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招幌的历史及其社会功用
1
作者 萧放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2,共3页
招幌是古人行商坐贾的标志物,是商家为了招徕顾客、显示经营特色的物质与文字标志。作为中国传统的广告艺术,招幌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牌匾、门联,也有实物幌、模型幌和象征幌,集中体现了我国商业文化的底蕴和个性。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闹... 招幌是古人行商坐贾的标志物,是商家为了招徕顾客、显示经营特色的物质与文字标志。作为中国传统的广告艺术,招幌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牌匾、门联,也有实物幌、模型幌和象征幌,集中体现了我国商业文化的底蕴和个性。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闹市,还是在偏远的乡野,人们都能通过店家的招幌找到需要的生活物品与生活服务。在招幌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城乡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能从招幌的色彩与招牌的文字韵律中获得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幌 商业文化 生活美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冠的尊荣与社会整全性 试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社会理论基础
2
作者 国曦今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116,共26页
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现代政体的基础,但君主的政治含义无法在社会契约论中获得完整的解释。柏克率先反思基于自然权利的社会契约论,认为英国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宪制传统,王权的保留是对宪制精神的延续。白哲特强调政体中的尊荣原则,认为女王... 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现代政体的基础,但君主的政治含义无法在社会契约论中获得完整的解释。柏克率先反思基于自然权利的社会契约论,认为英国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宪制传统,王权的保留是对宪制精神的延续。白哲特强调政体中的尊荣原则,认为女王是社会的首领,王权代表社会的整全性。弗雷泽进一步为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社会理论基础。他通过对王权神圣性的机制分析指出,君主承担了社会的公共责任,造就了一个以国王为核心的风俗文化共同体。这在历史上被以“王在咨议会在议会之中”的宪制形式确立下来,成为英国社会整全性的制度化体现。今天,重新反思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社会理论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秩序、重塑传统文化价值以及培育社会情感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王权理论 英国社会 君主立宪制 弗雷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学理探究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8,共8页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科学把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理论内涵,关键在于明晰其作用场域和本质属性。“基层”在我国体现为由乡镇(街道)机关、基层自治组织、社区民众以及社区所在时空构成...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科学把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理论内涵,关键在于明晰其作用场域和本质属性。“基层”在我国体现为由乡镇(街道)机关、基层自治组织、社区民众以及社区所在时空构成的统一体,“基层社会治理”实质是“社会治理在基层”,即在基层社会场域内发生的社会治理行为及其过程。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本质在于将法治基本理念作为应对基层社会领域治理失灵的价值指引,推动高水平“三治融合”。以识别社会治理重点领域法治需求、多渠道链接法治资源、加强社会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建设、优化法治产品供给为主要路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 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陌生人社会”与关系信任:小型房产中介存续的社会基础
4
作者 栾乃欣 董磊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挑战,但资本扩张并非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也不会任其“宰割”。本文以北京郊区S小型房产中介公司为个案,探求其在金融资本挤压下的存续机制与社会基础。研究发现,“非陌... 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挑战,但资本扩张并非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也不会任其“宰割”。本文以北京郊区S小型房产中介公司为个案,探求其在金融资本挤压下的存续机制与社会基础。研究发现,“非陌生人社会”的关系结构与总体性交往逻辑,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义务型、往来型、基础型关系信任,这构成小型房产中介取得客户信任、打破大型公司信息垄断的关键。此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的存续机制,以及地方社会中关系信任的运作逻辑与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陌生人社会 关系信任 存续机制 房地产中介 社会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述略 被引量:6
5
作者 萧放 孙英芳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58,共12页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歌谣运动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杭州民俗学研究 高校民俗学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鞠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6,共11页
“京师多狐”的记载历来多见,狐仙故事盛行不衰,但以往研究主要从文学和宗教的角度入手,忽略了北京城市景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论的同构性。从田野调查、笔记小说和报纸新闻来看,19世纪以后的北京内城各处城楼,常被认为是狐仙居处而香火鼎盛... “京师多狐”的记载历来多见,狐仙故事盛行不衰,但以往研究主要从文学和宗教的角度入手,忽略了北京城市景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论的同构性。从田野调查、笔记小说和报纸新闻来看,19世纪以后的北京内城各处城楼,常被认为是狐仙居处而香火鼎盛,这一方面因为城墙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因为时人相信动物与人类共享同样的宇宙秩序。经由狐仙故事,角楼成为撑天的山岳,城楼标记出空间等级与界限。动物与人类共享的北京城,是中国神话中“天倾西北”式宇宙观的缩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有动物信仰及其故事的存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北京城不是仅有人类建筑与文化的城市,更是万物共生共享、山水皆有其灵的神话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墙 动物信仰 城市景观 宇宙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1
