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力浩 白姣杰 +11 位作者 田瑞云 王国昌 游来勇 梁家妮 慈凯东 刘梦丽 寇乐勇 周伶俐 周俊 吴大付 孙斌 周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60,共13页
中国土壤镉污染面积广、程度深,但针对于我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的理论研究及技术研发却较为薄弱。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碱性土壤镉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主推技术与国际研究格局。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 中国土壤镉污染面积广、程度深,但针对于我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的理论研究及技术研发却较为薄弱。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碱性土壤镉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主推技术与国际研究格局。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碱性土壤中镉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合原位化学钝化技术、植物修复和农艺调控措施,进一步总结了碱性土壤镉治理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我国碱性农田镉污染治理面临关注度不高、技术研发滞后以及转化困难、土壤-作物(小麦)镉吸收机制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因此,亟需提高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研发、试点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推广模式,构建土壤-作物(小麦)镉精准防控体系,以推动碱性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及粮食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农田土壤 文献计量学 修复策略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热传导脱附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彤 刘家巍 +1 位作者 籍龙杰 李书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8-792,共5页
对原位热脱附技术中的热传导脱附技术(TCH)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土壤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梳理了基于多孔介质的热湿迁移理论,分析了影响温度场分布的相关因素。介绍TCH应用概况及热脱附过程中污染物的脱除机制,从理论与脱附过... 对原位热脱附技术中的热传导脱附技术(TCH)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土壤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梳理了基于多孔介质的热湿迁移理论,分析了影响温度场分布的相关因素。介绍TCH应用概况及热脱附过程中污染物的脱除机制,从理论与脱附过程出发,在总结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提高模型精度,强化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机制研究并完善地下水污染物处理方法,探索节能降耗方案以提高技术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热脱附 热传导脱附技术 热湿迁移 温度场 污染物脱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氧化及水解修复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于小新 田齐东 +3 位作者 卜凡阳 李静文 邹鹏 方靖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4期152-155,共4页
以天津某农药厂有机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修复技术中的过硫酸盐氧化和碱催化水解(碱解)对污染土壤中的对硫磷和甲拌磷进行了降解修复,探讨了不同氧化剂投加量(1%、3%、5%)和不同碱解条件(pH值10.5、11.5、12.5)在不同养护时间(... 以天津某农药厂有机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修复技术中的过硫酸盐氧化和碱催化水解(碱解)对污染土壤中的对硫磷和甲拌磷进行了降解修复,探讨了不同氧化剂投加量(1%、3%、5%)和不同碱解条件(pH值10.5、11.5、12.5)在不同养护时间(7 d、14 d、21 d)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化学氧化和碱解技术都能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磷污染物;化学氧化相比碱解技术,有机磷污染物降解效果更显著、效率更高,对硫磷和甲拌磷的氧化降解最高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8.5%和78.8%,碱解降解最高去除率分别为48.5%和43.9%;化学氧化的最佳养护时间为7 d,碱解的最佳养护时间为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有机磷 化学氧化 碱催化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地块原位加热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8
4
作者 康绍果 李书鹏 范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21-2631,共11页
