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teWise^(TM)评估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地下水污染环境足迹研究
1
作者 刘鹏 桑春晖 +3 位作者 张红振 肖萌 孟豪 李香兰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污染场地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ISCO)的环境足迹评估对推动绿色可持续修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践意义。以华北某氯代烃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地下水ISCO修复分为材料消耗、运输过程、修复过程和样品测试四个环节,采用SiteWise^(TM)工... 污染场地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ISCO)的环境足迹评估对推动绿色可持续修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践意义。以华北某氯代烃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地下水ISCO修复分为材料消耗、运输过程、修复过程和样品测试四个环节,采用SiteWise^(TM)工具开展环境足迹评估。结果表明,采用ISCO技术修复7.38万m^(3)污染含水层,温室气体(GHG)排放1261 t CO_(2)-eq、总能耗16876 GJ、硫氧化物(SO_(x))排放4096 kg、氮氧化物(NO_(x))排放2678 kg、可吸入颗粒物(PM_(10))排放912 kg,其环境足迹主要来自材料过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的使用,施工电能消耗造成了较高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蒙特卡洛分析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异系数低于10%,不确定性来源主要包括ISCO冗余设计以及国内外机械效率和排放因子等方面差别较大。SiteWise^(TM)工具对中国污染场地ISCO修复工程的环境足迹评估具有参考价值,未来研究工作中应考虑机械类型与效率、排放因子和计量单位等进行本土化更新,以更适用于我国污染场地环境足迹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生命周期分析 温室气体 原位化学氧化(IS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材料修复卤代溶剂污染地下水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书鹏 独学渊 +2 位作者 李霏 郭丽莉 李广贺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0-512,共13页
还原材料在卤代溶剂污染地下水修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迁移性差、修复效率低及成本高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卤代溶剂污染现状、不同类型还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卤代溶剂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简述了这些材料在提升... 还原材料在卤代溶剂污染地下水修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迁移性差、修复效率低及成本高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卤代溶剂污染现状、不同类型还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卤代溶剂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简述了这些材料在提升修复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力与挑战,旨在分析当前技术的优缺点并探讨未来的改进方向。指出为进一步提升卤代溶剂污染修复效果,应深入研究改性还原药剂以增强其反应活性和迁移能力,同时加强材料技术之间的耦合研究与施工工艺的优化,降低修复成本并提高工程实施的可行性。此外,还应关注修复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确保技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有望推动卤代溶剂污染修复技术迈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修复 卤代溶剂 还原材料 生物修复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力浩 白姣杰 +11 位作者 田瑞云 王国昌 游来勇 梁家妮 慈凯东 刘梦丽 寇乐勇 周伶俐 周俊 吴大付 孙斌 周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60,共13页
中国土壤镉污染面积广、程度深,但针对于我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的理论研究及技术研发却较为薄弱。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碱性土壤镉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主推技术与国际研究格局。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 中国土壤镉污染面积广、程度深,但针对于我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的理论研究及技术研发却较为薄弱。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碱性土壤镉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主推技术与国际研究格局。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碱性土壤中镉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合原位化学钝化技术、植物修复和农艺调控措施,进一步总结了碱性土壤镉治理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我国碱性农田镉污染治理面临关注度不高、技术研发滞后以及转化困难、土壤-作物(小麦)镉吸收机制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因此,亟需提高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研发、试点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推广模式,构建土壤-作物(小麦)镉精准防控体系,以推动碱性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及粮食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农田土壤 文献计量学 修复策略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场地原位修复过程的地球物理动态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夏腾 张家铭 +3 位作者 李书鹏 郭丽莉 王祺 毛德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有机污染场地原位修复过程的动态监测是评估修复进程和效果的重要环节,监测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修复效率及费用。