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灾害案例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以中国1998年洪水灾害案例数据库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霞 王静爱 王文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74-280,共7页
综述了各种自然灾害数据库的研究进程 ,给出了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分类体系 .认为自然灾害案例数据库是一种过程关系型数据库 ,它对于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国
关键词 洪水灾害 案例数据库 中国 减灾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91
2
作者 伍育鹏 谢云 章文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4,共4页
降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 ,用 EI30 指标度量。计算 EI30 时 ,需要降雨过程资料 ,而且计算繁琐和费时 ,为此 ,很多学者采用常规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它们往往利用区域资料经验拟合求得 ,如要推广使用 ,需要进行验证... 降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 ,用 EI30 指标度量。计算 EI30 时 ,需要降雨过程资料 ,而且计算繁琐和费时 ,为此 ,很多学者采用常规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它们往往利用区域资料经验拟合求得 ,如要推广使用 ,需要进行验证。利用我国 10个气象站降雨过程和常规降雨资料 ,通过对国内外 9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方法的比较 ,建议采用年雨量的指数函数形式作为估算我国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的简易计算方法。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区域稳定性 ,应分不同区域进行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降雨侵蚀力 EI30 简易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蚀模型中的融雪侵蚀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林燕 谢云 王晓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20,共5页
在季节性或常年积雪地区,春季积雪融化产生的径流及其造成的侵蚀占全年总侵蚀量的比例很大,同时反复进行的冻融过程会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团聚体稳定性、水分传导率、抗剪切力、可蚀性等,进而加重土壤侵蚀。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融雪侵... 在季节性或常年积雪地区,春季积雪融化产生的径流及其造成的侵蚀占全年总侵蚀量的比例很大,同时反复进行的冻融过程会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团聚体稳定性、水分传导率、抗剪切力、可蚀性等,进而加重土壤侵蚀。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融雪侵蚀预报十分必要,它主要包括融雪径流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土壤侵蚀量,冻融过程导致土壤性状的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融雪侵蚀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几个代表性土壤水蚀预报模型中的融雪侵蚀过程,提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侵蚀模型中考虑融雪侵蚀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蚀模型 融雪侵蚀 模拟研究 土壤侵蚀 预报 冻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旗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干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刚 王志强 王晓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26-129,共4页
吴旗县位于黄土高原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少以及地表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使土壤水亏损严重,部分植被下的土壤中出现了土壤干层。为了系统比较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干层特点,通过对吴旗不同植被0~9.0m土壤水分的实地测量和分析,... 吴旗县位于黄土高原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少以及地表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使土壤水亏损严重,部分植被下的土壤中出现了土壤干层。为了系统比较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干层特点,通过对吴旗不同植被0~9.0m土壤水分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除农地外,其它植被类型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土壤干层,干层严重程度,林地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大于草地;草地存在临时干层和永久干层,永久干层深度可以达到4.0m。测量当时,灌木林没有临时干层,存在永久干层,深度3.0~8.4m;杏树林不存在临时干层,油松林临时干层则很严重,杏树林和油松林永久干层深度分别在8.0m和9.0m以上。临时干层的出现取决于降水的补充,因此可能与采样时间有关。通过对吴旗县土壤干层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干层和植被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土壤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丰宁坝上农牧民生活燃料结构对防护林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霄 姚畋 +1 位作者 刘海鹏 赵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3-568,共6页
在实地调查与采样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研究区已经开展了近 30年的持续营造防护林 ,但至今却未形成完整防护林体系的现状 ,选择一个代表性的自然地域与农牧村行政地域相重合的空间单元即东沟小流域 ,进行农牧民生活消耗薪材总量与区域林... 在实地调查与采样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研究区已经开展了近 30年的持续营造防护林 ,但至今却未形成完整防护林体系的现状 ,选择一个代表性的自然地域与农牧村行政地域相重合的空间单元即东沟小流域 ,进行农牧民生活消耗薪材总量与区域林木年净增量的调查测算 ,其结果表明 :小流域内农牧民每年从每公顷森林灌丛地上砍伐的薪材大约为 813kg;研究区次生白桦及灌丛林每年每公顷林木的净增量 937.5kg,如果遇到干旱年份林木净增量则小于砍伐量 .表明当地农牧民生活消耗大量薪材对当地防护林建设、次生天然植被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提出了加速丰宁县坝上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 ,积极改善农牧民生活的燃料结构 ,加快风力发电设施和电网设施建设步伐是强化防护林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丰宁坝上 农牧民 生活燃料 农牧林交错区 燃料结构 防护林建设 生态环境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山膨润土及其酸化土的差热性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温淑瑶 陈捷 张科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5-558,共4页
