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水资源学的科学体系
1
作者 许新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8-462,共5页
论述了水资源学的科学体系,包括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当前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循环 水资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陕西段)河道自净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宋进喜 曹明明 +2 位作者 李怀恩 马俊杰 陈大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0-316,共7页
建立了河段自净最小需水量计算模型。为了使研究区段内的水质达标,该区段内的自净需水量应该是从区段内所有河段最小需水量中取其最大量。应用该方法分达标排污和现状排污对渭河(陕西段)河道自净需水量做了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渭河河道... 建立了河段自净最小需水量计算模型。为了使研究区段内的水质达标,该区段内的自净需水量应该是从区段内所有河段最小需水量中取其最大量。应用该方法分达标排污和现状排污对渭河(陕西段)河道自净需水量做了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渭河河道自净需水量随年径流流量变化不大,自净缺水严重,主要出现在非汛期,达标排污较于现状排污,自净需水量大幅度下降,自净缺水主要出现在1,2,12三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陕西段 河道自净需水量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紧缺类型及其对策分析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许新宜 王韶伟 +2 位作者 庞博 杨丽英 王红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6-90,共5页
从水的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紧缺原因,其中供给角度造成的紧缺有资源型紧缺、水质型紧缺和工程型紧缺,需求角度造成的紧缺有结构型紧缺、效率型紧缺和价格型紧缺.针对紧缺原因,提出了被动型、主动型和混合型3种水资源配置对策.
关键词 水资源 紧缺 供给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4
作者 谭文捷 李宗良 +1 位作者 丁爱中 王金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0-1317,共8页
多环芳烃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是其归宿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 多环芳烃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是其归宿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四环或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一般以共代谢方式开始。文章重点论述了多环芳烃的来源、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生物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以及生物修复方法。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与降解途径,基因工程技术在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方面的应用,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的机理及其在实际处理中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 土壤 地下水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寓姣 郝旭光 王红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2,共6页
为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结合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经不同温度(10℃和25℃)以石油为碳源驯化后的群落结构变化。从数量看,10℃条件下驯化土壤的细菌浓度(6.2×105CFU/mL)低... 为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结合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经不同温度(10℃和25℃)以石油为碳源驯化后的群落结构变化。从数量看,10℃条件下驯化土壤的细菌浓度(6.2×105CFU/mL)低于25℃条件下驯化土壤细菌浓度(4×108CFU/mL)3个数量级;从组成看,25℃驯化的土壤群落中分离得到8种细菌,优势菌为Rhizobium(根瘤菌)和Bacillus(芽孢杆菌);10℃驯化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1种细菌,优势菌为Arthrobacter(节细菌属)和Halomonas(嗜盐菌属),10℃条件下的群落组成更具有多样性。可见,不同驯化温度对油污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强的影响,低温条件下,微生物数量减少,但多样性反而可能增加;2种温度条件群落组成的相似性低。本研究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菌种资源,并对菌剂投加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微生物群落 石油降解菌 温度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水环境COD、NH_4-N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长嘉 雷宏军 +3 位作者 潘成忠 丁爱中 鄢正红 崔双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6-482,共7页
为剖析工业污染排放变化的驱动机制,选取工业废水排放中2种典型污染物COD、NH4-N,将其排放变化分解为规模、结构、技术3种效应,并进一步将技术效应分解为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2种效应,应用LMDI1方法求得各种效应值.结果表明:2001—2009年... 为剖析工业污染排放变化的驱动机制,选取工业废水排放中2种典型污染物COD、NH4-N,将其排放变化分解为规模、结构、技术3种效应,并进一步将技术效应分解为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2种效应,应用LMDI1方法求得各种效应值.结果表明:2001—2009年间,工业COD排放年均变化率为-2.99%,对应几种效应值分别为14.64%、-1.39%、-16.24%、-10.71%和-5.53%;NH4-N年平均变化率为-4.03%,几种效应值分别为16.18%、-2.88%、-17.33%、-9.48%和-7.85%.规模效应是造成COD、NH4-N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效应值的45%和44%.技术效应是COD、NH4-N排放量降低的关键因素,分别占总效应值的50%和48%.清洁生产效应占技术效应的比例分别为60%和55%,污染治理效应相对较小.结构效应对COD、NH4-N减少排放具有正贡献,但总体影响程度较小.在对主要工业行业排污特点分析基础上,从规模、结构和技术3方面提出了行业调整和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染 水环境 因素 LMD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南海子湖水华期间浮游植物对环境周期性变化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尹涛 丁爱中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0-653,共4页
