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教育经历、早期工作经历、首篇论文对高层次人才“蛰伏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乔锦忠 陈秀凤 张美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3,共10页
通过对五类1000个高层次人才样本的回溯研究,探讨了高等教育经历、早期工作经历和首篇论文对人才“蛰伏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上述三类预测变量对人才“蛰伏期”均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首篇论文是预测人才“蛰伏期”的重要信号,首... 通过对五类1000个高层次人才样本的回溯研究,探讨了高等教育经历、早期工作经历和首篇论文对人才“蛰伏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上述三类预测变量对人才“蛰伏期”均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首篇论文是预测人才“蛰伏期”的重要信号,首篇论文发表时间越早、发表刊物越国际化,人才“蛰伏期”越短;高等教育经历和早期工作经历通过优势积累效应对人才“蛰伏期”产生影响,选择国外一流大学就读博士或作为初次工作单位的人才,在发展中占据显著优势,具有国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人才,其“蛰伏期”显著短于国内背景的人才;高等教育连贯性和多元化对人才“蛰伏期”未表现出显著影响;低频流动是人才成长的加速器,但高频流动不利于人才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经历 早期工作经历 首篇论文 人才“蛰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原则——自组织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6
2
作者 施悦琪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37,共8页
从自组织发展范式出发,高等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应以高质量开放、高质量分类、高质量驱动、高质量评价为理论支点:提升互动交流质量与国际化质量;形成分类有序的发展格局;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动力转换;提高高等教育评价工作的有效... 从自组织发展范式出发,高等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应以高质量开放、高质量分类、高质量驱动、高质量评价为理论支点:提升互动交流质量与国际化质量;形成分类有序的发展格局;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动力转换;提高高等教育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实践层面,需坚持充分开放与自主独立相结合、分类定序与差异化保障相结合、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系统 自组织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惠性与互竞性:新型大学组织与区域的共生关系研究——以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为例
3
作者 蒋晓蝶 阙明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0,共7页
新型大学组织与区域的共生关系存在互惠性与互竞性的同构现象。作为新型大学组织的典型代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源起于沙特阿拉伯的转型需求,是自上而下理性架构的产物。由于互惠性的底层逻辑设计,其与区域的共生关系存在相互拉动、... 新型大学组织与区域的共生关系存在互惠性与互竞性的同构现象。作为新型大学组织的典型代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源起于沙特阿拉伯的转型需求,是自上而下理性架构的产物。由于互惠性的底层逻辑设计,其与区域的共生关系存在相互拉动、互利共赢的一面。与此同时,这种基于理性设计而构建起来的共生关系,也存在定位竞合、方向推拉、治理博弈等互竞性的一面,应进一步把握可能的共生关系走向,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促进新型大学组织与区域之间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 新型大学组织 区域 互竞 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重点及启示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海涛 朱玉成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筚路蓝缕的艰辛发展历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无疑是成功的,成绩是主要的。相应地,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从初步探索走向深入发掘,成果是丰硕的。学...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筚路蓝缕的艰辛发展历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无疑是成功的,成绩是主要的。相应地,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从初步探索走向深入发掘,成果是丰硕的。学者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治理、培养、评估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一些共识:一是建立"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动态适应机制;二是推动学科、类别、层次、区域结构协调发展;三是实现"特色化""高水平"的内涵化发展;四是推进治理主体、内容、方式的综合改革;五是探究兼顾质量、效率、特色等多层次目标的培养方式;六是实现评估主体、职能、手段、方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研究生教育研究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研究生助教管理制度及其启示 被引量:10
5
作者 方芳 于国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72,共6页
助教制度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开展“三助一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三个方面全面梳理总结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研究生助教管理制度,即角色定位与选聘制度、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该校的有益经验为我国... 助教制度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开展“三助一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三个方面全面梳理总结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研究生助教管理制度,即角色定位与选聘制度、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该校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助教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启示:明确研究生助教的功能定位、强化院系在研究生助教培训中的作用、完善研究生助教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搭建信息平台并实现管理信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助教 管理制度 俄克拉荷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规则的执行——基于“双一流”建设大学的研究
6
作者 周利 姚云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91,I0006,共11页
