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公园功能优化策略研究——以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利 郭嘉宝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37-45,共9页
选取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爬虫工具对公园周边使用人群的结构和使用评价等网络数据进行挖掘,通过SPSS、ROSTCM等研究工具对各类数据所表征的公园使用群体对于园内功能的需求偏好进行分析。根据人群需求偏好对公园的功... 选取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爬虫工具对公园周边使用人群的结构和使用评价等网络数据进行挖掘,通过SPSS、ROSTCM等研究工具对各类数据所表征的公园使用群体对于园内功能的需求偏好进行分析。根据人群需求偏好对公园的功能优化提出策略建议:对游憩、活动、观赏等功能区进行适当调整与增补;可设置适量收费性功能项目;针对使用者主观意愿对公园做出调整,关注人气项目节点,重点提升景观环境质量以优化体验感受。在对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游客需求出发对公园的功能优化提供客观且理性的支持,以期为后期公园提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城市公园 功能优化 游客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南锣鼓巷地区梓潼文昌庙建筑特征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2
作者 李春青 闫雯倩 +1 位作者 张大玉 李雪华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2年第1期128-129,共2页
作为古都,北京拥有众多寺庙建筑,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历史及文化内涵与特性,其中,北京市东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梓潼文昌庙就是这样一座具有深厚古都文化记忆的建筑。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因素,致使该庙破败隐没于民居之中,院内建筑... 作为古都,北京拥有众多寺庙建筑,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历史及文化内涵与特性,其中,北京市东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梓潼文昌庙就是这样一座具有深厚古都文化记忆的建筑。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因素,致使该庙破败隐没于民居之中,院内建筑拆改严重,院落环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关于该庙的历史、建筑特征、价值与再利用策略等亟待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历史地图对比、现场测绘等方法,对该庙的文化溯源、历史沿革、建筑特征与价值认知进行系统研究,并基于上位规划要求提出该建筑再利用的策略,希望对首都北京城市更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潼文昌庙 历史沿革 建筑特征 价值评估 再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城市展望——从海洋建筑到海洋城市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晨平 袁宇平 王新宇 《中外建筑》 2020年第8期54-57,共4页
海洋城市作为一种新型海洋开发理念具有低影响性、可变性、工业化程度高等优势,是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之一。以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优势为切入点,总结并分析海洋建筑与海洋城市方案,最终从规模、功能、选址、深度、城市韧性五个方面对海... 海洋城市作为一种新型海洋开发理念具有低影响性、可变性、工业化程度高等优势,是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之一。以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优势为切入点,总结并分析海洋建筑与海洋城市方案,最终从规模、功能、选址、深度、城市韧性五个方面对海洋城市的发展做出预期。立足于海洋建筑与海洋城市的历史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并对国内设计实践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建筑 海洋城市 城市发展与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设计与可持续性的路径:由主动走向被动——以新加坡Green Mark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蒋博雅 刘少瑜 陶伊奇 《华中建筑》 2021年第12期68-74,共7页
以新加坡绿标Green Mark(GM)为例,通过对GM NRB v4.1、GM RB 2016与GM NRB 2015的比较研究,分析得出GM的发展四要点,即气候响应、生态保护、资源管理与健康幸福,聚焦于整合设计与可持续性的路径——由主动走向被动。基于GM NRB 2015的... 以新加坡绿标Green Mark(GM)为例,通过对GM NRB v4.1、GM RB 2016与GM NRB 2015的比较研究,分析得出GM的发展四要点,即气候响应、生态保护、资源管理与健康幸福,聚焦于整合设计与可持续性的路径——由主动走向被动。基于GM NRB 2015的定量项细节,对新加坡国立大学大学城、滨海盛景两个典型项目评估以验证该路径,为国内《绿色校园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reen Mark(GM) 可持续性 被动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观体感环境舒适度的居住小区景观偏好研究 --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剑彬 王若晨 +1 位作者 田云 陈自杰 《城市建筑》 2021年第25期171-175,共5页
人的体感环境舒适度不仅反映在客观生理层面的环境参数物理量上,还源自与长期生活地域气候相关的主观心理层面的环境舒适度基本经验。本研究以北京为例,选取四处典型城市居住小区,通过代表性人群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和阐释典型景观元素... 人的体感环境舒适度不仅反映在客观生理层面的环境参数物理量上,还源自与长期生活地域气候相关的主观心理层面的环境舒适度基本经验。本研究以北京为例,选取四处典型城市居住小区,通过代表性人群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和阐释典型景观元素及不同景观特征区域的主观环境舒适度差异。研究表明:①居住小区附属绿地的植物和水体景观元素是影响绿地环境舒适度主观评价结果的最主要因素;②乔草型植物群落区域(景观类型)被认为具有最优的绿地环境舒适度。本研究结果是源于定量数据的客观评价研究的必要补充,也为以人的需求为本的、符合地域特征的功能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环境舒适度 主观评价 功能型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张图”的海绵城市建设智慧管理系统设计——西安小寨案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思岩 刘扬 +1 位作者 张学东 张新 《净水技术》 CAS 2020年第12期144-151,共8页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水资源缺乏和洪涝灾害频发的困扰,多个城市在雨水多发季节遭遇过强暴雨的侵袭,同时在城市需水时又出现了无水可用的窘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地面渗水功能降低、垃圾杂物影响排水、排水...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水资源缺乏和洪涝灾害频发的困扰,多个城市在雨水多发季节遭遇过强暴雨的侵袭,同时在城市需水时又出现了无水可用的窘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地面渗水功能降低、垃圾杂物影响排水、排水系统不健全和城市供水资源矛盾等方面。因此,基于“一张图”的设计理念,以B/S模式为总体架构,运用Bootstrap前端框架,结合HTML、JavaScript等语言以及E-Charts图标库,设计小寨海绵城市智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时监测模块、考核评估模块、预警预报模块、智慧应急模块以及信息管理模块等模块。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小寨水环境安全问题,同时可以为正处于海绵城市建设初期的其他城市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张图 GIS 海绵城市 智慧管理 B/S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数型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在北京市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卢兆洋 梁凌子 +2 位作者 高玉梅 赵雅芳 徐世法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8-15,共8页
