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8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史的地域性与整体性——从《北京新文学与新北京文学》谈起
1
作者 张露晨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些年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究其原因,无疑与同时期产生且不断被学界提及的重写文学史大潮息息相关,地域文学研究特有的视角不断地赋予现代文学整体研究以新的可能。一方面,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些年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究其原因,无疑与同时期产生且不断被学界提及的重写文学史大潮息息相关,地域文学研究特有的视角不断地赋予现代文学整体研究以新的可能。一方面,地域文学属于整体文学,地域文学研究无法离开整体研究的背景而单独存在;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整体文学研究无法涵盖地域文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地域文学研究所具有的角度、丰富的研究空间以及对于史料的异常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北京文学 地域性 地域文学研究 新文学 文学研究所 体性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春雨 陈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2-118,共7页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使"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际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后,开始转向汉语国际推广,主动积极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使"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际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后,开始转向汉语国际推广,主动积极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首善之区的北京,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使命:在建构文化交往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当今中国文化风貌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汉语国际推广在体制创新、宣传策略、理论研究和信息建设等环节上均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文化建设在如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方面还应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努力提升市民素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文化 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推广 奥运会 孔子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与“外围”: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生长--以北京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怡 张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北京文化的意义首先就是它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首善"之意义,而巴蜀文化的"外围"意义则体现在它往往承栽了诸多与文化中心及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成分。"中心"与"外围"的文化的差异正好提供... 北京文化的意义首先就是它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首善"之意义,而巴蜀文化的"外围"意义则体现在它往往承栽了诸多与文化中心及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成分。"中心"与"外围"的文化的差异正好提供了不同区域间彼此参照、自我反思的机会。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时代,如何突破"文化金字塔"的传统结构,让"中心"与"外围"建立更密切的互动关系,这应该是中国文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外围 北京文化 巴蜀文化 首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文学文本层面及其余衍层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一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共5页
本文拟在梳理英加登和韦勒克的文学文本层面论基础上,吸收近年媒介及修辞研究的成果,对汉语文学文本层面提出一种新划分,进而就其中余衍层作出分析。认为汉语文学文本可以有五个层面:媒型层、兴辞层、兴象层、意兴层和余衍层。余衍层是... 本文拟在梳理英加登和韦勒克的文学文本层面论基础上,吸收近年媒介及修辞研究的成果,对汉语文学文本层面提出一种新划分,进而就其中余衍层作出分析。认为汉语文学文本可以有五个层面:媒型层、兴辞层、兴象层、意兴层和余衍层。余衍层是余兴与衍兴交融的层面。余兴来自读者对文本中兴味的品评,衍兴是在读者阅读中衍生的感兴。文学文本虽然可以在读者阅读中创造完整的审美自主世界,但由于读者阅读过程中感兴的触发与叠加等作用,这个审美自主世界随即会被打破而与读者的生活世界体验交融在一起。读者的理智素养会让他从这种艺术与生活交融的体验状态中走出,但这次阅读产生的余效毕竟会长留读者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层面 英加登 韦勒克 祭镀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商业的社会史研究:北京成文厚(1942-1952)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晓萍 蓝克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1,共12页
国家政府与商人的关系具有某种重要性,国家政府对商人和商业活动的政策也会影响社会进程。不过一般认为,商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很难生存,但北京现代商业史却提供了另外的事实:市民和移民社会身份的断裂,反而使商户的行业成为城市社会... 国家政府与商人的关系具有某种重要性,国家政府对商人和商业活动的政策也会影响社会进程。不过一般认为,商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很难生存,但北京现代商业史却提供了另外的事实:市民和移民社会身份的断裂,反而使商户的行业成为城市社会的主要个体身份标志,行业技艺和现代专业知识传承成为城市社会分层的新基础,促成了城市商业经济现代化的发轫。为此,需要考察北京商业的行业化取向,及其成为城市社会分层和城市社会网络的新成分的具体过程与动力,北京老字号"成文厚"的个案因此具有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政府与商人 社会史 北京成文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北京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勇 张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6-50,共5页
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不仅带来了北京城市的改变,同时也造成了北京文化形象的多重意蕴和不断嬗变。西方文明冲击之下对于北京城市积弊的批判,现代物质文明中对于北京文化传统的再发现,外族入侵的国难里对于城市精神的重塑,都成为... 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不仅带来了北京城市的改变,同时也造成了北京文化形象的多重意蕴和不断嬗变。西方文明冲击之下对于北京城市积弊的批判,现代物质文明中对于北京文化传统的再发现,外族入侵的国难里对于城市精神的重塑,都成为现代作家笔下北京形象描写的因子,同时作家也通过对北京形象的书写,不断塑造着北京城市新的精神和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家 北京形象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北京想象中国——论林语堂的北京书写 被引量:4
7
作者 沈庆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83,共10页