在水华发生期间,采集南海子湖藻液,置于光反应器FMT150在不同条件下培养,结果表明:在12h周期性条件培养下,藻液的溶解氧、二氧化碳、叶绿素荧光呈12h周期性响应,同时,OD680出现24h的日周期;12h后,将周期性条件转变成恒定条件,叶绿素荧... 在水华发生期间,采集南海子湖藻液,置于光反应器FMT150在不同条件下培养,结果表明:在12h周期性条件培养下,藻液的溶解氧、二氧化碳、叶绿素荧光呈12h周期性响应,同时,OD680出现24h的日周期;12h后,将周期性条件转变成恒定条件,叶绿素荧光开始时表现为12h周期性,随后周期逐渐变长。由此认为,浮游植物群落存在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浮游植物 周期性 富营养化 南海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德阳浅层地下水高含铁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丁爱中 郝娜 +4 位作者 程莉蓉 张丹 谭文捷 张礼中 林学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8-873,共6页
四川德阳地下水含量丰富,是主要饮用水水源,但铁含量高。通过模拟试验考察了pH值、微生物、铵态氮、氧化还原条件和有机质等因素对土壤二价铁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酸性条件下土壤二价铁浸出浓度相对较高;(2)在土壤溶液中添加有... 四川德阳地下水含量丰富,是主要饮用水水源,但铁含量高。通过模拟试验考察了pH值、微生物、铵态氮、氧化还原条件和有机质等因素对土壤二价铁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酸性条件下土壤二价铁浸出浓度相对较高;(2)在土壤溶液中添加有机质的情况下,随着有机质浓度的增加,土壤溶液中二价铁浓度也增高;(3)在没有微生物参与的条件下,土壤溶液二价铁浓度较低;(4)还原环境土壤溶液二价铁浓度受铵态氮的浓度影响较小;(5)还原条件下,土壤二价铁易被溶出且相比氧化环境下溶出浓度高。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分析得出:德阳浅层地下水的弱酸性、土壤丰富的有机质含量以及还原环境为影响其地下水铁含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铁浓度 浸出试验 氧化条件 还原条件 PH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变化效应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长嘉 潘成忠 +1 位作者 雷宏军 田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9-575,共7页
工业废水排放使我国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剖析工业废水排放变化驱动机制,应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其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3种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整体上呈先降后升的二次抛物线趋势.其中,1992-2002年... 工业废水排放使我国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剖析工业废水排放变化驱动机制,应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其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3种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整体上呈先降后升的二次抛物线趋势.其中,1992-2002年工业废水减排498 583×104t,由工业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的贡献值分别为1 829 988×104、206 807×104和-2 535 378×104t;2002-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增加了333 826×104t,相应地,3种效应的贡献值分别为1 470 045×104、-66 094×104、-1 070 126×104t.规模效应是造成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工业废水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结构效应多表现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值,表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倾向于减小污染但贡献不大.规模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烟草及饮料制造业,为减少这些部门的废水排放,可通过政策减缓经济规模的扩张趋势;结构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可通过鼓励重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减排工业废水的目标;技术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为实现工业废水减排,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水 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 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在我国污染河水治理中的应用及去除效果统计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钟林 郑蕾 +1 位作者 丁爱中 陈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3,共8页
对国内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湿地类型主要有表面流、水平潜流、垂直流和组合工艺,通过收集其所在地、占地面积、工艺流程、几何尺寸、填料、植物、进水浓度、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及重铬酸盐指数(CO... 对国内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湿地类型主要有表面流、水平潜流、垂直流和组合工艺,通过收集其所在地、占地面积、工艺流程、几何尺寸、填料、植物、进水浓度、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及重铬酸盐指数(CODCr,简称COD)、高锰酸盐指数(CODMn)、5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硝态氮(NO3--N)、悬浮物(SS)等污染物去除率,构建了处理污染河水的各类型人工湿地资料库,并总结了各类型湿地在国内污染河水治理中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湿地类型应用特点.统计分析各种类型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用t-test和one-way ANOVA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流及组合工艺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中COD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表面流和水平潜流,各类型湿地对TN、NH4+-N、TP等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差异并不显著,但垂直流及复合垂直流对TN、TP去除的稳定性优于其他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染河水 资料库 去除效果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PL泄漏事故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快速评估与决策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玉兰 程莉蓉 +1 位作者 丁爱中 姜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19-1224,共6页
