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被引量:75
1
作者 郭海军 张旭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同时,...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同时,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理念、学科化、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等几个层面加强建设,是实现"大学语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市民文学的文化姿态和写作立场——以卢卫平等人的诗歌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海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8-152,共5页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新市民文学缘自新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这一阶层感受和认知现实人生的心理内容与情感方式。新市民文学的创作者大多关注城市底层生活,以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人生启蒙者的文化姿态来写作。同时,创作者基于"故乡尺度&qu...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新市民文学缘自新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这一阶层感受和认知现实人生的心理内容与情感方式。新市民文学的创作者大多关注城市底层生活,以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人生启蒙者的文化姿态来写作。同时,创作者基于"故乡尺度"抑或是传统乡土伦理的写作立场,使得他们的作品感受冷静、思考理性、表达智性。在一定程度上,卢卫平的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应该就是新市民文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市民文学 文化姿态 写作立场 故乡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中的“自由”与“解放”
3
作者 刘冬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5-217,共3页
"自由"与"解放",既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两大支点,也是新文学创作所集中表现的重要领域,从人"各为一身,各有自立自主自由之人权"[1],到"博爱平等自由,人类之公性也"[2],再到"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 "自由"与"解放",既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两大支点,也是新文学创作所集中表现的重要领域,从人"各为一身,各有自立自主自由之人权"[1],到"博爱平等自由,人类之公性也"[2],再到"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3],关于自由与解放的思想言说,几乎是汗牛充栋屡见不鲜。然而,"自由"与"解放"这两个启蒙口号,其在新文学创作中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如果我们不能从汉语词汇学去对其进行准确释义,那么也就很难把握住中国新文学的精神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启蒙运动 汉语词汇学 文学创作 公性 精神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记的控制优化与转折复句的演变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利 郭燕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61,共8页
关联标记在转折复句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联标记在一定机制作用下能对复句关系进行控制,从而引起转折复句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形成新的矛盾。为达到新的平衡,转折复句系统内部又通过标记优化来进行自我调节,最终演变成为适应交... 关联标记在转折复句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联标记在一定机制作用下能对复句关系进行控制,从而引起转折复句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形成新的矛盾。为达到新的平衡,转折复句系统内部又通过标记优化来进行自我调节,最终演变成为适应交际需要的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系统。这种现代格局的形成是转折复句系统内部一系列自我调节活动的结果。为了适应人类新的交际需要,转折复句系统内部还将继续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促进转折复句系统的进一步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标记 控制 优化 转折复句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方言中低频的小称变调 被引量:8
5
作者 余颂辉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8-287,共10页
文章考察了将乐城关和樟坪畲话的低变调,认为这种调值为[21]的声调和黎川等地方言中高频的小称变调具有一样的性质。同时指出这些方言存在的小称变调形式具有语言地理类型学的意义,也为探讨赣方言中今读声母为塞音和塞擦音时却又不送气... 文章考察了将乐城关和樟坪畲话的低变调,认为这种调值为[21]的声调和黎川等地方言中高频的小称变调具有一样的性质。同时指出这些方言存在的小称变调形式具有语言地理类型学的意义,也为探讨赣方言中今读声母为塞音和塞擦音时却又不送气的阳调字的成因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畲话 赣方言 低调 小称 阳调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中意向性话题的嬗变脉络和发展动向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晓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自德国哲学家布伦坦诺将"意向性"话题引入现代哲学以来,无论在现象学传统内,还是在分析哲学阵营中,意向性一直广受关注。但是,在意向性概念的理解方面,现代西方哲学界并未获得一致性意见。纵观全部哲学运动有关意向性的讨论,... 自德国哲学家布伦坦诺将"意向性"话题引入现代哲学以来,无论在现象学传统内,还是在分析哲学阵营中,意向性一直广受关注。但是,在意向性概念的理解方面,现代西方哲学界并未获得一致性意见。纵观全部哲学运动有关意向性的讨论,至少可以总结出六种意向性概念:意识意向性、此在意向性、身体意向性、心灵意向性、语言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诸多不同种类的意向性概念,在各种不同的哲学传统或体系内被使用,它们有时彼此矛盾,有时又互相补充。鉴于此,梳理意向性话题在不同哲学传统内的嬗变脉络,澄清意向性概念在不同哲学传统或体系内的精确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在它们之间展开比较与对话,以探索一种新的意向性概念的可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意识 此在 身体 心灵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婚》:“精英”与“庸众”的直接对话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冬梅 宋剑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6-102,共7页
《离婚》是小说集《彷徨》的收束之作,在鲁迅作品中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学术界对于这篇小说的解读历来观点对立、莫衷一是,对于"离婚"篇名的隐喻指称也未加真正重视与合理破解。本文认为,以"离婚"作题的这篇小说... 《离婚》是小说集《彷徨》的收束之作,在鲁迅作品中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学术界对于这篇小说的解读历来观点对立、莫衷一是,对于"离婚"篇名的隐喻指称也未加真正重视与合理破解。本文认为,以"离婚"作题的这篇小说,其内涵深意恰恰要跳出实指的家庭伦理之外,从"精英"与"庸众"的对立对话和乡村文化生态传承危机的角度,去破解"离婚"的符号密码。小说以农村妇女爱姑的离婚调解为契机,实质展现的是民国"精英"群体由内而外、由旧到新的道德溃败和文化沦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婚》是鲁迅脱离"精英"群体回归"大众"怀抱的告别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精英” “庸众” 对话 士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中的新女性——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价值观的转变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娟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8-101,140,共5页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始终与女性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且受社会语境的影响。