近年来,污染地块的原位加热处理技术(ISTT)因其修复效率高、修复周期短、适用范围广以及可以达到极低的修复目标等优点得到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原位加热强化与土壤气相抽提(SVE)、地下水抽出-处理(P&T)以及微生物修复等技术的联合... 近年来,污染地块的原位加热处理技术(ISTT)因其修复效率高、修复周期短、适用范围广以及可以达到极低的修复目标等优点得到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原位加热强化与土壤气相抽提(SVE)、地下水抽出-处理(P&T)以及微生物修复等技术的联合应用为含非水相液体(NAPLs)、均质化较差以及渗透性低的污染地块快速修复提供了可能。然而,国内原位加热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本文系统介绍了4类常用原位加热技术,综述国内外污染地块原位加热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污染地块的特点探讨国内污染地块原位加热处理技术研究开发需求。指出国内应同等重视原位加热技术及抽出蒸汽和液体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效、廉价、快速、便捷以及环境友好的原位加热处理技术及配套的集成化、模块化及智能化修复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块 热分离技术 环境修复 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改性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地下水中2,4-DNT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叔璇 韩旭 +4 位作者 夏甫 杨昱 徐祥健 邓圣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2,4-二硝基甲苯(2,4-DNT)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储存和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然成为地下水中常见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以草酸与商品零价铁为原料,通过球磨法制备草酸化零价铁(OA-ZVI^(bm))... 2,4-二硝基甲苯(2,4-DNT)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储存和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然成为地下水中常见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以草酸与商品零价铁为原料,通过球磨法制备草酸化零价铁(OA-ZVI^(bm)),并研究其活化过硫酸盐(PS)降解2,4-DNT的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活化剂和PS投加量、溶液初始pH及无机阴离子对2,4-DNT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通过球磨改性,零价铁表面氧化层被草酸亚铁壳层代替,加速铁核腐蚀生成Fe^(2+)催化PS.②在pH=7、0.2 g/L OA-ZVI^(bm)和5 mmol/L PS的条件下,4.0 h内对50 mg/L 2,4-DNT降解率达到87.6%,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③2,4-DNT降解率随OA-ZVI^(bm)和PS投加量增加以及溶液初始pH的降低增加,但高浓度PS会抑制2,4-DNT的降解;NO^(−)_(3)、CO^(2−)_(3)、Cl^(−)和SO^(2−)_(4)通过淬灭自由基或者与亚铁离子发生共沉淀,对降解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④自由基淬灭试验表明,体系中同时产生SO^(·−)_(4)、·OH和1O2,但SO^(·−)_(4)在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⑤降解中间产物鉴定表明,通过脱硝和氧化反应,2,4-DNT被降解成包括间苯二酚、丙二酸在内的毒性较小分子,可生化性显著提高.研究显示,OA-ZVI^(bm)能够高效活化PS,实现对地下水2,4-DNT的显著降解,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草酸 过硫酸盐(PS) 2 4-二硝基甲苯(2 4-DNT) 硫酸根自由基(S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某矿区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力浩 王国昌 +5 位作者 游来勇 刘梦丽 田瑞云 寇乐勇 孙斌 周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59-2068,共10页
为探究长江中游沿江某矿区周边水-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潜在风险及其来源,本研究以江西省北部某矿区周边水体及其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As、Cd、Cr、Cu、Hg、Pb和Zn)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点采样分析其在地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污染特征,并运... 为探究长江中游沿江某矿区周边水-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潜在风险及其来源,本研究以江西省北部某矿区周边水体及其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As、Cd、Cr、Cu、Hg、Pb和Zn)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点采样分析其在地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污染特征,并运用单因子评价指数和地累积指数(Igeo)分别对地表水和沉积物中所含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最后通过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ositive definit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受酸性矿山废水直排影响,该地区地表水和沉积物酸化严重,pH最低分别为2.12和2.62。水体和沉积物中,以Cu、Zn和Cd超标较为严重,水体中分别为0.001~46.96、0.01~122.90、ND~64.97 mg·L^(-1),沉积物中分别为21.30~1840.61、54.20~1487.55、0.04~18.73 mg·kg^(-1),其中以Cd点位超标率最高(68.97%)。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超过50%的点位受到Cu和Cd的污染,属于重度风险等级,且多集中于废水排放源头(近矿区)和湖泊(缓水)区域,因此Cd和Cu是构成此区域水和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重金属。针对沉积物重金属的PMF源解析结果也表明,采选矿活动产生的废渣和废水是造成研究区Cd和Cu超标的主要原因。综上,研究区水和沉积物受到矿冶生产影响,重金属Cu和Cd超标严重,应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矿区 水-沉积物 生态风险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