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师范大学大气颗粒物外束PIXE分析系统 被引量:2
1
作者 初钧晗 于令达 +1 位作者 李旭芳 王广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3,共4页
北京师范大学串列加速器实验室建立了大气颗粒物外束PIXE分析系统,并利用标准样品获得了16种大气颗粒物常见元素的外束PIXE分析系统刻度因子.对Z≥15的大多数元素,刻度因子的重复性较好,相对标准偏差在2%左右.通过降低样品与探测器Be窗... 北京师范大学串列加速器实验室建立了大气颗粒物外束PIXE分析系统,并利用标准样品获得了16种大气颗粒物常见元素的外束PIXE分析系统刻度因子.对Z≥15的大多数元素,刻度因子的重复性较好,相对标准偏差在2%左右.通过降低样品与探测器Be窗之间空气层的有效厚度来削弱空气对低能X射线的吸收作用并降低空气中Ar元素的峰面积,可使标准样品中Mg的探测限由9 157ng.cm-2降至331ng.cm-2,Al的探测限由645ng.cm-2降至191ng.cm-2.大气颗粒物样品中Al及原子序数高于Al的元素外束PIXE的探测限约为内束PIXE的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束PIXE 刻度因子 标准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外束PIXE分析装置的建立 被引量:6
2
作者 鲁永芳 王广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8-591,共4页
北京师范大学串列实验室建立了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PIXE)分析装置.外束引出窗口采用7.5μm厚Kapton膜.为了保护加速器系统,在外束管道中安装自己设计制作的快速真空保护阀.考虑到绝缘样品不能直接测量束流积分,在RBS靶室放置175nm金箔,... 北京师范大学串列实验室建立了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PIXE)分析装置.外束引出窗口采用7.5μm厚Kapton膜.为了保护加速器系统,在外束管道中安装自己设计制作的快速真空保护阀.考虑到绝缘样品不能直接测量束流积分,在RBS靶室放置175nm金箔,并建立了金RBS峰面积和束流积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在采集外束PIXE能谱的同时,通过记录金箔RBS信号就可获得束流积分.对GBW07306水系沉积物有证标准物质进行了外束PIXE测量及定性分析,并与真空PIXE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 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 RBS GBW07306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成像闪烁体光产额测量技术与优化方法
3
作者 张誉戈 马舸 +4 位作者 万鹏颖 鲍子臻 欧阳潇 刘林月 欧阳晓平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0-641,共12页
闪烁成像屏是X射线成像技术的核心部件,其光产额的精确测定对于提升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推动新型闪烁体的研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概述了X射线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随后系统地综述了当前X射线成像闪烁体光产额测量的主要方... 闪烁成像屏是X射线成像技术的核心部件,其光产额的精确测定对于提升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推动新型闪烁体的研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概述了X射线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随后系统地综述了当前X射线成像闪烁体光产额测量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既包括基于能谱和X射线激发光谱的相对测量法,也涵盖了利用光电倍增管(PMT)和光电二极管(PD)或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绝对测量法。同时,本文深入剖析了封装与耦合技术、放射源的能量特性与粒子种类、用于光产额测量的光电探测器种类等多种因素对光产额测量结果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另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收集系数修正的绝对光产额测量方法。该方法有效地结合了利用PMT和PD的绝对法测量的优势,不仅能够实现大范围光产额测量,覆盖百光子量级的光输出,还保持了5%的低测量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成像屏 光产额 测量方法 不确定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核分析技术研究北京大气颗粒物特性
4
作者 朱光华 王广甫 张仁健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142-145,共4页
用PIXE分析技术结合分级采样器测量了正常天气、远处沙尘暴到达时和局地扬尘起来时北京的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谱,与时间序列自动采样器相结合,得到了大气颗粒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受体模型计算得到大气颗粒物来源及其贡献率。
关键词 PIXE分析 大气颗粒物 粒径分布 绝对主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体毛细管会聚透镜在氦气环境下的X射线荧光技术
5
作者 李惠泉 孙学鹏 +5 位作者 邵尚坤 袁天语 华陆 钟玉川 刘志国 孙天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98-2201,共4页