本研究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结合常规监测井数据,全面刻画了原位热强化氧化耦合修复过程。结果显示,场地内电阻率与水化学、... 有机污染场地原位修复过程的动态监测是评估修复进程和效果的重要环节,监测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修复效率及费用。本研究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结合常规监测井数据,全面刻画了原位热强化氧化耦合修复过程。结果显示,场地内电阻率与水化学、地下水位、污染物含量和温度数据相互验证,实现了点面信息结合。研究发现,在原位热修复过程中,场地内地层电阻率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基于温度与电阻率的经验关系,本文提出了污染物含量变化对电阻率的影响系数,得出影响系数随污染物含量的不断减小而增加。本研究还推算出原位热修复过程中温度及污染物含量的分布,即浓度随温度的不断升高而降低。针对原位氧化修复过程,电阻率变化有效刻画了原位氧化修复中过硫酸钠及水的动态注入过程。研究充分体现了地球物理方法在原位修复监测中的优势,可为有机污染场地原位修复过程精准、高效及低成本的动态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有机污染场地 原位热修复 原位化学氧化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徐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5期92-95,共4页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首先介绍了目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3种修复模式,其次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各种修复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首先介绍了目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3种修复模式,其次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各种修复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在选择修复技术时需综合考虑多环芳烃浓度、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修复工期、修复目标、未来土地规划及利用类型等多种要素,以期为我国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提供借鉴,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污染土壤 修复技术 去除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量施磷有效提高苋菜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丽 邹茸 +3 位作者 王秀斌 霍文敏 迟克宇 范洪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4-361,共8页
【目的】土壤性质和化肥施用均影响作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探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苋菜镉(Cd)吸收和累积的影响,为通过养分管理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积累提供依据。【方法】以苋菜(Amaranshus mangostanus L.)为供试作物,以黄棕... 【目的】土壤性质和化肥施用均影响作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探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苋菜镉(Cd)吸收和累积的影响,为通过养分管理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积累提供依据。【方法】以苋菜(Amaranshus mangostanus L.)为供试作物,以黄棕壤和赤红壤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在两个供试土壤中,加入分析纯CdCl2·2.5H2O(Cd 15 mg/kg土),平衡一个月后,用于苋菜栽培。设置5个磷肥(P)施用水平:0(CK)、50、100、200、400 mg/kg土,以磷酸二氢铵(分析纯)加入。苋菜生长45天后收获,调查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分析其磷、镉含量,并测定土壤中DTPA提取的有效态Cd含量。【结果】施用磷肥能提高苋菜的生物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苋菜生物量也随之增加,且各处理均与CK处理差异显著。在黄棕壤上,苋菜地上部生物量增幅为9.2%~39.0%,根部为4.0%~15.0%;在赤红壤上,苋菜地上部增幅为7.7%~46.0%,根部为10.0%~100.0%。苋菜Cd含量与CK处理相比均显著降低,在黄棕壤上,苋菜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的降幅分别为7.4%~50.2%和7.9%~58.8%;在赤红壤上,降幅分别为9.9%~55.8%和21.7%~66.0%。苋菜Cd累积量与CK处理相比均呈上升趋势,黄棕壤上苋菜地上部和根部Cd累积量的增幅分别为36.2%~54.3%和7.4%~38.9%;在赤红壤上,增幅分别为34.3%~62.8%和5.4%~55.4%。当施P量为50 mg/kg土时,苋菜地上部、根部在黄棕壤和赤红壤上的Cd累积量均最大。施磷降低了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降低,黄棕壤上的降幅为0.9%~7.2%,赤红壤上的降幅为1.2%~7.9%。植株体内Cd含量与磷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结论】施用磷肥显著提高苋菜的生物量,同时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的含量。虽然施磷肥显著降低了苋菜地上部和根部的Cd含量,但显著提高的生物量有效增加了苋菜对土壤Cd的总吸收和累积量,提高了其对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盆栽结果表明,在镉浓度为15 mg/kg土的黄棕壤和赤红壤上,磷肥施用量为50 mg/kg土时修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菜 植物修复 镉污染土壤 黄红壤 赤红壤 磷肥水平 修复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污染下丛枝菌根真菌和纳米二氧化钛对萱草光合生理和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振羽 郝建朝 +4 位作者 张杰西 郝婷婷 陈晖 刘家宁 苑红丹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8-650,共13页
