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亮点论文
1
作者 杜恩在 何春阳 +4 位作者 黄庆旭 刘志锋 江源 吴秀臣 于德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在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中,涌现出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有7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它们关注植物资源、水资源、人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自然资源学科热门和前沿领域,研究立意深远、观点新颖,具有丰富的学术价... 在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中,涌现出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有7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它们关注植物资源、水资源、人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自然资源学科热门和前沿领域,研究立意深远、观点新颖,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力研究 亮点成果 生物资源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人类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
2
作者 李晓兵 李小雁 +3 位作者 姜广辉 王佩 黄庆旭 刘颖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共11页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30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涵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综述了自然资源学科研究团队在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资源形成与演变机制、资源开发与利...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30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涵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综述了自然资源学科研究团队在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资源形成与演变机制、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资源规划与管理等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梳理了学科发展面临队伍建设、科研转型、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亟须面向新时期自然资源学科发展的新要求,立足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在学科融合和集成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服务于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科学与技术 自然资源管理 回顾与展望 人才培养 3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资源的地理与生态研究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杜恩在 李晓兵 +12 位作者 黄永梅 董孝斌 龚吉蕊 于德永 唐海萍 田玉强 刘颖慧 徐霞 董满宇 田育红 王雪超 吕鑫 江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生物资源是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30余年(1993-2024),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生态-生产范式、植被动态模型、植被资源的时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植被生产力和碳汇评估... 生物资源是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30余年(1993-2024),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生态-生产范式、植被动态模型、植被资源的时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植被生产力和碳汇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持续深入,研究方法更为综合,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地理与资源生态研究中心未来将重点开展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资源动态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2)生态系统碳汇评估与碳存储技术研发;3)人工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优化提升技术研发;4)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目标实现路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地理 森林资源 草地资源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保护 生态-生产范式 全球变化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徐同仁 刘绍民 +8 位作者 李小雁 王佩 徐自为 胡霞 马育军 朱忠礼 柴琳娜 陈锡云 赵少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过程变化及其水文学机制的交叉学科,水资源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心旨在建设以干旱半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监测、机制分析、模型...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过程变化及其水文学机制的交叉学科,水资源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心旨在建设以干旱半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监测、机制分析、模型模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综合集成研究为特色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本文介绍了研究中心10余年的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研究中心在陆表水热碳参量综合监测、尺度转换与数据融合、多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研究、高寒退化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8项,获得了省部级奖励3项,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热碳参量综合监测 尺度转换与数据融合 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 植被恢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金建君 刘学敏 +1 位作者 王玉海 周丁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本文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研究团队30年来开展资源经济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资源经济研究的重点.研究团队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资源再生利用、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公共资... 本文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研究团队30年来开展资源经济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资源经济研究的重点.研究团队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资源再生利用、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公共资源及其有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明确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原因和在中国转型的特殊性,探究了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模式,系统改进了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探讨了共享资源对区域发展的价值及实践路径等.研究团队未来将以中国现实的资源问题为基础,紧扣国家相关资源政策,精准聚焦和服务国家重大资源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经济多学科交叉融合、关注各类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及其系统关联机制、拓展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和价值实现路径、探究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 资源型城市 资源价值 共享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周丁扬 刘学敏 +5 位作者 何春阳 姜广辉 李波 李强 刘志锋 李琳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是国内开展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知名单位.30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与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趋势变化同步发展.经过30年的持续积累和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是国内开展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知名单位.30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与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趋势变化同步发展.经过30年的持续积累和开拓创新,研究团队不仅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深耕,而且在城乡土地资源利用转型、景观可持续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在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产权等应用研究方面开拓引领,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将立足学科的系统性、交叉性、应用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矿产资源平台建设与成果概述
