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模型研究——考虑个体特性和从众行为 被引量:44
1
作者 崔喜红 李强 +1 位作者 陈晋 陈春晓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3-140,共8页
在引入元胞自动机概念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行为,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疏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人员的个体差异和从众行为,并重点分析了各种情况下从众行为对疏散行为和疏散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众行为与疏散场所中的... 在引入元胞自动机概念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行为,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疏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人员的个体差异和从众行为,并重点分析了各种情况下从众行为对疏散行为和疏散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众行为与疏散场所中的人员密度、视野范围大小等都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从众行为将延缓人员疏散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散模型 元胞自动机 个体特性 从众行为 公共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晋 陈志芬 +1 位作者 黄崇福 李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9,共5页
大型公共场所由于人群高度密集和财富高度集中的特点,其防灾减灾问题一直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点和难点,其风险性研究直接影响到城市防灾减灾安全工程建设及管理策略的制定实施。全面调研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大型公共场所由于人群高度密集和财富高度集中的特点,其防灾减灾问题一直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点和难点,其风险性研究直接影响到城市防灾减灾安全工程建设及管理策略的制定实施。全面调研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方面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公共场所 指标体系 风险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德 傅伯杰 +1 位作者 赵文武 陈利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6-413,共8页
土壤侵蚀模型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的有效工具,探讨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对于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模型的过程模拟、模型时空尺度变异、模型验证和不确定性几方面对模型研究现状及局限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土壤侵蚀模型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的有效工具,探讨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对于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模型的过程模拟、模型时空尺度变异、模型验证和不确定性几方面对模型研究现状及局限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不同过程的模拟及其模拟方法的不同导致了各具特色的土壤侵蚀模型的出现;大多水蚀模型是对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水流及相应侵蚀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不同的侵蚀过程占主导地位;现实过程和现象的复杂性、观测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以及模型的自身的局限性是导致土壤侵蚀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与GIS结合的强预测力、低数据要求的模型是土壤侵蚀模型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模型 过程 尺度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研究——以西部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秦艳红 康慕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6年第4期28-32,共5页
生态补偿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退耕还林(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建立退耕还林(草)... 生态补偿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退耕还林(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建立退耕还林(草)的补偿组织体系;其次,以退耕还林(草)所造成的农民机会成本的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根据工程的进程和资金的投入情况,可将生态补偿划分为基本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和生态效益外溢补偿三个阶段;第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所需的时间来确定补偿年限;最后提出退耕还林(草)的补偿方式及可能的资金渠道来源。生态补偿计量方法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生态补偿 产业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地下水补给区水土流失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立红 秦艳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91,共5页
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对降水、土壤、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处理,分别生成R,K,SL,C,P等各个因子栅格格式的分布图,然后代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进行各因子间空间叠加运算,最终得出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 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对降水、土壤、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处理,分别生成R,K,SL,C,P等各个因子栅格格式的分布图,然后代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进行各因子间空间叠加运算,最终得出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对水土流失现状进行评价并对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分为近郊地区、三川地区、南北沙河地区等3部分,最后分区域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市 地下水补给区 水土流失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176
6
作者 王德 傅伯杰 +2 位作者 陈利顶 赵文武 汪亚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081-3089,共9页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土壤侵蚀等,是重要土壤物理特性之一。在水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水土流失的阻截作用不同,因而进一步导致其土壤粒径分布的差异。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土壤侵蚀等,是重要土壤物理特性之一。在水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水土流失的阻截作用不同,因而进一步导致其土壤粒径分布的差异。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和多重分形分析发现:黄绵土土壤粒径分布包含有3个无标度区间,分别为粘粒域、粉粒域和砂粒域;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D、粉粒域维数Dsilt、砂粒域维数Dsand、信息维数D1、信息维数/容量维数D1/D0与土壤细颗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对分形维数D、粉粒域维数Dsilt、砂粒域维数Dsand、容量维数D0、信息维数D1、信息维数/容量维数比值D1/D0的影响较显著。这表明这些分形和多重分形参数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质量的潜在性指标,其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土地利用 分形特征 多重分形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352
7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44-1449,共6页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中的“源”“汇”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源”“汇”景观的概念和理论。认为根据不同景观类型的功能,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源”“汇”两种景观类型,从而将过程的内涵融于景观格局分析中。该理论认为:(1)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异质景观可以分为“源”“汇”景观两种类型,其中“源”景观是指那些能促进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那些能阻止或延缓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2)“源”“汇”景观的性质是相对的,对于某一过程的“源”景观,可能是另一过程的“汇”景观,“源”“汇”景观的分析必须针对特定的过程;(3)“源”“汇”景观区分的关键在于判断景观类型在生态过程演变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向推动作用还是负向滞缓作用;(4)不同类型“源”(或者“汇”)景观对于同一种生态过程的贡献是不同的,在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时需要考虑这种作用的差异;(5)“源”“汇”景观理论可以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热岛效应等不同领域。“源”“汇”景观理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动态平衡对生态过程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一个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希望以此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和完善“源”、“汇”景观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理论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公共场所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Ⅰ)——火灾事故因果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志芬 陈晋 +2 位作者 黄崇福 李强 谭明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5,共7页
选择1998-2004年《中国火灾统计年鉴》中大型公共场所特大火灾事故的案例76起,结合事件树、故障树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的原因,得出了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因果分析图。
关键词 大型公共场所 火灾 风险评价 事件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影剧院人员疏散策略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晋 张盼娟 +1 位作者 杨伟 李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5-132,共8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大型公共场所临灾情况下人员疏散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有实际意义。分析以往影剧院火灾事故可以发现,不正确的疏散逃生行为所引起的通道堵塞,是导致人员大量伤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系统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大型公共场所临灾情况下人员疏散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有实际意义。分析以往影剧院火灾事故可以发现,不正确的疏散逃生行为所引起的通道堵塞,是导致人员大量伤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应用STELLA系统软件,建立了基于粗网络模型的人员疏散模型。以影剧院发生火灾为例,分析了采取不同疏散策略所产生的避难效果差异,找出了最佳的疏散策略。所提研究方法和建立的模型,对于合理设计疏散路线和优化建筑物的出口与通道结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粗网络模型 人员疏散模拟 影剧院火灾 疏散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文武 吕一河 +1 位作者 郭雯雯 徐广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基于逐旬NDV I数据和逐日气象数据,以陕北延安市为例,分析了降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和NDV I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前10日的降雨、温度能够影响NDV I的变化,同时,NDV I的变化也能够对空气的相对湿度产生影响... 基于逐旬NDV I数据和逐日气象数据,以陕北延安市为例,分析了降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和NDV I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前10日的降雨、温度能够影响NDV I的变化,同时,NDV I的变化也能够对空气的相对湿度产生影响;NDV I与风速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较差。所拟合的NDV I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模型中,NDV I与降雨量的模型拟合优度最低,而与温度的模型拟合优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因子 相关系数 黄土丘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泗洪县区域经济分析与产业发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波 薛东前 +1 位作者 李爱民 李恒鹏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25-129,共5页
泗洪县的产业调整与优化发展,不仅关系到县域经济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乃至整个洪泽湖及沿湖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分析了泗洪县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与资源条件的现状,论述了其县域经济发展... 泗洪县的产业调整与优化发展,不仅关系到县域经济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乃至整个洪泽湖及沿湖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分析了泗洪县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与资源条件的现状,论述了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及主要的优势与制约因素通过对产业的分析提出了旨在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产业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洪县 县域经济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