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中的技术主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德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8,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对形式的热衷,与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大量译介紧密相关。出于规避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的考量,一些作家对其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剔除,从内容中"剥离"出形式,"成功"地将现代派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对形式的热衷,与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大量译介紧密相关。出于规避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的考量,一些作家对其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剔除,从内容中"剥离"出形式,"成功"地将现代派的创作技巧移植到中国文学中来,从而解构了定为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使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但是,由此带来的"技巧崇拜"或曰"技术主义",也导致了中国的现代主义只注重技巧的操练,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精神,同时又屏蔽掉了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派文学 形式 技术主义 文体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通过语言”到“在语言中”--论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36,共7页
关键词 文学 国语 胡适 语言 五四时期 启蒙话语 精神原点 不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视野:走出“现代性”研究范式的方法——兼论《民国文学史论》丛书 被引量:1
3
作者 熊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1,共6页
"民国视野"的研究继承并转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影响深远的"现代性"范式。《民国文学史论》丛书是体现、贯彻这一学术思路及方法的最新成果,著者在开掘细部历史以及注重中国经验两个方面尤有心得。在当今学界进入... "民国视野"的研究继承并转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影响深远的"现代性"范式。《民国文学史论》丛书是体现、贯彻这一学术思路及方法的最新成果,著者在开掘细部历史以及注重中国经验两个方面尤有心得。在当今学界进入"反思现代性"阶段以及倡导多元对话的整体格局中,"民国视野"的眼界、实绩彰显出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视野 现代性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第三地 被引量:111
4
作者 迟子建 周景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50,共9页
关键词 文学 民间文化 和谐统一 小说 内在美 散文 含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 媒体 商品--亚文化的收编方式 被引量:47
5
作者 胡疆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亚文化 意识形态 媒体 商品 主导文化 文化形态 集体认同 自下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 被引量:55
6
作者 胡疆锋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0,共7页
恶搞是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对经典、权威等人与事物进行解构、重组、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恶搞是一种具有抵抗性的青年亚文化,为社会矛盾提出象征性的解决方式。恶搞有可能沦为负文化,在商业大潮中被收编,失... 恶搞是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对经典、权威等人与事物进行解构、重组、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恶搞是一种具有抵抗性的青年亚文化,为社会矛盾提出象征性的解决方式。恶搞有可能沦为负文化,在商业大潮中被收编,失去亚文化的抵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搞 青年亚文化 抵抗 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论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胡疆锋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2,共6页
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研究重点。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的霸权和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在青年亚文化理论的阐释模式从"世代模式"... 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研究重点。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的霸权和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在青年亚文化理论的阐释模式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的转变中,伯明翰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 伯明翰学派 世代模式 结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碑志义例:金石学与辞章学的交汇 被引量:4
8
作者 党圣元 陈志扬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1-197,共7页
