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新污染物治理研究
1
作者 王小刚 王斌 +3 位作者 衡利苹 刘宇 刘懿颉 余刚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对化学品有高度依赖性,尤其是很多新兴产业广泛使用化学品,由此带来了新污染物问题。这些新污染物来源广泛,环境风险...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对化学品有高度依赖性,尤其是很多新兴产业广泛使用化学品,由此带来了新污染物问题。这些新污染物来源广泛,环境风险隐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污染物的治理现状和面临挑战,提出了新污染物治理的框架,分别从优先事项和支撑保障两方面提出了治理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新污染物治理存在多方面挑战,包括高度依赖化学品、新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废弃物处置问题突出、国际贸易壁垒和高风险化学品替代困难等。新污染物治理的优先事项包括,加强调查监测、推进风险评估、突破替代技术瓶颈和深化末端治理水平等;同时还应在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制定标准规范等制度文件、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部署支撑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新质生产力 全生命周期管控 绿色替代技术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综述
2
作者 陈宇龙 杨青 +1 位作者 刘耕源 杨志峰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54-165,共12页
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的“水库”价值对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由于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受益主体复杂、生态效益与核算边界多元,其价值核算方法仍存在诸多挑战,使得建立在其准确计量基础上的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保护与修复... 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的“水库”价值对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由于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受益主体复杂、生态效益与核算边界多元,其价值核算方法仍存在诸多挑战,使得建立在其准确计量基础上的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保护与修复难以有效开展,阻碍了国家公园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程。基于此,首先厘清现有研究中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元受益主体、多尺度生态效益、多边界评估框架,综述现有研究中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并总结其优势与挑战,进一步结合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指出其对核算研究的启示。可为后续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水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等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热带雨林 水生态系统服务 受益主体 生态效益 价值核算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沉积物重金属来源与风险评估
3
作者 李学东 王艾花 +6 位作者 张鹤 李东升 黄纤玉 陈静 欧阳威 ANARMAA Sharkhuu SOYOL-ERDENE Tseren-Ochir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7,共9页
重金属因其高毒性、难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显著威胁。随着蒙古国工业快速发展,鄂尔浑河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该研究系统采集了该区域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7种重金属(Co、Sb、Sr、V、Ti、Fe和Ni)垂向... 重金属因其高毒性、难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显著威胁。随着蒙古国工业快速发展,鄂尔浑河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该研究系统采集了该区域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7种重金属(Co、Sb、Sr、V、Ti、Fe和Ni)垂向分布。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揭示重金属来源,运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地累积指数(I_(geo))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Co、V、Ti、Fe和Ni的垂向累积特征相似,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而Sb则显著受到人为活动影响;Sb和Sr的来源特殊,其含量应重点监测;V、Sr、Ni和Co的PLI为1.21,处于中度污染水平;V、Sr、Ni和Co的PERI小于40,表明生态危害较低;V、Co和Ni的I_(geo)均处于轻度污染或轻度污染以上水平。因此,对V、Sr、Ni和Co的持续监测及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仍至关重要。研究明确了该流域重金属的来源和生态风险,可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水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切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浑河 沉积物 重金属 来源解析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锑对农作物影响研究趋势 被引量:8
4
作者 刘连华 欧阳威 +2 位作者 何孟常 林春野 崔馨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798-4806,共9页
为了明确锑对农作物影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了1991~2021年该领域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年发文量、发文国家/地区、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突显关键词、文献共被引网络和关键... 为了明确锑对农作物影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了1991~2021年该领域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年发文量、发文国家/地区、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突显关键词、文献共被引网络和关键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总结了未来研究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991~2021年,本研究领域发文量整体呈快速增长模式,中国、美国、巴西、印度、意大利、西班牙等发文量较多,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主要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全球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中国研究机构,占总发文量的10.5%.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突显词分析,锑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从主要考虑农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发展到考虑土壤、作物、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中锑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的响应机理以及锑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价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文献计量分析 CiteSpace可视化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含量对磷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铭 王雨春 +1 位作者 欧阳威 王依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8-516,共9页
