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述与反思: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卓越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卓越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共5页
邹赞(以下简称邹):黄老师,您好!您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从事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文化研究,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我们知道,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思潮,经过理论的旅行来到中国大陆,并且已经发展为极... 邹赞(以下简称邹):黄老师,您好!您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从事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文化研究,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我们知道,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思潮,经过理论的旅行来到中国大陆,并且已经发展为极具活力的理论资源。人们在梳理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史时,往往会追溯到伯明翰学派。现在大家对伯明翰学派耳熟能详,但是对该学派的学术谱系并不十分清楚,请您介绍一下伯明翰学派的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博士生导师 伯明翰大学 科研团队 中国大陆 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52,共6页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研究对象 ,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批判其负面作用。这样做既能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就文艺研究的精神之鼎——试论文艺美学的精神建构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4,共12页
美学(Asthetik)原本是近代德国学者提出的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人文学科。中国现代美学深受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美学的影响,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后,其感性学的学科名称被中国文化改写为"美学",同时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使... 美学(Asthetik)原本是近代德国学者提出的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人文学科。中国现代美学深受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美学的影响,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后,其感性学的学科名称被中国文化改写为"美学",同时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使得中国现代美学成为开启中国现代性的文化工程并具有深厚的精神维度。其中,文艺美学是中国现当代美学中最有成就、最注重艺术审美精神建构的学术领域。文章在简要梳理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传统、中华诗兴美学精神史、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精神建构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学精神"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外延和实质作了初步探讨。同时提出,文艺美学、中华诗兴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研究三者相互涵摄,内在贯通。文章进而阐述了文艺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相互建构的学术路径,以期推动文艺美学和中华美学精神研究的深入,推动文艺美学研究从知识论研究向艺术精神价值建构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中华诗兴美学 美学精神(审美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中国文艺思想史研究的“综合性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春青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50,共6页
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研究应该而且有必要采用"综合性视角",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古人在如何看待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上有着某种整体性视野,这一视野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古人方方面面的言说之中,因而经、史、子、集各种文类在精神旨趣... 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研究应该而且有必要采用"综合性视角",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古人在如何看待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上有着某种整体性视野,这一视野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古人方方面面的言说之中,因而经、史、子、集各种文类在精神旨趣上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从"整体关联性"角度来审视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其二,中国古代文艺思想有别于西方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之点是对于"原理"或"本质"、"规律"兴趣不大,总是关注具体现象,因而特别注意各种文艺现象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动态性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其三,古人有所言说往往都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或者政治的诉求(尽管常常是很隐晦的),都是适应着特定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故而从"功能性"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就具有了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思想史 综合性视角 整体关联性 动态性 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对中国新诗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卞之琳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太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8,共8页
卞之琳认为新文学(包括"新诗")在产生的过程中,外来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西方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在"格律体"、"半格律体"和"自由体"三种翻译方式中,... 卞之琳认为新文学(包括"新诗")在产生的过程中,外来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西方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在"格律体"、"半格律体"和"自由体"三种翻译方式中,卞之琳最为看重"格律体"。他提倡格律诗的理论,并在写作和翻译实践中实行自己的理论。卞之琳对外国诗的翻译和研究,经由他自己的写作和理论,促进了中国新诗在格律化方面的探索。通过卞之琳这一个案研究表明,尽管新诗的发生和发展确实受到了外国诗的影响,但新诗也仍然是中国的东西,中国文化现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新诗 格律体 半格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的跨媒介叙事与可能世界的生成——以《我的阿勒泰》为例
6
作者 周春霞 赵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5-203,共9页
跨媒介叙事研究扩大了改编理论的研究视野,但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小说、神话等故事性强的文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不断应时而变的文体,散文重真实而拒虚构、强情感而淡情节、彰风格而轻结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与小说的跨媒介叙事具有不... 跨媒介叙事研究扩大了改编理论的研究视野,但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小说、神话等故事性强的文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不断应时而变的文体,散文重真实而拒虚构、强情感而淡情节、彰风格而轻结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与小说的跨媒介叙事具有不同特征。选择“可能世界”而不是“故事世界”的概念分析散文的跨媒介叙事,是因为“可能世界”在非虚构文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架起一座具有可通达性的桥梁,从而与小说的“故事世界”改编区别开来。以“可能世界”生成机制为中心,将散文的个性化转化为经验化的公共性,按照“再中心化”与“最小偏离”原则,散文的跨媒介叙事即可生成可能世界。可能世界的平行本体论是比故事世界的虚构性更接近于散文的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跨媒介叙事 可能世界 可通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史视野”的特点与界限(笔谈)