清代金石学勃兴,义例分支亦随之蔚成大观。清代义例探求扩展了“金石三例”仅限于唐宋大家、名家的原有范围,分裂为骈文、古文、折中三派。金石学领域的关涉义例之作繁琐且有考史倾向,背离了“金石三例”开创的有裨文章的传统;辞章学维... 清代金石学勃兴,义例分支亦随之蔚成大观。清代义例探求扩展了“金石三例”仅限于唐宋大家、名家的原有范围,分裂为骈文、古文、折中三派。金石学领域的关涉义例之作繁琐且有考史倾向,背离了“金石三例”开创的有裨文章的传统;辞章学维度的碑志义例研究与现世创作紧密相连,直接服务于创作,其探讨具有重要的文章学和文体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金石学 辞章学 碑志 义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两份英文刊物与中国苏维埃革命信息的传播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小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73,共8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的新闻封锁,并没有完全阻隔中国苏维埃革命信息的传播。埃德加·斯诺对保安的访问和他据此写成的《西行漫记》,并非第一次打破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在此之前,英文刊物《中国论坛》和《今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的新闻封锁,并没有完全阻隔中国苏维埃革命信息的传播。埃德加·斯诺对保安的访问和他据此写成的《西行漫记》,并非第一次打破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在此之前,英文刊物《中国论坛》和《今日中国》曾经连续报道苏区革命情况,在国内外传播了中国苏维埃革命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论坛》 《今H中国》 新闻封锁 《西行漫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景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7-171,共5页
在后现代文化境遇中,迥别于传统乡土叙事的后乡村叙事不仅在暴力张扬中消弭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界限,而且主体正在由沉重走向轻佻。由于对平面幸福的过度追求,命运主体已由抗争转为顺从。在城乡冲突中,背离了传统乡土文化的第三种文化正在... 在后现代文化境遇中,迥别于传统乡土叙事的后乡村叙事不仅在暴力张扬中消弭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界限,而且主体正在由沉重走向轻佻。由于对平面幸福的过度追求,命运主体已由抗争转为顺从。在城乡冲突中,背离了传统乡土文化的第三种文化正在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村叙事 后现代文化 第三种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试帖诗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志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135,共5页
清代在各级考试中推行试律,尤其是乾隆帝的科场革新,激发出士林学诗的热情。为指导试律创作,清代出现不少试律话和试律选本,兴起了一个试律研究的高潮。"试帖诗当以时文法为之"和"必工诸体诗而后可以工试帖"是当时... 清代在各级考试中推行试律,尤其是乾隆帝的科场革新,激发出士林学诗的热情。为指导试律创作,清代出现不少试律话和试律选本,兴起了一个试律研究的高潮。"试帖诗当以时文法为之"和"必工诸体诗而后可以工试帖"是当时主要的两种主张。经过几代人的历练积累,清代试律名家名作倍增,远胜唐朝,成为清人的重要标榜之一。试律工巧有余而情感不足,其品级定位不高;但虽为干禄之文,却未遭到激烈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试律 试帖诗 工巧 卑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1933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6-73,共8页
关键词 鲁迅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老年 知天命 旗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民国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衰歇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84,共11页
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三大中坚主体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古史辨派”、史语所的学术路向虽有所歧异 ,但他们的方法大都不脱考据。由此出发 ,这个运动明显呈现出一种“非哲学”、“非史观”的倾向。今天看来 ,这固然对纠正当时的空疏... 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三大中坚主体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古史辨派”、史语所的学术路向虽有所歧异 ,但他们的方法大都不脱考据。由此出发 ,这个运动明显呈现出一种“非哲学”、“非史观”的倾向。今天看来 ,这固然对纠正当时的空疏学风起到了一定作用 ,却也使“整理国故运动”带有了考据史学的弊端 ,因此而遭致一些学者的严厉批评。这说明曾经风靡一时的考据史学延续至此 ,已不适应时势的需要。与此同时 ,其阵营内部成员的纷纷转向和唯物史观派的崛起 ,更宣告了“整理国故运动”的最终衰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 史学 考据 史语所 古史辨派 国学 时势 运动 研究所 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希祖与钱玄同(二)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乐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68,85,共7页
2006年,家父朱元曙曾写过一篇《朱希祖与钱玄同》,发表在《万象》2006年4月号上,那时我在读大二,正跟着父亲整理先曾祖父朱希祖先生的日记,着手编纂《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八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当年所写的《朱希祖与钱玄同》某些说法有... 2006年,家父朱元曙曾写过一篇《朱希祖与钱玄同》,发表在《万象》2006年4月号上,那时我在读大二,正跟着父亲整理先曾祖父朱希祖先生的日记,着手编纂《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八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当年所写的《朱希祖与钱玄同》某些说法有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特别是杨天石先生整理的《钱玄同日记(整理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玄同 希祖 整理本 《万象》 我在 杨天石 朱元 朱希 章太炎 早稻田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7年的史沫特莱与延安生活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小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06,共6页
