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
1
作者 刘勇 李春雨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共5页
文学及文化讲座在北京极为活跃地存在着,它有机地成为北京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北京文化生态的形成、文化品格的定位以及北京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近年来,文学及文化讲座的日益增多及其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也值得重... 文学及文化讲座在北京极为活跃地存在着,它有机地成为北京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北京文化生态的形成、文化品格的定位以及北京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近年来,文学及文化讲座的日益增多及其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也值得重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讲座 文化生态 文化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及其世界文学价值
2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度再塑造,“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则成为跨文化遗产利用的典范。所有这些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徐志摩形象”,构建出一个活跃的世界文学网络。徐志摩形象所提供的世界文学价值是融入式的、亲和的、建设性的;其全球传播从东方出发,深入到西方文学的内部,打破了西方学界只有一个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体系的妄念,将世界文学引向多系统、多中心的格局,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世界文学 《再别康桥》 剑桥大学 中国文学全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学业成就表现的教学导向
3
作者 吴欣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共5页
现行课标将学业质量界定为学生完成一门课程或一个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体现关注正向发展、指向未来潜力的基本理念。学业成就表现明确了教学变革的基本方向: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借助评价洞察现有成就,反思... 现行课标将学业质量界定为学生完成一门课程或一个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体现关注正向发展、指向未来潜力的基本理念。学业成就表现明确了教学变革的基本方向: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借助评价洞察现有成就,反思现有经验,探索获得更大成就的方向与方式。更新“学业成就观”,是一体化设计教学与评价的基础,是达成教学与评价一致性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质量 学业成就 评价理念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北京说唱文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意义
4
作者 姚颖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7-122,共6页
本文首先总结了清代北京地区说唱文学发展的初期、中期、后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认为清代的说唱文学处于我国说唱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传承了许多具有地域性的曲种,艺术形式上发生裂变与整合,节目流派纷呈,名家名角辈出。在清代中期和后... 本文首先总结了清代北京地区说唱文学发展的初期、中期、后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认为清代的说唱文学处于我国说唱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传承了许多具有地域性的曲种,艺术形式上发生裂变与整合,节目流派纷呈,名家名角辈出。在清代中期和后期,北京的说唱文学发展尤其具有时代特点。此外,文章还归纳了清代北京说唱文学研究的五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北京 说唱文学 发展特点 研究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地域性与整体性——从《北京新文学与新北京文学》谈起
5
作者 张露晨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些年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究其原因,无疑与同时期产生且不断被学界提及的重写文学史大潮息息相关,地域文学研究特有的视角不断地赋予现代文学整体研究以新的可能。一方面,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些年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究其原因,无疑与同时期产生且不断被学界提及的重写文学史大潮息息相关,地域文学研究特有的视角不断地赋予现代文学整体研究以新的可能。一方面,地域文学属于整体文学,地域文学研究无法离开整体研究的背景而单独存在;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整体文学研究无法涵盖地域文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地域文学研究所具有的角度、丰富的研究空间以及对于史料的异常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北京文学 地域性 地域文学研究 新文学 文学研究所 体性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风化”语境中日本僧侣文学的发生——以《怀风藻》所载僧诗为中心
6
作者 乐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4,共12页
《怀风藻》中的僧诗是早期日本僧侣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僧诗的创作与接受,揭示了日本僧侣文学的发生契机。僧侣通过参与由通晓汉文化的精英集团主导的汉诗创作,获得统治者对其特权阶层身份的认可。统治者则出于利用佛教巩固政权、彰显... 《怀风藻》中的僧诗是早期日本僧侣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僧诗的创作与接受,揭示了日本僧侣文学的发生契机。僧侣通过参与由通晓汉文化的精英集团主导的汉诗创作,获得统治者对其特权阶层身份的认可。统治者则出于利用佛教巩固政权、彰显德化的需要,支持僧侣获取汉文学创作所必需的文化素养。此外,他们还将自己对中国名士之风的想象寄托在僧侣身上,努力营造道俗共同参与文学创作的盛世文明图景。僧侣文学的这种发生机制,体现了7至8世纪日本“唐风化”变革中,汉文学与佛教所扮演的特殊文化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风藻》 日本僧侣文学 “唐风化” 文化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春雨 陈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2-118,共7页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使"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际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后,开始转向汉语国际推广,主动积极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使"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际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后,开始转向汉语国际推广,主动积极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首善之区的北京,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使命:在建构文化交往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当今中国文化风貌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汉语国际推广在体制创新、宣传策略、理论研究和信息建设等环节上均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文化建设在如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方面还应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努力提升市民素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文化 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推广 奥运会 孔子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童谣的文化教育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毕海 陈晖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30,共7页