当X射线荧光(XRF)技术被用于分析空气环境中样品的元素组成时,由于空气对低原子序数(Z)元素(如Cl、K、Ca等)中能量较低的特征X射线吸收较大,从而影响探测效果,因此为了避免空气对低Z元素特征X射线的吸收,经常采用真空条件下XRF技术,但... 当X射线荧光(XRF)技术被用于分析空气环境中样品的元素组成时,由于空气对低原子序数(Z)元素(如Cl、K、Ca等)中能量较低的特征X射线吸收较大,从而影响探测效果,因此为了避免空气对低Z元素特征X射线的吸收,经常采用真空条件下XRF技术,但它需要复杂昂贵的真空系统。另外,一般实验室光源功率较低,所以入射光强度较弱,从而也影响探测效果。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设计了基于整体毛细管X射线透镜(PCXRL)和转靶光源并在氦气环境下的密闭XRF简易分析系统。利用透镜聚焦获得的高功率密度增益X射线照射样品,获得较强的XRF信号,并使激发通道和探测通道处于稳定的氦气环境,以降低空气对低Z元素特征X射线的吸收。通过实验对整个XRF分析系统进行了表征,然后测定了互花米草、盐地碱蓬样品。研究表明,在氦气环境中,利用旋转钼靶光源并使工作电压和电流分别为29 kV和20 mA的条件下,所探测到的Cl、K、Ca、Fe等元素特征峰强度高于空气环境下的强度,针对植物中X射线特征峰能量低于8 keV的元素而言,在氦气环境中探测到的特征峰强度为空气中的1.1~5.5倍。这有利于高效无损分析样品中的低原子序数元素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 整体毛细管X射线会聚透镜 氦气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泄漏模型研究进展
6
作者 马天才 景秀辉 +2 位作者 陈一萌 杨彦博 华青松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2-1111,共10页
总结国内外氢气泄漏基础理论模型,从射流结构、扩散羽流、浓度积累等方面阐述了氢气泄漏的特性,并介绍氢气泄漏在数值模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氢气缓慢泄漏的浮力射流模型研究较为完善,但针对氢气欠膨胀射流模型的研究并不完善。... 总结国内外氢气泄漏基础理论模型,从射流结构、扩散羽流、浓度积累等方面阐述了氢气泄漏的特性,并介绍氢气泄漏在数值模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氢气缓慢泄漏的浮力射流模型研究较为完善,但针对氢气欠膨胀射流模型的研究并不完善。数值模拟方法十分适合研究复杂场景下的氢气泄漏扩散规律,但仍需更多实验数据支撑。基于先进机器学习技术开发的氢气泄漏预测模型显示出了较大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进一步发展氢气泄漏模型,拓宽模型适用场景并提升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氢气泄漏 扩散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VVA离子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先映 廖斌 +4 位作者 张旭 李强 彭建华 张荟星 张孝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2-138,共7页
金属蒸汽真空弧放电能够产生高密度的金属等离子体.通过二或三电极引出系统,可以把金属等离子体中的金属离子引出,并加速成为载能的金属离子束,这是MEVVA离子源技术.将载能离子束用于离子注入,可以实现材料表面改性.经过MEVVA源离子注... 金属蒸汽真空弧放电能够产生高密度的金属等离子体.通过二或三电极引出系统,可以把金属等离子体中的金属离子引出,并加速成为载能的金属离子束,这是MEVVA离子源技术.将载能离子束用于离子注入,可以实现材料表面改性.经过MEVVA源离子注入处理的工具和零部件,改性效果显著,因此MEVVA离子源在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利用弯曲磁场把等离子体导向到视线外的真空靶室中的同时,过滤掉真空弧产生的液滴(大颗粒),当工件加上适当的负偏压时,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在工件表面沉积,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平整致密的薄膜,称为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是一种先进的薄膜制备的新技术.此外,将MEVVA离子注入与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相结合的复合技术,可以首先用离子注入的方法改变基材表面的性能,再用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的方法制备薄膜,可以极大的增强薄膜与基材的结合强度,得到性能极佳的薄膜.适用于基材与薄膜性能差别大,结合不易的情况(例如陶瓷、玻璃表面制备金属膜).本文简要介绍了MEVVA离子注入技术、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技术和MEVVA复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VVA离子注入 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 材料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硼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彬 薛文斌 +1 位作者 金小越 杜建成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7-48,共12页
金属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技术包括等离子体电解渗碳、渗氮、渗硼等。它具有渗透效率高、工作电压低、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主要介绍了钢铁、钛等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电解渗硼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它的放电过程和基本原理,研究... 金属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技术包括等离子体电解渗碳、渗氮、渗硼等。它具有渗透效率高、工作电压低、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主要介绍了钢铁、钛等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电解渗硼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它的放电过程和基本原理,研究了渗硼过程的光发射谱,并评估了等离子体放电区的电子温度、电子浓度特征参数。分析了渗硼层的生长过程和形成机理,探讨了金属基体成分、工作电压、处理温度和电解液的组成等关键参数,对渗硼层的显微组织和相成分的影响。最后简要探讨了等离子体电解渗硼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电解渗 渗硼 放电机理 摩擦磨损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魏克俭 薛文斌 +2 位作者 曲尧 王兴平 杜建成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3,共13页
