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画像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芒 杨宇轩 段冬新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96,共7页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科深陷人才培养囹圄,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区分度差、体系设置庞杂、教学水平低下,致使学生既无较高理论水平,也不擅长使用工具,“硬”不行,“软”也不行,“理”更不行,毫无专业优势,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从而...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科深陷人才培养囹圄,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区分度差、体系设置庞杂、教学水平低下,致使学生既无较高理论水平,也不擅长使用工具,“硬”不行,“软”也不行,“理”更不行,毫无专业优势,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从而背离社会和学科需求。为解决人才培养诘难,必须关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效能,必须回归教育技术学的人才本原,以明晰培养什么人。教育技术学专业鲜明的工具性特征要求学生采取双向度的发展策略,以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科优势为特色,充分发挥个体专长,依个人旨趣进行相对分工,最终力求成长为教育技术“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 人才画像 全面发展 相对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技术批判的价值与遵循 被引量:8
2
作者 李芒 张晓庆 余露瑶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28,共8页
当前,教育技术领域谎言和谬误迭生,浮躁与空想之风盛行,囿于虚假繁荣的原地鼓噪,而教育技术批判却处于低语甚至失语状态。在现今技术发展的历史节点上,为了修正教育技术批判的缺位,以批判之力激浊扬清,匡正学风,改善教育技术的学术生态... 当前,教育技术领域谎言和谬误迭生,浮躁与空想之风盛行,囿于虚假繁荣的原地鼓噪,而教育技术批判却处于低语甚至失语状态。在现今技术发展的历史节点上,为了修正教育技术批判的缺位,以批判之力激浊扬清,匡正学风,改善教育技术的学术生态。文章从学理上分析和探讨教育技术批判的内涵、对象、必要性和基本遵循。教育技术批判包括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其目的是在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构的相得益彰中找寻教育技术的进路。教育技术批判的对象包括无限膨胀的工具理性、全面与传统割裂而反传统的思潮、“唯洋是举”的“全盘西化”倾向、对基本概念推敲不足以及教育商业化等。开展教育技术批判,需持守勇于质疑、秉承理性、自我批判等基本遵循,由此才能充分发挥批判揭露、谴责、鞭挞、纠偏的作用与价值,推动教育技术走向光明前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批判 价值 内涵 基本遵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技术的三大关键矛盾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芒 张华阳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共6页
若只从具体的技术问题或教学问题审视教育技术,必然会捕捉到诸多孤立的、零散的、细碎的小问题。然而,众多小问题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不易被察觉的却规定着小问题的大问题,发现并解决大问题,是解决小问题的前提。问题本质上是应当解决而未... 若只从具体的技术问题或教学问题审视教育技术,必然会捕捉到诸多孤立的、零散的、细碎的小问题。然而,众多小问题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不易被察觉的却规定着小问题的大问题,发现并解决大问题,是解决小问题的前提。问题本质上是应当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抓住关键矛盾深入思考,有助于解决问题。认识、分析与利用教育技术的三大关键矛盾能够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教育技术的本质性矛盾是指教育中人类和工具的矛盾;实践性矛盾已从广大师生对教育工具的多元化需求同供给方所能提供的技术匮乏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对教育工具的自然需要同供给方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工具水平低下所导致的技术支持不利之间的矛盾;范畴性矛盾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矛盾。可见,唯有认识教育技术三大关键矛盾,才能真正把握教育技术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不断解决问题,使教育技术绽放出和谐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本质性矛盾 实践性矛盾 范畴性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技术中的“卡脖子”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李芒 杨宇轩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10,共6页
当前,教育技术不合用、不好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反映出“卡脖子”现象亦存在于教育技术之中。“卡脖子”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技术垄断、工具落后、供需失配和应用无措。为解决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从现象与问... 当前,教育技术不合用、不好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反映出“卡脖子”现象亦存在于教育技术之中。“卡脖子”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技术垄断、工具落后、供需失配和应用无措。为解决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从现象与问题探究出发,深度研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课堂教学、分离式教学中的“卡脖子”现状,发现“卡脖子”原因在于教学工具开发者开发水平不足、研究者对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认识不清、教育者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够。因此,必须明确技术对教育的适应性,从教育需要出发,立足现有工具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工具作用以解决教育问题,从而才能真正走出“卡脖子”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卡脖子 教育需要 适应性 供需失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数字化发展代价的对立统一性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芒 张晓庆 葛楠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共7页