磷是我国河流主要污染物质之一,泥沙含量对磷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针对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机制理解尚不完全.黄河作为典型的高含沙量和高磷负荷河流,对于磷在河流介质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2019年10月份选取黄河沿程1... 磷是我国河流主要污染物质之一,泥沙含量对磷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针对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机制理解尚不完全.黄河作为典型的高含沙量和高磷负荷河流,对于磷在河流介质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2019年10月份选取黄河沿程18个水样采集点位和2个沉积柱采集点位,对水样含沙量、总磷含量(TP)和沉积物样磷形态含量(Ca-P、Fe/Al-P、OP)进行测量,结合2000-2019年黄河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含沙量、泥沙粒径数据进行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尽管中游河段输沙量近2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下游输沙量仍保持稳定,下游前段水体含沙量呈上升趋势.将水体含沙量与TP含量进行协同分析,下游河段水体含沙量同TP含量呈相反变化规律.对泥沙粒径进行分析,冲刷作用导致较大粒径沉积物再悬浮,这一过程对磷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对沉积物磷形态进行分析,IP为黄河流域沉积物磷主要赋存形态,Ca-P是IP的主要赋存形态.研究认为,当流速慢时,水体泥沙含量低,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弱,Fe/Al-P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当流速快时,水体泥沙含量高,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强,下游地区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成为磷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水体含沙量 水沙关系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山区汶川县滑坡泥石流降雨致灾阈值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鹏 胡磊 +3 位作者 胡玉乾 张强 李虎 湛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7-195,共9页
基于2001−2020年GPM L3降水数据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所获取的2018年汶川县汛期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目录,从强度、相对性、绝对性和持续性方面遴选11个极端降水指标,揭示汶川县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通过构建累积降雨量-降雨时间关系阈值(E... 基于2001−2020年GPM L3降水数据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所获取的2018年汶川县汛期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目录,从强度、相对性、绝对性和持续性方面遴选11个极端降水指标,揭示汶川县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通过构建累积降雨量-降雨时间关系阈值(E-D)模型、优化雨场分割法、量化汶川县降雨型滑坡泥石流样本降雨阈值,分级预测2001−2020年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危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指标在汶川县大部分乡镇点位的趋势变化不显著,大多数指标呈现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极端降水的相对性指标、强度性指标以及部分持续性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汶川县东部和南部地区,其发生由极端降水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的可能较大.2)汶川县降雨型滑坡E-D阈值曲线为E=41.69·D^(0.84)(3≤D≤6),降雨型泥石流E-D阈值曲线为E=81.28·D^(0.36)(3≤D≤23).3)汶川县“易发生”的降雨型滑坡隐患点占比46.2%,集中位于水磨镇北部、漩口镇东部、草坡乡东南部、绵虒镇中南部、耿达镇东南部、映秀镇东部以及卧龙镇东北部,“易发生”的降雨型泥石流隐患点占比13.84%,集中位于草坡乡东南部和银杏乡西部,该些区域未来需重点关注其降雨预警.“易发生”“较易发生”的滑坡泥石流隐患点的分布与极端降水的强度性、相对性和部分持续性指标的高值分布具有高度的吻合性.本研究可为汶川县极端降雨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的防灾减灾提供精细化预报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降雨致灾阈值 滑坡泥石流 汶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分析新框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青 刘耕源 杨志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1-884,共14页
尽管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生物多样性评估的研究,但同时考虑生物多样性多维评估、多驱动因素对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评估及生物多样性变化中长期动态模拟预测等研究仍相对缺乏,这会引起对生物多样性不同维度变化水平的片面理解,导致生物多... 尽管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生物多样性评估的研究,但同时考虑生物多样性多维评估、多驱动因素对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评估及生物多样性变化中长期动态模拟预测等研究仍相对缺乏,这会引起对生物多样性不同维度变化水平的片面理解,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管理决策失误。基于此,综述现有生物多样性评估维度、驱动因素及历史评估的研究进展,并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生物多样性多维评估方法与人地耦合系统下生物多样性模拟模型构建思路,基于此提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分析新框架。该框架包括:①生物多样性“潜力-贡献-重要性”多维评估理论与方法构建;②人地耦合系统下生物多样性模拟模型构建;③人地耦合系统下生物多样性预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效果仿真与管理。该框架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管理及可持续开展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工程效果仿真 驱动机制 工程管理与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监测东北黑土区切沟形态的最优参数配置 被引量:1