为了提高指数型路面性能衰变预测模型精度稳定性,调查统计北京市交通量及环境条件相近的京承高速与六环高速公路路龄2~9年的路面性能数据,基于2~4年的路面性能数据线性回归获得PCI、RQI、RDI、SRI与PQI 5种路面性能数据的预测模型,即京... 为了提高指数型路面性能衰变预测模型精度稳定性,调查统计北京市交通量及环境条件相近的京承高速与六环高速公路路龄2~9年的路面性能数据,基于2~4年的路面性能数据线性回归获得PCI、RQI、RDI、SRI与PQI 5种路面性能数据的预测模型,即京承模型及六环模型,将路面性能数据以50%的权重系数加权平均,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组合模型,并对短期预测(路龄5~6年)及长期预测(路龄7~9年)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单一数据回归得到的京承模型及六环模型相比,组合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稳定性及适用性,短期及长期预测精度均达90%以上,为指数型路面性能衰变预测模型在北京市高速公路道路养护规划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沥青路面 路面性能 预测模型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表层能量调控的轻质装配式建筑双层表皮原型设计研究——以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林正豪 宋晔皓(指导)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1年第1期10-20,共11页
轻质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具备可持续应用潜力的新型技术体系,然而当前“重建构”而“轻能量”的实践研究趋势已成为其发展的制约瓶颈。对此,立足于“表层能量调控”新视角,以轻质装配式建筑双层表皮系统为研究对象,因循“提取—实验—整合... 轻质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具备可持续应用潜力的新型技术体系,然而当前“重建构”而“轻能量”的实践研究趋势已成为其发展的制约瓶颈。对此,立足于“表层能量调控”新视角,以轻质装配式建筑双层表皮系统为研究对象,因循“提取—实验—整合”路径开展原型设计研究。基于案例调研提取双层表皮“建构原型”,并依托位于寒冷地区(天津)的对比实验平台开展多系列对比实验,分别得到适应其夏冬气候的“最优组合”。针对两种组合构造差异悬殊的问题,进一步提取双层表皮“通用原型”,使其可依托相同的建构物质载体,同步兼顾夏冬差异化气候能量的应答,进而重构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建构—能量”整合关联,为我国轻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局部气候样本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装配式建筑 表层能量 双层表皮 实验平台 原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
9
作者 罗景岳 姚刚 韩晨平 《中外建筑》 2020年第10期64-68,共5页
本文以便携式可移动建筑为研究对象,旨在完善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整体建造体系与设计策略。通过对其概念进行了探讨,研究选择并系统分析了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相关案例。在设计策略研究方面,文章首先从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移动特点入手进... 本文以便携式可移动建筑为研究对象,旨在完善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整体建造体系与设计策略。通过对其概念进行了探讨,研究选择并系统分析了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相关案例。在设计策略研究方面,文章首先从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移动特点入手进行总结梳理,随后探讨了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最后提出了便携式可移动建筑的优化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移动建筑 便携式 移动策略 空间策略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李爱群 周坤朋 +1 位作者 王崇臣 解琳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以古建筑穿斗式和抬梁式等主流木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裂缝、糟朽、弯垂、拔榫滚动等典型的损伤形式,分类综述了中国古建筑传统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及现代相关技术.基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对几类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利弊进行评价.分析发现... 以古建筑穿斗式和抬梁式等主流木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裂缝、糟朽、弯垂、拔榫滚动等典型的损伤形式,分类综述了中国古建筑传统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及现代相关技术.基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对几类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利弊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传统木构修缮技术并不能完全符合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需求,而现代技术尚不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技术体系不足.对此,借鉴国内外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最新的实践探索,从理念、工作流程、技术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在理念上,应满足建筑遗产价值保护需求,并考虑中国建筑文化、审美特点;在流程体系上,应综合多学科的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系统严谨的流程体系;技术上,应在传承和探索传统技术基础上积极引入新材料、新技术,以弥补传统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木结构 修复加固 技术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区近断层RC框架-核心筒高层结构隔震设计关键参数取值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爱群 刘立德 +2 位作者 曾德民 杨参天 解琳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以2栋设防烈度为8.5度、近断层且具有不同高度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高层隔震工程案例为原型,考虑不同隔震设计方案(核心筒下沉隔震方案和整体±0隔震方案)的影响.