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炳烛千秋照后学”--王炳照与教育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学科建设 教育史 学校领导 教育学 研究院 研究生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教育史研究——以孔子之“学”的阐释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于述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106,共9页
教育史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史研究应该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在"入境"、"构境"和"引人入境"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对孔子之"学"的阐释上,如果超越"规律—原则—方... 教育史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史研究应该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在"入境"、"构境"和"引人入境"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对孔子之"学"的阐释上,如果超越"规律—原则—方法"这一技术化进路,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之,我们将会发现:对于孔子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的"学",并非服于任何外在目的、对象化、工具性的知识活动,而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的生命和生活历程,其间充满了精神张力和乐感韵律。学与不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进入此境;而教,不过是通过在境中言并引人入境,有效介入学者的精神世界,让学者进入居间引发、欲罢不能的状态。"入境"意味着进入时间(历史的时间而非物理的时间),感受并顺应"生命—生活"的节拍,在自我兴发中不断超越既成状态。这其实也是"学习"和"教育"的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历史文化语境 孔子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科书思维”与教育研究的平庸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斌贤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3,共6页
近40年是中国教育研究的黄金时代,但一直存在教育研究平庸化问题。教育研究平庸化的原因之一是以贪大、求全为基本特征的“教科书思维”。“教科书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学科早期主要作为师范院校教育系科的教学科目而形成的... 近40年是中国教育研究的黄金时代,但一直存在教育研究平庸化问题。教育研究平庸化的原因之一是以贪大、求全为基本特征的“教科书思维”。“教科书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学科早期主要作为师范院校教育系科的教学科目而形成的“教科书传统”。如要改变教育研究平庸化的状况,就须:加强小问题、小专题、小课题的研究,避免“大题小做”;强化学术规范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材观念,系统地将学术规范和思维训练的要素渗透到教科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教科书思维”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思维 教科书传统 教育研究 平庸化 教育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春艳 王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0-65,共6页
从分析欧洲和美国近年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入手,提出当前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向是:不断建立并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关注专业型研究生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培养趋向国际化。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障 专业学位 社会服务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话到历史:教育中未曾发生的“哥白尼革命”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斌贤 王慧敏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卢梭的教育思想常被教育史学界誉为教育重心从成人转向儿童的重大转折,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由此形成了流传百年的美丽"神话"。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学科研究成果,从儿童服饰、儿童艺术、成年人对儿童的态度... 卢梭的教育思想常被教育史学界誉为教育重心从成人转向儿童的重大转折,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由此形成了流传百年的美丽"神话"。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学科研究成果,从儿童服饰、儿童艺术、成年人对儿童的态度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等来看,14—18世纪欧洲社会在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说明欧洲近代儿童观变迁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并非是卢梭的先知先觉。从卢梭教育思想对18—19世纪欧洲教育的影响来看,教育史上这一所谓的"哥白尼革命",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革命"。虽然卢梭曾对西方教育的历史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人为夸大这种影响并无助于科学的历史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哥白尼革命 儿童观 儿童中心论 教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史研究的功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斌贤 高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11,共7页
教育史具有多种功用,认识功用是教育史研究的本体功用,是其他各种功用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史研究的认识功用存在的基本前提是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历史记忆为当代认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工具。应当从学科自我发展... 教育史具有多种功用,认识功用是教育史研究的本体功用,是其他各种功用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史研究的认识功用存在的基本前提是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历史记忆为当代认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工具。应当从学科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建设教育史学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史研究的认识功用,促进教育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研究 功用 认识功用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教育史研究的探索发展:以教育史学会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高玲 张斌贤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117,共14页
教育史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在美国学界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作为美国教育史领域唯一的、独立的国际性教育史学术性组织机构,美国教育史学会不仅根据时代的发展寻求更好的教育史阐释,还不断地提升专业学术发展、获得独立的专业学术... 教育史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在美国学界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作为美国教育史领域唯一的、独立的国际性教育史学术性组织机构,美国教育史学会不仅根据时代的发展寻求更好的教育史阐释,还不断地提升专业学术发展、获得独立的专业学术地位。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教育史学会的组织建构及探索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国教育史研究的探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教育史学会 《教育史季刊》 传统史学 新史学 修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美国高等教育沿革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分期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慧敏 张斌贤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0,共8页