研究微生物和纳米材料共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萱草(Hemerocallis fulva)‘Golden Doll’为试材,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探究50 mg·kg^(-1)镉(Cd)污染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根施T_(1)(100 mg... 研究微生物和纳米材料共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萱草(Hemerocallis fulva)‘Golden Doll’为试材,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探究50 mg·kg^(-1)镉(Cd)污染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根施T_(1)(100 mg·L^(-1))、T_(2)(200 mg·L^(-1))、T3(400 mg·L^(-1))浓度纳米二氧化钛(TiO_(2)NPs)及其复合处理对萱草生长、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气体交换参数、Cd吸收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探明两者在Cd污染下提高萱草光合生理以及促进Cd吸收的作用。结果发现:Cd污染土壤种植萱草的株高、叶片数、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均显著下降,根施不同浓度TiO_(2)NPs和TiO_(2)NPs+AMF处理均可以缓解萱草生长受到的抑制。与Cd处理相比,Cd+T_(2)+AMF处理的萱草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a/b以及类胡萝卜含量分别增加了53.8%、29.7%、48.6%、18.4%和25.8%,叶绿素荧光参数中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分别增加14.6%、60.7%和67.6%,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下降趋势。Cd污染抑制了萱草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的增长,Cd+T_(2)+AMF处理能显著提高P_(n)。同时,根施不同浓度TiO_(2)NPs和TiO_(2)NPs+AMF处理能够降低萱草地上部和根系Cd含量,提高萱草Cd转运系数并降低富集系数,激活植物叶片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并增加非酶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以及总黄酮(TF)含量来缓解萱草受到的氧化胁迫。总体上,Cd+T_(2)+AMF处理增强萱草抗Cd污染胁迫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重金属 纳米二氧化钛 萱草 光合特性 叶绿素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扰动下某钢铁厂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变化特征
8
作者 丁冉 徐超 +4 位作者 丁浩然 田德金 吴腾 陈成 郑刘根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以安徽省某废弃钢铁厂为例,分别使用GMS软件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构建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开展研究区土壤修复工程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影响及区域污染物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程施工完毕初期,研究区阻隔墙2右侧的基坑... 以安徽省某废弃钢铁厂为例,分别使用GMS软件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构建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开展研究区土壤修复工程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影响及区域污染物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程施工完毕初期,研究区阻隔墙2右侧的基坑降水使得周边地下水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阻隔墙上游地下水位出现0 m~0.25 m的壅高,下游地下水位出现0 m~0.40 m的下降;工程完成半年后,工程施工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逐渐减小,地下水流向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土壤修复后地下水中Fe、Cu、Pb和As含量明显降低,污染物空间分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扰动 地下水流场 数值模拟 地下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热传导脱附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彤 刘家巍 +1 位作者 籍龙杰 李书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8-792,共5页
