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张林浩 唐海萍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4,共7页
缺氧威胁着高海拔(海拔≥2 500 m)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海拔不是影响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体积分数)的唯一因子,还受到气温和植被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影响在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由于氧含量的观测点比较零散而未能深入探... 缺氧威胁着高海拔(海拔≥2 500 m)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海拔不是影响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体积分数)的唯一因子,还受到气温和植被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影响在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由于氧含量的观测点比较零散而未能深入探究.本研究于2019-2022年夏季沿川藏线和滇藏线对三江并流区开展野外路线考察测量,获得90个采样点数据以探索三江并流区干旱河谷近地表氧含量与海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叶面积指数(LAI)、植被覆盖率(FVC)、生长季节长度(LOS))、气候变量(气温、月平均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海拔、LAI、降水量、NPP和FVC是预测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的重要变量;2)海拔是影响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3)相较于整个青藏高原,植被因素对本研究区近地表氧含量的标准化直接影响显著下降.未来应将近地表氧含量的不同驱动因素纳入地球系统模型,以减少预测氧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潜在反馈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并流区 近地表氧含量 海拔 植被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过程链——基于671篇中文文献的分析
2
作者 陈沛媛 黄庆旭 +3 位作者 何春阳 张金茜 周昱辰 白岩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1,共12页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以1997—2021年间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671篇中文论文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4要素过程链,定量和定性分析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过程链类型,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挑战。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虽受追捧,但完整纳入...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以1997—2021年间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671篇中文论文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4要素过程链,定量和定性分析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过程链类型,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挑战。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虽受追捧,但完整纳入决策链过程的研究尚少。超过2/3的论文关注了过程链中1~2个要素,有2%的论文包含将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决策的完整过程链。生态系统服务在国家尺度的研究较少,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较薄弱。在生态调节要素上,粮食产量、生物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高频考虑因素。在社会经济调节因素上,粮食价格、GDP和人口是高频考虑因素。未来在将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化、局地优化、时空尺度选择、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以及情景分析上进一步加强,为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规划 决策支撑 生态和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2016.07.06”暴雨洪涝灾害跨区域经济波及效应评估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正涛 崔鹏 +4 位作者 李宁 刘远 邹强 黄承芳 吴圣楠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3-441,共9页
为强调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的重要程度,在已构建的灾害动态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融入多区域模块改进模型,定量评估武汉市“2016.07.06”暴雨洪涝灾害对湖北省、全国造成的波及损失。结果表明:(1)灾区外遭受的跨区... 为强调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的重要程度,在已构建的灾害动态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融入多区域模块改进模型,定量评估武汉市“2016.07.06”暴雨洪涝灾害对湖北省、全国造成的波及损失。结果表明:(1)灾区外遭受的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24.30亿元)为武汉遭受直接经济损失(87.40亿元)的28%,是灾区武汉市遭受间接经济损失(5.55亿元)的4.4倍,其中湖北省(除武汉市外)受到的经济波及损失为15.57亿元,全国(除湖北省外)为8.73亿元;(2)灾区外制造业受到的波及损失最大,其中湖北省(除武汉外)受损6.52亿元,全国(除湖北省外)受损2.94亿元,分别占各自总波及损失的42%与34%。其他受损行业依次为农业、其他服务业、建筑业等。