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
郭海军
张旭东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75
|
|
|
2
|
新市民文学的文化姿态和写作立场——以卢卫平等人的诗歌为例 |
郭海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
3
|
新文学中的“自由”与“解放” |
刘冬梅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4
|
标记的控制优化与转折复句的演变 |
刘利
郭燕妮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
5
|
汉语方言中低频的小称变调 |
余颂辉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
6
|
西方哲学中意向性话题的嬗变脉络和发展动向 |
李晓进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
7
|
《离婚》:“精英”与“庸众”的直接对话 |
刘冬梅
宋剑华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
8
|
运动中的新女性——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价值观的转变 |
张娟
|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
9
|
论赵氏家族的政治危殆与《花间集》编纂的政治动机 |
李博昊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
10
|
系统科学对教育与教育科研的影响及启示 |
谢海波
林书兵
|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
11
|
对“汉语新诗”概念的几点思考——由两部诗选集谈起 |
傅天虹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
12
|
在中西诗美的相融互渗中萃取诗的灵性——浅论洛夫诗歌对汉语新诗的独特贡献 |
郭海军
徐虹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13
|
意向性分析:从胡塞尔到塞尔 |
李晓进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
14
|
近代中国举办的三届远东运动会 |
张娟
|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
15
|
论白先勇小说空间叙事的汉语维度 |
傅天虹
胡西宛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
16
|
迟子建短篇小说的神奇视角 |
胡西宛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17
|
徐訏40年代“现代志怪”小说的叙事分析 |
王晓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
18
|
以反讽的形式消解人生的“崇高”和“庄严” |
郭海军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
19
|
朱熹《诗集传》所注二反、二音考 |
雷励
余颂辉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20
|
京派作家乡土文本的审美内核 |
胡西宛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