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2-122,共1页
2011年3月18—19日,由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办的"农村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论坛在北京师范... 2011年3月18—19日,由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办的"农村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刘复兴教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杜越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周作宇教授,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赵玉池先生致开幕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农村教育 论坛 对话 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基础教育 培训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教育社会学论坛召开
2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34,共1页
2013年12月6—7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教育社会学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协办。主题是:教育改革——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代... 2013年12月6—7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教育社会学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协办。主题是:教育改革——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代表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百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社会学 论坛 首都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大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3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128,共1页
由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办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9月25至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关键词 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 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熊和妮 任梦莹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6,共9页
劳动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劳动阶层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特性使劳动阶层家庭教育在研究方法层面面临一定的挑战,表现为进入研究现场和资料搜集的难度以及对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价值认识。关于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首先要... 劳动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劳动阶层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特性使劳动阶层家庭教育在研究方法层面面临一定的挑战,表现为进入研究现场和资料搜集的难度以及对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价值认识。关于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首先要回应进入研究现场和资料搜集的策略问题,继而对劳动阶层家庭教育进行价值澄清,揭示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使劳动阶层父母、子女勇于正视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勇于正视其作为劳动阶层本身所固有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阶层 家庭教育 研究方法 价值澄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范——对康德与涂尔干道德理论的反思 被引量:14
5
作者 康永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共7页
将道德规范看成一种外在于个体生活本身的绝对命令,虽然有其哲学与社会学背景,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理论上,这种道德理论否定了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性质,割裂了道德与生活、幸福、权利等价值的关系,否定了道德实践中人... 将道德规范看成一种外在于个体生活本身的绝对命令,虽然有其哲学与社会学背景,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理论上,这种道德理论否定了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性质,割裂了道德与生活、幸福、权利等价值的关系,否定了道德实践中人与情境的价值,将道德实践过程理解成了一种依法则行事的理性或强制过程。在实践中,它导致我们片面强化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儿童自身的需要、权利和意愿,以不道德的方式强加道德说教与道德惩戒,甚至使道德成为某些人控制其他人的精神枷锁,引发激烈的道德冲突和社会震荡。事实上,道德规范始终是情境依赖而不是情境独立的,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始终不能没有善念,而且始终不能放弃在道德规范面前的自主性。由此可见,为道德而道德是错误的,人或许不是万物的尺度,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规范 美德伦理学 权利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人的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比较教育研究的五重路向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玥 余庆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5,共8页
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环境的转变,以往对外国教育的译介已逐渐不能适应教育研究所赋予其自身的历史使命。根据新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应将比较教育研究划分为五重路向,即多学科路向、跨文化路向、实践路向、方法论路向和奠基学科路向。... 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环境的转变,以往对外国教育的译介已逐渐不能适应教育研究所赋予其自身的历史使命。根据新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应将比较教育研究划分为五重路向,即多学科路向、跨文化路向、实践路向、方法论路向和奠基学科路向。这五重路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彼此之间穿梭式互动,并且可以达到有效融合,共同致力于比较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比较教育学科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研究 多学科 跨文化 教育实践 方法论 奠基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SA数学有多难:对上海PISA成绩的第三种解读——基于北京市两所小学师生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丁道勇 周金燕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4-27,共4页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解读上海学生在PISA数学上的成功原因,主要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先进的教育"两个角度。本研究试图从PISA难度水平的角度提出第三种解释。通过小学教师对PISA试题难度的评估、PISA知识点在教...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解读上海学生在PISA数学上的成功原因,主要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先进的教育"两个角度。本研究试图从PISA难度水平的角度提出第三种解释。通过小学教师对PISA试题难度的评估、PISA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体现,以及PISA试题在小学生中的测试结果等三方面的证据,判断PISA数学测试的难度。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国学生来说,PISA数学测试近似于小学难度水平。这为上海的PISA成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SA 数学测试 上海数学教育 上海PISA 难度评估 教科书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青年职业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武晓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4-88,99,共6页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呈现出选择面窄、收入不高、竞争力弱等不利局面,而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本文通过对青年女性就业市场的分析,进而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性别议题进行讨论,并揭示其复杂性,对发展我国性别平等的职业教育与青年...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呈现出选择面窄、收入不高、竞争力弱等不利局面,而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本文通过对青年女性就业市场的分析,进而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性别议题进行讨论,并揭示其复杂性,对发展我国性别平等的职业教育与青年女性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女青年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理论行为化的技艺二重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余清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1,共9页