建议政府决策者保持对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的关注,通过认清损失产生机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减小损失措施,开展更科学、全面的风险防范与灾后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损失评估 经济波及 间接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发展演变与创建成效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竞妍 倪维 杨赛霓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基于2008-2017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结合各地灾情报表、社会人口经济等数据,分析其近十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首次量化评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项目的示范效益和减灾效益。研究表明:①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总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 基于2008-2017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结合各地灾情报表、社会人口经济等数据,分析其近十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首次量化评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项目的示范效益和减灾效益。研究表明:①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总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省域尺度实现了100%的全面覆盖,县域尺度覆盖率达到了87%,各省份单位面积示范社区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显著相关;②示范社区的空间关联性随时间不断增强,可一定程度上印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示范效益,同时其集聚效应具有明显的局部差异性,需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③通过因灾损失率比值分析显示了示范社区建设的减灾效益和规模效益,发现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现象,需要进行动态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社区 莫兰指数 减灾效益 动态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长江上游流域严重干旱对三峡水电站水力发电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喆 王飞 +2 位作者 韩钦梅 姜璐 史培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利用三峡水电站精细化水文数据推算了高时间分辨率的发电量数据,量化了2022年长江上游流域严重干旱对三峡水电站水力发电的影响,并结合汇流区域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分析了汇流区域气象干旱对三峡水电站水力发电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202... 利用三峡水电站精细化水文数据推算了高时间分辨率的发电量数据,量化了2022年长江上游流域严重干旱对三峡水电站水力发电的影响,并结合汇流区域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分析了汇流区域气象干旱对三峡水电站水力发电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2022年三峡水电站水力发电量的减少主要集中在7—11月,该时期总水力发电量较正常情况减少了241.10亿kW·h(44.75%);其中,9月水力发电量减少幅度最大,水力发电量较正常情况减少了68.43亿kW·h(61.05%)。2022年三峡水电站汇流区域7—8月的气象干旱快速传导为水文干旱;同时,6—11月三峡水电站对发电量的调节能力变弱,水文干旱对发电量影响较强;三峡水电站汇流区域7—8月发生的气象干旱与防汛库容的要求,对水力发电均产生了较强影响,其“蓄丰补枯”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严重干旱 三峡水电站 水力发电 长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热浪人口暴露度预估——基于热应力指数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曦 李宁 +2 位作者 张正涛 刘佳伟 王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432,共9页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热浪灾害事件频发。湿球黑球温度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协同作用,相较于单独的温度指标更能表征热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基于该指数定义热浪,利用CMIP5多模式温度和相对湿度模拟数据以及SSP3人口数据,量化并分析了未来全...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热浪灾害事件频发。湿球黑球温度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协同作用,相较于单独的温度指标更能表征热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基于该指数定义热浪,利用CMIP5多模式温度和相对湿度模拟数据以及SSP3人口数据,量化并分析了未来全球及区域尺度热浪的人口暴露度变化以及造成暴露度变化的各因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过去(1986-2005年)暴露度的分布主要受人口分布的影响,印度次大陆以及中国东部、东南沿海地区是暴露度高值区,未来(2081-2100年)热带地区暴露度的增加尤为明显;(2)全球区域间暴露度变化差异显著,未来南亚地区平均暴露度的增幅最大,接近3×10^4万人·d,而澳大利亚北部、亚洲北部、加拿大地区平均暴露度的增幅不足100万人·d;(3)气候和人口因素共同作用是造成绝大多数热带地区暴露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中高纬度地区来说,气候要素的贡献率最大;(4)气候和人口因素共同作用对全球暴露度变化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灾害 湿球黑球温度 人口暴露度 全球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孕灾环境下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史培军 杨文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开展多致灾因子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研究对山区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山区孕灾环境中,极端降水和地震是触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多在山地孕灾环境稳定的假设下,研究极端降水或强震单独导致的地质灾害过... 