锆及锆合金是重要的核结构材料和有潜力的生物医用材料,但在实际应用中,腐蚀、磨损易造成其失效,而适当的表面改性是提高它们服役性能的有效手段。重点介绍了锆及锆合金微弧氧化(MAO)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讨论微弧氧化过程中电压电... 锆及锆合金是重要的核结构材料和有潜力的生物医用材料,但在实际应用中,腐蚀、磨损易造成其失效,而适当的表面改性是提高它们服役性能的有效手段。重点介绍了锆及锆合金微弧氧化(MAO)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讨论微弧氧化过程中电压电流特征及微弧放电机理,总结电解液体系及电参数对锆微弧氧化膜生长及膜层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的研究方向。锆微弧氧化膜硬度高,致密性好,能大幅度提升基材的抗磨损和抗腐蚀性能。因此,锆微弧氧化技术在核电及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此外,电解液中铝、硅元素进入微弧氧化膜后可以稳定膜层中高温氧化锆相(t-ZrO2),避免膜层中应力集中和微裂纹的产生。用P和Ca元素修饰后的锆微弧氧化膜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抗体液腐蚀和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耐磨性 耐蚀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夏季大气气溶胶PM_(2.5)和PM_(10)成分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亚 仇猛淋 +3 位作者 郑晨龙 田平 王广甫 张仁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2-367,共6页
对北京市城区2012年夏季大气对气溶胶进行每日PM2.5和PM10石英膜采样,得到了可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和16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并结合气象观测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2.5质量浓度为9.58~210.42μg·m-3,平均值102.81μg·m-3... 对北京市城区2012年夏季大气对气溶胶进行每日PM2.5和PM10石英膜采样,得到了可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和16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并结合气象观测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2.5质量浓度为9.58~210.42μg·m-3,平均值102.81μg·m-3;PM10质量浓度为33.75~288.33μg·m-3,平均值159.66μg·m-3.PM2.5和PM10质量浓度都与采样点能见度、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质子荧光分析(PIXE)结果显示,S、K、Ca和Fe在PIXE可分析元素中含量较高,在PM2.5和PM10都占89%.且元素Ca、Ti、Sc、Cr、Fe主要存在于粗粒子(PM2.5~10)中,而元素S、Cu、Zn、As、Br、Pb主要存在于细粒子(PM2.5)中.富集因子分析表明,元素K、Ca、Ti、V、Mn、Ni主要为地壳来源,元素S、Cl、Cu、Zn、As、Br、Pb主要来自于人为源.SO2-4、NO-3、NH+43种可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占PM2.5浓度的43.5%,占PM10浓度的2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夏季气溶胶 PM2.5 PM10 可溶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快中子闪烁成像屏的点扩散函数研究
11
作者 冯哲琳 刘林月 +3 位作者 宋岩 段宝军 鲍子臻 欧阳晓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1-468,共8页
钙钛矿闪烁体材料具有高含氢量、高光产额、能量响应线性的特征,可以用于制作快中子辐射成像屏,而点扩散函数则是评价闪烁体成像能力的重要参数。目前,钙钛矿闪烁体的点扩散函数研究较少,且难以通过快中子成像实验实现材料的有效设计筛... 钙钛矿闪烁体材料具有高含氢量、高光产额、能量响应线性的特征,可以用于制作快中子辐射成像屏,而点扩散函数则是评价闪烁体成像能力的重要参数。目前,钙钛矿闪烁体的点扩散函数研究较少,且难以通过快中子成像实验实现材料的有效设计筛选,因此,建立并发展点扩散函数研究方法对钙钛矿快中子成像技术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Geant4与Matlab建立了快中子成像物理模型,使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快中子在闪烁体中的能量沉积分布,分别模拟计算了铅基、铜基钙钛矿闪烁体在不同能量中子、X射线辐射条件下的点扩散函数。通过对比不同点扩散函数的趋势,发现钙钛矿闪烁体材料点扩散函数的半高宽随着中子能量的上升而下降。最终借助该模型获得了C_(5)H_(7)Cu_(2)I_(2)N_(4)实验成像照片的模拟转化结果,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该点扩散函数计算方法可以理论评估新型钙钛矿快中子闪烁屏的中子成像能力,对开展新型快中子成像屏研究、快中子成像实验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闪烁体 辐射成像 蒙特卡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弧氧化技术在纺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来永春 宋红卫 +5 位作者 陈如意 薛文彬 邓志威 张龙海 胡治刚 赵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9-61,共3页
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纺杯内、外表面上生长一层致密的陶瓷氧化层,使纺杯沟区的氧化层达到10μm以上,氧化层硬度达到Hv800,解决了纺杯沟区的耐磨问题.经试纺成纱正常,无异常变异情况,也无不正常断头,无明显挂花现象.