林语堂在横跨中西的多文化语境中,精心塑造了一个艺术化、唯美化和梦幻化的"老北京"形象,这既是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产物,也是作家本人文化中国情怀的集中呈现。他将"老北京"视为古典中国的肉身原型、传统华夏文明的... 林语堂在横跨中西的多文化语境中,精心塑造了一个艺术化、唯美化和梦幻化的"老北京"形象,这既是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产物,也是作家本人文化中国情怀的集中呈现。他将"老北京"视为古典中国的肉身原型、传统华夏文明的辉煌象征和现代中华民族的首要认同标志。林氏对"(北京)城"与"(中)国"之间同构关系的渲染,及其以北京叙事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论自觉,都为后来的众多海内外华人作家所借鉴和传承,北京则为他们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广阔空间。而林语堂对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中的某种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北京意象 跨文化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指示到征兆:文学文本意义的结构及其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吴琪 季广茂 《美育学刊》 2012年第2期77-81,共5页
文学文本意义的呈现离不开文本结构,中外多有论述。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的指示、外显、内隐、征兆的四层次文本结构是解读文本意义的有效框架之一。多层文本结构中,征兆意义是领悟和阐释文学文本的高级层次。
关键词 文学文本 结构 意义 征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分析策略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煜晖 苏荣格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语言分析是文本解读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具有支持学生理解作品之意、欣赏文本之美和学习语用之道等重要功能。据此,文学语言分析要经历“因言求意”“审言析美”“觅言为用”等过程:... 语言分析是文本解读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具有支持学生理解作品之意、欣赏文本之美和学习语用之道等重要功能。据此,文学语言分析要经历“因言求意”“审言析美”“觅言为用”等过程:“因言求意”是把文学语言作为意指符号来分析,重在大语境性之下把握文学语言的表现意义并关注文学文本的语意空白;“审言析美”是把文学语言作为审美客体来分析,重在揭示文学语言“自指”“曲指”“虚指”等审美特性的表征和效果;“觅言为用”是把文学语言作为语用范例来分析,重在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趋同、不得体、不规范等实际问题,发现并实现文学语言的语用指导价值。三者因文学语言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存在密切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语言分析具有灵活性,既可从不同维度多次进入同一文本,也可在一次文本阅读中同时关注多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学阅读 文学语言 分析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者型作家”袁昌英的现代话剧创作与文学教育活动,1928-1949
10
作者 刘一昕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8期9-12,共4页
袁昌英之所以被冠以“学者型作家”,主要因其文学创作受到学术背景和学者气质的双重影响。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关注其话剧创作是如何接受西方现代教育与文化的洗礼,而忽视了其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参与的文学教育活动,尤其是戏剧... 袁昌英之所以被冠以“学者型作家”,主要因其文学创作受到学术背景和学者气质的双重影响。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关注其话剧创作是如何接受西方现代教育与文化的洗礼,而忽视了其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参与的文学教育活动,尤其是戏剧教学活动与其话剧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结及所形成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对袁昌英的话剧实践进行深入剧本分析的同时,还对她的戏剧教学活动进行详细的梳理与考察,以此全面观照袁昌英在作为戏剧家与教育家双重身份下所从事的现代戏剧活动及其对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重新估量其在中国现代戏剧史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昌英 “学者型作家” 话剧创作 文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批评话语的本土化建构——以1980年代马原小说批评为中心
11
作者 翟传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0-101,共12页
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尤其是先锋文学批评,经常被笼统定性为:有开拓传统批评视野之功,但普遍借鉴西方现代文论,多是理论的套用,忽略了传统批评方法。作为1980年代批评场域里一个富有症候性的个案,马原小说批评呈现的话语逻辑汇集出20世纪8... 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尤其是先锋文学批评,经常被笼统定性为:有开拓传统批评视野之功,但普遍借鉴西方现代文论,多是理论的套用,忽略了传统批评方法。作为1980年代批评场域里一个富有症候性的个案,马原小说批评呈现的话语逻辑汇集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多元、丰富的面貌,展现了其于理论资源选择上的创造性、对话性以及话语建构上的国别特色与时代特征。从小说文本的阅读到批评文本的写作,1980年代的马原小说批评具体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理论资源转化策略与话语建构:一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启用;三是对于西方现代文论的中国式阐释,展示了1980年代批评家们多面的思想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原小说批评 先锋文学批评 1980年代 本土化 话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文学”与中国社会转型——以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批评为视角
12
作者 翟传秀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4期73-82,130,154,共12页
对于“先锋文学”,现有文学史著作和研究往往过度强调它们在形式探索和文体实验上的价值,并将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场的批评文章简化、提纯,为“先锋文学”经典化服务。事实上,所谓的“先锋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并非单纯因为形式和“文... 对于“先锋文学”,现有文学史著作和研究往往过度强调它们在形式探索和文体实验上的价值,并将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场的批评文章简化、提纯,为“先锋文学”经典化服务。事实上,所谓的“先锋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并非单纯因为形式和“文学性”而获得关注。以80年代的马原小说批评为视角,重返当时历史语境,可以发现“先锋文学”与8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间具体、实际的联系。80年代的马原小说批评,展现出了对个体发展、社会生活、对外开放等现实议题的动态关注,记录了8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的心灵动荡,反映了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社会变革的努力,揭示了中国式“先锋”创作与个体、社会、世界的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文学” 20世纪80年代 社会转型 马原小说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被引量:85
13
