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7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 被引量:4
1
作者 黄会林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54,59,共5页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二。本篇访谈立足于电视艺术蓬勃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一基本事实,深入探讨了中国影视民族化理念的基本内涵、学理品格以及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同时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美学与中、西方理...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二。本篇访谈立足于电视艺术蓬勃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一基本事实,深入探讨了中国影视民族化理念的基本内涵、学理品格以及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同时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美学与中、西方理论资源的内在关系作了梳理,并着重强调了本土艺术传统的生命力与长远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院长 黄会林 教授 民族化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秀”:从媒介景观到文化表征——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教授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星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65,共4页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面,媒介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对“电视秀”展开了深入论述,并对“电视秀”的走向和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秀” 媒介景观 意识形态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优秀作品选
3
作者 甄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作者甄巍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京师美术馆执行馆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9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关键词 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美术系 作品选 西安美术学院 教育研究中心 硕士生导师 副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优秀作品选
4
作者 王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优秀作品选 传媒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优秀作品选
5
作者 黎加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作者黎加多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讲师,1982年生,江西萍乡人。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作品多次参加“走进学院——全国高校名师中国画作品邀请展”、“今日美术馆青年美展”等大型展览,出版著作《西方... 作者黎加多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讲师,1982年生,江西萍乡人。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作品多次参加“走进学院——全国高校名师中国画作品邀请展”、“今日美术馆青年美展”等大型展览,出版著作《西方大师经典——席勒》、《中国绘画流派识别图鉴》等,并有多篇论文及作品发表于学术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作品选 美术系 2008年 硕士学位 国画作品 大型展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觉创建民族化艺术与文化理论——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 被引量:3
6
作者 黄会林 王宜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年过八旬的黄会林教授幽默地自称是名"80后"。熟悉她的人知道,这个"80后"可不只是调侃意义上的说辞,黄先生的学术思维、行为方式和精神气质呈现的恰恰就是"80后"的状态。她的日程安排一向很紧张,节奏之快甚至是一般"80后"都无... 年过八旬的黄会林教授幽默地自称是名"80后"。熟悉她的人知道,这个"80后"可不只是调侃意义上的说辞,黄先生的学术思维、行为方式和精神气质呈现的恰恰就是"80后"的状态。她的日程安排一向很紧张,节奏之快甚至是一般"80后"都无法相比的。访谈者王宜文荣幸地受邀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来做黄先生专访,但2015年上半年黄先生日程很满:主持规模宏大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中央各部委以及北京市等决策部门各种咨议活动、还有众多的学术会议及研讨活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会林 民族化 文化自觉 “第三极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AI艺术认知与实践调查研究报告
7
作者 尹一伊 李昕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39,共7页
随着AI进入艺术领域,越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艺术作品涌入市场,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关于AI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认知、接触、实践以及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AI技术和AI艺术... 随着AI进入艺术领域,越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艺术作品涌入市场,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关于AI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认知、接触、实践以及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AI技术和AI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不同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和行为倾向,为AI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艺术 大学生 认知 实践 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学理论正名与艺理学归位观念
8
作者 梁玖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48,共9页