关键词 微弧氧化 纺杯 纺织机械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合成NbN膜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教花 张涛 +1 位作者 侯君达 邓志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3-625,共3页
利用无大颗粒的金属等离子体浸没增强沉积技术 ,在Si基体上进行动态离子束增强沉积NbN ,在低温下制成了NbN薄膜 .薄膜表面细密光滑 ,退火前其硬度 >16 .8MN·mm- 2 ,退火后硬度 >16 .0MN·mm- 2 .
关键词 氮化铝 金属等离子体 离子注入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北部冬、夏季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和粒度分布 被引量:11
14
作者 汪新福 朱光华 +1 位作者 吴瑜光 沈新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99-206,共8页
1987年1,3月和6,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顶上,用单孔级联碰撞采样器收集了大气颗粒物样品,用PIXE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冬、夏季19种元素的浓度和粒度分布,并对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主要来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化学成分 粒度分布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气气溶胶元素组分及粒度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光华 沈新尹 +2 位作者 汪新福 谢秉慧 吴瑜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0-13,共4页
用分8级的撞击式采样器进行大气气溶胶采样,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法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近2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及其粒径分布;求得了各种元素的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对粗粒子和细粒子分别计算了元素的富集因子,并进行了关联和聚类分... 用分8级的撞击式采样器进行大气气溶胶采样,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法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近2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及其粒径分布;求得了各种元素的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对粗粒子和细粒子分别计算了元素的富集因子,并进行了关联和聚类分析,对元素的产生源和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的特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粒度分布 动力学直径 富集因子 细粒子 粒径分布 采样器 元素组分 聚类分析 北京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电子辐照技术灭活小麦矮腥菌的研究报告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志恒 王圆 +3 位作者 吴品珊 陈克 李凤梅 谢立青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9-62,共4页
应用电子辐照处理小麦矮腥黑穗菌冬孢子 ,实验室直接研究结果表明 ,5kGy的剂量可使冬孢子丧失萌发力失去活性。注意到电子辐照处理延迟了冬孢子的萌发 ,3kGy可能是控制小麦矮腥黑穗病在中国土地上繁衍的有效剂量。
关键词 矫腥黑穗病 电子辐照 冬孢子 小麦 灭活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夏季大气不同粒径气溶胶中碳质及质量重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亚 郑晨龙 +3 位作者 田平 王广甫 张仁健 仇猛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5,331,共6页
对北京市城区2012年夏季大气气溶胶进行PM2.5和PM10石英膜采样,利用热光反射法得到了有机碳(OC,organic carbon)和元素碳(EC,elemental carbon)的含量;应用Stelson方法,结合其质量浓度、元素含量可溶性离子含量对气溶胶质量浓度进行了... 对北京市城区2012年夏季大气气溶胶进行PM2.5和PM10石英膜采样,利用热光反射法得到了有机碳(OC,organic carbon)和元素碳(EC,elemental carbon)的含量;应用Stelson方法,结合其质量浓度、元素含量可溶性离子含量对气溶胶质量浓度进行了质量重建与比对.日平均质量浓度结果显示,PM2.5中,OC浓度ρ(OC)为19.4μg·m-3,EC浓度ρ(EC)为3.8μg·m-3.PM10中,ρ(OC)为22.3μg·m-3,ρ(EC)为4.1μg·m-3.OC、EC相关性显著(PM2.5,R2=0.77;PM10,R2=0.91).PM10中有87%的OC和94%的EC集中在PM2.5中.PM2.5和PM10中OC/EC比值分别为5.1和5.7,明显大于2,说明存在二次有机碳.PM2.5和PM10重建值和称质量值相关性R2分别为0.95和0.94,重建值和称质量值比值分别为93%和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夏季气溶胶 碳质 质量浓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在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技术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天希 丁训良 +5 位作者 刘志国 贺博 韦世强 谢亚宁 刘涛 Peter M Rentzepis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09-1815,共7页