对原位热脱附技术中的热传导脱附技术(TCH)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土壤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梳理了基于多孔介质的热湿迁移理论,分析了影响温度场分布的相关因素。介绍TCH应用概况及热脱附过程中污染物的脱除机制,从理论与脱附过... 对原位热脱附技术中的热传导脱附技术(TCH)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土壤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梳理了基于多孔介质的热湿迁移理论,分析了影响温度场分布的相关因素。介绍TCH应用概况及热脱附过程中污染物的脱除机制,从理论与脱附过程出发,在总结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提高模型精度,强化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机制研究并完善地下水污染物处理方法,探索节能降耗方案以提高技术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热脱附 热传导脱附技术 热湿迁移 温度场 污染物脱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原位热修复技术与能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小刚 张芳 +3 位作者 李书鹏 韦云霄 侯德义 李广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0-206,共7页
本文围绕原位热修复技术所存在的有效性和能耗难以评估的问题,基于原位热修复技术机制、影响因素、能效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原位热修复技术热量传递和污染物驱动机制,探讨热导率和电导率等原位热修复能效的影响因素;基于电阻加热(E... 本文围绕原位热修复技术所存在的有效性和能耗难以评估的问题,基于原位热修复技术机制、影响因素、能效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原位热修复技术热量传递和污染物驱动机制,探讨热导率和电导率等原位热修复能效的影响因素;基于电阻加热(ERH)修复技术原位中试研究,分析了ERH系统的加热性能和该场地加热0~100 d的温度场时空分布,解析温度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ERH存在电阻发热和电极井热传导两种机制,加热效率受电极井距离和地层环境影响,热量散失是未来原位热修复技术能效评估应关注和研究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原位热修复 电阻加热 温度分布 能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55
11
作者 宋易南 侯德义 +4 位作者 赵勇胜 朱瑾 张琪 秦传玉 王文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5-1356,共12页
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当地饮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亟待开展修复治理.针对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了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分区分级的修复治理对策.结果表明:①针对可能存在NAPL(非水... 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当地饮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亟待开展修复治理.针对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了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分区分级的修复治理对策.结果表明:①针对可能存在NAPL(非水相液体污染物)的高风险污染源区,采取高强度修复措施,以实现污染物总量的快速削减;②针对中度污染区,采取单位能耗强度更低的长效修复措施,降低修复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③针对低风险的轻度污染区,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结合对典型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分析,提出的分区分级修复治理对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技术耦合,形成互补效应,可提高修复效率;②节约修复成本,降低二次环境影响;③体现基于风险的原则,避免过度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场地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修复治理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脱附技术在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坤 张杰西 +6 位作者 王钪 籍龙杰 王亚晨 刘鹏 李静文 李书鹏 马福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采用热脱附技术处理实际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影响热脱附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际,初步确定热脱附技术的最优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热脱附技术可有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其中加热温度、停留时间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相同... 采用热脱附技术处理实际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影响热脱附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际,初步确定热脱附技术的最优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热脱附技术可有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其中加热温度、停留时间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相同热脱附条件下,石油烃组分相对分子质量越大,饱和蒸气压越低,与土壤有机质结合能力越强,越不易脱附。当加热温度为150℃时,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不同石油烃组分的热脱附效率各有增减,总体变化不大。停留时间为10 min,加热温度为150~300℃时,各石油烃组分的热脱附效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热温度达到300℃及以上时,土壤中各石油烃组分的含量均低于检出限。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筛选热脱附技术工程应用的最佳运行参数为加热温度250℃、停留时间15 min,土壤热脱附处理后总石油烃为513 mg/kg,可满足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 石油烃 热脱附效率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土壤修复中心的发展现状及方向展望 被引量:10