清末民初,女子体育价值观始终围绕强国保种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反缠足与推动女子学校体育课程。其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女性意识逐渐崛起,女子体育的价值观从"...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始终与女性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且受社会语境的影响。清末民初,女子体育价值观始终围绕强国保种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反缠足与推动女子学校体育课程。其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女性意识逐渐崛起,女子体育的价值观从"保种"逐渐过渡到追求女性自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 体育运动 保种 健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赵氏家族的政治危殆与《花间集》编纂的政治动机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博昊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0-167,共8页
《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文人曲子词集,其编纂虽是为在酒宴樽前聊佐清欢,但后蜀严酷的军政态势、编者赵崇祚困窘的家族处境,才是促成此书问世的深层动因。赵氏家族编纂《花间集》乃是为向蜀主孟昶传达醉心乐舞、忠心为臣之意。赵家几经... 《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文人曲子词集,其编纂虽是为在酒宴樽前聊佐清欢,但后蜀严酷的军政态势、编者赵崇祚困窘的家族处境,才是促成此书问世的深层动因。赵氏家族编纂《花间集》乃是为向蜀主孟昶传达醉心乐舞、忠心为臣之意。赵家几经动荡后平顺的政治结局则表明此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消除家族政治危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家族 赵崇祚 《花间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科学对教育与教育科研的影响及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海波 林书兵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76,共4页
本文首先对系统科学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作了简要分析,从系统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关系入手,探讨系统科学对教育科学的启示,并结合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对系统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系作了简单描述,进而对系统科学应用于教育科学的问题作... 本文首先对系统科学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作了简要分析,从系统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关系入手,探讨系统科学对教育科学的启示,并结合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对系统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系作了简单描述,进而对系统科学应用于教育科学的问题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线性 系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汉语新诗”概念的几点思考——由两部诗选集谈起 被引量:8
11
作者 傅天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4,61,共5页
"汉语新诗"是针对当前中国90年来新诗研究所存在的,由文化心理、政治历史因素、人为因素等形成的新诗学科研究的命名上的尴尬和错位而提出的新命名。"汉语新诗"的命名意义及可行性、来路与现状、使命的探讨,有助于... "汉语新诗"是针对当前中国90年来新诗研究所存在的,由文化心理、政治历史因素、人为因素等形成的新诗学科研究的命名上的尴尬和错位而提出的新命名。"汉语新诗"的命名意义及可行性、来路与现状、使命的探讨,有助于促进新诗与诗学健全、科学、有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诗 区域整合 视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中西诗美的相融互渗中萃取诗的灵性——浅论洛夫诗歌对汉语新诗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海军 徐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4-147,共4页
洛夫在六十余年的汉语新诗创作中,以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和意象营造,探索着"诗是一种有意义的美"的传达路径。而中西诗学理念的相融互渗,也成就了洛夫独有的诗学观念与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因此,在诗情与诗思上,洛夫诗歌表现出... 洛夫在六十余年的汉语新诗创作中,以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和意象营造,探索着"诗是一种有意义的美"的传达路径。而中西诗学理念的相融互渗,也成就了洛夫独有的诗学观念与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因此,在诗情与诗思上,洛夫诗歌表现出了宏阔的宇宙意识与清醒的悲剧精神;在风格上,洛夫诗歌形成了"冷"和"静"的独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汉语新诗 诗学理念 意象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向性分析:从胡塞尔到塞尔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晓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7,共6页
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经常被认为在追随或重复胡塞尔的工作。塞尔本人固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如果对两人的意向性分析进行详细的对比考察,就会发现,塞尔的确在很多方面重复了胡塞尔的工作。不过,胡塞尔和塞尔的意向性分... 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经常被认为在追随或重复胡塞尔的工作。塞尔本人固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如果对两人的意向性分析进行详细的对比考察,就会发现,塞尔的确在很多方面重复了胡塞尔的工作。不过,胡塞尔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在结论上的惊人相似掩饰不了其哲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异:前者运用的是"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后者运用的是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将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用于讨论同一个哲学问题,却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这足以表明: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是一种非竞争性的甚至是互补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塞尔 意向性分析 现象学方法 逻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举办的三届远东运动会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娟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7-140,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远东运动会的创办与发展及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远东运动会是近代亚洲地区最早的综合性运动会,从1913年—1934年分别由中、日、菲三国举办了共10届,中国承办了第2、5、8届。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参与及承办的国...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远东运动会的创办与发展及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远东运动会是近代亚洲地区最早的综合性运动会,从1913年—1934年分别由中、日、菲三国举办了共10届,中国承办了第2、5、8届。