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几点思考(续)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为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7-90,共4页
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几点思考(续)吴为章(接上期)2.2汲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方面(一)信息传递模式和信息理论的借鉴。作为大众传播形式之一的广播电视与信息科学有着不解之缘。在创建广播电视语体的讨论中,人们常常会引用... 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几点思考(续)吴为章(接上期)2.2汲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方面(一)信息传递模式和信息理论的借鉴。作为大众传播形式之一的广播电视与信息科学有着不解之缘。在创建广播电视语体的讨论中,人们常常会引用1949年香农·韦弗的“直线-单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语体 方法论 广播电视语言 几点思考 播音美学 语体学 传播模式 分析方法 冗余度 《普通语言学教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8-99,108,共3页
关键词 广播电视语体 广播电视语言 谈话语体 广播电视节目 口头语体 口头形式 区别性特征 书面语言 书面语体 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的力量(上)──美国电视的夜间谈话与日间谈话节目 被引量:11
3
作者 苗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0-64,共5页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 美国电视 主持人 广播谈话节目 现场观 节目样式 情境喜剧 美国商业电视 娱乐性 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上)——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 被引量:13
4
作者 曾庆瑞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5,共8页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景观。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权威地位的官方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越轨行为和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强势管理和大力控制 ,以启蒙为传统、以高雅艺术为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劣质产品和病态思想理论及其颠覆性所进行的严肃批判和扼制 ,都有益于电视剧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 ,不能说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反市场化”。虚构当今“中国主流电视剧”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 ,或者“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神话 ,正是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盲目乐观的表现。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 ,并且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事业 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 混沌 迷失 中国 电视剧 社会角色 文化策略 尹鸿 商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下)——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 被引量:13
5
作者 曾庆瑞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8,共6页
关键词 艺术事业 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 混沌 中国电视剧 社会角色 文化策略 尹鸿 商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的自然化技巧 被引量:3
6
作者 苗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4年第2期55-62,共8页
在电视剧的创作中会遇到一个操作性困境:观众对于电视剧作品既表现出要求贴近生活真实的高度敏感,又表现出渴望戏剧性观赏价值的热切追求。为了摆脱这一个困境,只能充分利用“自然化”的技巧,以使电视剧产生一种看起来似乎真实或是... 在电视剧的创作中会遇到一个操作性困境:观众对于电视剧作品既表现出要求贴近生活真实的高度敏感,又表现出渴望戏剧性观赏价值的热切追求。为了摆脱这一个困境,只能充分利用“自然化”的技巧,以使电视剧产生一种看起来似乎真实或是逼近于真实的效果。本文对于“局部逼真”、“纪实性手法”和“突破程式”等方面的自然化技巧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从县体实践的角度说明了各种自然化技巧的功能和适用尺度,为电视剧创作者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自然化 电视剧创作 纪实性 现实主义 观众 纪实手法 作品 真实性 生活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台分离──中国电视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被引量:3
7
作者 苗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11,共6页
当今中国电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极端不合理,一方面众多的无线和有线电视台自制大量节目却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播出,严重浪费了节目资源;另一方面各省卫星台在黄金时段播放相同或类似节目,又浪费了宝贵的频道资源... 当今中国电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极端不合理,一方面众多的无线和有线电视台自制大量节目却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播出,严重浪费了节目资源;另一方面各省卫星台在黄金时段播放相同或类似节目,又浪费了宝贵的频道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引进两级电视传播的概念,把电视机构的功能明确分解为向电视台、站提供节目的全国性(及区域性)网络和直接面向电视用户的无线电视台及有线电视站,并建立一整套布局合理的网络──台、站体系。这种制度性的全面改革将促进我国电视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保证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体制改革 全国无线电视网 全国有线电视网 区域电视网 无线电视台 有线电视台(站) 美国电视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音像素材自己述说历史──电视片《百年中国》引起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苗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67,共4页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 虚拟叙事 历史叙事 音像资料 电视片 电视文献纪录片 电视新闻 叙事方式 素材 文字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契约”的电视剧叙事——长篇电视连续剧叙事策略 被引量:4
9
作者 邹韶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2-86,共5页
电视剧作品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其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创作者与观众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电视剧创作的宗旨就是创造出便于观众理解,即更富观赏性的叙事作品。为提高电视剧作品的观赏性,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电视剧作品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其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创作者与观众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电视剧创作的宗旨就是创造出便于观众理解,即更富观赏性的叙事作品。为提高电视剧作品的观赏性,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叙事结构的开放性;情节发展的非循环性;情节内容的丰富性;情节结构的简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叙事策略 双向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湖南化”,喜忧参半
10