探讨不同体积分数硫酸溶液与黑山膨润土作用中硫酸对膨润土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及其酸化土的差热曲线有3个吸热谷,反映了膨润土在加热过程中的脱水、相变等情况.随着硫酸体积分数的增加,膨润土由钙型转变为钠型,酸化膨... 探讨不同体积分数硫酸溶液与黑山膨润土作用中硫酸对膨润土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及其酸化土的差热曲线有3个吸热谷,反映了膨润土在加热过程中的脱水、相变等情况.随着硫酸体积分数的增加,膨润土由钙型转变为钠型,酸化膨润土的耐热性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差热分析 酸化土 矿物分析 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区和流域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王静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5-121,共7页
政区和流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 ,前者具有社会属性 ,后者具有自然属性。探讨二者的多样性 ,集科学、政策、管理于一体进行生态区评价 ,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课题。通过分析中国政区的流域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流域的政区多样性... 政区和流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 ,前者具有社会属性 ,后者具有自然属性。探讨二者的多样性 ,集科学、政策、管理于一体进行生态区评价 ,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课题。通过分析中国政区的流域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流域的政区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论证流域内水源区、流经区、河口区的生态服务价值 ,探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 ,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建设优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政区 多样性 典型流域 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 典型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理论在膨润土矿质组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温淑瑶 孙笑春 +1 位作者 程文辉 陈捷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3-266,共4页
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5%,10%,15%,20%,25%,30%)与黑山膨润土作用后,膨润土矿质组分的含量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运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理论对膨润土及其酸化土的11个矿质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硅、钠、钾、钛在不同... 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5%,10%,15%,20%,25%,30%)与黑山膨润土作用后,膨润土矿质组分的含量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运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理论对膨润土及其酸化土的11个矿质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硅、钠、钾、钛在不同浓度的硫酸作用下有相似的变化,表现为不易溶出;铁、铝、镁有相似的变化,表现为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溶出越多;膨润土中锰和磷的含量很低,膨润土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作用下锰和磷部分溶出,后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不易再溶出;钙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作用下全部溶出。这与其化学性质及所处蒙脱石的晶层位置有关。所得上述信息可用于预测各组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酸化 矿质组分 灰色理论 关联度理论 酸化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晚期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赵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在考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半岛东侧阿德雷岛西部海拔18 0 0m的海岸阶地上苔藓泥炭层 (0~ 44cm)之沉积特征 ,分别测量了 5 5~ 8cm ,18~ 2 0cm ,36~38cm三个层段泥炭样品的14 C年龄为 :现代、(6 71± ... 在考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半岛东侧阿德雷岛西部海拔18 0 0m的海岸阶地上苔藓泥炭层 (0~ 44cm)之沉积特征 ,分别测量了 5 5~ 8cm ,18~ 2 0cm ,36~38cm三个层段泥炭样品的14 C年龄为 :现代、(6 71± 2 0 )aBP、(32 6 5± 12 0 )aBP ,据此推算该苔藓泥炭底层形成的时间大约在 430 0aBP。分析了半岛西北部地质湾海滩沉积层中同种浅海底栖褐藻 (Ha lymeniasp )的14 C年龄 ,即 15~ 17cm和 92~ 95cm层中褐藻的14 C年龄分别为 (885± 70 )aBP、(144 0±75 )aBP ,现代褐藻14 C年龄为 (6 95± 70 )aBP。用不同时段褐藻14 C年龄内差法消除南极海源有机碳的14 C年龄老化问题 ;还分析了地质湾海拔 6 84m海岸阶地古湖相硅藻沉积层的14 C年龄为 (2 430±75 )aBP。从而建立了全新世晚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海平面变化序列 :在 430 0~ 2 430aBP期间 ,区域海平面快速下降 ,其平均下降速率为 - 0 6 0cm·a-1;在 2 430~ 80 0aBP期间 ,区域海平面继续下降 ,其平均下降速率为 - 0 31cm·a-1;在 80 0~ 2 30aBP期间区域海平面开始缓慢上升 ,其平均上升速率为 0 14cm·a-1;近 2 30a来海平面上升进一步趋缓 ,其平均上升速率为 0 0 7c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菲尔德斯半岛 全新世晚期 海平面变化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