开展多致灾因子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研究对山区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山区孕灾环境中,极端降水和地震是触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多在山地孕灾环境稳定的假设下,研究极端降水或强震单独导致的地质灾害过程,而对孕灾环境变化下的极端天气和地震致灾因子共同诱发地质灾害的关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和极端降水共同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研究案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强震与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相互作用过程。现有研究已在地震和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问题上取得了以下认识:(1)山区地震可强烈改变孕灾环境,显著提升震后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放大极端降水-滑坡灾害链;(2)地震对降水引发滑坡的影响随着震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该现象可能受控于气候因素;(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定量研究山区强震和极端天气气候二者“遭遇”下的地质灾害链将面临更多挑战。由于观测案例不足,针对山区地震与极端降水共同导致地质灾害的研究仍缺少定量分析,触发机理也需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 山区地震 灾害“遭遇” 地质灾害链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七大地区“气候变化—作物产量—经济影响”综合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远 王芳 +3 位作者 张正涛 黄承芳 陈曦 李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465,共11页
农业作为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未来作物产量可能受到深刻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冲击作物产量导致的最终经济影响,需要综合"气候变化—作物产量—经济影响"开展链式研究。文中采用系统回顾和Meta回归分析方法整合了55篇... 农业作为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未来作物产量可能受到深刻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冲击作物产量导致的最终经济影响,需要综合"气候变化—作物产量—经济影响"开展链式研究。文中采用系统回顾和Meta回归分析方法整合了55篇文献的667项研究结果,推导出我国七大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产量与地区内未来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定量关系,并将其作为农业部门的损失量代入改进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七大地区内与地区间遭受的经济波及影响(ERE)。结果显示:(1)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升高上,每升温1℃减产2.6%~12.7%,东北和西北地区作物受升温影响最显著;(2)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减产将对经济产生更严重的波及影响,GDP因作物减产每下降1%将额外产生17.8%的波及影响;(3)21世纪末,若不考虑CO2肥效作用,作物减产导致的ERE将占GDP的-0.1%~13.6%(负值表示收益),最悲观情况下ERE与当前我国农业总产值相当(2012年为基准年);(4)不同地区受ERE影响程度的差异较大,因各区之间产业结构、贸易联系及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西南地区遭受本区及来自其他地区的ERE比华东地区高2.8~8.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经济波及影响(ERE) 作物产量 系统回顾 Meta回归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泥石流危险性响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徐粒 李倩 +2 位作者 王瑛 黄靖玲 许映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5-423,共9页
通过中国1950—2010年降水日值0.5°×0.5°格点数据和CMIP5的6个气候模式数据,以2010年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为例,估算此次灾害发生的降雨重现期,并估算未来同等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基于HEC-HMS和FLO-2D模型模拟该降雨量下... 通过中国1950—2010年降水日值0.5°×0.5°格点数据和CMIP5的6个气候模式数据,以2010年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为例,估算此次灾害发生的降雨重现期,并估算未来同等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基于HEC-HMS和FLO-2D模型模拟该降雨量下山洪泥石流堆积面积与泥沙冲出量,进而得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泥石流危险性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舟曲8∙7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降雨重现期为1500 a,未来相同重现期下降雨量为113.7 mm。设防水平不变条件下,舟曲县城泥石流堆积面积可达2010年灾害的173%,总泥沙量增加到148%,且泥石流堆积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2010年舟曲县城人口密集区。可见,灾后重建中舟曲县城一半以上居民的转移安置政策有利于弱化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石流危险性增加的不利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降雨 重现期 泥石流 舟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2016年全球陆地气候气象及水文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时空特征及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恒 刘甜 +1 位作者 牟翠翠 史培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71-1180,共10页
