质、土地利用、社会因素和降雨因素是内涝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表现为多因素协同发生的复杂形式。研究成果可为泸州市内涝风险精细化模拟分析提供基础,也可为西南丘陵城市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小区 城市内涝风险 快速识别 驱动因素 核密度估计 空间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丘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洪涝中人员疏散过程特征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晓哲 陈韬 +2 位作者 李俊奇 李小静 高丽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9,共15页
【目的】近年来,洪涝灾害在城市地区频发,对人民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受淹道路上和建筑中的居民在灾前灾中的疏散行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影响。【方法】综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洪涝中人员疏散的研究,对洪涝疏散的风险... 【目的】近年来,洪涝灾害在城市地区频发,对人民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受淹道路上和建筑中的居民在灾前灾中的疏散行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影响。【方法】综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洪涝中人员疏散的研究,对洪涝疏散的风险、人员行为特征、建筑环境的影响和数值模拟四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洪涝疏散的风险评估已有一定基础,但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以及缺乏统一标准是主要问题;基于风险评估和路径规划研究了客观的疏散行为,基于经验总结和视频分析归纳汇总了主观的疏散行为;除避难所和楼梯外,其他建筑元素对疏散过程的影响研究明显不足;各疏散模型当前虽能模拟简单场景中的疏散行为,但在复杂行为、建筑刻画和疏散方式等内容上仍需优化。【结论】未来应在试验和模拟的基础上,结合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疏散风险控制和人员行为研究,定性及定量的分析各种建筑因素在疏散过程中的帮助和阻碍程度,推进疏散过程特征的探究与模拟之间的成果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人员疏散 疏散速度 建筑环境 行为模型 疏散模型 降水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交易试点政策发展现状及其对公共建筑的碳减排效应分析
7
作者 朱维娜 秦颖 +1 位作者 马丁媛 黄道涵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86,共8页
2013年我国通过碳交易试点政策将公共建筑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北京市碳交易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4—2021年的数据,从公共建筑碳交易重点控排单位统计分析、配额清缴、配额分配等方面,系统梳理与分析北京市碳交易试点政策在城市公... 2013年我国通过碳交易试点政策将公共建筑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北京市碳交易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4—2021年的数据,从公共建筑碳交易重点控排单位统计分析、配额清缴、配额分配等方面,系统梳理与分析北京市碳交易试点政策在城市公共建筑领域的交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并采用碳排放因子法核算公共建筑实际碳排放量,以历史排放法结合基准线法核定公共建筑碳配额量。结果表明,2014—2021年北京市公共建筑碳配额缺口量累计值约为619.70万吨,支付碳配额缺口量的交易成本累计值约为4631.92万美元;公共建筑碳配额交易量以及碳配额缺口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进一步基于公共建筑碳配额缺口量的分析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北京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起到积极的减排效果。最后基于扩大公共建筑碳交易市场、稳步推进建筑领域低碳转型、提高碳核算体系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等提出相关建议,以期通过市场激励机制提升公共建筑碳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点政策 碳交易 公共建筑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制定策略研究
8
作者 李畅 王思思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当下,优化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制定策略对于平衡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成本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统工程策略叠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一阶变化率曲线进行经济性分析,并通过径流污染控... 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当下,优化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制定策略对于平衡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成本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统工程策略叠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一阶变化率曲线进行经济性分析,并通过径流污染控制及排水管道设计目标进行验证,形成了一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3+2”指标制定策略,即综合考虑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其一阶变化率曲线关系图、城市开发后自然水文条件接近开发前的原则,以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排水管道设计目标的关系、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的关系;最后在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中付诸应用。结果表明:该策略提升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根据该策略,宁波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制定为75%时,可实现工程合理前提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本效益最大化。