童谣蕴含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近年来,随着"唱响北京新童谣"等活动的开展,北京传统童谣日益受到文化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北京童谣记录着北京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具有突出的文学审美价值,是极为重要的... 童谣蕴含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近年来,随着"唱响北京新童谣"等活动的开展,北京传统童谣日益受到文化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北京童谣记录着北京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具有突出的文学审美价值,是极为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对传统童谣的选择与品鉴,将北京童谣更多纳入教学资源系统,推进儿童传唱童谣的活动,有助于探讨中华本土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对儿童进行精神教化的功能与价值、途径与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童谣 民俗 审美 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与“外围”: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生长--以北京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怡 张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北京文化的意义首先就是它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首善"之意义,而巴蜀文化的"外围"意义则体现在它往往承栽了诸多与文化中心及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成分。"中心"与"外围"的文化的差异正好提供... 北京文化的意义首先就是它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首善"之意义,而巴蜀文化的"外围"意义则体现在它往往承栽了诸多与文化中心及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成分。"中心"与"外围"的文化的差异正好提供了不同区域间彼此参照、自我反思的机会。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时代,如何突破"文化金字塔"的传统结构,让"中心"与"外围"建立更密切的互动关系,这应该是中国文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外围 北京文化 巴蜀文化 首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儿化的社会文化内涵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一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78,共7页
儿化是北京话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北京人的社会心理和语言民俗,具有名词化、小称、爱称、蔑称等作用,可以表达多种感情色彩。北京话儿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人文信息,仍需深入发掘和整理。
关键词 北京话 儿化 社会心理 语言民俗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文学文本层面及其余衍层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一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共5页
本文拟在梳理英加登和韦勒克的文学文本层面论基础上,吸收近年媒介及修辞研究的成果,对汉语文学文本层面提出一种新划分,进而就其中余衍层作出分析。认为汉语文学文本可以有五个层面:媒型层、兴辞层、兴象层、意兴层和余衍层。余衍层是... 本文拟在梳理英加登和韦勒克的文学文本层面论基础上,吸收近年媒介及修辞研究的成果,对汉语文学文本层面提出一种新划分,进而就其中余衍层作出分析。认为汉语文学文本可以有五个层面:媒型层、兴辞层、兴象层、意兴层和余衍层。余衍层是余兴与衍兴交融的层面。余兴来自读者对文本中兴味的品评,衍兴是在读者阅读中衍生的感兴。文学文本虽然可以在读者阅读中创造完整的审美自主世界,但由于读者阅读过程中感兴的触发与叠加等作用,这个审美自主世界随即会被打破而与读者的生活世界体验交融在一起。读者的理智素养会让他从这种艺术与生活交融的体验状态中走出,但这次阅读产生的余效毕竟会长留读者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层面 英加登 韦勒克 祭镀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岳庙与城市社会信仰空间的构建——以北京东岳庙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萧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7,共6页
东岳信仰是中国古老信仰之一,作为五岳之首,它很早就与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关系。泰山本来是自然山神,秦汉以后演变为主管生死的人神。唐宋开始随着世俗王权与城市生活的扩张,泰山分香天下,进入城市,东岳行祠成为城市社会信仰的主要空间之... 东岳信仰是中国古老信仰之一,作为五岳之首,它很早就与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关系。泰山本来是自然山神,秦汉以后演变为主管生死的人神。唐宋开始随着世俗王权与城市生活的扩张,泰山分香天下,进入城市,东岳行祠成为城市社会信仰的主要空间之一。城市居民的信仰特性在东岳庙中得到生动而全面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岳 信仰空间 香会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话和北京语音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一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0,共6页
普通话测试和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明确细致的语音标准,必须对北京语音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讨论了北京语音的含义、北京语音和土音的界限;并依据北京语音实际对普通话语音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 普通话 北京语音 北京音系 标准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北京报纸的妇女副刊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翠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20世纪20年代,《益世报·女子周刊》、《京报·妇女周刊》、《世界日报·蔷薇》等北京报纸妇女副刊的兴起,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在中国女性渐次成长为与男性... 20世纪20年代,《益世报·女子周刊》、《京报·妇女周刊》、《世界日报·蔷薇》等北京报纸妇女副刊的兴起,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在中国女性渐次成长为与男性同等的文化和言说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刊 报纸 周刊 主流媒体 女子 日报 载体作用 北京 世界 中国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的轻音和语法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一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8-151,共4页