根据环境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结合事故污染场地的特点,研究提出了非水相液体(NAPL)泄漏事故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快速评估方法.该方法由3个连续的阶段组成:第1阶段为事故与场地调查,采用场地调查的方法获取事故与污染物信息及场地水文... 根据环境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结合事故污染场地的特点,研究提出了非水相液体(NAPL)泄漏事故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快速评估方法.该方法由3个连续的阶段组成:第1阶段为事故与场地调查,采用场地调查的方法获取事故与污染物信息及场地水文地质参数;第2阶段为计算和评价,以NAPL泄露污染场地为例,采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判断事故对地下水影响的紧迫程度,以及对下游敏感点的影响;第3阶段为分析与决策,综合分析前两阶段的结果,制定场地应急控制措施.通过案例应用展示了该方法在事故污染场地地下水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模型 环境应急管理 NAPL泄露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事件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丁爱中 刘玉兰 +1 位作者 程莉蓉 姜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9-472,共4页
提出一套针对重大环境事件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以高风险优先控制为原则,以指导场地应急修复为目的.在污染源识别中,依据事故企业所属行业,快速圈定可能出现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对场地的影响范围,估算污染物总量,判定污染物... 提出一套针对重大环境事件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以高风险优先控制为原则,以指导场地应急修复为目的.在污染源识别中,依据事故企业所属行业,快速圈定可能出现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对场地的影响范围,估算污染物总量,判定污染物分布及影响深度;在取样方案设计中,提出针对事故污染发生特点和场地特征设置的取样方案;在暴露评价中,暴露途径的选择以该途径能在应急修复技术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为原则,暴露途径一般应包括:食入消化,呼吸吸入,饮用场地内地下水3种;在风险表征中,分别对污染物在多种暴露途径下的总风险值和同一种污染物在不同暴露途径的风险值进行排序,优先控制高风险污染物和高风险的暴露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环境事件 污染场地 健康风险评估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对水溶液中丁草胺光化学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谭文捷 王金生 +1 位作者 丁爱中 李发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5-139,共5页
采用紫外光照射的方法研究了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土腐植酸对丁草胺的光降解具有明显的抑制。潮土腐植酸浓度较低(<10mg·L-1)时,随腐植酸浓度的增加,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越强,丁草胺光降解速率越低... 采用紫外光照射的方法研究了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土腐植酸对丁草胺的光降解具有明显的抑制。潮土腐植酸浓度较低(<10mg·L-1)时,随腐植酸浓度的增加,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越强,丁草胺光降解速率越低;当潮土腐植酸的浓度≥10mg·L-1时,腐植酸浓度的变化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影响不大,20mg·L-1腐植酸与10mg·L-1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的影响相近。不同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不同,商品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抑制作用较强,潮土腐植酸和黑土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这种现象可能是由腐植酸的纯度和腐植酸本身结构特性的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草胺 腐植酸 光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沙质量浓度和pH对不同粒径泥沙吸附磷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双超 丁爱中 +3 位作者 潘成忠 李长嘉 鄢正红 郝丽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2-586,共5页
以北京大兴南海子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粒径φ<0.246mm、泥沙在含沙质量浓度为5、10、30、50g·L-1对磷的吸附过程,以及细砂(>0.147~0.246 mm)、极细砂(>0.074~0.147 mm)、粉粒(>0.038 5~0.074 0mm)和... 以北京大兴南海子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粒径φ<0.246mm、泥沙在含沙质量浓度为5、10、30、50g·L-1对磷的吸附过程,以及细砂(>0.147~0.246 mm)、极细砂(>0.074~0.147 mm)、粉粒(>0.038 5~0.074 0mm)和粉粒粘粒混合物(≤0.038 5mm)4种粒径泥沙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磷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比较理想地反映南海子泥沙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R2>0.98),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泥沙饱和吸附量由大到小排序为:粉粒黏粒混合物(0.107mg·g-1)、粉粒(0.096mg·g-1)、细砂(0.095mg·g-1)、极细砂(0.051mg·g-1)·pH值对极细砂、粉粒、粉粒黏粒混合物影响相似,pH值为4~10之间,吸附量变化不大,在pH>10时,吸附量降低,pH<4时,吸附量升高.在磷初始质量浓度ρ0>1.2mg·L-1时,随着泥沙质量浓度增大水溶液中磷吸附的绝对量升高,从最大吸附容量(Xm)来看,单位质量泥沙吸附磷量降低,泥沙之间对磷的吸附存在竞争且与磷初始质量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PH 质量浓度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溶解氧监测的沣河河流代谢及河流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虹 丁爱中 +3 位作者 张淑荣 潘成忠 崔双超 陈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5-399,共5页
研究通过对沣河的不同断面溶解氧的24h连续监测得到溶解氧(DO)质量浓度ρ昼夜变化,结合DO平衡关系计算各断面初级生产率速率和呼吸速率,并应用河流代谢速率评价沣河河流健康.研究结果表明:24hρ(DO)的变化曲线在上游呈抛物线趋势,而在... 研究通过对沣河的不同断面溶解氧的24h连续监测得到溶解氧(DO)质量浓度ρ昼夜变化,结合DO平衡关系计算各断面初级生产率速率和呼吸速率,并应用河流代谢速率评价沣河河流健康.研究结果表明:24hρ(DO)的变化曲线在上游呈抛物线趋势,而在中下游人类活动较多、污染较大地区呈倒S型;上游断面的初级生产力速率和呼吸速率均远大于中下游地区;沣河上游属自养型河流、中下游属异养型河流.根据河流代谢理论评价沣河健康状况表明高冠裕河上游断面健康状况良好,沣峪口断面中等,其余断面都属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代谢 DO连续监测 河流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中富集元素空间变异特点
16
作者 王小松 丁爱中 +5 位作者 张丹 陈海英 程莉蓉 李德胜 周继华 王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4,共6页