《美国高等教育沿革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分期》一文已对美国高等教育史的阶段性特征和分期依据做了初步的分析,但对于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尤其是联邦政府的政策文件何以能成为划分美国高等教育不同阶段标志的原因,则没有展开充分讨论。哈佛... 《美国高等教育沿革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分期》一文已对美国高等教育史的阶段性特征和分期依据做了初步的分析,但对于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尤其是联邦政府的政策文件何以能成为划分美国高等教育不同阶段标志的原因,则没有展开充分讨论。哈佛学院和《莫里尔法》《退伍军人权利法》《布什报告》都是建立在已有传统和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之上,并为下一个新阶段开创新的传统,美国高等教育史正是以这些标志性事件为契机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将联邦政府重要政策文件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史分期标志并不意味着简单搬用美国史或美国政治史的分期,美国高等教育演变的三个阶段划分与美国国家的历史并不存在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高等教育 历史分期 阶段特征 联邦政策文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积累与反思中深化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于述胜 王俊明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在中国大陆教育史学界,以田正平教授为首的浙江大学教育史研究团队,是以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而著称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作为该团队持续不断之学术努力新成果,在视野下移中拓展了中... 在中国大陆教育史学界,以田正平教授为首的浙江大学教育史研究团队,是以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而著称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作为该团队持续不断之学术努力新成果,在视野下移中拓展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的研究领域,以"乡村教育冲突"为核心透视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层历史问题,修复了从清末兴学到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研究的缺损环节,是一部"费了功夫"也"费了脑筋"的学术力作。若能走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视野重叠,在全球化视野中界定中国问题,在多层次不同教育主体的博弈中审视国家的现代化规划,或将开创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史 乡村教育冲突 经典现代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20,共6页
近30年来,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教授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 近30年来,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教授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即出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需要并从现代教育哲学问题出发,去回溯和总结传统教育哲学的丰富思想观点;其二,是以张瑞?教授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史而进于论",即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哲学层面上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此外,何光荣教授的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也别一格。他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传统,呈现出传统学术贯天人、通物我,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达"内圣外王"之道的大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学术理路 中国教育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微观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雪翠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119,共6页
微观史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的一股新的史学潮流。微观史学的兴起源于对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前提的质疑,其学术思想与法国年鉴学派、文化人类学、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马克思历史观具有深厚的渊源。微观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 微观史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的一股新的史学潮流。微观史学的兴起源于对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前提的质疑,其学术思想与法国年鉴学派、文化人类学、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马克思历史观具有深厚的渊源。微观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史扩大研究对象、转移研究重心、拓展史料运用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史学 年鉴学派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文化人类学 教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教育史研究“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法奇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91,共7页
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研究国际化的应有之义,是教育史研究"开放性"与"本土化"结合的产物。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国际表达"和"国际合作"两个方... 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研究国际化的应有之义,是教育史研究"开放性"与"本土化"结合的产物。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国际表达"和"国际合作"两个方面;"国际合作"是较高的阶段。在"国际表达"和"国际合作"方面,教育史研究还存在不足,必须在推进两个方面的基础上,从基本问题入手,坚持"国际视野",遵循国际通行研究惯例,开展持续的研究,以促进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研究 国际化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历史责任感推进教育史学科人才培养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斌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共7页
教育史学科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史学科的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教育史学科的稳定、繁荣与发展,无论是本科生的教学还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都要求教育史专业教师以历... 教育史学科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史学科的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教育史学科的稳定、繁荣与发展,无论是本科生的教学还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都要求教育史专业教师以历史责任感为己任,以便更好地推进教育史学科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学科 人才培养 责任意识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等教育公平与可行动研究:背景、趋势与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晨 周钧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46-56,共11页