7
作者 朱红文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25-125,共1页
大竹县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在县域整体治理上的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和变革的大趋势,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等新理念,比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问题,并且逐渐推... 大竹县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在县域整体治理上的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和变革的大趋势,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等新理念,比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问题,并且逐渐推进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普及,而其中最根本的抓手和动力机制就是发展特色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生产 产业结构转型 农村基层社会 经济社会结构 服务供给 整体治理 整体转型 利益联结机制 苎麻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红文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3-63,共1页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大胆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和实践模式,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达川的创新性实践,既彰显了我国优秀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当代意...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大胆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和实践模式,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达川的创新性实践,既彰显了我国优秀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当代意义,又以本土化的方式体现了当代社会治理的一般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实践 群众路线 治理创新 社会文明 政治文化 现代化 达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嵌入、组织调适与制度变革: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以“巨好办”综合管理平台为例
9
作者 赵津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1,共9页
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治理领域的扩展。根据动力机制的不同,基层数字政府建设的研究可分为技术驱动论、组织驱动论和技术—制度交互论三种观点。以巨鹿县“巨好办”综合管理平台为案例,构建“技术嵌... 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治理领域的扩展。根据动力机制的不同,基层数字政府建设的研究可分为技术驱动论、组织驱动论和技术—制度交互论三种观点。以巨鹿县“巨好办”综合管理平台为案例,构建“技术嵌入—组织调适—制度变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技术嵌入体现为平台应用融合、信息数据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组织调适体现为联通地区部门、建立协作机制、规范运作体系,制度变革体现为完善监管体系、扩大社会参与、主动精准治理。技术在促进组织调适和制度变革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效能逻辑:搭建“信息整合”的整体性治理网络,优化“组织协同”的动态化治理结构,盘活“链接—动员”的系统性治理机制。然而,数字技术的使用性障碍可能造成“数字鸿沟”,数据流通壁垒可能引发“信息孤岛”效应,数字技术的单向度赋能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必须加以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数字治理 技术嵌入 组织调适 制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解到重构:技术双重性视角下的乡村公共性变迁——基于浙江省LX村的个案研究
10
作者 赵津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8,共9页
数字技术的嵌入在推动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亦对传统公共性产生消解与重构的双重效应。基于技术双重性视角,以浙江省LX村为个案,构建“空间-制度-精神”三维分析框架,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通过空间解域化、制度脱嵌化与精神离散化机制瓦解... 数字技术的嵌入在推动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亦对传统公共性产生消解与重构的双重效应。基于技术双重性视角,以浙江省LX村为个案,构建“空间-制度-精神”三维分析框架,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通过空间解域化、制度脱嵌化与精神离散化机制瓦解传统公共性,并借助虚拟在场、数字协商与集体记忆唤醒等路径实现公共性再造。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村庄公共性呈现“解构-重构”的动态作用,通过虚实空间互嵌、制度规则适配与文化符号转化,实现传统公共性的适应性改造、既有公共性的选择性复兴、新型公共性的创造性生产。然而,技术工具的应用受制于村庄社会资本与代际联结强度,单纯线上互动难以持续维系公共性,需通过线上与线下协同治理恢复和强化社会联结、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实践夯实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公共性 技术双重性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如何“动”起来:农民参与动员机制的多维实践逻辑——以R市“信用+志愿”治理创新为例
11
作者 尹栾玉 李巧娟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0,共9页