13
作者 籍龙杰 张婧卓 +7 位作者 陈梦巧 邢轶兰 孙静 李霖倩 牟兵兵 詹明秀 周毅 焦文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3,共9页
污染土壤修复中心作为区域综合处置中心,具有修复周期短、便于多技术联合应用以及降低修复成本等优势。土壤修复中心模式在国外已有成熟应用,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梳理了国内外土壤修... 污染土壤修复中心作为区域综合处置中心,具有修复周期短、便于多技术联合应用以及降低修复成本等优势。土壤修复中心模式在国外已有成熟应用,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梳理了国内外土壤修复中心的建设案例,分析了国内土壤修复中心发展的适应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并从政策、市场、技术和公众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壤修复中心建设所需的支撑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土壤修复中心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土壤修复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全氟化合物的传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亚萌 郭丽莉 +3 位作者 王蓓丽 李书鹏 李广贺 宋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12-3124,共13页
全氟化合物(PFCs)作为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效应.尤其在水环境中PFCs污染较为严重,污染分布范围广泛,使饮用水安全存在较大风险.建立有效的分析方法对水环境中的PFCs污染水平进行及时检测是... 全氟化合物(PFCs)作为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效应.尤其在水环境中PFCs污染较为严重,污染分布范围广泛,使饮用水安全存在较大风险.建立有效的分析方法对水环境中的PFCs污染水平进行及时检测是非常必要的.虽然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经实现了对PFCs的高灵敏检测,但是检测周期较长,检测成本较高.为了解决该问题,近年来,电化学和光学传感方法逐渐被研究用于水环境中PFCs的检测.传感方法可以提高对PFCs检测的便捷性,降低检测成本,并具有现场检测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对电化学和光学传感方法在PFCs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希望可为水环境中PFCs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光学传感 电化学传感 水环境 检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污染土壤修复材料FeS2/Fe^0及外场强化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琦 杨卫春 +1 位作者 李书鹏 甄胜利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9-94,共6页
以甘肃某铬化工场地污染土壤作为处理对象,通过黄铁矿高能球磨活化铁粉制备了铬还原修复材料FeS2/Fe^0,考察了该材料对铬污染土壤的还原修复效果,并探究了外场强化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方法。结果表明,FeS2/Fe^0修复Cr(Ⅵ)含量为448.1 mg/k... 以甘肃某铬化工场地污染土壤作为处理对象,通过黄铁矿高能球磨活化铁粉制备了铬还原修复材料FeS2/Fe^0,考察了该材料对铬污染土壤的还原修复效果,并探究了外场强化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方法。结果表明,FeS2/Fe^0修复Cr(Ⅵ)含量为448.1 mg/kg的污染土壤,30 d后去除率达到99.1%,微波场可有效缩短修复周期,机械力—微波场联合作用可将总Cr(Ⅵ)含量为4995 mg/kg的污染土壤修复降至1.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2/Fe^0材料 铬污染土壤 微波场 机械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电热脱附修复工程实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谢炳坤 韩进 +3 位作者 李书鹏 曾俊 奚龙晶 籍龙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6-541,共6页
为推广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电热脱附修复技术,基于华东某退役化工厂污染场地应用原位电加热修复的工程实例,论述了场地污染特点、工程设计情况,总结了工程运行管理情况,分析了场地加热温升、污染物去除效果、修复技术优势等。工程运行结果... 为推广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电热脱附修复技术,基于华东某退役化工厂污染场地应用原位电加热修复的工程实例,论述了场地污染特点、工程设计情况,总结了工程运行管理情况,分析了场地加热温升、污染物去除效果、修复技术优势等。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加热运行250 d后,场地土壤的温度整体达到300℃以上,多环芳烃(PAHs)去除率达到99.99%以上,修复后土壤中PAHs浓度低于修复目标值。同时工程运行期间场地无明显异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电热脱附 多环芳烃 土壤修复 工程实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可持续理念的污染场地修复碳足迹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肖萌 刘鹏 +3 位作者 孟豪 张红振 董璟琦 李香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8-717,共10页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以其短期、在较小空间尺度内产生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全球环境变化及“双碳”政策背景下,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成为必然趋势。降低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碳排放水平,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实...