研究成果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海绵设施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径流污染控制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Gre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系统摩擦振动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方浩 王金海 +3 位作者 杨建伟 李继山 赵鹏 王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0,共6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摩擦复杂多变,传统的静态摩擦模型难以揭示制动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必要建立动态摩擦模型分析盘形制动系统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LuGre动态摩擦模型建立盘形制动系统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摩擦复杂多变,传统的静态摩擦模型难以揭示制动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必要建立动态摩擦模型分析盘形制动系统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LuGre动态摩擦模型建立盘形制动系统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求解,获得闸片在不同情况下的振动响应,分析角速度、制动压力和摩擦因数差值对制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及结论]随着制动角速度的增加,制动系统逐渐从黏滑振动转变为稳定振动,高于临界角速度时制动系统振幅增加,制动系统进入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增加;制动压力增大,闸片从稳定运动向黏滑运动过渡,振动变得复杂且不规律。随着制动压力的增加,闸片的振幅逐渐增加,振动强度越来越大;摩擦因数差值的增加会增大振幅。经综合考虑,摩擦因数差值为0.2时,制动系统处于最佳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 盘形制动系统 稳定性 黏滑振动 LUGR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核算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俊奇 张希 李惠民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93,共8页
为量化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北京某100 km^(2)片区为研究区,对其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径流总量控制率、压力流管网比例等控制指标与碳排... 为量化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北京某100 km^(2)片区为研究区,对其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径流总量控制率、压力流管网比例等控制指标与碳排放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阶段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材料生产阶段,多数设施的材料隐含碳占建设阶段总碳排放量的80%以上,施工相关的碳排放相对较少;在相同雨水控制水平下,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碳排放高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研究区在30 a全生命周期内建设阶段和运行阶段碳排放量(以CO_(2)计)分别为17.36万t和-16.71万t;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排水方式是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每提高1%,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约分别减少0.19万t和0.25万t,压力流管网比例每减少1%,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平均减少约249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海绵城市 雨水基础设施 全生命周期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中灌渠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珂 王思思 +3 位作者 李海燕 车伍 赵扬 孙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5-29,73,共6页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和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新一轮的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梳理通州的生态本底,以现存的上千条灌渠为基础,建立发达的灌渠系统,对于控制径流污染和雨洪调蓄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GIS模拟...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和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新一轮的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梳理通州的生态本底,以现存的上千条灌渠为基础,建立发达的灌渠系统,对于控制径流污染和雨洪调蓄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GIS模拟、案例对比等方法,从宏观尺度上梳理了灌渠的演变历程和现状,并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再利用价值进行了辨析;以西集镇为例,从中观和微观尺度上结合具体的城市规划过程,分析了灌渠再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城市蓝线的划定角度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对我国河网发达的平原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渠 海绵城市 城市蓝线 城市规划 生态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下渗共迁移行为
12
作者 杜晓丽 荆文会 +2 位作者 刘殿威 匙中文 付霄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1-577,共7页
针对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DOM)共存特性,考察下渗柱中径流胶体和DOM的出流浓度,分析进水流速、pH值、离子强度和胶体粒径变化时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DOM的共下渗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径流胶体与DOM结合后,会显著促进对方向下迁移... 针对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DOM)共存特性,考察下渗柱中径流胶体和DOM的出流浓度,分析进水流速、pH值、离子强度和胶体粒径变化时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DOM的共下渗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径流胶体与DOM结合后,会显著促进对方向下迁移;进水流速越高,径流胶体对DOM的携带迁移越明显,两者的出流浓度越高;进水流速为10 mL·min^(-1)时,径流胶体和DOM的穿透曲线相对峰值浓度分别比5 mL·min^(-1)时提高了3.5%、8.1%;径流胶体-DOM混合溶液在pH值为6时的下渗共迁移速度最快;Na^(+)存在抑制了径流胶体与DOM的下渗共迁移;共存地表径流胶体粒径越小,DOM的下渗出流时间越早、出流峰值浓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胶体 溶解性有机物 下渗 共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典型汇水区域雨水径流温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子牧 李俊奇 +1 位作者 李璟 李小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354,共10页