为了将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应用到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技术中,对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的功率密度增益、光斑稳定性、高能滤波性质等进行了系统表征。通过实验可知,利用基于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设备可... 为了将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应用到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技术中,对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的功率密度增益、光斑稳定性、高能滤波性质等进行了系统表征。通过实验可知,利用基于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设备可对样品进行微区分析,其空间分辨为25μm左右;利用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会聚激光等离子体发出的X射线进行超快时间分辨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时,透镜的功率密度增益约为3000。实验结果证明,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可以改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设备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X射线光学器件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微区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超快时间分辨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X光透镜共聚焦技术在测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松 刘志国 +8 位作者 孙天希 李玉德 刘鹤贺 赵为刚 赵广翠 林晓燕 罗萍 潘秋丽 丁训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23-2226,共4页
为了实现对薄膜和镀层材料厚度的微区无损分析,利用多毛细管X光会聚透镜和多毛细管X光平行束透镜设计并搭建了普通实验室X射线光源的共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测厚仪,对该共聚焦测厚仪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表征。利用该测厚仪测定了厚度约为25μm... 为了实现对薄膜和镀层材料厚度的微区无损分析,利用多毛细管X光会聚透镜和多毛细管X光平行束透镜设计并搭建了普通实验室X射线光源的共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测厚仪,对该共聚焦测厚仪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表征。利用该测厚仪测定了厚度约为25μm的Ni独立薄膜样品和压于硅基表面厚度约为15μm的Ni薄膜样品厚度,对应它们的相对测量误差分别为3.7%和6.7%。另外,还对厚度约为10μm Ni薄膜样品的厚度均匀性进行了测量。该共聚焦测厚仪可以对样品进行微区深度分析,并且具有元素分辨能力,从而使得该谱仪可以测量多层膜样品不同层的膜厚,在薄膜和镀层厚度表征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学 共聚焦测厚 毛细管X光透镜 X射线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毛细管X光透镜共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对单根头发中元素空间分布进行无损扫描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鹤贺 刘志国 +8 位作者 孙天希 彭松 赵为刚 孙蔚渊 李玉德 林晓燕 赵广翠 罗萍 丁训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47-3150,共4页
头发中的元素与人的饮食和健康状况有关,对头发中元素的分析,不仅可用于刑事物证鉴别,还可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如何检测头发中元素分布等信息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利用基于毛细管X光透镜和实验室普通X射线光源的共聚焦微束X... 头发中的元素与人的饮食和健康状况有关,对头发中元素的分析,不仅可用于刑事物证鉴别,还可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如何检测头发中元素分布等信息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利用基于毛细管X光透镜和实验室普通X射线光源的共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对单根头进行了无损扫描分析,分析了单根头发中元素的空间分布。在该毛细管X光透镜共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中,毛细管X光会聚透镜的出口焦斑和毛细管X光平行束透镜的入口焦斑处在共聚焦状态,从而形成共聚焦微元,探测器只能探测到来自该共聚焦微元中的X射线信号,降低了背底信号对X射线荧光谱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该共聚焦X射线荧光技术的分析精度。该共聚焦技术中采用了具有高功率密度增益的毛细管X光会聚透镜,降低了该共聚焦X射线荧光技术对X射线光源功率的要求,从而保证了该共聚焦技术可以采用实验室普通X射线光源,降低了实验成本。实验表明,毛细管X光透镜共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在单根头发元素分布检测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 毛细管X光透镜 头发 元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