7
作者 周维东 倪伟 +1 位作者 符鹏 张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8,共15页
随着“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所做的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所提倡的“社会史视野”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将文学视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的研究方式由来已久,“社会史视野”又能够在这些研究中贡献怎样的助推力,使得文学研究... 随着“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所做的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所提倡的“社会史视野”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将文学视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的研究方式由来已久,“社会史视野”又能够在这些研究中贡献怎样的助推力,使得文学研究能够切入历史当中却不被简单的线性叙事所征用,能够在文学叙述中提炼出对“人”的关怀意识却不至流于抽象?栏目邀请了四位熟谙“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研究方法的学者,围绕“社会史视野”话题展开讨论:阐述其理论方法对当下文学研究所提供的新视域,也反思其理论切入历史研究的有效性和界限在哪里。文学研究需要有新方法作为推动力,才能更多地将历史转化为我们构建“人文”社会的有效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生产 当代中国史 文学叙述 关怀意识 读书会 线性叙事 热门话题 文学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学界形式主义文论研究之反思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春青 袁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1,16,共8页
本世纪初至今,国内学者对形式主义文论的研究在继承和扬弃上世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全面性、开放性和本土化的特点。涉及的内容包括具体理论问题的探讨,学术史脉络的梳理,理论的传播、接受与影响研究,比较研究以及运用理论进行批... 本世纪初至今,国内学者对形式主义文论的研究在继承和扬弃上世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全面性、开放性和本土化的特点。涉及的内容包括具体理论问题的探讨,学术史脉络的梳理,理论的传播、接受与影响研究,比较研究以及运用理论进行批评实践的案例几个方面;研究方法、内容、视角和立场日益多样化,理论前沿的译介和探讨基本能与国外学术发展保持同步;且注重以比较诗学的视野关注西方文学的形式研究,进而反观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以拓宽旧的视野,启迪新的方法,力求对本土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形式主义 新批评 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9
作者 陆道夫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他在欧洲许多理论大家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自己对大众文化的迷恋、参与和体验,以及他对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他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方法和文本理论,建... 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他在欧洲许多理论大家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自己对大众文化的迷恋、参与和体验,以及他对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他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方法和文本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大众文化文本,并分析了大众文本阅读的愉悦和快乐;他借用布迪厄“趣味差异”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考察了不同于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大众审美趣味和快感、狂欢的审美体验;他在斯图尔特·霍的编码/解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电视文化理论和受众意义再生产的主张;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则为他的“文化抵抗”说提供了直接的理论灵感和理论资源。在为数不多的有关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菲斯克 大众文化 理论研究 述评 大众文本 文化理论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影视共舞的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文学——兼论京味文学第四波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一川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89-94,107,共7页
本文拟以北京文学为个案考察 2 0世纪 90年代文学与媒介的关系。认为以 2 0世纪 90年代初北京三部电视剧为转折点 ,影视媒介的兴起予以文学以深远影响。这具体表现在 ,文学借影视而复苏、促进艺术潮转向、实现自我重构 ,同时还促成京味... 本文拟以北京文学为个案考察 2 0世纪 90年代文学与媒介的关系。认为以 2 0世纪 90年代初北京三部电视剧为转折点 ,影视媒介的兴起予以文学以深远影响。这具体表现在 ,文学借影视而复苏、促进艺术潮转向、实现自我重构 ,同时还促成京味文学第四波。这一个案研究证明 ,媒介的变化必然地影响文学在地位、语言形态、审美方式、人物形象、文化类型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电视剧 王朔 京味文学 文学 媒介 20世纪90年代 北京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特质论 被引量:25
11
作者 陆道夫 《学术论坛》 2003年第6期139-145,共7页
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创了文化研究的一代新风,对当代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虽然伯明翰学派成员繁多,理论庞杂,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但其研究目标和... 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创了文化研究的一代新风,对当代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虽然伯明翰学派成员繁多,理论庞杂,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但其研究目标和理论旨趣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关注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批判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压迫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积极建构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并以此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研究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明翰学派 文化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大众传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风格”还是“论文笔”?--布封Discours Sur Le Style范译版本考释与现代文学风格论反思
12
