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史的地域性与整体性——从《北京新文学与新北京文学》谈起 |
张露晨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2
|
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 |
李春雨
陈婕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3
|
“中心”与“外围”: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生长--以北京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为例 |
李怡
张敏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4
|
理解文学文本层面及其余衍层 |
王一川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5
|
现代商业的社会史研究:北京成文厚(1942-1952) |
董晓萍
蓝克利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6
|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北京形象的嬗变 |
刘勇
张弛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7
|
以北京想象中国——论林语堂的北京书写 |
沈庆利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8
|
从指示到征兆:文学文本意义的结构及其解读 |
吴琪
季广茂
|
《美育学刊》
|
2012 |
2
|
|
9
|
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分析策略 |
李煜晖
苏荣格
|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10
|
“学者型作家”袁昌英的现代话剧创作与文学教育活动,1928-1949 |
刘一昕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11
|
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批评话语的本土化建构——以1980年代马原小说批评为中心 |
翟传秀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2
|
“先锋文学”与中国社会转型——以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批评为视角 |
翟传秀
|
《海峡人文学刊》
|
2024 |
0 |
|
13
|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
王泉根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5
|
|
14
|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构想 |
刘勇
李怡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15
|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椭圆折射”理论与中国古诗海外传播 |
吴永安
刘洪涛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6
|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 |
刘象愚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4
|
|
17
|
民间文学本体特征的再认识 |
万建中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4
|
|
18
|
“译文学”的概念与体系——诸概念的关联与理论体系的构建 |
王向远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3
|
|
19
|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
郭英德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20
|
京派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兼与西方古典主义比较 |
周冰心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