“双一流”建设大学代表了中国最有可能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高校,其学术水平和质量与博士生培养紧密相关。采用资料采集与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11所“双一流”建设大学144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进行调... “双一流”建设大学代表了中国最有可能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高校,其学术水平和质量与博士生培养紧密相关。采用资料采集与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11所“双一流”建设大学144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进行调研,研究发现:答辩规则较好地反映出答辩有起始、过程和结束三个不同环节,但在各环节的细节执行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到答辩学术生态和答辩制度存在的价值。建议细化答辩规定细则,制定答辩关键环节的可操作性规定;建立答辩专家诚信记录,落实答辩违规责任处罚措施;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意识,践行论文质量把关使命;实行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度,熟悉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规则的具体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学位 论文答辩 “双一流”建设 学术生态 答辩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的基本逻辑、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秦甜帆 周海涛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1,共8页
促进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是当前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任务。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的基本逻辑体现为:育人主体从各自发力到多方合力;育人目标从术业专攻到复合创新;育人内容从划界区隔到整合连贯;育人机制从附... 促进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是当前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任务。新兴交叉专业融合育人的基本逻辑体现为:育人主体从各自发力到多方合力;育人目标从术业专攻到复合创新;育人内容从划界区隔到整合连贯;育人机制从附加式协同到内生式共育。实践中,高校新兴交叉专业的融合育人在主体联动、目标定位、内容整合以及机制协同方面遇到阻碍,需推动院所、校企、团队与师生多主体之间诉求的无缝对接,做好人才定位和共同愿景的联通衔接,促进知识体系、课程链与大单元教学的贯通传播,实现组织、场域与文化育人的畅通契合,不断提升其融合育人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交叉专业 融合育人 基本逻辑 实践困境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基金对学术产出的长期影响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乔锦忠 孙娜 +1 位作者 沈敬轩 王昆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8-98,共11页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是国家战略。政府资金支持对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财政资金的分配具有竞争性,科技投入也需要进行评估。合理评估科学基金对于学术产出的影响,既要看项目资助期间的作用,...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是国家战略。政府资金支持对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财政资金的分配具有竞争性,科技投入也需要进行评估。合理评估科学基金对于学术产出的影响,既要看项目资助期间的作用,也要考虑项目申报前的激励效应和完成后的持续效应。研究运用多期DID异时双重差分法探究科学基金项目对于学术产出数量、质量、学术影响力的作用,发现项目资助效应在资助后1~10年更明显;对质量提升在资助后6~10年更显著,对学术影响力提升则在资助期内(1~5年)更明显;杰青学者在申请项目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申请效应和考核效应;科学基金项目对于学术产出的影响存在明显学科差异。为此,提出合理拉长科研评估周期、改变基础研究的资助方式、鼓励企业和公益基金投入基础研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基金 学术产出 DID模型 长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一流大学年度捐赠的理念与实践--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 被引量:3
9
作者 牛欣欣 洪成文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95,共8页
年度捐赠是美国一流大学多层次捐赠体系的根基。年度捐赠承担捐赠人拓展、升级和维系的职能,不仅为一流大学建设筹集了相当数额的非限定用途的资金,更在培育大学捐赠文化、实现年度捐赠向大额捐赠延伸、提高人才培养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发... 年度捐赠是美国一流大学多层次捐赠体系的根基。年度捐赠承担捐赠人拓展、升级和维系的职能,不仅为一流大学建设筹集了相当数额的非限定用途的资金,更在培育大学捐赠文化、实现年度捐赠向大额捐赠延伸、提高人才培养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隐性价值。普林斯顿大学年度捐赠项目实施成效显著,形成了以核心理念引领、制度化支持、专业化运作、大众化参与和层次化推进为特征的成熟运作机制,其年度捐赠的系统性、对捐赠文化培育的重视,以及以(潜在)捐赠人为中心的理念,能为我国大学强化和优化年度捐赠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度捐赠 一流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运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就业前景预期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Nature2019全球博士生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梁会青 李佳丽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102,共9页
本研究基于Nature2019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探究博士生就业前景预期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博士生多元化就业已经成为全球趋势, 学术界研究、企业界研究、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研究等科研就业取向是博士生重要就业方向, 中国博士生... 本研究基于Nature2019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探究博士生就业前景预期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博士生多元化就业已经成为全球趋势, 学术界研究、企业界研究、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研究等科研就业取向是博士生重要就业方向, 中国博士生群体的学术界研究和非科研就业取向均显著更高,就业前景预期更乐观。全球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显著优于可迁移能力发展, 我国博士生学术能力均显著弱于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博士生科研就业取向可能性越高,培养质量则显著越高, 博士生非科研就业可能性越高,其学术能力显著越弱。博士生的学术职业岗位认知和未来预期也会对培养质量产生影响。组织支持不同维度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前景预期 培养质量 博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度捐赠对美国一流大学发展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欣欣 洪成文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75,I0004,I0005,共14页