7
作者 陶明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8,共11页
记述了能源与矿产资源平台的建设过程、机构设置演变与团队组成等历史概况;介绍了教学体系中油气地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以及研究生培养情况;总结并重点介绍了其主要科研成果与进展.团队开辟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油气及相关地质矿产资源领域... 记述了能源与矿产资源平台的建设过程、机构设置演变与团队组成等历史概况;介绍了教学体系中油气地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以及研究生培养情况;总结并重点介绍了其主要科研成果与进展.团队开辟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油气及相关地质矿产资源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技奖,服务于我国的油气地质工作;在国际、国内多种重要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多部专著,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矿产资源 平台建设 课程设置与教学 主要科研成果 国际合作与学术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野外台站建设回顾与展望
8
作者 徐霞 徐自为 +7 位作者 田玉强 赵少杰 张峰 李小雁 刘绍民 何春阳 黄永梅 张春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野外台站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基于区域特点和研究特色,野外台站不断扩大建设,样地和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本文分析了野外观测台站在资源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现阶段的发... 野外台站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基于区域特点和研究特色,野外台站不断扩大建设,样地和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本文分析了野外观测台站在资源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建设历程,深入剖析了典型野外台站的建设历史、现状和研究成果,并展望台站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未来建设思路和规划.旨在为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建设以及观测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台站 资源学科 发展趋势 建设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研衔接式课程链建设在自然资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在地理科学师范生培养中应用的设想
9
作者 江源 黄永梅 +4 位作者 龚吉蕊 董满宇 杜恩在 徐霞 康慕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根据自然资源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多年实践,总结了课程链建设的经验和效果,阐述了课程链在本-研衔接培养模式中所具有的、有利于学生建立宽厚理论基础和早期融入科研活动的特点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近期提出的实施研究... 根据自然资源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多年实践,总结了课程链建设的经验和效果,阐述了课程链在本-研衔接培养模式中所具有的、有利于学生建立宽厚理论基础和早期融入科研活动的特点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近期提出的实施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探索本-研衔接式全日制高质量师范生培养新模式,同时以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为案例,提出了充分涵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兼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链构建设想,并强调了在整个框架中应注重和加强科学素养培养环节及相应的课程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研衔接 课程链 地理师范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建设
10
作者 黄永梅 李强 +10 位作者 哈斯额尔敦 严平 董满宇 姜广辉 刘吉夫 陈云浩 朱文泉 龚吉蕊 胡霞 徐霞 江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本文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本科专业20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建设经验.构建的资源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模块、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模块、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模块、专业方向综合实习模块和个... 本文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本科专业20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建设经验.构建的资源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模块、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模块、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模块、专业方向综合实习模块和个性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室内实验、短途实习、野外综合实习、学生自主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贯穿大学4年时间,形成多模块、分层次、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有力支撑,包括校内实验室平台和实习基地平台.教学模式可总结为双向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和自由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模式实施中,注重兴趣引领下学生动手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自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科学 专业实践 教学模式 实践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分区研究——以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苏珊 姚爱静 +2 位作者 赵庆磊 田盈盈 周丁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319-8326,共8页
合理的资源保护分区有助于提高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措施的区域针对性,增强保护效果。以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从“生态本底”、“资源特征”以及“人类干扰”三方面选取要素指标,构建了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分区指标体系。... 合理的资源保护分区有助于提高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措施的区域针对性,增强保护效果。以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从“生态本底”、“资源特征”以及“人类干扰”三方面选取要素指标,构建了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分区指标体系。将林小班作为分区单元,根据园区的生态本底特征将其划分为7个自然资源保护区,并以此作为国家公园开展资源调查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区划单位;根据各区域具体的资源问题和保护需求将国家公园进一步细分为17种自然资源保护区域,形成了包含两个层次的自然资源保护分区方案,并基于各个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该分区方案避免了国家公园现存的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交叉或错位所导致的难以协调问题,有利于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分区方案的落地和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自然资源保护分区 资源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户自然资源依赖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真 李波 代旭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7-504,共8页
国家对自然资源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干旱荒漠地区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会影响当地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富蕴县为主要研究区,根据201份新疆阿勒泰地区农牧户生计情况... 国家对自然资源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干旱荒漠地区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会影响当地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富蕴县为主要研究区,根据201份新疆阿勒泰地区农牧户生计情况的入户调查问卷,建立基础数据库,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以自然资源收入依赖度为测算指标,分析农牧户对自然资源包括草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收入依赖度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资源禀赋中,拥有草地资源面积越大对农牧户的自然资源依赖度影响越大.2)家庭特征中,生计多样化指数对自然资源收入依赖度影响最为显著.生计多样化指数为3的农牧户数最多,相对最不依赖于自然资源收入.3)农业村、牧业村、定居村中,牧业村的牧户对自然资源依赖度更高.不同类型村主要收入来源不同,多样化指数也不同:农业村最多、牧业村最少,定居村体现了牧户向农户转型过程中的阶段,其多样化指数也处于二者之间.牧业村到定居村再到农业村,多样化指数依次升高,自然资源收入依赖度依次降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定居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即降低农牧户自然资源收入依赖度,牧民定居相关政策实施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农牧户家庭合理利用好自然资源的途径促进脱贫和乡村振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收入依赖度 干旱荒漠区 农牧民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过程链——基于671篇中文文献的分析