作者 任悦 姚爱斌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长期以来,学界皆视《译文》杂志1957年9月号刊出的范希衡译《论风格》为布封演说Discours Sur Le Style的权威译本,但在同为范译的1958年版《布封文钞》中,却有与之相异的《论文笔》译本。结合范氏其他译著,可以推断《论文笔》才是其本... 长期以来,学界皆视《译文》杂志1957年9月号刊出的范希衡译《论风格》为布封演说Discours Sur Le Style的权威译本,但在同为范译的1958年版《布封文钞》中,却有与之相异的《论文笔》译本。结合范氏其他译著,可以推断《论文笔》才是其本人所认可的原译本,《论风格》则极可能是《译文》杂志编辑修改其核心概念Style译法后的刊本。在西方Stylistics(语体学)中,Style的主要内涵是指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布封演说原文所论Style也是指具有规范性的文章笔法,即有层次和计划的语言表达方式,范氏采用的“文笔”这一译法准确传达了这一内涵。但在“风格”译名之下,Style概念关联的个性特征之维往往被加以突出,甚至成为主导性语义,而其所指称的“语言形式”这一基本内涵则被严重遮蔽。考释布封演说的不同译文,解读相关概念语义,不仅能够厘清诸多误读,更能在此基础上反思中国现代文学风格论的学理缺失,推动文体学、语体学、风格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希衡 STYLE 风格 文笔 语言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春青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07-115,共9页
文化诗学是一种跨学科、跨文本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重建文化语境;二是尊重研究对象固有的互文本关系;三是将文本、体验、文化语境三个研究层面联为一体。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在先秦两汉《诗经》功能演变与儒家诗学生... 文化诗学是一种跨学科、跨文本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重建文化语境;二是尊重研究对象固有的互文本关系;三是将文本、体验、文化语境三个研究层面联为一体。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在先秦两汉《诗经》功能演变与儒家诗学生成轨迹之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和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文化语境 文本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实主义文艺中的心性论传统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6,共13页
在百余年中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中,古代心性论传统经历了曲折的沉浮过程。这大体可以分为5个时段:启蒙式现实主义与心性论传统有着复调式对话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实践诚然没有给予心性论传统以合适的显性地,但还是在传奇式叙事范... 在百余年中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中,古代心性论传统经历了曲折的沉浮过程。这大体可以分为5个时段:启蒙式现实主义与心性论传统有着复调式对话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实践诚然没有给予心性论传统以合适的显性地,但还是在传奇式叙事范式中为它提供了隐性舞台;“伤痕”式现实主义文艺有着对于心性论传统的隐归,但限于当时认识条件而只能作迂回式别解;“新写实”现实主义中已出现心性论传统的描绘,但有关理性评判依然处在模糊状态或者被归结为负面的东西;过去十年间心性论传统与现实主义融合为心性现实主义范式。这个中国现代文艺史案例表明,外来现实主义文艺与中国心性论传统终究可以找到融合生长的合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心性论传统 复调式对话关系 心性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日文艺美学的限度与开放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6期4-8,共5页
关键词 文艺美学 开放 中国学者 前苏联 莫斯科 美学家 庸俗化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与“评论”间的修辞调适--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由来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一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2-88,139,共8页
"文艺评论"遭遇文化艺术制度设置与学科制度设置之间不一致的困惑,在现行学科制度中找不到规范化位置,也不见本土学科分类传统依据。其非正规用法并非出于简单的语法或逻辑缘由,而是出于特殊的修辞调适缘由,符合现当代中国社... "文艺评论"遭遇文化艺术制度设置与学科制度设置之间不一致的困惑,在现行学科制度中找不到规范化位置,也不见本土学科分类传统依据。其非正规用法并非出于简单的语法或逻辑缘由,而是出于特殊的修辞调适缘由,符合现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中的修辞调适需要。"文艺"与"艺术"分指全部文学艺术工作和"审美"或"美学"语义,"批评"与"评论"则分别被赋予对错误言行的指责语义和中性温和语义,都属于公共政治修辞调适的结果。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转折性标志,"文艺评论"取代"文艺批评"而成为文艺工作的规范性词语及当代中国文化艺术行业的规范化概念。这个名称替换可见出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对文化艺术行业的修辞调适作用。当"文艺批评"在社会文化语境实际运行中将其原有规范化内涵中的"批评"内涵过度膨胀为政治"斗争"内涵时,另行挑选"文艺评论"去替换,以便转而传达更加中性而温和的内涵,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修辞调适的成功正得益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根本转折性作用及其持续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艺评论 文艺批评 文艺评论 中性而温和 修辞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取真义与焕发新义-略谈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7
17
作者 童庆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70,共5页
中华古代文论的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而方法论问题是我们的研究求得突破的一个关键。研究古文论的目的,一方面是尽量还原真义,为此,必须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将理论放回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予以把握;另一方面是要在还原真义的基础上焕... 中华古代文论的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而方法论问题是我们的研究求得突破的一个关键。研究古文论的目的,一方面是尽量还原真义,为此,必须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将理论放回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予以把握;另一方面是要在还原真义的基础上焕发新义,研究古文论的现代价值与意义,为此,必须对理论进行必要的现代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古代文论 真义 新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转折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春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86,共9页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的社会制度出现转型,文化学术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与之相伴,古代文艺思想也发生了第一次重要转折:从王官之学语境的文艺思想转而为诸子之学语境的文艺思想。诸子之学虽然由以"六艺"为代表的王官之学发展而来...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的社会制度出现转型,文化学术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与之相伴,古代文艺思想也发生了第一次重要转折:从王官之学语境的文艺思想转而为诸子之学语境的文艺思想。诸子之学虽然由以"六艺"为代表的王官之学发展而来,但二者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学术系统,在这两种不同语境中的文艺思想也在基本旨趣上存在根本性差异。在这一转折过程中,孔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官之学 诸子之学 六艺 诗言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陆道夫 《河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8-11,共4页
霸权概念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 霸权概念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权 意识形态 社会 大众文化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雪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9-62,共4页
现代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或新现实。在正面当下问题意识和借鉴西来学术的基础上 ,要把“媒介研究”提升为“文化研究”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由此初步解析当下流行的“媒介... 现代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或新现实。在正面当下问题意识和借鉴西来学术的基础上 ,要把“媒介研究”提升为“文化研究”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由此初步解析当下流行的“媒介文化”概念 ,探讨媒介文化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