针对已成为过去时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我们需要从学科历史教训的视角反思构筑艺术学学科“艺道”世界的基础性与根本性问题;积极应对学科制度变革,系统追问学科“出位之思”与“正位之卫”之间的关系;基于艺术学的学理逻辑、学科建... 针对已成为过去时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我们需要从学科历史教训的视角反思构筑艺术学学科“艺道”世界的基础性与根本性问题;积极应对学科制度变革,系统追问学科“出位之思”与“正位之卫”之间的关系;基于艺术学的学理逻辑、学科建构逻辑与历史逻辑,揭示“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延伸性存在的本质与历史,以及作为价值表征的“艺理学”的自适力价值;在厘清学科理想、本质与历史的基础上,明确“艺术学理论”的新生论域、论题、道路与方法,推动“艺术学理论”归位为“艺理学”,以整体体现学科正位之力,确保学科自身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为艺术学学科建设提供思想、概念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理学 艺术学学科 艺术学研究 艺术理论体系 艺术学“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下的影视创作: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逻辑与路径——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主题论坛综述
9
作者 杨云飞 刘晨蕾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4-46,共3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影视产业在新技术的持续迭代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艺术与科技持续融合,新的工作流与新的商业模式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指明了新的方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影视产业在新技术的持续迭代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艺术与科技持续融合,新的工作流与新的商业模式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指明了新的方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影视创作 产业链整合 发展路径 影视产业 人才培养 新发展理念 艺术与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探·再访·更新:电影研究的一元与万象”——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10
作者 孟硕 宋安可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8-40,共3页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以“重探·再访·更新:电影研究的一元与万象”为主题,共有51篇来自国内外青年学者的论文被论坛录用。论坛共分为四场,分别为“重探:电影与艺术理论的共生同构”...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以“重探·再访·更新:电影研究的一元与万象”为主题,共有51篇来自国内外青年学者的论文被论坛录用。论坛共分为四场,分别为“重探:电影与艺术理论的共生同构”“再访:经典影史的意义复沓(上半场)”“再访:经典影史的意义复沓(下半场)”“更新:‘电影’与新媒介技术与自设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国际电影节 大学生电影节 复沓 新媒介技术 青年学者论坛 万象 重探 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影未来,再续新章——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展映活动综述
11
作者 江泠睿 严旭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51-53,共3页
作为国内独一无二的青春电影名片,大学生电影节始终秉持“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坚持“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鲜明特色,不断奔赴充满青春与激情的电影盛宴,见证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影新篇。31年来,大... 作为国内独一无二的青春电影名片,大学生电影节始终秉持“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坚持“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鲜明特色,不断奔赴充满青春与激情的电影盛宴,见证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影新篇。31年来,大影节坚持以大学生独到的眼光为国产电影鼓与呼,推荐了一部部紧跟时代发展、激扬青春精神的电影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品位 电影作品 青春电影 大学生电影节 国产电影 光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青春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导演工作坊”综述
12
作者 李雪 张晓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1-43,共3页
在当今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电影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拓展电影创作的国际视野、介绍国际先进创作理念、提升电影创作专业水平而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 在当今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电影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拓展电影创作的国际视野、介绍国际先进创作理念、提升电影创作专业水平而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联合举办了“国际导演工作坊”。本文旨在对工作坊期间放映的影片、导演讲座以及对谈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对电影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实践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国际电影节 大学生电影节 工作坊 电影创作 影视传媒 学术交流平台 国际视野 学术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与融合:电影的跨媒介影像表达——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影视+”主题论坛综述
13
作者 蔡若彤 李沂潼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7-50,共4页
2024年4月,为探寻提升影视新质生产力,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举办了“影视+”系列产业论坛,涵盖了“影视+文旅”“影视+环保”“影视+舞蹈”等三个主题,通过跨界视野和思想碰撞,结合探讨更多元的议题,以期做出更有影... 2024年4月,为探寻提升影视新质生产力,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举办了“影视+”系列产业论坛,涵盖了“影视+文旅”“影视+环保”“影视+舞蹈”等三个主题,通过跨界视野和思想碰撞,结合探讨更多元的议题,以期做出更有影响力的内容表达。论坛期间,来自文旅产业、环保产业、舞蹈行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影视文旅融合助力城市形象推广的实践与探索”“环保影像:从记录到启示”“国际青年舞蹈影像的多元表达”等主题开展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共同探讨影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国际电影节 影像表达 文旅融合 跨媒介 形象推广 产业论坛 内容表达 跨界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的“从游式”教学模式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一川 周星 +2 位作者 于丹 金秋 甄巍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21,共5页
