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理性成长--兼论“两个维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渊源 被引量:1
1
作者 施雪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何要明确“两个维护”?“两个维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外现代化的历史和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怎样的自然逻辑渊源关系?与世界现代化规律一样,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在苦苦寻找其第一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何要明确“两个维护”?“两个维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外现代化的历史和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怎样的自然逻辑渊源关系?与世界现代化规律一样,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在苦苦寻找其第一政治前提或曰第一政治推动力:国家理性成长。国家理性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国家理性、权威政府和权威领袖的建构和维护。从“康乾盛世”后到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共有五次实现国家理性成长的历史机遇,也有两次关于要不要国家理性的政治文化大争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现代国家理性没有真正确立,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能量非常有限。建设国家理性的历史任务落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他们在根据地进行了初步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经过了几次曲折的探索和讨论。党的十八大之后确认了“两个维护”并开展了配套改革,国家理性更加坚定地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为近十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 政治发展 国家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友》:趣味化的文化启蒙
2
作者 宋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0-161,共2页
关键词 《良友》 文化启蒙 趣味化 都市文化 消费主义 研究成果 李欧梵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友》画报的文学趣味
3
作者 宋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0-95,共6页
《良友》画报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翻译文学是《良友》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外国民间文学、小诗、名著等,还有大量的"影戏小说"。这些作品的翻译不以信达雅为追求目标,而是对原文进行通俗化的改造。对于刊登的纯文学创作与纪... 《良友》画报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翻译文学是《良友》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外国民间文学、小诗、名著等,还有大量的"影戏小说"。这些作品的翻译不以信达雅为追求目标,而是对原文进行通俗化的改造。对于刊登的纯文学创作与纪实文学,《良友》常配有生动活泼的插图,对作品内涵进行视觉化的阐释。《良友》提供的文学舞台使外国文学名作和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以更为通俗的形式与普通读者相见,寓启蒙于独特的文学趣味中。对于启蒙和救亡的时代主题,《良友》保持了平易化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友》画报 翻译文学 文学趣味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评优机制 推进学报事业发展——潘国琪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110,共5页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在25年时间开展了四届学报评优活动。研究会前理事长潘国琪先生曾主持首届学报评优活动并全力支持此后历届评选,他在接受采访时谈了学报评优的缘起、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这项工作的建议。他指出:推动学报事业发...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在25年时间开展了四届学报评优活动。研究会前理事长潘国琪先生曾主持首届学报评优活动并全力支持此后历届评选,他在接受采访时谈了学报评优的缘起、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这项工作的建议。他指出:推动学报事业发展是研究会的神圣使命,评优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举措。四届学报评优活动成绩卓然,充分展示了学报的成绩,评出了导向,树立了标杆,鼓舞了士气,为名刊建设、为学报的良性竞争、为学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他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优机制,修订评委聘任办法,实现动态管理,以使学报评优活动健康持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学报评优活动 机制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栏建设的喜与忧 被引量:8
5
作者 潘国琪 毛红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2,共6页
教育部名栏工程启动至今已有十年。以此为契机,全面回顾十年建设中名栏所取得的成绩,既有利于名栏坚定办栏信心,也有利于激励更多的高校社科期刊以名栏为榜样,办好栏目,争创名栏。名栏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在于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学... 教育部名栏工程启动至今已有十年。以此为契机,全面回顾十年建设中名栏所取得的成绩,既有利于名栏坚定办栏信心,也有利于激励更多的高校社科期刊以名栏为榜样,办好栏目,争创名栏。名栏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在于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学科建设的进程、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学术新人的培养、所在刊物质量的提高、高校社科期刊竞相争创名栏良好氛围的形成以及办栏举措的多样化。同时,一些名栏也出现了刊出期次、发文量与优质文章有所减少、服务社会与推动所在刊物整体质量的功能发挥不够的情况,遭遇了难以持续发展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栏工程 名栏建设 名栏成绩 发展瓶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许地山笔下的春桃形象 被引量:4
6
作者 宋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55,共7页
许地山笔下的春桃形象虽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更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从春桃的精神世界来看,她虽然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却拥有独立的意志、强烈的自尊、健全的人格、务实的精神。从现实合理性来看,春桃外貌的美丽清洁是小说必要的审美元素,... 许地山笔下的春桃形象虽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更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从春桃的精神世界来看,她虽然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却拥有独立的意志、强烈的自尊、健全的人格、务实的精神。从现实合理性来看,春桃外貌的美丽清洁是小说必要的审美元素,以克服其社会职业的卑微不洁;其生活环境是大都市北京而非保守的乡村为她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小说一女二夫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存在,近似于民间奇异婚俗。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春桃形象反映了许地山关于人生问题、妇女问题的思考,是对以往创作的一种超越,也是个人情感追求的一种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春桃 妇女问题 独立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 被引量:5
7
作者 胡敏中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35-38,共4页
日常生活是一种基础和本真的生活 ,它具有个人性、基础性、经验性、自发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日常认识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决定着日常认识 ,日常认识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相适应 ,日常认识具有大... 日常生活是一种基础和本真的生活 ,它具有个人性、基础性、经验性、自发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日常认识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决定着日常认识 ,日常认识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相适应 ,日常认识具有大众性、平凡性、直观性、表层性和不自觉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日常认识 辩证关系 大众性平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认识论导论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敏中 《广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46-51,共6页
创造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有其理论前提和 现实基础。创造主体的特质、创造认识的本质、创造认识的“创造度”、创造认识的类型、 创造认识的基本过程、创造认识的宏观规律和微观规律等,是创造认识论研究... 创造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有其理论前提和 现实基础。创造主体的特质、创造认识的本质、创造认识的“创造度”、创造认识的类型、 创造认识的基本过程、创造认识的宏观规律和微观规律等,是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发和 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 创造认识论 创造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能与民主兼顾平衡的中国基层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施雪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5-92,共8页
