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攀枝花矿区表层土壤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滕彦国 矫旭东 +1 位作者 左锐 王金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8-283,共6页
在系统采集攀枝花采矿区周边地带的表层土壤样品及土壤剖面样品的基础上,通过地球化学调查和实验,研究了表层土壤中钒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活动性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攀枝花矿区大部分地带的表层土壤受到了钒的污染,表层土... 在系统采集攀枝花采矿区周边地带的表层土壤样品及土壤剖面样品的基础上,通过地球化学调查和实验,研究了表层土壤中钒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活动性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攀枝花矿区大部分地带的表层土壤受到了钒的污染,表层土壤钒的平均含量是中国土壤背景值的2.79倍;(2)土壤剖面中钒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明土壤中钒的来源受母质影响较小;(3)采用富集因子得到的表层土壤钒的人为污染以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4)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通过干沉降是引起表层土壤钒污染的主要原因;(5)表层土壤中钒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而酸溶态所占的比例最小,但生物可利用的钒含量较高,存在轻微的生态风险。因此,应加强矿区钒污染的监测,制定有效控制对策,降低钒污染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分布 化学形态 表层土壤 攀枝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木质素光降解及其对有机物相关指示参数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沈自强 张淑荣 +1 位作者 贾彤辉 丁爱中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7,共9页
木质素是陆源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陆源有机物的生物标志物。光化学降解是造成木质素在水环境中指示参数变化的重要原因。简要介绍了木质素的分子结构、特征指示参数和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指示原理,重点介绍水环境中木... 木质素是陆源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陆源有机物的生物标志物。光化学降解是造成木质素在水环境中指示参数变化的重要原因。简要介绍了木质素的分子结构、特征指示参数和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指示原理,重点介绍水环境中木质素光化学降解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总结了由木质素光降解引起的木质素指示参数及其他有机物相关参数(例如13 C同位素、CDOM)的变化特征,综述了陆地湖泊、河流、河口及海洋等水环境中木质素光降解的研究情况。最后,指出水环境中木质素光降解的一些研究方向,包括利用CDOM光谱特征研究光降解过程、与其他参数结合表征来源以及加强光降解与生物降解相互作用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生物标志物 光降解 陆源有机物 指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北运河水系夏季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汨 杨柏贺 +5 位作者 孟云飞 马思琦 杨露 殷旭旺 徐宗学 郝长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评价北京北运河水系河流生态系统状态,分析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6月对北京地区夏季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因子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基于香浓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 【目的】评价北京北运河水系河流生态系统状态,分析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6月对北京地区夏季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因子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基于香浓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门23种,各采样点位平均密度为1037.35 ind/L,香浓维纳指数平均值为0.88,均匀度平均值为0.41。全区大型底栖动物共划分成5类功能摄食类群,其中刮食者物种数占绝对优势,滤食者密度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夏季影响北运河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p H。【结论】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香浓维纳指数较低,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运河水系 底栖动物 功能摄食类群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运河水系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研究
4
作者 王汨 马思琦 +1 位作者 徐宗学 殷旭旺 《江西水产科技》 2021年第5期38-40,共3页
为了解北运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北运河水系的17个点位进行了调查。运用香农威纳指数进行水体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物种分别为75种、75种和56种,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21.88个/L、295.34个/L... 为了解北运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北运河水系的17个点位进行了调查。运用香农威纳指数进行水体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物种分别为75种、75种和56种,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21.88个/L、295.34个/L和57.47个/L,生物量平均值为0.36 mg/L、1.10 mg/L和1.12 mg/L,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5、1.46和1.7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3、0.46和0.67。整体分析来看,北运河水体呈中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运河 污染 浮游动物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太河上游流域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艳利 李艳粉 +1 位作者 徐宗学 关中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8,共10页
以浑太河上游流域31个采样点上游水系为中心,生成5种尺度的河岸缓冲区,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景观数量组成和景观空间格局2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识别不同宽度河岸... 以浑太河上游流域31个采样点上游水系为中心,生成5种尺度的河岸缓冲区,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景观数量组成和景观空间格局2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识别不同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在不同宽度缓冲区内对河流水质具有不同的效应。3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具有最大的水质空间分异解释能力,可解释48.5%的水质变异。对于50和1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数量组成指标较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对水质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强,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6%和18%,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1%和6%。其中,旱地的解释能力最强,分别为13%和12%,因为≤1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内旱地是优势景观类型。对于300、500和1 0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空间格局指标较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对水质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强,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可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25%、20%和23%,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0%、11.3%和14.3%。当缓冲区宽度≥300 m时,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对水质的解释能力随缓冲区宽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解释能力显著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包括景观尺度上的斑块密度、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及类型水平上的林地破碎度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空间尺度 水质 河岸缓冲区 浑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砷污染分析 被引量:41
6
作者 丁爱中 杨双喜 张宏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9-325,共7页
阐述了含砷黄铁矿等含砷矿物以及岩石矿物附着砷等天然来源,同时从气候、环境地质以及水化学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封闭的地形地貌、断裂凹陷等外部环境有利于高砷地下水的形成,... 阐述了含砷黄铁矿等含砷矿物以及岩石矿物附着砷等天然来源,同时从气候、环境地质以及水化学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封闭的地形地貌、断裂凹陷等外部环境有利于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同时含水介质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地下水中pH值、Eh值、不同的无机和有机组分对砷在地下水中迁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砷的“来源—影响因素—影响过程—高砷形成”角度提出了地下水砷污染的成因模式,对砷中毒病区的环境问题调查与地下水砷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砷污染 迁移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流动水与非平衡吸附作用对溶质运移影响的数值模型——MIENESOR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金生 滕彦国 吴东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6-270,共5页
不流动水与非平衡吸附作用对溶质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有很大影响,“两点-两区”模型是目前研究不流动水与非平衡吸附作用的较为完善和实用的模型。在溶质运移的“两点-两区”模型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土壤对溶质的平衡和非平衡吸附作用,... 不流动水与非平衡吸附作用对溶质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有很大影响,“两点-两区”模型是目前研究不流动水与非平衡吸附作用的较为完善和实用的模型。在溶质运移的“两点-两区”模型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土壤对溶质的平衡和非平衡吸附作用,开发了MIENESOR数值模型,并给出了基于有限差和有限元法联合的数值解,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对MIENESOR数值模型的案例验算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揭示溶质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运移的规律,所开发的计算机程序稳定性较强,可用于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水与不流动水 溶质运移 数值模型 MIENES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滆运河流域葡萄园径流污染规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苏保林 李卉 +4 位作者 张磊 王寅 付杰 张丽君 张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6,共5页
选择常州市太滆运河流域的葡萄园开展非点源污染类型源试验,监测葡萄园的降雨、产流及产污过程,计算次降雨平均浓度(EMCs),并结合施肥等葡萄园管理措施分析葡萄园径流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MCs与平均降雨强度总体上呈负相关关... 选择常州市太滆运河流域的葡萄园开展非点源污染类型源试验,监测葡萄园的降雨、产流及产污过程,计算次降雨平均浓度(EMCs),并结合施肥等葡萄园管理措施分析葡萄园径流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MCs与平均降雨强度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而且不同场次降雨的EMCs差异很大;对于同一场次降雨,径流的产生滞后于降雨,污染物浓度也随径流过程而不断变化。污染物流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降雨量、降雨强度、施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园 降雨径流 次降雨平均浓度(EMCs) 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