在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能够直接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理想,已有研究提出的工程技术思维正是直接针对这个理想的努力。教育理论行为化的工程技术思维主要体现了对高效用和可控制性教育行为的追求,但面临... 在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能够直接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理想,已有研究提出的工程技术思维正是直接针对这个理想的努力。教育理论行为化的工程技术思维主要体现了对高效用和可控制性教育行为的追求,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教育实践的不确定性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水平。教育实践在规范控制性和情境自由性上的分化,教育理论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上的并生,共同决定了教育理论的行为化需要通过技术和艺术的二重机制来实现。在实施教育理论行为化的过程中,技艺二重机制在基本路径上的核心环节有对教育理论进行成分分解与评估,分别以确定性和机智性为核心对教育理论进行技术和艺术转化,在实践应用中统合源于特定教育理论的技术与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论行为化 技艺二重机制 技术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教育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10,共4页
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出现了"后现代转向"的思想,这种思想将消减教育研究本身的必要性。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批判让教育研究失去了基础,容易使对话创新走入误区,让教育研究陷入一种虚假繁荣的局面。究其原因,"转向"的观... 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出现了"后现代转向"的思想,这种思想将消减教育研究本身的必要性。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批判让教育研究失去了基础,容易使对话创新走入误区,让教育研究陷入一种虚假繁荣的局面。究其原因,"转向"的观点源自于对现代教育研究的误批误判。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能依赖于"后现代转向",而要靠不断加大教育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转向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限度内的教育惩罚——一项迪尔凯姆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学军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教育惩罚不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工具,它是一种个性限度内的惩罚,应该使它融入教育的终极使命。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性是个性的本源,个性不是先验的存在和权利,个性是道德的个性。纪律精神、对社会的依恋和自主性是个性的基本要素。教育惩罚是... 教育惩罚不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工具,它是一种个性限度内的惩罚,应该使它融入教育的终极使命。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性是个性的本源,个性不是先验的存在和权利,个性是道德的个性。纪律精神、对社会的依恋和自主性是个性的基本要素。教育惩罚是一种道德惩罚,是对道德违犯者的一种谴责性表达,并对遭破坏的道德权威加以复原。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应该远离体罚,惩罚不应针对学业失败,应该发挥惩罚的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惩罚 个性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家精神与师德修养的三个方向 被引量:23
12
作者 檀传宝 肖金星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关注这一精神对于当前的师德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所应有的高超的教学专业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坚定的奋斗与奉献自觉。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实际上也指明...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关注这一精神对于当前的师德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所应有的高超的教学专业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坚定的奋斗与奉献自觉。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实际上也指明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应当努力的三个方向。因此,新时代教师的师德修养实践,要注意结合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提升、涵养教师贡献社会的浩然之气、助力教师“为己之学”的师德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师德修养 “为己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康永久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6年第4期25-51,24+233,共29页
原来,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由我们搞出一套东西,然后交给教师,让他们照着做,这叫理论指导实践。现在,这种自认为科学、专业的教育学受到批判,理论理性被认为必须依据实践理性重新书写。在这里,人们越来越相信,理性的行动能够而且在某些... 原来,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由我们搞出一套东西,然后交给教师,让他们照着做,这叫理论指导实践。现在,这种自认为科学、专业的教育学受到批判,理论理性被认为必须依据实践理性重新书写。在这里,人们越来越相信,理性的行动能够而且在某些方面必须先于理性的原则。这种实践转向最初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最终在分析教育哲学中,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性理论被确立了下来。行动研究、批判教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教育学、民间教育学研究和超个人的制度教育学研究,就是一系列实践转向的理论行动。本文的目的,是梳理这一系列的变化,并就此与国内相关教育理论与行动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学 分析教育哲学 实践性理论 行动中的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现象学教育学 民间教育学 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国家建构视野中的师范教育--评《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
14
作者 刘争先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F0002-F0002,35,共2页
新世纪以来,教师教育日益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研究重心。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提升教师教育的专业性成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对于教育学者而言,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等问题至关重要。... 新世纪以来,教师教育日益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研究重心。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提升教师教育的专业性成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对于教育学者而言,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等问题至关重要。因而,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教师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机制等议题,然而,如果我们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将视角转向师范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那么我们或许会追问:师范教育对于近代中国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渗透有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近代中国 师范教育 社会转型 民族国家 师范学校 国家建构 教师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历程视角下乡村教师家庭教育观念的变迁研究
