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S和GIS进行短期沟蚀研究初探——以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为例 被引量:61
1
作者 胡刚 伍永秋 +1 位作者 刘宝元 谢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6-19,41,共5页
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利用GPS野外数据采集,结合DEM的生成来研究切沟侵蚀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复杂的地形地貌对DEM的生成有着特殊的要求,以Arc/Info为工作平台对DEM的建立进行了概括,同时结合数次野外GPS采样实践以及DEM的生成要求,对GP... 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利用GPS野外数据采集,结合DEM的生成来研究切沟侵蚀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复杂的地形地貌对DEM的生成有着特殊的要求,以Arc/Info为工作平台对DEM的建立进行了概括,同时结合数次野外GPS采样实践以及DEM的生成要求,对GPS的野外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IS 短期沟蚀 东北地区 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岗黑土区坡耕地中雨季浅沟发育机制 被引量:21
2
作者 崔明 蔡强国 +1 位作者 张永光 范昊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9-65,共7页
典型黑土区雨季的浅沟侵蚀非常严重,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分析坡耕地中浅沟的发育机制以及浅沟造成的实际水土流失量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典型黑土区3年的野外调查,结合坡长小区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雨季浅沟的发育机理,结果表明:由... 典型黑土区雨季的浅沟侵蚀非常严重,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分析坡耕地中浅沟的发育机制以及浅沟造成的实际水土流失量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典型黑土区3年的野外调查,结合坡长小区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雨季浅沟的发育机理,结果表明:由微地形起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的一定范围内的水流汇集是漫岗黑土区发生浅沟侵蚀的主要原因,集水线处垄沟内的泥沙淤积使该处的水道连通是诱发浅沟侵蚀的直接原因;而只量算浅沟体积得到的侵蚀量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浅沟侵蚀实际的破坏力,其汇水坡面上的侵蚀量也相当客观,甚至大于沟道的侵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浅沟侵蚀 集水线 汇水面积 汇水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进行切沟侵蚀监测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游智敏 伍永秋 刘宝元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1-94,共4页
切沟侵蚀在土壤侵蚀中占据重要位置,切沟侵蚀监测研究是切沟侵蚀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进行切沟侵蚀监测研究主要利用摄影测量的方法,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利用GPS进行切沟侵蚀监测研究进行了探讨,对切沟在不同时间进行测量,获得... 切沟侵蚀在土壤侵蚀中占据重要位置,切沟侵蚀监测研究是切沟侵蚀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进行切沟侵蚀监测研究主要利用摄影测量的方法,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利用GPS进行切沟侵蚀监测研究进行了探讨,对切沟在不同时间进行测量,获得多个时相的DEM,通过对比不同时相的DEM来获取该时间段的切沟侵蚀变化。最后以位于黑龙江省漫川漫岗黑土区的丰产电流域的一条切沟为研究实例,建立了2002,2003年10月两个时段分辨率为0.4 m的DEM,对比这两个时段的数据表明,该切沟沟头后退达13.78 m,侵蚀面积增大了711m^2,切沟的土壤侵蚀量增加了2377 m^3,展示了GPS在切沟侵蚀研究中精度高、速度快等优越性,可为切沟侵蚀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切沟侵蚀监测 土壤侵蚀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秋红 伍永秋 +1 位作者 张宏 全占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7-631,共5页
在对怀来盆地退耕还草过程中的3个阶段———撂荒地、草地和灌丛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初步给出了其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中植物群落组分、群落外貌和结构、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群落生物量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草地阶段在生态系统恢... 在对怀来盆地退耕还草过程中的3个阶段———撂荒地、草地和灌丛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初步给出了其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中植物群落组分、群落外貌和结构、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群落生物量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草地阶段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阐述了灌丛在该区生态系统中对草本植物具有改善其生存环境却又使其处于竞争劣势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来盆地 弃耕地 自然恢复 植物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来盆地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 被引量:16
5
作者 郑秋红 张宏 +3 位作者 贾海坤 刘颖慧 伍永秋 全占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8,共5页
研究了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确定了代表弃耕地初期阶段、草地阶段和灌丛地阶段的3种样地,通过分层取样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全量养分对生态... 研究了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确定了代表弃耕地初期阶段、草地阶段和灌丛地阶段的3种样地,通过分层取样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全量养分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响应与其相应的速效养分明显不同。随着弃耕地的恢复,土壤有机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P循环和K循环由物质控制向生物控制转换,但速效P在恢复初期增加缓慢。速效N由于耕种期施肥的影响表现出先降低而后增加的特点。全量养分中,只有全N在弃耕地自然恢复中有增加的趋势。灌丛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土壤养分。植被的恢复与土壤肥力的提高密切相关,这种作用随着植被的恢复而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来盆地 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动态 植被与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