如何有效动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破解“乡村不动”困境,是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多关注动员机制“何以有效”,而忽视了对动员成效“何以持续”的研究。本文以R市“信用+志愿”治理创新为例,从规则嵌入、选择性激励与情感... 如何有效动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破解“乡村不动”困境,是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多关注动员机制“何以有效”,而忽视了对动员成效“何以持续”的研究。本文以R市“信用+志愿”治理创新为例,从规则嵌入、选择性激励与情感认同三个维度,探讨动员机制的实践逻辑。规则嵌入确保了农民参与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选择性激励提供了直接的行为驱动力,情感认同则增强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情感联结与责任感。三者通过“导之以规“”予之以利“”动之以情”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一个兼具制度规范、利益驱动与情感凝聚的动员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意识,也为乡村治理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为破解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参与不足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嵌入 选择性激励 情感认同 动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治破题:2015社会领域三大共鸣
12
作者 赵孟营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12期12-15,共4页
2015年就中国社会治理总体态势而言,是善治的破题之年: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共鸣,即合法是善治实现的根本要求、公平是善治的主要标志、中等收入陷阱是善治的最大威胁。合法是指依宪治国、共建法治社会、政策获合法性认同;公平指... 2015年就中国社会治理总体态势而言,是善治的破题之年: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共鸣,即合法是善治实现的根本要求、公平是善治的主要标志、中等收入陷阱是善治的最大威胁。合法是指依宪治国、共建法治社会、政策获合法性认同;公平指公平参与和公平获得;此外,关于如何避免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各界也有了一定的对策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善治 社会共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访朴道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以邗 被引量:2
13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 赵秋雁 简燕平 《征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共5页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社会信用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社会信用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并列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凸显了社会信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课题组子课题三负责人赵秋雁、成员简燕平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对全国第二家、北京第一家同时具有个人征信业务牌照和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的征信机构──朴道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以邗进行了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 朴道征信有限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本真性:北漂青年的社会交往与双重生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泽鹏 肖索未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133,共30页
通过对A青年空间的案例研究,本文力图呈现制度性个体化背景下中产阶层北漂青年所经历的双重生活。在高度竞争性的制度环境中,北漂青年一方面形成了适应功利型人生模式的奋斗自我,另一方面却对制度化的生活感到怀疑和失落,在制度依赖与... 通过对A青年空间的案例研究,本文力图呈现制度性个体化背景下中产阶层北漂青年所经历的双重生活。在高度竞争性的制度环境中,北漂青年一方面形成了适应功利型人生模式的奋斗自我,另一方面却对制度化的生活感到怀疑和失落,在制度依赖与自主需求之间挣扎。在青年空间中建构社会交往成为他们探寻“本真性自我”的方式。然而,青年空间中的社会交往以“反日常”为前提,本真性自我的建构往往成为一种悬置性体验,并且悖论式地遵循着制度化生活的逻辑。本文反思了现有文献对中国社会个体化的讨论中功利型取向的“奋斗个体”范式,丰富了对个体化进程中当代青年生活处境与主观世界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 本真性 北漂青年 社会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中社会心态的理论内涵、逻辑建构及变迁 被引量:14
15
作者 侯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由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各类需求满足与否的感受、社会情绪及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心境状态。社会需求是社会心态的动力基础,社会需求的满足与否通过情绪感染推动民...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由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各类需求满足与否的感受、社会情绪及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心境状态。社会需求是社会心态的动力基础,社会需求的满足与否通过情绪感染推动民众弥漫性社会情绪的产生,进而通过社会认同和沟通形成社会共识,而社会共识进一步积淀形成更稳定的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又共同影响民众的社会行为,体现了社会心态中社会需求、社会情绪、社会共识、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的逻辑建构。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变化的分析,发现社会现实的变化形塑了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迁,而社会心态成为社会治理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社会 社会心态 理论内涵 逻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整合与农村光棍的求偶策略——对山西离村和江西莲村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董磊明 谢梅婕 李欣灿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4-61,共8页