8
作者 唐杰 谢云 +1 位作者 刘川 张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8,共10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切沟侵蚀不断蚕食耕地资源,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为沟蚀监测提供有效手段,但获取数据分辨率越高耗时越长,如何配置无人机参数,使其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提高航摄效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选择东... [目的]东北黑土区切沟侵蚀不断蚕食耕地资源,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为沟蚀监测提供有效手段,但获取数据分辨率越高耗时越长,如何配置无人机参数,使其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提高航摄效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选择东北漫川漫岗区的鹤北流域为研究区,以实地断面测量数据为验证值,通过评估不同分辨率、不同飞行航向及不同无人机数据提取的切沟参数精度,探究不同无人机参数配置的适用条件。[结果](1)与实测值相比,分辨率1 cm数据提取的切沟参数精度最高,所有参数的平均百分误差<5.0%,适用于典型切沟发展过程监测;分辨率3,5 cm数据提取的切沟宽度平均误差百分比<10.0%,提取的切沟深度平均误差随切沟深度变小而增大,切沟深度>1 m时,平均百分误差<10.0%,适用于区域范围快速抽样调查;8,10 cm分辨率提取的切沟深度和截面积平均百分误差>40.0%,适用于切沟分布位置和平面参数提取;(2)固定翼无人机垂直地面获取的正摄数据虽在提取切沟二维形态特征指标方面效果略好,但在三维形态特征指标方面不如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获取的数据;(3)单航向倾斜摄影测量数据提取的切沟平均深度和截面积平均百分误差是交叉双航向数据平均百分误差的1.7,1.9倍。交叉航向获取的无人机数据提取切沟参数精度更高,且细节更丰富。[结论]倾斜摄影测量和交叉双航向航测能显著提高获取的切沟三维参数精度,1~3,3~5 cm分辨率可分别用于典型切沟监测和大范围切沟侵蚀快速调查。单航向正摄摄影测量获取的5 cm以上分辨率数据适用于提取切沟位置和平面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 无人机 飞行参数 分辨率 测量误差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冯安兰 张强 +2 位作者 宋金帛 王港 吴文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4,共15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灾害风险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因此本文对黄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过去及未...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灾害风险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因此本文对黄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过去及未来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1)1975−2014年,空间分布上各极端降水指数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时间变化上,除年降水量、中雨时间、5日最大降水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外,其余各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极端降水事件较少.2)2015−2100年,各极端降水指数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多年均值在空间分布格局上与历史时期相似,排放升高,辐射力变大,极端降水指数呈现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在SSP1-2.6情景和SSP2-4.5情景下,黄河流域呈现显著增加的区域集中于西南部,而在SSP3-7.0和SSP5-8.5情景下,除西南地区外,东部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呈显著增加,除年降水量外,其余各极端降水指数随着排放升高呈现显著减小趋势的区域逐渐集中于甘肃、青海两省.3)黄河流域四季的年均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季节均具有湿润化的发展趋势.除宁夏外,其他地区的日最大降水量和5日最大降水量2种指数在四季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各地区这2种指数的最大值集中在7月份,预估未来时期黄河流域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本研究可为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的防范提供有效依据,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CMIP6 时空变化特征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烷基酸在大型溞体内的竞争富集作用及机制
10
作者 肖璐 张尚伟 +5 位作者 程浩 于丹凤 姜晓满 胡蝶旋 文武 夏星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9-498,共10页
全氟烷基酸(PFAAs)是一类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具有潜在的生物累积性和多种生物毒性.为探究长链PFAAs与其短链替代品在浮游动物大型溞体内的竞争富集作用,通过比较典型长链PFAAs存在和不存在两个暴露条件下短链PFAAs在大型... 全氟烷基酸(PFAAs)是一类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具有潜在的生物累积性和多种生物毒性.为探究长链PFAAs与其短链替代品在浮游动物大型溞体内的竞争富集作用,通过比较典型长链PFAAs存在和不存在两个暴露条件下短链PFAAs在大型溞体内的生物富集,考察PFAAs在大型溞体内的吸收速率常数(ku)、排出速率常数(ke)和稳态生物浓缩系数(BCFss)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典型长链PFAAs与其短链替代品的竞争富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FAAs在大型溞体内的ku和BCFss值分别与全氟碳原子数、膜−水分配系数和蛋白质结合系数显著正相关,且长链PFAAs对短链PFAAs的生物富集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导致短链PFAAs的BCFss值降低56%~80%.长链与短链PFAAs在蛋白质结合点位的竞争作用可能是短链PFAAs生物富集受到抑制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PFAS) 生物富集 竞争作用 大型溞 脂肪酸结合蛋白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典型单季稻田间水文及氮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耿芳 刘连华 +1 位作者 欧阳威 朱建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为探究稻田水文和氮素流失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我国三大水稻主产区之一的长江流域稻作区典型单季稻田为对象,开展田间尺度多因子水分与氮素流失原位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田面水位高度主要受降雨和灌溉的影响,田间水肥管理是不同深... 为探究稻田水文和氮素流失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我国三大水稻主产区之一的长江流域稻作区典型单季稻田为对象,开展田间尺度多因子水分与氮素流失原位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田面水位高度主要受降雨和灌溉的影响,田间水肥管理是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田面水和土壤水中氮素浓度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表径流流失是平水年稻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整个生育期内流失量为8.70 kg·hm^(-2);渗漏流失是枯水年稻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整个生育期内流失量为4.86 kg·hm^(-2)。