通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公平问题及其原因,认为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在扩大整体教育机会,促进女性和少数民族群体受教育机会方面有积极成效,但基于社会阶层的受教育不均衡状况和区域间差异反而日益严重。从中国目前... 通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公平问题及其原因,认为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在扩大整体教育机会,促进女性和少数民族群体受教育机会方面有积极成效,但基于社会阶层的受教育不均衡状况和区域间差异反而日益严重。从中国目前的中央集权与市场经济相混合的体制来看,充分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在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改革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显然,其立场、观念,宣称的理论等框架性预设和实际的理论,行动、效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落差,并会因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要求而成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因此,在高等教育公平的寻求中,更重要的也许是在开放式对话中整体社会改革的实现和政府立场以及管制观念的转变,即如何将普通民众和无利益纠葛的学者的意见和权益真正地整合进政治决策和改进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能推动各方充分协商协作并最终能打破预设框架的改进性可行动研究也许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法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0,共5页
文章主要探讨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问题。文章认为: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研究观念与研究资料和方法同样重要,不应忽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过程是利用已有资料,突破旧的解释框架,建立新的"体系"以及运用新方法的过程;外国教... 文章主要探讨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问题。文章认为: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研究观念与研究资料和方法同样重要,不应忽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过程是利用已有资料,突破旧的解释框架,建立新的"体系"以及运用新方法的过程;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较难,可以先从发展性研究开始,不断积累,寻求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研究 外国教育史研究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早期史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斌贤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83,共1页
“组党结社”不仅是美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传统,也是影响美国教育变迁的重要力量。由于地方分权、主权在州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联邦层面不存在协调和组织解决全国性教育问题的政府机构,这便为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教育社团发挥作用... “组党结社”不仅是美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传统,也是影响美国教育变迁的重要力量。由于地方分权、主权在州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联邦层面不存在协调和组织解决全国性教育问题的政府机构,这便为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教育社团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而各种社团也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效地发挥了各自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 早期 协会 专题 社会生活 政府机构 利益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类本科专业教材的“顽疾”“病理”与“医治”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斌贤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38,共7页
近四十多年教育学类本科专业教材建设在取得多方面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知识性有余而学术性不足,教材仅介绍单方面知识而忽视不同观点的呈现,教材编写注重提供结论而轻视论证,教材编写缺乏专... 近四十多年教育学类本科专业教材建设在取得多方面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知识性有余而学术性不足,教材仅介绍单方面知识而忽视不同观点的呈现,教材编写注重提供结论而轻视论证,教材编写缺乏专业性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特殊经历造成的教材编写经验的不足和积淀的匮乏、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重科研而轻教学、重著作而轻教材的弊端。解决上述问题,须着力于更新本科教育的观念,深刻认识教材编写和建设在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教材编写的专业化水平,在教材编写中充分反映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类本科专业 教材编写 存在问题 问题成因 改革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伯特·亚当斯与大学推广教育观念的引入
18
作者 秦发盈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90,共7页
美国19世纪颇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赫伯特·亚当斯是教育民主观念的积极倡导者,被视为把英国大学推广教育观念引入美国的第一人。对亚当斯而言,大学推广教育是其教育民主观念的具体体现和缓解当时美国社会脑力劳动者与产业工人... 美国19世纪颇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赫伯特·亚当斯是教育民主观念的积极倡导者,被视为把英国大学推广教育观念引入美国的第一人。对亚当斯而言,大学推广教育是其教育民主观念的具体体现和缓解当时美国社会脑力劳动者与产业工人矛盾的有效手段。亚当斯把英国大学推广教育观念与公共图书馆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了麦尔威·杜威等人对其观念的改进和实施,迈出了形成美国大学推广教育观念的第一步。亚当斯倡导英国大学推广教育的自由教育传统,使其引入试验落入了在英国遭遇的精英性指责的困局而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伯特·亚当斯 大学推广教育 人民的教育 习明纳图书馆 救世军 自由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册的力量——《牛津世界教育史手册》中译本序
19
作者 张斌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由堪萨斯大学教授约翰·L.鲁里(John L.Rury)和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教授艾琳·H.田村(Eileen H.Tamura)联袂主编的《牛津世界教育史手册》中译本已于2023年12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手册由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 由堪萨斯大学教授约翰·L.鲁里(John L.Rury)和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教授艾琳·H.田村(Eileen H.Tamura)联袂主编的《牛津世界教育史手册》中译本已于2023年12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手册由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葡萄牙、加拿大、南非、奥地利等多国的教育史知名学者合作编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教育史 夏威夷大学 合作编写 澳大利亚 堪萨斯大学 牛津 手册 葡萄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佛大学预备教育源起——19世纪初的哈佛教育改革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春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93,共6页
19世纪初,一些在德国游学的美国青年陆续回国,并供职于精英大学,继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留学生乔治·蒂克纳先后两次在哈佛发起教育改革倡议,呼吁教职员工仿照德国教育实施改革。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这场由蒂克纳发起的... 19世纪初,一些在德国游学的美国青年陆续回国,并供职于精英大学,继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留学生乔治·蒂克纳先后两次在哈佛发起教育改革倡议,呼吁教职员工仿照德国教育实施改革。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这场由蒂克纳发起的教育改革是美国大学向德国现代大学转型的典型事件,并将蒂克纳的改革解读为仿照德国式现代大学展开的改革行动。实际上,蒂克纳并非以德国式现代大学为蓝本改造哈佛教学制度,而是以德国中、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学制为鉴,在哈佛完善高等教育预备教学制度,甚至,这场改革引领了随后教育界建构中、高等教育衔接制度的系列举措。可以说,蒂克纳发起的改革事件应该解读为一场以德国式高级中学为模板的教育改革。这场改革承受了美国学院制度内的惯性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备教育 教育改革 美国 哈佛 乔治·蒂克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