基于EM-DAT数据库1987—2016年全球陆地气候气象及水文类(气候相关类)灾害灾情数据及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GDP等社会资料数据,对直接经济损失、损失占比(直接经济损失/GDP)等在不同尺度上计算分析,并量化了频次、GDP、频次与GDP联... 基于EM-DAT数据库1987—2016年全球陆地气候气象及水文类(气候相关类)灾害灾情数据及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GDP等社会资料数据,对直接经济损失、损失占比(直接经济损失/GDP)等在不同尺度上计算分析,并量化了频次、GDP、频次与GDP联合影响对损失占比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全球直接经济损失随时间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损失占比先上升后下降,世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加强,但应对巨灾能力仍然较弱;②收入水平越高区域遭受直接经济损失越严重,但中低和中高收入区域经济损失占比明显高于低收入和高收入区域;③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地区有欧洲、东亚、南亚、东南亚及北美洲中南部地区,而损失占比较高地区主要有东亚、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④初期灾次对气候气象及水文类灾害损失占比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影响力逐渐减弱,GDP和频次与GDP联合影响对损失占比变化作用逐渐增强,不同收入区域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气象及水文类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 损失占比 区域灾害系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高温未来情景下的公路暴露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新龙 杨赛霓 贾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4-229,共6页
采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20个气候模式的试验数据,以及OpenStreetMap的中国公路数据,采用极值分布对年最高气温进行拟合,预估2030年和2050年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极端高温分布及其变化,分析极端高温... 采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20个气候模式的试验数据,以及OpenStreetMap的中国公路数据,采用极值分布对年最高气温进行拟合,预估2030年和2050年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极端高温分布及其变化,分析极端高温下中国公路网暴露度的时空格局,并对不同阈值下的暴露度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极端高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050年与2030年的中国极端高温空间分布差异将大于2030年与2015年的差异,且RCP8.5与RCP4.5情景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扩大;②相比于基准时间(2015年),中国公路对极端高温的暴露度无论在何种情景都将增长,且增速随着时间增大;③不同高温影响阈值下的公路暴露度具有显著空间分布差异;④公路暴露热点区域范围将由华北向南逐渐扩张,由数个小区域逐渐融合为一个大区域,公路暴露度东部区域较西部区域严重,京津冀地区暴露度尤其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情景 极端高温 公路暴露度 气候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藏门户四川省公路灾害特征与隐患识别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竞妍 杨赛霓 +2 位作者 吴亚桥 朱羽遥 杨峰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06,114,共7页
为强化青藏高原区域公路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基于公路阻断记录与气候模式数据,分析入藏门户四川省公路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特征,识别重要影响因素和重点路段区域,以及未来极端情景下的暴露隐患。通过热点分析、故障树分析和... 为强化青藏高原区域公路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基于公路阻断记录与气候模式数据,分析入藏门户四川省公路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特征,识别重要影响因素和重点路段区域,以及未来极端情景下的暴露隐患。通过热点分析、故障树分析和暴露评估等定量化方法实现历史经验信息到未来预判信息的转化,结果表明:当地自然灾害致因具有夏冬高发的季节特性,公路安全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雾霾、车辆交通事故、降雨、降雪等,公路交通阻断概率较高(0.7)。重点路段多集中在G5京昆高速和G42沪蓉高速;重点区域主要位于成都及其周边雅安等地,是由川入藏的必经之路。四川省在近未来时期(2030年代)面临着强降水带来的巨大挑战,约10%的公路里程将可能受到降雨和降雪的双重威胁,包括川藏公路南线G318等联结内地与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公路灾害 热点分析 故障树分析 未来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水平下陇东冬小麦干旱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金鹏 金明 史培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8-183,共6页
利用DSSAT-CERES-小麦模型模拟了陇东地区1961—2020年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通过构建干旱频率、干旱损失和灌溉水平之间的干旱脆弱性曲线,对陇东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干旱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近60年陇东冬小麦生育期... 利用DSSAT-CERES-小麦模型模拟了陇东地区1961—2020年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通过构建干旱频率、干旱损失和灌溉水平之间的干旱脆弱性曲线,对陇东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干旱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近60年陇东冬小麦生育期同时发生高强度、长历时的干旱事件较少,平均干旱历时可达4个月,月平均干旱强度达到中度干旱水平;在雨养无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内水分亏缺总量达到150 mm,多年平均干旱损失率为31%,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的干旱损失率分别达到28%,36%,42%;在满足25%、50%、75%需水量灌溉条件时,多年平均损失率分别下降到26%、19%、9%,其中75%需水量灌溉水平所带来的水生产效益最大,平均每1 mm水资源可以降低0.2%的干旱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特征 雨养农业区 冬小麦产量 DSSAT 干旱脆弱性曲线 甘肃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