作者 苗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湖南电视台 节目定位 娱乐节目 教育作用 大众文化 湖南卫视 文化内涵 娱乐性 收视率 市场经济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建设电视剧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为《现代传播》创刊20周年、出刊100期而作
11
作者 曾庆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9-25,共7页
关键词 电视剧艺术 中国电视剧 学科体系 电视剧研究 创刊20周年 现代传播 艺术研究 比较研究 电视艺术 艺术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骏祥电影文学观的评价与启示
12
作者 杜寒风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63,共3页
本文围绕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界对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张骏祥提出电影的文学价值等主张的评价问题作了分析 ,充分肯定了张骏祥电影文学观的学理价值。
关键词 文学观 评价 张骏祥 电影 文学性 叙事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之“在”与当代电视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新磊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5,共5页
本文系对有史以来中国电视研究的梳理。作者以理论之“在”反观当代电视研究的迷误与遮蔽 ,分别从心理层面批判“源”意识、从系统层面批判一体化障碍和从方法论层面批判一维阐释之局限 ,旨在重构电视文化研究的理性深度和多元品格 ,重... 本文系对有史以来中国电视研究的梳理。作者以理论之“在”反观当代电视研究的迷误与遮蔽 ,分别从心理层面批判“源”意识、从系统层面批判一体化障碍和从方法论层面批判一维阐释之局限 ,旨在重构电视文化研究的理性深度和多元品格 ,重塑学人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意识 一体化 哲性 阐释 文化研究 电视研究 中国 方法论 心理 系统 电视文化 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观众在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作用
14
作者 武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8-81,共4页
关键词 现场观 电视娱乐节目 情境喜剧 电视观众 游戏节目 电视传播 节目的 表演者 主持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 被引量:19
15
作者 孟伟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9-91,共3页
本文从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相结合的角度 ,对网上交流中所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提出了网上交流语言新现象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 网络传播 语言符号 拼音 数字 生成机制 英文 图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晶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6,共6页
“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 ,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 ,但却并未得到学理上的建构与阐析。“观照”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照是在艺术创作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途径。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 “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 ,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 ,但却并未得到学理上的建构与阐析。“观照”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照是在艺术创作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途径。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 ,而是审美主体在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 ,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的观赏与晤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观照的主要方式 ,是“仰观俯察”、“远观近察”的“流观”。中国的审美观照方式与传统哲学中的道家、佛学与理学都有某些内在的联系。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意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美学 审美观照 观照方式 仰观腐察 远观近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现象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月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5-48,共4页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根本性的特征在于它的大一统体制所规定的自上而下的垄断性、“封闭的开放性”等等.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同化武化、抑制商化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中国以文化立国亦即以政治立国的特色。
关键词 文化 传播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现象学论纲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月亮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展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哲学与电影学、中外电影的跨学科交流互动 ;其次是中国之意象思维与西方现象学的跨文化逻辑重组 ;第三是汉语象思维对电影创作的启示 ,并尝试提出天人合一的大生命美学 ,勾勒电影现象学跨文化传播... 本文展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哲学与电影学、中外电影的跨学科交流互动 ;其次是中国之意象思维与西方现象学的跨文化逻辑重组 ;第三是汉语象思维对电影创作的启示 ,并尝试提出天人合一的大生命美学 ,勾勒电影现象学跨文化传播的原理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现象 胡塞尔 现象学 天人合一 跨文化传播 中国 象思维 气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电影美学与电影批评理论建设──“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寒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电影美学 中国电影批评 理论建设 21世纪 影视美学 影视文化 研讨会 影视艺术 电影艺术 中国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的文化传播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月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32,共4页
清代的思想史、文学史、学术史上的大师基本上都是民间的,前期的大师往往都是明朝的遗民,不是实际上的贵族就是精神贵族,中后期的大师则多是末落贵族。这里的民间,不是社区概念,而是个文化概念,是指非官方、非主流的,从而有独立... 清代的思想史、文学史、学术史上的大师基本上都是民间的,前期的大师往往都是明朝的遗民,不是实际上的贵族就是精神贵族,中后期的大师则多是末落贵族。这里的民间,不是社区概念,而是个文化概念,是指非官方、非主流的,从而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对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持批判立场的言述与创作,如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与《红楼梦》差不多伟大但是不像《红楼梦》那么享有盛名的《儒林外史》,后期的四大谴责小说、近代史上第一办报的人,等等。尽管二分法有各种问题,但上述二分法是毫无问题的。因为满族椎行的文化在“民间”没有与汉文化传统切实地交融起来,文化是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有被权力宰制的一面,也有超越权力独立发展的一面,可以宰制的变成了官方文化(理学、官学),超然的人文是可以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在民间养育、薪尽火传的——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佛教的灯传、白莲教的点传、儒学的真道统,都是以精神相传,而非权势的树立或依附权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民间 民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