作者 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54,共11页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美学 以善为美 艺术真实 审美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构想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勇 李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7,共7页
文学编年史著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文学编年史都不是原始材料的无限罗列,而是包含了著者诸多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良苦的学术用心。"变中有常"的中国谱系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 文学编年史著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文学编年史都不是原始材料的无限罗列,而是包含了著者诸多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良苦的学术用心。"变中有常"的中国谱系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文学编年史构建的基础理论。我们理想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应该从中国文学发生历史性新变的晚清时代开始,一直编写到"现代"结束、"当代"开始的时刻。它将自觉致力于发现被以往诸多文学史忽略的文学细节,并纠正以往文学史中存在的一些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编年史 中国谱系学 历史细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椭圆折射”理论与中国古诗海外传播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永安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38,共8页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文化的混合物,为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路径。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遇到的原作本质主义阻碍,对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一多认为小畑薰良的英译唐诗把灵芝变成了黑菌,是对原作的亵渎,这是原作本质主义的典型体现。而事实上,正是大量这一类英译中国古诗,在异文化空间里蓬勃生长,增强了世界文学的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椭圆折射 达姆罗什 中国古诗英译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象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64,共9页
比较文学的危机是学科理论的危机。比较文学亟待对自身做出明晰界定: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必须跨越民族和语言的界限;必须抛弃"三跨"或"四跨"之类的旧说,只保留"两跨"的基本要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危机是学科理论的危机。比较文学亟待对自身做出明晰界定: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必须跨越民族和语言的界限;必须抛弃"三跨"或"四跨"之类的旧说,只保留"两跨"的基本要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文学关系;在理论与方法上应有高度自觉的比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文学研究 跨民族 跨语言 跨学科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学本体特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万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48,共8页
“什么是民间文学” ,这是似乎早已解决而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以往关注的是民间文学的文学或文化属性 ,而对其生活属性往往视而不见 ,因而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不全面。“表演理论”... “什么是民间文学” ,这是似乎早已解决而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以往关注的是民间文学的文学或文化属性 ,而对其生活属性往往视而不见 ,因而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不全面。“表演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特征 本体特征 表演 传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文学”的概念与体系——诸概念的关联与理论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130,共8页
"译文学"学科建构的基石是若干学术概念与学科范畴,需要从自古及今、源远流长的中国翻译史与翻译思想史中加以发掘、整合与提炼,还需要将外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思想加以参照。为此,在"译文学本体论"层面上,提出并界定... "译文学"学科建构的基石是若干学术概念与学科范畴,需要从自古及今、源远流长的中国翻译史与翻译思想史中加以发掘、整合与提炼,还需要将外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思想加以参照。为此,在"译文学本体论"层面上,提出并界定了"译/翻"、"可翻不可翻/可译不可译"、"迻译/释译/创译"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生成的概念;又提出并界定了"归化/洋化/融化"、"正译/误译/缺陷翻译"、"创造性叛逆/破坏性叛逆"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评价与译文研究的概念。这两组概念又都涉及"翻译度"这个概念。通过论证这些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了"译文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译文学关联论"的层面上,阐述了"译文学"与一般翻译学、与译介学、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性,从而确立了"译文学"的学科定位,论述了其独特的学术功能。今后,还需进一步强化"译文学"的理论自觉,使其在翻译文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译文学 学科建构 概念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6,共7页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教育效果,直接促成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既表征了中国人民"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教育 文学启蒙 明清 诗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派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兼与西方古典主义比较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冰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0,共6页
两三百年前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以中国特有的形式出现过。而京派作家群则是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同意目前流行的将京派作家划归浪漫主义的做法。京派古典主义的形成,既受... 两三百年前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以中国特有的形式出现过。而京派作家群则是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同意目前流行的将京派作家划归浪漫主义的做法。京派古典主义的形成,既受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启发与影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产物。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表现为推崇理性、崇尚古典、追求自然人性。这些都与欧洲古典主义既有着时代与民族的差异性,又有着深层的相通与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古典主义 京派作家 理性 古典 自然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