返青期是氮素渗漏流失的关键生育期,平水年和枯水年该时期渗漏流失量分别为1.73 kg·hm^(-2)和2.14 kg·hm^(-2);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是氮素地表径流流失的关键生育期,平水年和枯水年这两个时期地表径流流失量分别为7.10 kg·hm^(-2)和1.26 kg·hm^(-2)。稻田水文与氮素流失之间密切相关,田面水位动态变化可以影响稻田渗漏水量和地表径流水量,进而影响稻田氮素流失量。研究表明,应该避免水稻生育前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特别是施肥后一周内田面水的外排;合理提高稻田排水水位,增加稻田水容量,从而减少氮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面源污染 氮素流失 水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级行政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分析及需求展望 被引量:11
12
作者 阚西平 隋倩 +3 位作者 俞霞 王斌 孙淑英 余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45-1856,共12页
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自《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各地方省级行政区相继发布《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自《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各地方省级行政区相继发布《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该文从时间历程、重点行业、重点新污染物种类和责任主体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特点,总结了各省级行政区在标准建立、调查监测、源头减量化和协同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向.截至2023年5月,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工作方案》,涉及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19大类行业.各地区新污染物治理重点行业与其行业产业规模密切相关,以聚焦重点工业园区为重要共性特征.共有13个省级行政区的《工作方案》提出重点关注新污染物,分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和微塑料等.通过计算不同职能部门在省级行政区《工作方案》中的职责分量,揭示了生态环境厅(局)、农业农村厅(局、委员会)、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及工业和信息化厅(局、委员会)等多部门跨领域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然而,目前新污染物分析监测方法、环境质量和排放标准等仍较为缺乏,区域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污染源减量化尚在部分行业领域启动,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与其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协同仍有待加强.未来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可从落实属地责任和职能部门分工、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夯实新污染物环境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能力以及研发新污染物绿色替代和防控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工作方案 行业产业 职能部门 治理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主要国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减排措施及未来展望
13
作者 欧阳威 石常卿 +3 位作者 逯颖 郝新 王磊 王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5年第7期1687-1696,共10页
近30 a来,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中国等主要农业国的减排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统计与文献资料,分析了全球主要农业国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结果表明:我国农田甲烷(CH_(4))排放量约2065.68万t,其中水... 近30 a来,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中国等主要农业国的减排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统计与文献资料,分析了全球主要农业国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结果表明:我国农田甲烷(CH_(4))排放量约2065.68万t,其中水稻种植贡献41.9%;氧化亚氮(N_(2)O)排放量为120.62万t,施肥贡献为43.6%。受温度、水量、土壤结构及作物品种影响,CH_(4)排放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排放量约占全国的38.4%;N_(2)O排放量则在中部地区相对较高,约占全国的32.6%。全球范围内,印度农业的CH_(4)排放量最高(2588.63万t),中国和巴西的二氧化碳(CO_(2))排放较为显著。实施减氮管理、使用硝化抑制剂、施用生物炭、节水灌溉和轮作等措施可不同程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作物品种优化、生产要素全过程评价等精准管理策略,并建议加强农田环境因素研究,探索微生物机制和新技术在农田碳减排中的应用,为实现农田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氮循环 面源污染 农田管理 微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InSAR形变和LightGBM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14
作者 朱颖 张强 +7 位作者 文海家 冀琴 朱星 张廷斌 孙德亮 唐云辉 赵建军 李长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4期551-562,共12页
采用时序InSAR(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技术获取云阳县视向形变速率,将其分解为垂直向和斜坡向形变速率作为InSAR形变因子,结合静态孕灾因子构建LightGBM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采用SHAP(SHa... 采用时序InSAR(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技术获取云阳县视向形变速率,将其分解为垂直向和斜坡向形变速率作为InSAR形变因子,结合静态孕灾因子构建LightGBM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采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算法揭示滑坡主导因素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云阳县28.15%区域为中等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长江及支流沿岸,与历史滑坡分布吻合. SHAP算法分析显示,高程、土地利用与距河流距离是云阳县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相较于传统静态模型(AUC=0.819 5,AUC全称为area under curve),引入InSAR因子后模型的AUC提升至0.830 2,说明InSAR形变信息可有效提高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地表动态形变 LightGBM算法 SHAP 滑坡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