北京话是汉语发展变化最快的方言。北京话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轻音(包括轻声和语句轻音)是极为重要的形式标志和变化动因。本文就北京话轻音和语法化相关的问题作一些探讨,指出北京话构词后缀的产生、虚词的虚化都与轻音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北京话 语法化 轻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内部的东方主义:悖论与病理——以村上知行的“北京文人论”为释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升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7-136,共10页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语境下,日本文人村上知行在《北京的文人》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于复活传统的"文人"精神。村上"处方"取的是"批判"与"鼓动"并举的论述策略,其悖论在于:既...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语境下,日本文人村上知行在《北京的文人》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于复活传统的"文人"精神。村上"处方"取的是"批判"与"鼓动"并举的论述策略,其悖论在于:既然中国人"文弱的和平主义"常是误国之根,并因此饱受批评,却鼓动中国知识分子"复古";既然称赞"北京文人"代表了"东洋文化的精髓",却对本国的文人语含嘲讽。如果说面向本国的"去‘文人’化"、"去中国化"是日本的"武威"传统与近代"世界原理"的共谋,那么当它与其对中国知识分子指向"和平"的改造逻辑相叠加,村上欲消泯中国文化人的抵抗意识、从文化层面服务于侵略战争的殖民心态便跃然纸上。这在理论上已逸出了萨义德"东方主义"之射程,可视之为一种"东方内部的东方主义"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内部的东方主义 村上知行 北京文人 中国知识分子 悖论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商业的社会史研究:北京成文厚(1942-1952) 被引量:10
17
作者 董晓萍 蓝克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1,共12页
国家政府与商人的关系具有某种重要性,国家政府对商人和商业活动的政策也会影响社会进程。不过一般认为,商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很难生存,但北京现代商业史却提供了另外的事实:市民和移民社会身份的断裂,反而使商户的行业成为城市社会... 国家政府与商人的关系具有某种重要性,国家政府对商人和商业活动的政策也会影响社会进程。不过一般认为,商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很难生存,但北京现代商业史却提供了另外的事实:市民和移民社会身份的断裂,反而使商户的行业成为城市社会的主要个体身份标志,行业技艺和现代专业知识传承成为城市社会分层的新基础,促成了城市商业经济现代化的发轫。为此,需要考察北京商业的行业化取向,及其成为城市社会分层和城市社会网络的新成分的具体过程与动力,北京老字号"成文厚"的个案因此具有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政府与商人 社会史 北京成文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北京想象中国——论林语堂的北京书写 被引量:5
18
作者 沈庆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83,共10页
林语堂在横跨中西的多文化语境中,精心塑造了一个艺术化、唯美化和梦幻化的"老北京"形象,这既是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产物,也是作家本人文化中国情怀的集中呈现。他将"老北京"视为古典中国的肉身原型、传统华夏文明的... 林语堂在横跨中西的多文化语境中,精心塑造了一个艺术化、唯美化和梦幻化的"老北京"形象,这既是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产物,也是作家本人文化中国情怀的集中呈现。他将"老北京"视为古典中国的肉身原型、传统华夏文明的辉煌象征和现代中华民族的首要认同标志。林氏对"(北京)城"与"(中)国"之间同构关系的渲染,及其以北京叙事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论自觉,都为后来的众多海内外华人作家所借鉴和传承,北京则为他们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广阔空间。而林语堂对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中的某种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北京意象 跨文化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近代北京少数民族手工业的民俗文化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锦章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1,131,共4页
近代以来,从北京史志、民国档案、公私合营前行业资料和口述史的综合研究看,北京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互相协作渐渐变成一种稳定的民俗文化。从民族手工业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民族生活传统和宗教文化传统,考察近代以来北京手工业,可归纳... 近代以来,从北京史志、民国档案、公私合营前行业资料和口述史的综合研究看,北京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互相协作渐渐变成一种稳定的民俗文化。从民族手工业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民族生活传统和宗教文化传统,考察近代以来北京手工业,可归纳出四个特征:一是手艺的皇家色彩较浓,与明清两朝的王公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民族手工业者大多有所谓"小说",即以家族职业、行业字号、原籍或者居住地点等特征放在姓氏之前加以区别;三是民族手工行业往往和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文化整体;四是民族协作使手工行业的民族特色和自身的业务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少数民族 手工业 地方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碑刻所见18世纪北京内城民俗的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鞠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5-82,170,共8页
明清之际,北京城市民俗在外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民俗承担者及其传承动机却大有不同。从585通北京内城碑刻来看,进入18世纪以后,北京内城不仅出现了立碑高峰,而且修庙立碑的主体也由明代的官员太监、清前期的汉族官员转为了普通... 明清之际,北京城市民俗在外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民俗承担者及其传承动机却大有不同。从585通北京内城碑刻来看,进入18世纪以后,北京内城不仅出现了立碑高峰,而且修庙立碑的主体也由明代的官员太监、清前期的汉族官员转为了普通市民,且碑阴题名中第一次出现了行会与商号的名称,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组织层出不穷,女性组织开始出现,反映出社会转型的事实。如关帝圣诞、丫髻山进香等民俗活动虽与明代一脉相承,但民俗传承的主体与动因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这表明,将民俗作为资源而加以改造利用的行为,不仅存在于现代社会。碑刻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民俗的表面形式,发现其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内城 城市民俗 内在机制 碑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