13
作者 陈沛媛 黄庆旭 +3 位作者 何春阳 张金茜 周昱辰 白岩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1,共12页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以1997—2021年间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671篇中文论文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4要素过程链,定量和定性分析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过程链类型,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挑战。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虽受追捧,但完整纳入...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以1997—2021年间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671篇中文论文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4要素过程链,定量和定性分析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过程链类型,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挑战。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虽受追捧,但完整纳入决策链过程的研究尚少。超过2/3的论文关注了过程链中1~2个要素,有2%的论文包含将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决策的完整过程链。生态系统服务在国家尺度的研究较少,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较薄弱。在生态调节要素上,粮食产量、生物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高频考虑因素。在社会经济调节因素上,粮食价格、GDP和人口是高频考虑因素。未来在将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化、局地优化、时空尺度选择、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以及情景分析上进一步加强,为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规划 决策支撑 生态和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乡居民异质性视角的耕地多功能供需平衡认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婧彤 文雯 +3 位作者 尹利娜 李抒函 彭哲 周丁扬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248,263,共8页
基于城乡居民异质性视角,评价微观主体对耕地多功能的供需认知及其功能提升意愿差异,分析耕地多功能供需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全面建立耕地多功能价值显化机制提供有效路径。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选取河南省以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主导功... 基于城乡居民异质性视角,评价微观主体对耕地多功能的供需认知及其功能提升意愿差异,分析耕地多功能供需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全面建立耕地多功能价值显化机制提供有效路径。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选取河南省以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主导功能的两个县域作为研究区,采取问卷调查法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最后利用截尾回归模型(Tobit模型)对耕地多功能提升意愿影响因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对耕地多功能供需认知及提升意愿有共识也有差异,不同区域的农户均认为本地区耕地经济功能的供给度最低,认可度仅为11.76%,但对景观文化功能的需求度高达23.39%。生产功能主导区的受访者对耕地多功能的供给水平认知情况与当地的主体功能区划定位一致,且耕地各项功能基本实现区域供需平衡;而生态功能主导区的城乡居民耕地多功能供给水平认知及提升意愿程度存在差异,农户对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供给水平认可度最高,达35%。微观主体的不同特征与耕地多功能提升意愿的感知程度存在不同级别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城乡居民 截尾回归模型 耕地多功能定位 供给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城市家庭交通和饮食选择的碳排放差异--以山东省滨城区为例
15
作者 宋子康 黄甘霖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1274,共14页
工业化和人口增长导致人类活动大规模扩张,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是我国碳排放的主体区域,而城市家庭则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城市家庭碳排放的研究对于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工业化和人口增长导致人类活动大规模扩张,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是我国碳排放的主体区域,而城市家庭则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城市家庭碳排放的研究对于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我国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中小型城市家庭尺度上的不同生活方式选择方面的碳排放差异。故本文对城市家庭之间极具日常性、差异性的交通出行和饮食方式选择所致碳排放作为研究内容,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多元逐步回归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滨城区城市家庭展开碳排放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城市家庭平均交通和饮食碳排放总量约为357.97 kgCO_(2)/月,其中交通出行与饮食方式碳排放量的比例关系约为4∶1。私家车、网约车、摩托车、公交车和电动车分别占交通出行碳排放量的92.72%、4.88%、1.83%、0.37%和0.19%,居家用餐、外食、外卖分别占饮食碳排放量的75.29%、19.71%和5%。分析发现,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家庭规模共3个影响因素指标会对家庭交通和饮食碳排放造成显著影响,且各因素与碳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上述3个影响因素通过影响家庭选择的方式作用于家庭交通和饮食碳排放,对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户主受教育水平会对家庭购买私家车和外食、外卖频率造成影响,家庭收入会对网约车出行频率造成影响,而家庭规模则主要通过对交通和饮食活动的人均值造成影响。最终提出部分碳减排建议,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和全民低碳行动的落实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家庭 碳排放 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 交通出行 饮食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分区和分规模动态评估
16
作者 王艺锦 白岩松 +3 位作者 岳铠鸿 谷天赐 朱国梁 黄庆旭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目的]城市环境评估可以识别城市发展各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城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评估城市内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差异.[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利用遥感数据构建综合环境指数(comprehens... [目的]城市环境评估可以识别城市发展各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城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评估城市内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差异.[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利用遥感数据构建综合环境指数(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index,CEI),对2000—2020年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比老城区、扩展区和城郊区,以及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质量差异.[结果]全国城市环境质量呈显著“U”形变化:2000—2013年CEI从0.464降至0.425,此后大幅上升,2020年达到最高值0.499.老城区环境最差但改善幅度最大(11.3%),城郊区环境最好但改善幅度最小(5.2%).不同规模对比显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内部各区域环境均越差,超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幅度最大(8.3%),特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幅度最小(4.6%).[结论]2013年后,随着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空气质量和城市绿化情况明显改善,但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治理仍面临挑战.