城市化发展导致不透水地表面积率大幅攀升,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夏季城市汇水区域地表产生高温径流后汇入下游受纳水体所造成的雨水径流热污染,对水生态、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尤为突出。选取北京市典型汇水区域,... 城市化发展导致不透水地表面积率大幅攀升,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夏季城市汇水区域地表产生高温径流后汇入下游受纳水体所造成的雨水径流热污染,对水生态、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尤为突出。选取北京市典型汇水区域,对2021—2022年多场降雨径流出流温度进行监测与分析,并对气象因素、下垫面温度及管道内径流热量等数据进行同步采集,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夏季降雨常出现雨水径流温度升高现象,降水量小于12.5mm、降雨历时短于250 min的降雨场次更易于升温,升温幅度最高可达4.1℃;径流温度升高往往出现在径流过程初期,温度达峰平均时间为38 min;径流是否升温与降雨强度峰值位置之间没有明显关系;气温、不透水地表初始时刻温度、降雨历时及降水量是雨水径流温度的极显著影响因素(P<0.01);降雨期间气温、降雨历时、不透水地表初始时刻温度和管道内壁温度4个指标,可以基本解释研究区域96.7%的径流温度输出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径流 监测 径流温度 相关性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点特征及插值方法对山地城市面雨量推求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庄子孟 张伟 +2 位作者 刘方华 孔烨 孙慧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137,共11页
面雨量是考虑降雨空间异质性下城市降雨径流模拟不可或缺的输入数据,而面雨量推求与雨量站点特征、推求方法以及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为量化分析雨量站点特征和空间插值方法对面雨量推求的影响,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为例,设置6种站点密... 面雨量是考虑降雨空间异质性下城市降雨径流模拟不可或缺的输入数据,而面雨量推求与雨量站点特征、推求方法以及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为量化分析雨量站点特征和空间插值方法对面雨量推求的影响,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为例,设置6种站点密度,利用最邻近指数评价站点空间特征,并探究6种空间插值方法对城市不同降雨等级下面雨量计算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雨量站点密度增大,面雨量推求误差呈下降趋势,且降雨等级越高,雨量站点密度对面雨量推求的影响越显著;当雨量站点数量小于25时,面雨量模拟误差基本呈现随站点空间分布均匀程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当站点数量达到25后,站点分布越均匀,误差越小;东北部山区面雨量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径向基函数法模拟时误差较小,而普通克里金法对东南部面雨量模拟更为准确,从降雨空间分布特征的表现能力来看,径向基函数法是最适宜重庆市的面雨量插值方法,尤其在山区表现出良好的模拟效果。研究成果可为不同降雨等级下雨量站点数据和面雨量推求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雨量 降雨空间分布 降雨等级 雨量站点 地形 空间插值方法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径流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15
作者 荆文会 杜晓丽 +2 位作者 孙文谦 刘菲 靖枢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1-328,共8页
针对城市道路径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尚不明确、无法评价道路径流的潜在生态毒性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小麦、水稻、油菜、荞麦和萝卜5种植物,考察城市道路径流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交通密度道路径流对小麦、水稻、... 针对城市道路径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尚不明确、无法评价道路径流的潜在生态毒性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小麦、水稻、油菜、荞麦和萝卜5种植物,考察城市道路径流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交通密度道路径流对小麦、水稻、油菜、荞麦和萝卜5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3条道路径流显著降低了植物种子的发芽指数,但对植物种子的平均发芽速度影响效果并不显著;道路径流胁迫后,植物幼苗株高、根长和鲜质量有所减小,幼苗干质量无明显变化;且交通密度较大,其路面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其径流对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利用隶属函数值法对5种植物各项生长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小麦生长对道路径流胁迫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植物,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法筛选出小麦的发芽势和根长可作为指示评价道路径流潜在生态毒性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径流 种子萌发 毒性效应 交通密度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霞 王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1,共6页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趋缓,东北地区甚至在研究期末出现下降现象;全国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梯度分布特征,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逐步由“北强南弱”演变为“南强北弱”;各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演进特征差异明显;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分别是南北方地区和四大地区视角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东北与东部地区间的经济韧性差异快速扩大,仅次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除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全国及其他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指标体系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贝叶斯网络在管廊电缆舱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雍君 关鸿浩 李晓健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电缆舱是城市综合管廊必不可少的舱体,担负着至关重要的电力传输功能。