利用统计学结合GIS研究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中As、F、Cr^6+、Cl、Fe、Mn6种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空间变异性所用拟合理论模型主要是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Fe浓度超过地下水Ⅲ类标准样品,占总样品数的45.8... 利用统计学结合GIS研究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中As、F、Cr^6+、Cl、Fe、Mn6种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空间变异性所用拟合理论模型主要是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Fe浓度超过地下水Ⅲ类标准样品,占总样品数的45.8%,Mn占48.4%,F占27%,As占24.9%o,C1占24.7%,Cr^6+。占16.3%.其质量浓度均呈对数正态分布.半方差分析表明,6种元素都存在块金效应,变程为2~33.8km,其中Cl,Fe,F,Mn块金系数值与基台系数值的比值小于25%,说明系统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地质条件、气候、含水层性质、土壤类型等)占主导地位;As,Cr^6+块金系数与基台系数比值在25%~75%之间,则说明系统变量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与随机性因素(人为因素、特殊的地质条件等)共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地下水 元素富集 空间变异性 地质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厂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群解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晓斌 孙寓姣 +1 位作者 王红旗 丁爱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7-483,共7页
以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茚并[1,2,3-cd]芘5种较难降解的多环芳烃为碳源和能源,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焦化厂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50株PAHs降解菌。通过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这些PAHs降解菌分为1... 以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茚并[1,2,3-cd]芘5种较难降解的多环芳烃为碳源和能源,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焦化厂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50株PAHs降解菌。通过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这些PAHs降解菌分为15个种群,分别属于Sphing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Methylobacterium(甲基杆菌属)、Burkholderia(伯克霍尔德氏菌属)、Rhodococcus(红球菌属)、Brady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Phyllobacterium(叶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金黄杆菌属)、Microbaterium(微杆菌属)8个属,其中优势菌为鞘氨醇单胞菌属。纯菌株降解能力测试表明,培养12 d后,菌株3-6-12降解效果要优于其他菌株,对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茚并[1,2,3-cd]芘的降解率分别可达39.64%、33.52%、38.57%、25.37%、31.17%。实验结果可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高效的降解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菌株筛选 16S RRNA基因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55
18
作者 陈崇希 胡立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0-75,共6页
含水层-井孔水流问题是水文地质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水文地质模型中对井孔的刻画基本上都是引用"热传导"中的"线汇"理论,需要人工预先给定线汇的流量或水头分配,其普适性至今没有得到证明。... 含水层-井孔水流问题是水文地质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水文地质模型中对井孔的刻画基本上都是引用"热传导"中的"线汇"理论,需要人工预先给定线汇的流量或水头分配,其普适性至今没有得到证明。针对地下水混合井流模拟提出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渗透系数"的概念、方法,不仅解决了混合抽水试验求取分层水文地质参数、预测分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已被用于模拟水平井、自流井、观测孔等,并发展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空隙介质地下水流模型。"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渗透系数"方法不仅得到现场试验的应用性验证,也通过物理模拟得到了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 等效渗透系数 数值模拟 混合观测孔 水平井 自流井 岩溶管道 三重空隙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设计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蕾 丁爱中 +2 位作者 左丽丽 孔德川 钟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2-574,共3页
分析了人工湿地设计涉及的动力学和水力学,并以人工湿地除污染原理为依据,分析了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对比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列举实例,分析了人工湿地的优化工艺组合.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设计 结构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功能理论初探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银军 丁爱中 +1 位作者 沈福新 魏开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4,共7页
从河流自然角度出发,构建了包含河流自然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3个一级功能和12个二级功能的河流功能体系,并对各河流功能进行了整体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河流各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河流生态功能是河流自然功能的生态效益,... 从河流自然角度出发,构建了包含河流自然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3个一级功能和12个二级功能的河流功能体系,并对各河流功能进行了整体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河流各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河流生态功能是河流自然功能的生态效益,河流社会功能是以人为主体对河流自然功能的索求,河流的自然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把河流的二级功能之间的关系分为完全兼容、条件兼容和不兼容.最后,提出河流功能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胁迫.通过对河流功能的研究,期望能为河流功能区划、河流健康、河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功能 河流自然功能 河流生态功能 河流社会功能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