未来需进一步针对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和问题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治理策略,以缓解城市扩展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谷歌地球引擎 城市环境评估 综合环境指数 城市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主要湿地挺水植物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张春娜 刘志锋 +2 位作者 左晔 张凤娇 毛旭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挺水植物作为城市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湿度,对于提升高原旱区城市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西宁市城市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 挺水植物作为城市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湿度,对于提升高原旱区城市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西宁市城市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2种主要挺水植物,通过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测定芦苇和香蒲的生理指标和环境参数,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多峰型,香蒲(14.72μmol·m^(-2)·s^(-1))高于芦苇(8.46μmol·m^(-2)·s^(-1));芦苇蒸腾速率为单峰型,香蒲为双峰型,香蒲(7.68 mmol·m^(-2)·s^(-1))高于芦苇(3.90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芦苇(2.34μmol·mmol^(-1))高于香蒲(2.03μmol·mmol^(-1)).2)空间上,芦苇和香蒲净光合速率表现入水口高于出水口的特征;芦苇入水口蒸腾速率高于出水口,香蒲出水口蒸腾速率高于入水口;芦苇入水口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出水口,香蒲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明显空间差异.3)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差、大气温度和水质是影响挺水植物光合与蒸腾作用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4)香蒲固碳释氧量和增湿能力均高于芦苇.研究结果为评估和提升西宁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城市湿地 挺水植物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方过渡带水源涵养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豫南地区为例
18
作者 祁玉馨 董孝斌 +2 位作者 肖晓民 闫逸晨 叶巧茹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目的]探讨豫南地区水源涵养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国南北方过渡带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豫南地区的产水服务和水源涵养服务进行了定量评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水源涵养的空间聚集... [目的]探讨豫南地区水源涵养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国南北方过渡带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豫南地区的产水服务和水源涵养服务进行了定量评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水源涵养的空间聚集情况,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探究水源涵养服务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局部空间上揭示了不同因子对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程度及方向。[结果]①2000—2020年豫南地区产水量和水源涵养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产水量由3.56×10^(10) m^(3)下降至2.65×10^(10) m^(3),水源涵养量由1.87×10^(9) m^(3)下降至1.23×10^(9) m^(3)。②豫南地区水源涵养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聚集情况,以“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为主。③气候因素是水源涵养服务空间异质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较小。④在局部空间上,降水量,NDVI和GDP对豫南地区水源涵养服务呈现正向作用,而实际蒸散发和人口密度呈现负向作用。[结论]应注重优化豫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关注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保障其水生态安全和水环境健康,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服务 产水量 豫南地区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行道树夏季正午遮荫效果多尺度评估
19
作者 左晔 张春娜 +3 位作者 林子斌 毛旭锋 刘淑慧 刘志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28-4742,共15页
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面临着强烈紫外线辐射的影响。评估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对于完善行道树空间布局和降低紫外线辐射对行人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无人机遥感和实地测量,定量评估了西宁市7条主路、21条支路和47个样方的人... 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面临着强烈紫外线辐射的影响。评估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对于完善行道树空间布局和降低紫外线辐射对行人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无人机遥感和实地测量,定量评估了西宁市7条主路、21条支路和47个样方的人行道上行道树夏季正午的遮荫效果,并选取了11种典型行道树,分析了不同树种及结构特征对遮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宁市行道树遮荫率较低。全市遮荫率均值为36%,所有城区行道树遮荫率均值均不超过50%,城北区遮荫率均值最低,仅为29%;93%的道路遮荫率低于50%,湟中路遮荫率最低,仅为21%。(2)不同树种的遮荫效果差异明显。青甘杨(Populus przewalskii)、垂枝榆(Ulmus pumila cv.Tenue)、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大叶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和美国红梣(Fraxinus pennsylvanica)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的遮荫效果最差。(3)缺少行道树是遮荫率低的主要原因,全市行道树的种植率均值仅为48%。因此,在西宁市的城市更新过程中,需在湟中路等遮荫率极低的路段通过种植青甘杨等遮荫效果较好的树种提升遮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行道树 遮荫效果 紫外线屏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差异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田亚亚 姜广辉 +2 位作者 何新 曲衍波 周丁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63-273,共11页
研究微观尺度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差异有利于因地制宜、差异化开展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分类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科学规划与管理,提高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效率。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基于功能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 研究微观尺度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差异有利于因地制宜、差异化开展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分类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科学规划与管理,提高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效率。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基于功能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体系,调查了5个不同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差异,对比分析了其用地微观结构特点。研究发现:生活功能用地为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的基本结构,生产功能用地为衍生结构,生态功能用地为辅助结构,潜在功能用地为可变结构。受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与生计类型及政策条件等5维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不同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数量结构、类型结构及信息熵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则呈现趋同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表现出生活功能用地稳定、生产功能用地增加、生态功能用地减少的趋势。村庄规划应在把握其内部用地结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可变影响因素调整,促进用地结构与其发展条件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 内部用地结构 组合类型 有序度 平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