15
作者 王成龙 高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3,共7页
当下,乡村教师群体逐渐分化为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群体、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中师生教师群体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通过对这三个年龄群体乡村教师的童年生活、核心家庭结构和受教育机会等阶段生... 当下,乡村教师群体逐渐分化为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群体、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中师生教师群体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通过对这三个年龄群体乡村教师的童年生活、核心家庭结构和受教育机会等阶段生命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对乡村教师的生命轨迹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社会结构与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共同影响下,乡村教师在家庭教育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民办教师群体秉承着朴素的家庭教育观念,省吃俭用为子女履行文化义务;中师教师在家国同构中助力子女和学生"鱼跃农门";新生代教师在公共教育观念方面逐渐式微,且开始形成精致的陪伴教育和城市趋向的育儿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历程 乡村教师群体 家庭教育观念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2014学术研讨会举行
16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48,共1页
2014年5月24日至25日,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2014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收到论文40多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变革中的教育热点问题以及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 2014年5月24日至25日,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2014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收到论文40多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变革中的教育热点问题以及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社会学 教育 学会 中国 学科建设 社会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生代乡村教师城市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9
17
作者 郑新蓉 王成龙 佟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77,共8页
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从出生到就业的人生经验与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社会和教育变革是同轨的;他们是第一代完成离土、离乡、离农户身份与角色转变的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城市化"特征是指在我国特定的城镇化进程中... 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从出生到就业的人生经验与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社会和教育变革是同轨的;他们是第一代完成离土、离乡、离农户身份与角色转变的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城市化"特征是指在我国特定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所表现出来疏离乡村、趋向城市的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在居住地点、子女教育、择偶与婚恋、网络消费、育儿方式、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城市化趋势相对应的是新生代教师对乡村的陌生感或疏离状态。他们的城市化特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将对其个人命运、乡村教育和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对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建议在政策上制定更有利于乡村教育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各项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乡村教师 城市化 疏离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儿童政策的价值基础辨析——兼论儿童教育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新蓉 熊和妮 任梦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9,共8页
儿童政策是现代化国家力量为儿童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主要依据。我国的儿童政策始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文化脉络和发展现实。在制定儿童政策时要立足当前儿童生存与发展现状,辨析儿童培养过程中的"家庭工具性"和"... 儿童政策是现代化国家力量为儿童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主要依据。我国的儿童政策始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文化脉络和发展现实。在制定儿童政策时要立足当前儿童生存与发展现状,辨析儿童培养过程中的"家庭工具性"和"儿童工具性",强调儿童的本体性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作为权益主体、国家和家庭作为责任主体的均衡关系。建议在我国未来的儿童政策中,坚持儿童保护底线原则的同时,全面促进儿童发展。在儿童发展责任主体层面,强调以家庭为本、国家支持的责任取向。在儿童政策发展趋势上,从补缺型儿童福利政策逐步实现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转变。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建设及公众观念现状,以及我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脉络的影响,综合决定着我国儿童政策和儿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价值,儿童培养目标所体现的价值是儿童政策的核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政策 价值基础 儿童成长 责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对社会边缘群体的组织化与赋权研究——以“女友组”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武晓伟 张橦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25,共5页
近年来,中国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使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草根群体以它庞大的基数正在迅速成为中国新媒体时代的实践主体。本文通过对广州女同组织"女友组"的个案分析,试图探讨在新媒体下的边缘社会群体如... 近年来,中国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使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草根群体以它庞大的基数正在迅速成为中国新媒体时代的实践主体。本文通过对广州女同组织"女友组"的个案分析,试图探讨在新媒体下的边缘社会群体如何被赋权,并借助媒介技术的力量组织、动员、成长起来,从阴暗角落走向阳光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边缘群体 赋权 女友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后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武晓伟 郑新蓉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1-85,共5页
偶像崇拜已经成为80后青年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对其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研究抽取80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偶像崇拜的情况,探讨不同性别在这方面的差异,并试图揭示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80后 偶像崇拜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