电缆舱火灾不仅会导致能源供应中断,还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对这一特殊空间内的火灾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蝴蝶结(Bow Tie,BT)模型并... 电缆舱是城市综合管廊必不可少的舱体,担负着至关重要的电力传输功能。电缆舱火灾不仅会导致能源供应中断,还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对这一特殊空间内的火灾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蝴蝶结(Bow Tie,BT)模型并映射到动态贝叶斯网络(Dynamic Bayesian Network,DBN),通过实例分析确定某地下管廊电缆舱起火的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识别主要风险源及对电缆起火的敏感度,探究在具备不同灭火屏障条件下的电缆舱火灾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单相接地故障、制造缺陷、绝缘损坏、连接缺陷等是导致电缆舱起火的关键因素,并且随时间推进,各种不利后果发生概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现凸显了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措施对于遏制电缆舱火灾扩散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动态贝叶斯网络 电缆舱起火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曲线不同位置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
18
作者 朱爱华 张财胜 +3 位作者 张帆 杨建伟 白堂博 张骄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6,共8页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轮轨磨耗性能、轮对冲角、表面疲劳指数和脱轨系数的影响规律。使用熵权TOPSIS法对4个评价指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结果表明:缓中点Ⅰ、缓圆点和曲中点的综合性能同时受轨顶和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圆缓点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Ⅱ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顶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Ⅰ、缓圆点、曲中点、圆缓点和缓中点Ⅱ的最佳摩擦因数组合(轨顶摩擦因数/轨侧摩擦因数)分别为0.20/0.35、0.20/0.10、0.25/0.10、0.20/0.20和0.20/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综合摩擦因数 模型试验 轮轨界面 优化 轨顶 轨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的重庆中心城区内涝点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分析
19
作者 李俊奇 陈东东 刘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针对城市内涝研究中对尺度效应及多因子交互作用关注不足,尤其在空间异质性强的山地城市中存在显著局限的问题,以重庆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5—2021年的内涝点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尺度下的内涝点空间分布,并结合统计分析... 针对城市内涝研究中对尺度效应及多因子交互作用关注不足,尤其在空间异质性强的山地城市中存在显著局限的问题,以重庆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5—2021年的内涝点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尺度下的内涝点空间分布,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尺度下各因子与内涝点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因子对内涝点空间分布独立和交互作用机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中心城区内涝点空间分布在各尺度下均保持稳定状态,在5 km尺度下,空间聚集特征最明显;同一因子的作用效果和机制在不同尺度及城市特征中呈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点空间分布 多尺度分析方法 驱动因子 山地城市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曝气强化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效果探究
20
作者 仇付国 李爽 杜艳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2,共9页
为了提高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效果,文章对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中水解酸化阶段进行微曝气,探究微曝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曝气有效提升了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并优化了沼气组成。在酸化阶段微曝气速率为3、9和18 mL/(g VS·min)... 为了提高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效果,文章对两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中水解酸化阶段进行微曝气,探究微曝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曝气有效提升了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并优化了沼气组成。在酸化阶段微曝气速率为3、9和18 mL/(g VS·min)、微曝气时间4 h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甲烷累积产量提高了24.4%、49.5%和12.5%,甲烷与二氧化碳的比值提升了12.0%、26.8%和19.8%。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微曝气促进了水解菌(如厚壁菌门和互营菌门)的富集,而对古菌群落影响不显著。此外,微曝气显著增强了电子传递和辅酶F420的活性,缩短了系统迟滞期,提高了系统效率。该研究验证了微曝气技术在两相厌氧消化中的潜力,为优化餐厨垃圾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餐厨垃圾 微曝气 甲烷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