事物的积极发展与所付代价具有必然联系。运用正确观点充分认识发展的代价,才能合理应对代价,从而让代价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并促使代价作用最大限度地向积极方面转化。通过消除人为性代价、降低必然性代价能够有效减少事物发展造成的... 事物的积极发展与所付代价具有必然联系。运用正确观点充分认识发展的代价,才能合理应对代价,从而让代价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并促使代价作用最大限度地向积极方面转化。通过消除人为性代价、降低必然性代价能够有效减少事物发展造成的损失和牺牲,为事物发展寻觅低代价而高质量的发展路径。教育数字化的积极发展和所付代价之间呈现出不可分离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为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充分把握这种关系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全面认识教育数字化发展,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代价观。因此,需要从代价的视角分析教育数字化的内涵与表现,通过解析教育数字化发展所付代价及其根源,力求为我国教育数字化探索更具合理性和现实性的前进方略,即涵养教育数字化代价意识、掌握教育数字化代价转化的方法论、做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数字化代价选择,进而使得教育数字化少走弯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发展代价 对立统一性 必然性代价 人为性代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车之鉴”对教育数字化的启迪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芒 余露瑶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0,17,共7页
出于对追赶世界一流的渴盼,近代中国长期不懈地关注器物文明。对这种历史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其一,明确教育数字化的指导理念,体用统一而中和,融洽共生而相互作用。教育数字化不应只关注表层的“用”,更应关注内核... 出于对追赶世界一流的渴盼,近代中国长期不懈地关注器物文明。对这种历史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其一,明确教育数字化的指导理念,体用统一而中和,融洽共生而相互作用。教育数字化不应只关注表层的“用”,更应关注内核的“体”,即教育技术文化的进步,由此才能触发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其二,应走出技术决定论和物本发展观的误区,认识到物只是发展条件,技术本无力承担变革教育的重任,人的开悟才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其三,教育数字化应树立物与人辩证统一的协调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统一、发展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以及发展短板与潜力的统一。借助上述的历史启迪,人们能够更为警醒地认识当前教育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以便有效地探索其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历史回顾 技术决定论 物本主义 协调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互补、互动、互生
7
作者 李芒 贺鹏洋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0,80,共7页
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 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只有充分关注、培养与发扬人性,才能不断延续人类之于技术的主导地位。其二,人类与人工智能相互影响,而人工智能背后却隐藏着人类意向,人机互动是全人类智能与人类个体互动,需要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出发点,应对人机互动中人类智能的衰退危机。其三,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生是历史必然,并且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约束性,教育相关者需警惕人工智能“全盘接受”或“彻底禁用”的价值观,以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人性 主体性 共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义与进路 被引量:38
8
作者 李芒 张华阳 葛楠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共6页
由于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以及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经擂起战鼓,而广大教育工作者仍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涵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因此,需要深入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拒斥教育数字化转型“全转论”,坚... 由于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以及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经擂起战鼓,而广大教育工作者仍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涵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因此,需要深入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拒斥教育数字化转型“全转论”,坚持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论”,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论”的合理性,最终从“辩证地掌握与利用新技术”“正确认识新旧教育工具”“促进未来教学的多样性发展”等三方面提出“赋能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进路。