村社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在中央提出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浙江嘉兴市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试验、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国治、协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六治协同”,效... 村社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在中央提出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浙江嘉兴市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试验、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国治、协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六治协同”,效能与民主兼顾平衡的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并在城乡村社探索出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系统的推进“六治协同”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及其配套措施。这对于全面落实中央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努力实现基层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稳步推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有力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基层 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 嘉兴 六治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敏中 《宁夏社会科学》 2001年第3期73-76,共4页
具有大体等义的创新和创造存在于人的行为和观念两大领域。创新实践和创造认识都是创造认识论所要研究的。本文对于创造认识论的阐述大体上是遵循着“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和... 具有大体等义的创新和创造存在于人的行为和观念两大领域。创新实践和创造认识都是创造认识论所要研究的。本文对于创造认识论的阐述大体上是遵循着“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和基本原理进行的 ,包括研究人的创造性认识的一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认识论 基本内容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栏目建设与综合性社科期刊的竞争优势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孟大虎 《大学出版》 2008年第1期64-67,共4页
我国拥有众多的综合性社科期刊,但影响力却远小于专业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相比,综合性期刊最具比较优势、同时也具有不可模仿和不可复制的特点,能兼顾研究问题的综合性和研究学科的交叉性。由于特色栏目是最能体现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 我国拥有众多的综合性社科期刊,但影响力却远小于专业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相比,综合性期刊最具比较优势、同时也具有不可模仿和不可复制的特点,能兼顾研究问题的综合性和研究学科的交叉性。由于特色栏目是最能体现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的专用性资源,因此特色栏目建设是综合性社科期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特色栏目都可以构成综合性社科期刊的持续竞争优势,只有那些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科栏目优势、具有前瞻性和学术前沿性、能保持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固定性、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性、易于推动交叉学科共同研究的特色栏目才能完成这一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优势 特色栏目 综合性 交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意识的艺术创造认识功能
12
作者 胡敏中 沈映春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8-13,共6页
关键词 创造认识 艺术创造 艺术形象的创造 集体无意识 艺术家 艺术构思 艺术传达 思维方法 无意识反映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直觉和想象
13
作者 胡敏中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21-26,共6页
关键词 直觉 酝酿阶段 创造性认识 创造性想象 认识活动 认识问题 事物的本质 认识条件 心理条件 认识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机遇的创造认识论意义
14
作者 胡敏中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28-31,共4页
本文将存在于人们认识领域中的机遇称作认识机遇。本文认为 ,认识机遇也像一般机遇一样 ,具有意外性、偶然性、新异性、时机性和非理性等特征 ,而认识机遇的这些特征又都赋予了认识论的意义。认识的创造性程度高的研究活动 ,其机遇的发... 本文将存在于人们认识领域中的机遇称作认识机遇。本文认为 ,认识机遇也像一般机遇一样 ,具有意外性、偶然性、新异性、时机性和非理性等特征 ,而认识机遇的这些特征又都赋予了认识论的意义。认识的创造性程度高的研究活动 ,其机遇的发生率也高。社会认识中也存在着机遇 ,但不像自然认识中的机遇那样具有典型和决定的意义 ,其情况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认识论 认识目标 社会认识 创造性认识 认识的创造性 认识问题 认识成果 偶然性 自然认识 认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与使命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刻原因
15
作者 施雪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2,共7页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与使命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是什么?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与使命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是什么?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总体初心与使命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通过探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总体初心与使命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深刻原因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与使命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民族国家建设、民主共和建构、人民中心确立、主权独立实现、中国道路探索。弄清了上述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并用这些初心与使命去衡量我们的理念、法律、制度、政策和行为,对照我们的国家建设、社会建设、思想建设和党的建设,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方面还需努力。这对于我们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初心 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直觉与诱因
16
作者 贺明生 胡敏中 《理论月刊》 2000年第12期23-24,共2页
直觉是一种突然领悟客观事物本质的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自觉性、偶然性、瞬间性和非逻辑性。直觉的迸发除了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机制外,还需要有诱因诱导着它的发生,而诱因具有诱发性、直接性、表层性等特征。正由于此,诱... 直觉是一种突然领悟客观事物本质的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自觉性、偶然性、瞬间性和非逻辑性。直觉的迸发除了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机制外,还需要有诱因诱导着它的发生,而诱因具有诱发性、直接性、表层性等特征。正由于此,诱因或者在形态结构上;或者在功能上;或者在机能上开启着直觉的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诱因 认识 非理性
全文增补中
党的十九大后中国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17
作者 施雪华 赵忠辰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4,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八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机构裁撤和功能调整的大部制改革。以往的七次大部制改革,取得了机构精简、人员减少、职能转变等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职能重叠、人员冗余、多头管理等问题,尤其是大部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八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机构裁撤和功能调整的大部制改革。以往的七次大部制改革,取得了机构精简、人员减少、职能转变等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职能重叠、人员冗余、多头管理等问题,尤其是大部制改革一直局限在政府体系内部。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国家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大部制改革指引了方向。十九大后,在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总体创新思路是:将政党、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纳入到大部制改革思路的确定中;将"大系统"概念纳入大部制改革机构调整方案中,打破了过去局限于国务院部门之间的"大部制"概念;将加强和优化"党的领导"明确为国家机构调整的重要原则,贯彻到大部制改革全过程之中;将"机构随功能走"或曰"结构功能相匹配"原则落实到机构职能、级别、编制、权能的规范中。经过本次新的大部制改革,今后中国的政府机构必将更加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关系明确、运行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大 大部制改革 新动因 新思路 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