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以其短期、在较小空间尺度内产生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全球环境变化及“双碳”政策背景下,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成为必然趋势。降低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碳排放水平,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修复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仍存在碳足迹评估技术研究不充分、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贯彻不深入等问题。本文梳理了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以修复行为的碳足迹核算为着力点,综述了基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的碳足迹核算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从场地、区域和宏观的不同尺度层面探究了污染场地修复评估方法体系中碳核算相关工作。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和“双碳”政策的国家背景下,污染场地碳足迹核算将为我国修复行业实现减污降碳、推进绿色低碳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生命周期评价 绿色修复技术 环境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某复杂有机污染地块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中试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勇 陈日 +2 位作者 高月昆 李鸿炫 张晓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8-463,共6页
针对受到挥发性有机物、农药污染形成的复杂有机污染地块,采用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开展中试试验,研究该技术在低渗透区(以粉质黏土/黏土为主)、污染程度复杂、污染严重条件下的技术有效性,同时研究该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升温规律及影响半径... 针对受到挥发性有机物、农药污染形成的复杂有机污染地块,采用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开展中试试验,研究该技术在低渗透区(以粉质黏土/黏土为主)、污染程度复杂、污染严重条件下的技术有效性,同时研究该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升温规律及影响半径。结果表明,原位热脱附前期,位于加热井所构成正三角形的中心点的测温井以5℃/d的速率升温,当土壤温度到达95~100℃,进入潜热阶段,此时土壤中水分大量汽化,当升温达到100℃左右时,土壤中毛细水未完全去除,升温进入瓶颈期;综合考虑该地块原位热脱附的影响半径为1.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地块 低渗透地区 原位热脱附修复 影响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炭介导下4-硝基氯苯的还原-氧化耦合修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镝翔 黄铭泉 +4 位作者 吴丁丁 解琳 刘鹏 朱长银 周东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针对土壤和地下水中难以去除的污染物4-硝基氯苯(4CNB),本文提出了微米级活性炭(MAC)介导的先还原后氧化的耦合修复工艺.通过序批实验、密度泛函分析、电子顺磁共振分析等手段研究了MAC表面性质、温度对强化硫化物还原4CNB的影响,探究了... 针对土壤和地下水中难以去除的污染物4-硝基氯苯(4CNB),本文提出了微米级活性炭(MAC)介导的先还原后氧化的耦合修复工艺.通过序批实验、密度泛函分析、电子顺磁共振分析等手段研究了MAC表面性质、温度对强化硫化物还原4CNB的影响,探究了4CNB还原-氧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MAC介导下,4CNB可能发生了热力学有利的双电子还原过程,并且MAC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作用减轻硫化物对过硫酸盐氧化过程的影响,高效去除了难以被硫化物还原和过硫酸盐氧化的4CNB.MAC强化下,4CNB还原速率相比单独硫化物作还原剂时提高8~82倍,35℃以上反应4h其降解率超99%.当4CNB还原为4-氯苯胺(CAN)后在炭表面经自由基氧化和过硫酸盐直接氧化去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微米炭介导的4CNB还原-氧化耦合修复路线,为利用热处理工艺余热,实现低能耗、低成本修复4CNB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硝基氯苯 碳材料 温度 耦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氧化及水解修复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小新 田齐东 +3 位作者 卜凡阳 李静文 邹鹏 方靖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4期152-155,共4页
以天津某农药厂有机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修复技术中的过硫酸盐氧化和碱催化水解(碱解)对污染土壤中的对硫磷和甲拌磷进行了降解修复,探讨了不同氧化剂投加量(1%、3%、5%)和不同碱解条件(pH值10.5、11.5、12.5)在不同养护时间(... 以天津某农药厂有机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修复技术中的过硫酸盐氧化和碱催化水解(碱解)对污染土壤中的对硫磷和甲拌磷进行了降解修复,探讨了不同氧化剂投加量(1%、3%、5%)和不同碱解条件(pH值10.5、11.5、12.5)在不同养护时间(7 d、14 d、21 d)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化学氧化和碱解技术都能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磷污染物;化学氧化相比碱解技术,有机磷污染物降解效果更显著、效率更高,对硫磷和甲拌磷的氧化降解最高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8.5%和78.8%,碱解降解最高去除率分别为48.5%和43.9%;化学氧化的最佳养护时间为7 d,碱解的最佳养护时间为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有机磷 化学氧化 碱催化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