光棍现象本质上是村庄婚姻制度的产物,而婚姻制度则根植于村庄社会结构之中。村民间的相互依存构成了村庄公共性,并因之生发出相应的社会整合机制。宗族强势的莲村能够通过社会支持和社会控制将光棍整合进村庄社会中,而内聚力弱的离村... 光棍现象本质上是村庄婚姻制度的产物,而婚姻制度则根植于村庄社会结构之中。村民间的相互依存构成了村庄公共性,并因之生发出相应的社会整合机制。宗族强势的莲村能够通过社会支持和社会控制将光棍整合进村庄社会中,而内聚力弱的离村则难以对光棍进行有效整合,导致光棍在求偶过程中可能采取恶劣的越轨甚至非法策略。光棍可能采取的求偶策略是经济条件、村庄社会结构与国家法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忽略这其中的任何一维,都难以相对完整地理解一个村庄光棍的生存状况和求偶策略。引入村庄社会结构作为新的考察变量,将增进我们对农村光棍生存状况及求偶策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光棍求偶策略 社会整合 社会控制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质量:归因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侯静 宋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80,共12页
目的:探讨归因在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关系归因量表以及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270对大学生情侣进行了施测。结果:①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最多,占总体的50.7%;其次为专注型,占总体... 目的:探讨归因在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关系归因量表以及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270对大学生情侣进行了施测。结果:①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最多,占总体的50.7%;其次为专注型,占总体的25.7%;冷漠型和恐惧型各占12.0%和11.5%。②大学生情侣依恋类型的组合比例最高为安全型*安全型,占总体的1/3;其次是安全型*专注型,占23.0%,其余8种类型的比例均不超过10%。③在大学生情侣的10种成人依恋类型的组合中,安全型*安全型、安全型*专注型、专注型*专注型情侣的亲密关系质量显著高于冷漠型*专注型、冷漠型*恐惧型、专注型*恐惧型以及恐惧型*恐惧型的亲密关系质量。④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与关系归因有显著的正相关,且与亲密关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归因与亲密关系质量也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归因在大学生情侣的依恋焦虑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依恋回避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关系归因在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质量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情侣 成人依恋 亲密关系质量 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推进长寿时代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被引量:4
18
作者 苗芃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99,共6页
建设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实现健康晚年生活、激发释放长寿红利的题中应有之义。为落实决策部署、解决现实需求、提升治理水平,健全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重要且紧迫。尽管我国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 建设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实现健康晚年生活、激发释放长寿红利的题中应有之义。为落实决策部署、解决现实需求、提升治理水平,健全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重要且紧迫。尽管我国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建设定位不清、学理支撑不强、专业人才不足、体制机制不顺等困难和问题。应积极推动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和权责分工,健全多维多层运行机制,激发老年人内生动力,深化理论研究和成果运用,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发挥基层组织桥梁纽带功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寿时代 老年人 社会心理服务 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贵伦 郭悦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76-78,共3页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牢牢把握明晰内涵特征、找准功能定位、创新实现路径三个着力点,在大力...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牢牢把握明晰内涵特征、找准功能定位、创新实现路径三个着力点,在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上下功夫,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求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秘术与乡村社会底线秩序的构建——以湖南省李村为例
20
作者 刘明 董磊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108,共8页
传统时期,在秩序匮乏的湖南乡村社会,以点穴、药功为代表的秘术发育成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共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使乡村社会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恐怖平衡",构建... 传统时期,在秩序匮乏的湖南乡村社会,以点穴、药功为代表的秘术发育成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共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使乡村社会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恐怖平衡",构建了乡村社会的底线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乡村秩序建设的主导力量,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逐渐建立,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公力救济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失去社会基础而逐渐消失。这一过程也导致乡村社会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对待秘术迥然不同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术 私力救济 公力救济 底线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