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发展新的教育生产力的必然,以便能够以工具的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改善教学方式与策略,最终使教育工作者在思维、意识和观念方面获得提升。这样,教育数字化才能真正赋能教育现代化,服务于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芒 张华阳 石君齐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3,共9页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人类模拟自身而发明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激发了人类反思和探索人类智能的好奇心。人们发现,工业革命的伟大力量不仅促进了人类改变世界的物质手段的进步,更影响到人类的意识、精神以及外部行为表现。因此...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人类模拟自身而发明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激发了人类反思和探索人类智能的好奇心。人们发现,工业革命的伟大力量不仅促进了人类改变世界的物质手段的进步,更影响到人类的意识、精神以及外部行为表现。因此,人类必须关注在变化了的新处境中,如何适应环境,塑造自己,从而积极发展。那么,作为人类群体之一的广大教师,自然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必然被打上时代烙印。本研究以社会角色理论框架为依托,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教师角色冲突、相关主体视角下的教师角色期望,最终突破角色桎梏,重新审视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方向。研究发现,只有充分尊重作为个体的教师,才能进一步挖掘教师的主导性,在打破角色窠臼的同时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解放与超越。教师只有实现自我解放才有望挣脱工具的束缚,作为真正的教育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工业革命 教师角色 自我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非机器:对计算思维本质的认识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芒 杨宇轩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0,共6页
近年来,计算思维受到广泛关注,催生出多种思维教育实践活动,却无法掩蔽其概念界定的模糊不清、教学实践的混乱难堪,以及对人才培养产生的负面影响。计算思维的理论与实践表现出的问题,在于其无法回应人们的期待,不能满足教育实践的需求... 近年来,计算思维受到广泛关注,催生出多种思维教育实践活动,却无法掩蔽其概念界定的模糊不清、教学实践的混乱难堪,以及对人才培养产生的负面影响。计算思维的理论与实践表现出的问题,在于其无法回应人们的期待,不能满足教育实践的需求,混淆了人类思维与机器运转程序的差异,更多依赖计算机而弱化、限制和束缚了人类思维水平的提升。人类思维理应循着自身的基本规律和全面性、综合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不断发展。显然,计算思维难当大任。利用计算思维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务须小心审慎地理清概念,发现并克服计算思维之负面效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思维教育回归到人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思维 计算思维 思维发展 思维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教师必备素养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芒 石君齐 张华阳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2,共9页
第四次工业革命鼓声渐隆,如何在技术为教育带来诸多挑战的背景下,重新定位教师必备素养是亟需探索的问题。教师必备素养绝非局限于经济学、技术学或心理学等单一范畴内的微观表现性要素,而是教师个体积极发展的内在积淀,其核心是教师专... 第四次工业革命鼓声渐隆,如何在技术为教育带来诸多挑战的背景下,重新定位教师必备素养是亟需探索的问题。教师必备素养绝非局限于经济学、技术学或心理学等单一范畴内的微观表现性要素,而是教师个体积极发展的内在积淀,其核心是教师专业自主的觉醒及随之而来的行动。基于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四种关系向度,本文将教师必备素养指称为为人的敦品修己、待人的存诚善性、待物的技术择宜和育人的诗性智慧,四者分别用以对抗功利主义文化、技术性生存秩序、技术幻觉以及教育实践的不完善性。教师永远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必备素养的探讨旨在帮助教师感受和体悟作为精神整体的自我,彰显师者的使命与天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工业革命 教师素养 教育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革命论的纰缪与反正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芒 葛楠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教育学界长期存在革命论的发展观,或苦于改革的永无止境而借革命寻一劳永逸的解脱,却泛化了革命意涵,使其成为一记空洞口号,或猛烈抨击传统教学,将可革命领域硬迁至教育领域,在教学实践中滋生了追新追快的浮躁狂热之气。实际上,革命与... 教育学界长期存在革命论的发展观,或苦于改革的永无止境而借革命寻一劳永逸的解脱,却泛化了革命意涵,使其成为一记空洞口号,或猛烈抨击传统教学,将可革命领域硬迁至教育领域,在教学实践中滋生了追新追快的浮躁狂热之气。实际上,革命与改革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变,具有瞬间性、颠覆性、破坏性、不可抗拒性甚至盲目性,后者则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渐进温和、审慎积累的。教学实践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教学改革比教学革命更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和可行性,教学活动本身不具备革命的基本条件。人类教学实践在历时性上无法从根本上消灭传统而与过往教学决裂,也不可能以全新之身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一步到位地解决现有教学顽疾。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始终遵循渐进和包容的法则,需要教育者在过程中亲身经验、思考与创造,而不是被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革命 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 教学工具 教学发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