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屈重比对该类结构减震系数和隔震层位移... 以2栋设防烈度为8.5度、近断层且具有不同高度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高层隔震工程案例为原型,考虑不同隔震设计方案(核心筒下沉隔震方案和整体±0隔震方案)的影响.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屈重比对该类结构减震系数和隔震层位移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近场影响系数的取值开展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减震系数和隔震沟尺寸要求分别决定了RC框架-核心筒高层隔震结构屈重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适用于该类结构的合理屈重比的取值范围为2%~3%;近场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布特征一致,但近场下的结构响应明显强于远场下的结构响应;当断层距小于5 km时,近场影响系数可适当放宽至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隔震结构 屈重比 近场影响系数 框架核心筒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型绿地设计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思思 任朝阳 +1 位作者 王文亮 李俊奇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核心设计目标和广义设计目标,及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流程。公园绿地宜秉持'多功能'理念,将绿地功能与雨水控制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绿地功能复合度和海绵功能。建筑与小区绿地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海绵设计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道路绿地应协同处理好径流污染、积水内涝等问题,以某道路绿地为例,阐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通过统筹红线内、外绿地,协同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具体方案。海绵型绿地建设应将绿地功能与海绵功能相结合,通过多专业配合和公众参与协同实现多目标,满足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城市绿地 雨水控制利用 城市水文学 低影响开发措施 城市雨洪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历史水系修复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思思 王昊玥 +2 位作者 苏毅 赵宏宇 刘延松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2,共7页
随着近年来城市水系治理和旧城更新、历史文化复兴的开展,城市历史水系的修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如何使历史水系修复与规划设计体系相结合已然成为重要议题。借助于文献综述、历史地图分析、案例的实际应用等方法展开研究,并提出了... 随着近年来城市水系治理和旧城更新、历史文化复兴的开展,城市历史水系的修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如何使历史水系修复与规划设计体系相结合已然成为重要议题。借助于文献综述、历史地图分析、案例的实际应用等方法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城市历史水系修复的规划目标、指标和实施途径,以及水系修复项目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以长春市老城区为例,对"一纵五横"历史水系的演变过程和现状进行了调研与评估,通过基于水系留存率、内涝黑臭、遗产保留状况等方面情况来确定水系的修复工程时序,提出了治理内涝黑臭、强化水系格局、盘活滨水空间及加强公众参与的修复策略。论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其他地区及历史文化名城的水系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修复 规划思路 历史水系 城市规划 长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综合管廊断面尺寸设计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俊岭 钟敬康 +3 位作者 杨明霞 魏江涛 冯萃敏 魏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30-2035,共6页
传统的综合管廊断面尺寸设计过分依赖相关规范取值以及经验的主观判断,造成管廊空间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为提高综合管廊空间利用率、降低建设投资成本,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规划对综合管廊断面尺寸设计进行优化的方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并... 传统的综合管廊断面尺寸设计过分依赖相关规范取值以及经验的主观判断,造成管廊空间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为提高综合管廊空间利用率、降低建设投资成本,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规划对综合管廊断面尺寸设计进行优化的方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对案例优化进行精确计算,使设计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在控制成本的条件下,将断面面积提高了20.8%,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非线性规划 MATLAB模拟 断面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装配式建筑及其BIM技术应用的思考 被引量:27
15
作者 蒋博雅 刘少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6期10-16,共7页
疫情时期见证了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模式结合的重要性,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运维""建筑、结构、机电、装修""技术、管理、市场"三个一体化共同基于BIM技术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构成智... 疫情时期见证了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模式结合的重要性,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运维""建筑、结构、机电、装修""技术、管理、市场"三个一体化共同基于BIM技术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构成智慧建造平台,是未来推动建筑产业高速、高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根据项目BIM数据信息于各端口间的无损传递、线上实时调取、轻量化操作等特性,在BIM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核心功能下,以不同阶段中BIM技术的应用过程为基础,探索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正向设计中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分别提出BIM技术在三个一体化背景下的工作要点及针对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BIM技术 正向设计 智慧建造 协同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城市及遗产地洪水风险管理的启示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思思 王昊玥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46,共7页