美国一流大学年度捐赠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化思潮和大众慈善理念的兴起促使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在筹资上进行革新,将来自校友的小额捐赠开发成大学的永久性财源,由此开创了大学筹资新局面。年度捐赠的实施不仅为大学履行使命提供... 美国一流大学年度捐赠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化思潮和大众慈善理念的兴起促使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在筹资上进行革新,将来自校友的小额捐赠开发成大学的永久性财源,由此开创了大学筹资新局面。年度捐赠的实施不仅为大学履行使命提供直接支持,更奠定了大学筹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培育大额捐赠人、捐赠文化及大学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隐性价值,促进了美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美国一流大学年度捐赠形成了以核心价值引领、志愿者主体的大众参与、班级-聚会增长的年度捐赠结构,以及职能部门与志愿者组织联动的组织保障为核心的成熟运作模式,其基础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能为我国大学强化和优化年度捐赠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度捐赠 一流大学 捐赠文化 捐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及其边界拓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钟秉林 翟雪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0,共8页
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丰富了大学社会责任的内涵,赋予了大学新的时代使命。大学的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社会问责相互耦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主客观基础。在时代发展变迁中,大学社会责... 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丰富了大学社会责任的内涵,赋予了大学新的时代使命。大学的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社会问责相互耦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主客观基础。在时代发展变迁中,大学社会责任的边界不断拓展,现代大学不仅应当通过"公共行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也应当通过"共益行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前新发展阶段,我国大学应立足自身内涵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关怀全球共同利益,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主动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 社会责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如何培养卓越人才--荷兰高校荣誉教育探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会青 李佳丽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84,共13页
荷兰高校荣誉教育是专为动机强烈、有天赋的优秀学生设计的更具挑战性的特色项目,旨在促进荷兰卓越人才的培养;是近年来荷兰高等教育在传统的平等主义理念下关注卓越,在大众化且平等的体系中寻求精英教育的体现,是荷兰政府专项资助项目... 荷兰高校荣誉教育是专为动机强烈、有天赋的优秀学生设计的更具挑战性的特色项目,旨在促进荷兰卓越人才的培养;是近年来荷兰高等教育在传统的平等主义理念下关注卓越,在大众化且平等的体系中寻求精英教育的体现,是荷兰政府专项资助项目的显性结果。荷兰高校荣誉教育发展迅速且颇具特色,项目类型涵盖本硕阶段,统筹专业纵深和跨学科拓展,明确定位培养方向,科学合理制定选拔方式,因地制宜系统设置多样化课程,贯彻以挑战、自由和支持为核心的教学策略。为我国完善高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既要用发展的视角定义卓越,系统设计培养过程,注重平衡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张力,还要重视卓越教师培养,鼓励教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高校 卓越人才 荣誉教育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教育的使命与核心任务:全人发展的视角
14
作者 李湘萍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27-28,共2页
大学4年是人一生中非常宝贵的生活阅历和成长经历,也是个体发现自我、探索生命本质的过程,可谓人生中的“关键4年”。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大学生群体日益多元的背景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并不能够顺利... 大学4年是人一生中非常宝贵的生活阅历和成长经历,也是个体发现自我、探索生命本质的过程,可谓人生中的“关键4年”。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大学生群体日益多元的背景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并不能够顺利、充实地度过他们人生中有意义的这4年。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和诸多问题,在媒体的各种报道中更是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从而沉溺于游戏、赌博等;有的因学业不达标而降级或是休学退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的使命 全人发展 大学生群体 本科 成长经历 生活阅历 生命本质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笔谈) 被引量:45
15
作者 王洪才 李湘萍 +7 位作者 卢晓东 王建华 柳友荣 张晶 周序 李林 黄伟九 沈伟其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23-26,共4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要理解本科教育的本意,从不同维度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什么是好的本科教育""如何推进一流本科教...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要理解本科教育的本意,从不同维度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什么是好的本科教育""如何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等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本科教育的使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成才"和"成人"。从现实需求看,一流本科教育不可忽视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学科标准、职业标准和学生标准对专业进行重新分类,为跨学科专业设置、新工科建设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开辟理论空间。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培养目标不明确,面临学术型与应用型的抉择。好的本科教育需要基于本科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彻底消除他们对于专业的陌生感,满足他们对于理智的好奇心,撤除横亘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具体来说,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教"与"学"的统一,需要一流的投入和一流的教育管理,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侧重技术层面的突破。一流本科教育不是一流大学的"专利",不是"一类本科",没有固定模式,更不能盲目追求学术GDP。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在"一流本科教育"中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实际,做出异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现实抉择。作为一类特殊性质的高校,中外合作大学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引入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强调对相关资源的消化、吸收、融合、创新,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本科教育 “成人”教育 跨学科教育 创新素养 高等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自主研究能力的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5