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参与及承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不仅激发了国人对体育的关注,也促进了当时我国全国性体育组织的成立、运动员选拔机制的形成以及竞赛体制的形成,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竞技体育 远东运动会 近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先勇小说空间叙事的汉语维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傅天虹 胡西宛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177,共6页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堪称汉语新文学的典范。空间叙事则是他小说中成功运用的抒写模式。他的空间抒写是多层面的,他以“汉语”为基点,从现实空间到历史文化空间再到心理空间,在不同叙事层面上展示着汉语书写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们共同体现着...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堪称汉语新文学的典范。空间叙事则是他小说中成功运用的抒写模式。他的空间抒写是多层面的,他以“汉语”为基点,从现实空间到历史文化空间再到心理空间,在不同叙事层面上展示着汉语书写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们共同体现着白先勇汉语书写的艺术能量。“汉语”提供给他的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成长的有机体,是一个向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类开放的基座。白先勇杰出的汉语书写,对民族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及汉语新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小说 空间叙事 汉语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子建短篇小说的神奇视角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西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115,共7页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中有两类特别视角,本文称之为"神奇视角"。神奇视角具有特别的叙事功能,一方面为小说叙事新辟了一个新的审美表现空间——"灵异时空",另一方面打开了一处处为常人漠视的特殊人群的心灵世界。神奇...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中有两类特别视角,本文称之为"神奇视角"。神奇视角具有特别的叙事功能,一方面为小说叙事新辟了一个新的审美表现空间——"灵异时空",另一方面打开了一处处为常人漠视的特殊人群的心灵世界。神奇视角是迟子建在短篇小说叙事艺术上进行的系统的和成功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 视奇视角 灵异时空 叙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訏40年代“现代志怪”小说的叙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晓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7-82,共6页
徐訏(1908-1980)创作于四十年代的"现代志怪故事"在目前的学术界一般在"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的批评框架中被读解。本文采取新的解释视角,从历史阐释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叙事分析。通过分解他的作品的两... 徐訏(1908-1980)创作于四十年代的"现代志怪故事"在目前的学术界一般在"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的批评框架中被读解。本文采取新的解释视角,从历史阐释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叙事分析。通过分解他的作品的两大母题:流产的浪漫史和虚幻的世界主义;充满阴影和张力的"普遍人性",本文提出他的"现代志怪故事"是一种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寓言性质的"现代文人小说",一种"观念寓言",意在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时刻,在似乎绝望的社会历史状态下的文化幻想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志怪故事 世界主义 普遍人性 现代文人小说观念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反讽的形式消解人生的“崇高”和“庄严”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海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85-86,共2页
《疯狂的石头》放弃了中国电影惯常运用的“造神”模式,有意背离电影艺术为人生提供完美想象图景的传统,借助黑色幽默的喜剧形态,以反讽的形式消解人生的“崇高”和“庄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时代的焦虑与人生无处不在的挫败感... 《疯狂的石头》放弃了中国电影惯常运用的“造神”模式,有意背离电影艺术为人生提供完美想象图景的传统,借助黑色幽默的喜剧形态,以反讽的形式消解人生的“崇高”和“庄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时代的焦虑与人生无处不在的挫败感以及对现代社会神性的解构,还原了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不同阶层现实生存的真实本相。轻松幽默与沉重严肃,构成了《疯狂的石头》两个交错相融的风格层面,迎合了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诉求,借此也为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开拓出一条新的美学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狂的石头》 反讽 黑色幽默 消解 美学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诗集传》所注二反、二音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励 余颂辉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4-301,共8页
文章对朱熹《诗集传》所注二反、二音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其来源皆有根据,且体例严整,并非随意为之,朱熹既继承了陆德明的反切和"协韵"组合模式,又给以己意所定之反切注上"叶"的标志。文章同时归纳出了朱熹二反、... 文章对朱熹《诗集传》所注二反、二音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其来源皆有根据,且体例严整,并非随意为之,朱熹既继承了陆德明的反切和"协韵"组合模式,又给以己意所定之反切注上"叶"的标志。文章同时归纳出了朱熹二反、二音的两种类型:一为并列古、今(或今、古)音;二为四声互用。从二反、二音与叶二反、二音的对比来看,二反、二音并非漏注了叶字,而是朱熹有意为之,二反、二音与叶二反、二音统一于朱熹的注音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集传》 二反 二音 反切 注音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派作家乡土文本的审美内核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西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6-101,163,共6页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和汪曾祺等人的乡土文本,包含了以下审美层面:人对世界和生命的原初体验、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明的根源性的文化记忆、对"经典中国"的审美想象以及人性理想、生命理想和存在思考,寄托了他们对中华文明...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和汪曾祺等人的乡土文本,包含了以下审美层面:人对世界和生命的原初体验、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明的根源性的文化记忆、对"经典中国"的审美想象以及人性理想、生命理想和存在思考,寄托了他们对中华文明主体性价值和自我生命存在的审美观照,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创造。他们的乡土写作既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精神,也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是中国现代作家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寻根之旅。他们在乡土文学的多元价值中不是主流,却具有"关键少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分子 乡土 文化记忆 “经典中国” 生命理想 “关键少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