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行为与促进研究 被引量:71
1
作者 胡德刚 宗波波 +1 位作者 王宝森 张吾龙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86,共7页
居家体育锻炼作为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特殊天气条件下大众的主要锻炼方式。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47所高校4416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行为,结果显示:(1)82... 居家体育锻炼作为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特殊天气条件下大众的主要锻炼方式。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47所高校4416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行为,结果显示:(1)82.98%的大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男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强度、时长均显著高于女生,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华中地区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均最低,力量练习、跑步、跳绳是大学生主要的居家体育锻炼项目;(2)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知行不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内部动机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外在因素是阻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学校体育教学、网络媒体、运动APP和公众号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的主要途径,基于网络课堂的居家体育学习方式中,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的效果最好,网络直播效果最差;(4)父母与子女间的居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代际互动关系。建议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社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居家体育锻炼 认知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房晓伟 施海波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102,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教学实践等方法,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存在教学重心错位、学习效果不佳、育人功能弱化等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大学体育课程...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教学实践等方法,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存在教学重心错位、学习效果不佳、育人功能弱化等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学习为重点、以学习效果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提出教学设计:“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四大模块”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方法、“形成性”考核评价方法,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锻炼的运动健身习惯,帮助大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享受体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大学体育课程 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均衡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吾龙 胡德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9-652,共4页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元素,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以场地器材的全面发展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元素,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以场地器材的全面发展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小学体育场地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发展不均衡;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场地面积和器材配备达标率不高,场地器材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均衡、校际不均衡;师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度和需求度存在较大差异,现有场地利用不均衡.通过政策资金保障和倾斜、场地器材资源共享、场地器材联动机制、场地立体化发展、提高体育学科地位和升学比重等促进场地器材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场地器材 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科建设角度谈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吾龙 胡德刚 刘慧茹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4-147,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结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生师比相对较高,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薪酬水平较低;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衔接不好,难以形成终身体育项目;校长和学生家长的体育意识普遍薄弱...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结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生师比相对较高,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薪酬水平较低;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衔接不好,难以形成终身体育项目;校长和学生家长的体育意识普遍薄弱,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不够。建议:通过完善体育政策、改善体育环境、提高学科地位等,促进体育与其他学科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 体育学科 均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145
5
作者 杨曼丽 张吾龙 +2 位作者 胡德刚 宗波波 王宝森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2,共12页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体育类培训开展,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法治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发展空间;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时间保障;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需求保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为:校内资源不足制约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普及性;绩效保障不足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校外培训资本化混淆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现路径为: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新格局;健全绩效保障评价机制,探寻课后服务提效增质新举措;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厘清各级管理职能新思路;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积极践行五育融合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中小学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体育课程,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马特维也夫体育教育思想》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桂香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7-97,共1页
2016年11月,国家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健康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它实现了两个政策突破:首先,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次,确认了健康优先战略,就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 2016年11月,国家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健康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它实现了两个政策突破:首先,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次,确认了健康优先战略,就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纲要中提出,要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元镇认为"运动处方是体育科学的最高点"。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医生或体育科学工作者手里拿到一张绿色的运动处方,就能够让个人的健康发展达到有计划、有目的的程度。目前落实这一内容难度很大,需要各方协力,共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健康 体育课程 体育教育思想 马特维也夫 中国 教育理论 学校体育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高校篮球选修课现状分析及新模式的调查研究
7
作者 张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20-121,140,共3页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北京市10所高校篮球选修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篮球选修课从选课到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分层次教学进行可行性的研究。
关键词 北京市高校 篮球选修课 分层次教学 可行性分析 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身跑者跑步风险认知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胡德刚 梁金辉 张吾龙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随着健身跑者越来越多,由于跑步引发的运动损伤事故也随之俱增,提高健身跑者的跑步风险认知水平迫在眉睫。基于扎根理论,运用“Nvivo 11.0”构建健身跑风险因素理论模型,通过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健身跑者跑步风险认知评价模型,并发放调... 随着健身跑者越来越多,由于跑步引发的运动损伤事故也随之俱增,提高健身跑者的跑步风险认知水平迫在眉睫。基于扎根理论,运用“Nvivo 11.0”构建健身跑风险因素理论模型,通过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健身跑者跑步风险认知评价模型,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健身跑者跑步风险认知评价模型包括个人身心状况、跑步环境因素、跑步技术程序、个人参赛管理、跑步中物的因素5个因子,个人身心状况和跑步环境因素最为关键;健身跑者整体风险认知水平较低,跑步环境因素和物的因素得分较高,个人身心状况和跑步技术程序得分较低;女性健身跑者对跑步风险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跑龄、学历和职业的健身跑者之间对于跑步风险的认知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建议建立以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跑步风险认知教育模式,提升健身跑者的跑步风险认知水平,同时建立基于体医融合的跑步风险监测与应对体系,为健身跑者科学地坚持跑步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跑者 跑步风险 风险因素 风险认知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