16
作者 施悦琪 周海涛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4,共7页
提升自主研究能力,是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自主研究能力指博士生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完成研究任务时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自主特质与研究能力的有机集合体。博士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好之者与乐之者”的自我驱动... 提升自主研究能力,是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自主研究能力指博士生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完成研究任务时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自主特质与研究能力的有机集合体。博士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好之者与乐之者”的自我驱动力,“极深研几、见微知著”的自发洞察力,“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自觉审辩力,以及“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自律执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研究自主性 研究能力 自主研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研究对学者科研产出的影响——以化学领域“杰青”学者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娜 乔锦忠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92,共14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对2000—2020年239位化学领域“杰青”学者的履历、发表的SCI文献及施引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纵向跨(一级)学科学习经历方面,学者的跨学科比例较低,仅有15位学者在本、硕、博阶段具...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对2000—2020年239位化学领域“杰青”学者的履历、发表的SCI文献及施引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纵向跨(一级)学科学习经历方面,学者的跨学科比例较低,仅有15位学者在本、硕、博阶段具有跨学科学习背景,总体占比6.3%;在发表的SCI文献(目标文献)与引用其发表文献的文献(施引文献)方面,施引文献的跨学科程度更高;目标文献的跨学科多样性、差异性程度相对较高并与科研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均衡性与产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施引文献的跨学科性则与产出之间无显著关系;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交叉融合程度最深;目标文献的跨学科程度与科研产出之间存在U形非线性关系,意味着在跨学科研究的初始阶段,学者由于要学习更多领域的新知识和研究范式,科研产出水平各方面指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当到达一定阈值后,更高水平和程度的跨学科研究则有利于提升科研产出。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的进展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学科间深度交叉融合。为此,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保障跨学科人才供给;立足于学科核心,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相近学科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建立符合跨学科特点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学者勇闯“无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科研产出 化学“杰青”学者 U形非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19
18
作者 周海涛 蒋晓蝶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112,共9页
面对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开展有组织科研刻不容缓。推进有组织科研从政策话语进入高校实践场域,需结合有组织科研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的属性和规律,形成高校本位的逻辑路径。在整体布局上,以国家战略急需问题域为导向,形成国家目标与... 面对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开展有组织科研刻不容缓。推进有组织科研从政策话语进入高校实践场域,需结合有组织科研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的属性和规律,形成高校本位的逻辑路径。在整体布局上,以国家战略急需问题域为导向,形成国家目标与高校行动的契合格局;在功能定位上,把握高校的职能属性,平衡科研产出与人才培育的双责一体效用;在运行方式上,辩证对待“大科学”与“小科学”,形成集中攻关与自主探索的多轨并行局面;在生态氛围上,分层整合高校内外部系统,营造多重系统融通共生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有组织科研 整体布局 功能定位 运行方式 生态氛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学科评估现代化的使命与责任” 专家笔谈 被引量:9
19
作者 廖婧茜 靳玉乐 +4 位作者 周海涛 程天君 陈恩伦 马健云 陈亮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共16页
学科评估既是对高校学科建设综合发展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的关键节点,审慎把握并着力寻求二者的辩证关系,成为新时代学科评估有序运行的基本遵循。然而在实践... 学科评估既是对高校学科建设综合发展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的关键节点,审慎把握并着力寻求二者的辩证关系,成为新时代学科评估有序运行的基本遵循。然而在实践中,功利主义和绩效主义等工具思维诱导产生了以“举校体制”为代表的非理性迎评行为,使学科评估的应然使命和理性精神遭遇双重失落,其诊断和检测的功能效用也被消解忽视。为实现学科评估的美好愿景,破除“五唯”弊病并实现相关教改政策的初衷目标,亟需多元主体聚合学科评估认同的价值共识,创生学科评估的内生动力,彰显和谐有序的评估生态旨趣,进而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实现学科评估的理性善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评估 双一流建设 辩证关系 价值认同 举校体制 意外后果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变革的方法论:美国院校改进范式的缘起、内涵与特征
20
作者 蒋晓蝶 白颖颖 阙明坤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117,共8页
围绕“院校变革如何达成”这一命题,美国基于改进科学发展出院校改进范式,以此作为实现院校变革的一种方法论指导。透析其基本内涵,美国院校改进范式转化变革落地的底层逻辑,以微观情境为起点,将变革的达成视为一个个实际具体问题的最... 围绕“院校变革如何达成”这一命题,美国基于改进科学发展出院校改进范式,以此作为实现院校变革的一种方法论指导。透析其基本内涵,美国院校改进范式转化变革落地的底层逻辑,以微观情境为起点,将变革的达成视为一个个实际具体问题的最终解决,以此构成改进目标与实现环节相联系的问题链、院校主体与相关者相协同的共同体、计划程序与开放行动相结合的路线图等内涵要素,强调有意识地通过循证方法来系统性学习如何达成变革。主要特征呈现为:自下而上系统达成改进问题链的方法论意识,有效融入改进能力快速学习的共同体建设,持续迭代改进行动正效传导的循证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范式 方法论 美国 院校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