针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如何在由科研、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构成的多层次教育与研究体系中切实保障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学术濡染为解决对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探究和创新为基础、“中鱼”为中介的... 针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如何在由科研、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构成的多层次教育与研究体系中切实保障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学术濡染为解决对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探究和创新为基础、“中鱼”为中介的“从游式”教学,即让学生跟从学长、研究生和教师,在优良的学术环境中游学、逐步培育研究兴趣与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合理地利用研究型大学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师生在游学中传递和探究知识,以此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几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尝试性的“从游式”教学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游式”教学 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 “中鱼”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电影史的全景观照——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立足新世纪·重读电影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燕 黄若菡 赵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0,共2页
2015年,站在中国电影110周年的节点上回顾历史,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不仅问世了众多脍炙人口、具有人文观照的经典电影佳作,涌现出无数为中国电影拼搏奋斗的电影人,而且还在商业主流的运作脉络中发展、积淀,形成了中... 2015年,站在中国电影110周年的节点上回顾历史,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不仅问世了众多脍炙人口、具有人文观照的经典电影佳作,涌现出无数为中国电影拼搏奋斗的电影人,而且还在商业主流的运作脉络中发展、积淀,形成了中国电影中西合璧、自成一格的独特文化。但就学术研究而言,两岸三地的电影史研究仍存在诸多空白或疑问亟待深度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北京大学生 经典电影 深度探讨 人文观 学术研究 武侠电影 华语电影 台湾电影 影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艺术学书系》总序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智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8-159,共2页
“传媒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正式推出,并开始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始于2011年。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 “传媒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正式推出,并开始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始于2011年。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发展 艺术学 总序 社会环境变化 大众参与 艺术形式 现代传媒 硕士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艺术理论建构的特色与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9-112,共4页
传媒艺术学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学科设计,它在区分传统艺术学科和现代艺术学科的基础上,倡导对于从照相艺术到影视艺术一直到新媒体艺术的学科新观照,是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体系的一种创设。其具有理论的创设性、分类的拓展性、宏观... 传媒艺术学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学科设计,它在区分传统艺术学科和现代艺术学科的基础上,倡导对于从照相艺术到影视艺术一直到新媒体艺术的学科新观照,是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体系的一种创设。其具有理论的创设性、分类的拓展性、宏观的概括性、发展的前沿性等特点,与新文科建设时代要求契合,也是具有传媒新角度的艺术理论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艺术 传媒艺术学 学科建设 新文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升门类后传媒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11,共3页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日子里,回顾中国的传媒艺术所发展的历程,深切感受到坚守精神价值的意义。探究传媒艺术的新时代发展需要观念正确认知,也需要现实状况把握。
关键词 传媒教育 艺术 中国共产党 精神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电影创作、传播新路径——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纪录·动画·戏曲特别单元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赟姝 许铁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08-109,共2页
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承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纪录·动画... 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承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纪录·动画·戏曲特别单元展映暨文化沙龙活动在北京市东城区77文创园顺利举办。活动为期三天,以三个独立单元的形式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国际电影节 大学生电影节 北京市东城区 沙龙活动 戏曲电影 北京师范大学 动画 东城区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30年电视艺术转向及北京电视人群体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一川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90,共5页
电视艺术是日常生活理性化的构型力量,它具有集体想象力和身体舒适度的特征,有助于公众的集体生活理性的构型。中国电视艺术30年来经历了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以情润理,旨在建构精神主导的国家与集体生活理性;第二次转向以虚构理,建构物... 电视艺术是日常生活理性化的构型力量,它具有集体想象力和身体舒适度的特征,有助于公众的集体生活理性的构型。中国电视艺术30年来经历了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以情润理,旨在建构精神主导的国家与集体生活理性;第二次转向以虚构理,建构物质引导的世俗与个人生活理性,北京电视人群体在这次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次转向以趣化理,致力于身体感觉引导的日常生活理性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艺术 生活理性构型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