1937年,史沫特莱在遭到共产国际驱逐的情况下,试图主动融入红色延安。她力图改进延安的文化生活和人际关系,但是收效甚微。延安高度政治化、军事化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个人空间的缺失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渠道不畅,是她的行动受阻的主要原... 1937年,史沫特莱在遭到共产国际驱逐的情况下,试图主动融入红色延安。她力图改进延安的文化生活和人际关系,但是收效甚微。延安高度政治化、军事化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个人空间的缺失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渠道不畅,是她的行动受阻的主要原因。而由她发起的交际舞活动所引发的冲突,只是她与延安革命妇女之间矛盾的爆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化 史沫特莱 女权主义 节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笔调之下的时评杂说和风月小品——上海小报(1897-1952)散文概貌
16
作者 李楠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5-161,共7页
小报散文是直接继承明清笔记小品传统,在商业文化操纵下,经由小报文人玩世品格的调适,而形成的游戏文章。民国以前的小报散文以时政批评和风花雪月为两大主题,旁及历史掌故、官场笑话、市井嬉谈等。20、30年代增加了社会报道、剧评、知... 小报散文是直接继承明清笔记小品传统,在商业文化操纵下,经由小报文人玩世品格的调适,而形成的游戏文章。民国以前的小报散文以时政批评和风花雪月为两大主题,旁及历史掌故、官场笑话、市井嬉谈等。20、30年代增加了社会报道、剧评、知识小品的分量。到30年代后期,专栏散文成为主体,时评短论文学化,新旧文体并存,影戏剧评几乎被舞评所取代。闲适散文生发出小型化的多样品种,对大报副刊与休闲类杂志画报影响最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报散文 游戏 时评 风月 专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晚清学术对民国“整理国故运动”的影响
17
作者 卢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4-198,共5页
曾经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晚清学术的传统。无论是从“整理国故”的口号与主张,还是从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以章太炎为首的晚清国粹派都可谓是“整理国故运动”的前驱;而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 曾经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晚清学术的传统。无论是从“整理国故”的口号与主张,还是从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以章太炎为首的晚清国粹派都可谓是“整理国故运动”的前驱;而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古史辨派”又明显受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末今文经学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运动” 今文经学 国粹派 康有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向开放的未知领域——王小波论
18
作者 姜异新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1-124,共4页
王小波式思维以不断自我否定和保持自省的姿态向世界敞开。这一思维在思想界最大的收获是对知识分子有了新的认识:知识分子首先是一个公民,应该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保持直截了当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思想。在文学审美领域,王小波眼中的文... 王小波式思维以不断自我否定和保持自省的姿态向世界敞开。这一思维在思想界最大的收获是对知识分子有了新的认识:知识分子首先是一个公民,应该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保持直截了当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思想。在文学审美领域,王小波眼中的文学想象力同样是独立自主意义上的,这种想象力以新的审美形式冲击着社会道德问题,改变着人们打量世界的方式,从而得以重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启蒙 叙事 知识分子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述”的谬误——论《屈原》的发表与“弦外音”的发现
19
作者 王玉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85,共6页
在宏大历史书写下,历史剧《屈原》的"细部"发掘以及相关史料的甄别与考辨工作还十分匮乏。《屈原》的主题并非不证自明,而是"联想多于影射",容纳着可供多元阐释的空间。在历史重述中,《屈原》的主题被日益简化,在... 在宏大历史书写下,历史剧《屈原》的"细部"发掘以及相关史料的甄别与考辨工作还十分匮乏。《屈原》的主题并非不证自明,而是"联想多于影射",容纳着可供多元阐释的空间。在历史重述中,《屈原》的主题被日益简化,在彰显鲜明斗争性的同时,也遮蔽了特殊历史语境下历史剧创作的隐晦性与策略性,《屈原》蕴藉深意的政治主题,正是在国共双方的博弈中得以最终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郭沫若 历史语境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音入韵与现代白话新诗
20
作者 颜同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80,共7页
土音入韵尾随中国现代新诗的方言入诗而来,因为以白话、口语为本,现代白话新诗与土音入韵构成了杂语共生关系。通过对方言韵(土音韵)流变之梳理与意义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白话新体诗为正统的现代新诗,在音韵节奏建设上押韵与否既失去... 土音入韵尾随中国现代新诗的方言入诗而来,因为以白话、口语为本,现代白话新诗与土音入韵构成了杂语共生关系。通过对方言韵(土音韵)流变之梳理与意义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白话新体诗为正统的现代新诗,在音韵节奏建设上押韵与否既失去了古代诗词那样的严肃性、神圣性,又根据自身特点出现了丢弃韵律、自创新韵、借用土韵等艺术特点。土音入韵既是一个自然而至的诗学现象,也是一个颇多争议的诗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诗 方言入诗 土音入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