遗产地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属于区域、城市洪水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应以健全的洪水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探索针对遗产地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梳理近年来英国、荷兰等典型国家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及洪水风险... 遗产地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属于区域、城市洪水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应以健全的洪水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探索针对遗产地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梳理近年来英国、荷兰等典型国家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及洪水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总结自上而下的多级管理体制、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灾后应对与灾前预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通过荷兰多德雷赫特、意大利威尼斯等遗产地实例,论证洪水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析的重要性、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特别是通过空间规划、应急管理、风险分析、公众参与等提升综合防洪能力,为我国城市防洪减灾的管理、遗产地洪水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以及多级防洪措施的制定提供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防洪 风险管理 遗产地 洪水风险评估 防洪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促渗保泉方案及其效果评估——以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宋剑英 王建龙 +2 位作者 赵梦圆 宫永伟 李俊奇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26,共7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促渗保泉为目...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促渗保泉为目标,通过对历史降雨资料和泉水水位数据分析,选择1985年作为泉水喷涌的典型年,采用变参系数法计算得出了典型年的地下水补给量为964.2万m^3,2015年作为水平年,其地下水补给量为698.8万m^3,因此,确定地下水补给目标增量为265.43万m^3/年。根据上述目标,并结合试点区水文地质条件和下垫面组成现状,提出了基于'源头—中途—末端'全流程管控的促渗保泉建设方案,借助于Infoworks ICM模型对试点区域进行集水区划分和子流域概化,以排水分区为单元,对促渗保泉方案的效果进行了连续模拟评估。结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后试点区域多年平均入渗量为1 479.4万m^3,大于964.2万m^3的保泉目标,试点区采用的7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基本可以满足促渗保泉的目标要求。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对促渗保泉、涵养地下水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渗保泉 海绵城市 Infoworks ICM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地下水资源保护 地下水超采 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桥梁设计理念及主题设计的探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丽民 王健 +1 位作者 张广达 焦驰宇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0-15,28,共7页
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桥梁设计界反思现代主义的桥梁设计理念,探索了后现代主义的桥梁设计方法,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建造了大批美学桥梁.但是,目前大多数桥梁仍存在造型单一、仅考虑使用功能等问题.通过对后现代桥梁的现状进... 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桥梁设计界反思现代主义的桥梁设计理念,探索了后现代主义的桥梁设计方法,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建造了大批美学桥梁.但是,目前大多数桥梁仍存在造型单一、仅考虑使用功能等问题.通过对后现代桥梁的现状进行反思,分析其现存问题的根源,然后从后现代思潮的根源分析人们对桥梁的心理需求,进而提出后现代桥梁的设计概念,对后现代桥梁的主题设计进行了探究,最后根据设计理念提出实践需求及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桥梁 桥梁美学设计 心理需求 主题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储能材料在模拟绿色建筑环境下的调温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国军 李卫军 +3 位作者 马龙 冯萃敏 周岩 田士彬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相变材料作为一种储能材料,具有较强的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能力。无机相变材料六水氯化钙具有较大的潜热值,是一种良好的储能介质。通过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六水氯化钙,材料过冷度得到有效改善。为模拟纳米复合六水氯化钙在绿色建筑中对室内... 相变材料作为一种储能材料,具有较强的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能力。无机相变材料六水氯化钙具有较大的潜热值,是一种良好的储能介质。通过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六水氯化钙,材料过冷度得到有效改善。为模拟纳米复合六水氯化钙在绿色建筑中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作用,设计并制作了合适的建筑模型。结果表明,改性六水氯化钙能控制室内温度,阻止外界温度快速影响室内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六水氯化钙 绿色建筑 室内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储能材料在地源热泵建筑中应用效果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国军 冯萃敏 +4 位作者 康建伟 庆杉 马龙 李卫军 王健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地源热泵系统在建筑环境中,利用介质传输的方法,起到与环境的热交换作用。在冬季,地源热泵传输的地热能在满足使用的同时,部分能够存储在相变材料中。在夜间,关闭使用地源热泵的情况下,相变材料利用自身的结晶放热性能,为建筑物室内持... 地源热泵系统在建筑环境中,利用介质传输的方法,起到与环境的热交换作用。在冬季,地源热泵传输的地热能在满足使用的同时,部分能够存储在相变材料中。在夜间,关闭使用地源热泵的情况下,相变材料利用自身的结晶放热性能,为建筑物室内持续加热并保持一个较为舒适的温度,实现节约电能及提高热效率的目的。地源热泵使用雨水收集系统中净化的中水作为传输介质,能够满足日常小区住户对热水需求的同时实现节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源热泵 相变材料 建筑节能 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