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野外台站建设回顾与展望
1
作者 徐霞 徐自为 +7 位作者 田玉强 赵少杰 张峰 李小雁 刘绍民 何春阳 黄永梅 张春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野外台站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基于区域特点和研究特色,野外台站不断扩大建设,样地和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本文分析了野外观测台站在资源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现阶段的发... 野外台站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基于区域特点和研究特色,野外台站不断扩大建设,样地和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本文分析了野外观测台站在资源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建设历程,深入剖析了典型野外台站的建设历史、现状和研究成果,并展望台站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未来建设思路和规划.旨在为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建设以及观测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台站 资源学科 发展趋势 建设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24年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2
作者 邱梦琪 刘焱序 +5 位作者 刘涛 张叶 王璟 杨猛 秦杰 向国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172,共11页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在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缺乏针对若尔盖地区的长时间序列、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湿地景观信息,导致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全貌认识不全。为明晰若尔盖湿地...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在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缺乏针对若尔盖地区的长时间序列、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湿地景观信息,导致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全貌认识不全。为明晰若尔盖湿地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研究以若尔盖湿地草本沼泽和水体为研究对象,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中,利用Landsat⁃5/7/8遥感卫星数据集,结合随机森林分类与样本迁移方法,生成了1986—2024年湿地空间分布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30 m、时间间隔为1年,整体分类精度在95.49%以上。研究表明:2024年草本沼泽及水体总湿地面积相对1986年退化了77.15 km^(2),湿地退化率为2.5%。草本沼泽以1996年及2013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水体面积的变化波动较大,呈现“减⁃增”的变化趋势,2024年的水体规模约是1986年的1.6倍。草本沼泽会随着生长季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退化,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增加促进了水体面积的扩张,近些年的湿地修复工程有效促进了湿地恢复。然而,水体的连通性及草本沼泽的聚集性却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未来的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应重点提升湿地的连通性和聚集性。研究为若尔盖湿地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长时间序列 时空变化 景观指数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变异分析
3
作者 徐婷 张卓栋 +1 位作者 王旖林 朱淼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4,共8页
研究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探明腐殖质层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 研究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探明腐殖质层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均值为53.8 cm,主要集中于20~60 cm;2)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具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较高,呈较明显的斑块状分布;3)海拔是土壤腐殖质层厚度最显著的影响因子(P<0.05),土壤腐殖质层随海拔增加明显变薄,不同坡向、坡度、植被类型条件下的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均值存在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景观尺度下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分布的高复杂性,其空间异质性在土壤碳储量测算等相关研究中应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层厚度 空间变异 地形 农牧交错带 景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背景下骤旱时空分布、机制与影响
4
作者 胡金龙 缪驰远 +1 位作者 柴元方 苟娇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干旱增强速率在过去数十年显著加快,干旱模式从缓旱转向骤旱,且未来情景下骤旱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上升。骤旱作为一种快速发生且破坏性强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峻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干旱增强速率在过去数十年显著加快,干旱模式从缓旱转向骤旱,且未来情景下骤旱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上升。骤旱作为一种快速发生且破坏性强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峻挑战。笔者梳理了骤旱概念的演变,明确了以“快速增强、干旱形成、产生影响”为核心3要素的定义框架,深入解构了驱动骤旱的物理机制,论证了全球变化如何通过大气、海洋和陆地3个层面的协同作用非线性地放大骤旱风险,深入剖析其在全球变化框架下的核心科学问题。骤旱的危害性体现在其与热浪等灾害并发形成的复合效应,以及对农业、生态与水资源产生的级联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对骤旱的适应与减缓策略,强调了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多指标融合监测预警系统、突破次季节到季节尺度的预报瓶颈、以及建立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和系统性风险治理适应性治理框架的必要性,旨在为深化骤旱的科学理解、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及制定相关气候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旱 干旱 全球变化 陆–气耦合 复合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的影响评估
5
作者 陈靖松 刘焱序 +6 位作者 刘涛 王晨旭 张叶 王璟 杨猛 秦杰 向国萍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7938-7950,共13页
科学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变化的贡献,对于识别和预测高寒泥炭地碳源汇特征、指导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土地管理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着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碳汇功能,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气候... 科学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变化的贡献,对于识别和预测高寒泥炭地碳源汇特征、指导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土地管理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着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碳汇功能,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气候减缓潜力核算体系,通过荟萃分析修正高寒泥炭地气候减缓潜力系数,系统评估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历史恢复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并预测其未来修复的气候减缓能力。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泥炭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泥炭地总面积净增加42.77 km^(2)。(2)泥炭地退化每年会增加1204.50 g CO_(2)e/m^(2)的碳排放,减少878.96 g CO_(2)e/m^(2)的甲烷排放;与之相反,恢复退化的泥炭地每年可以减少1281.67 g CO_(2)e/m^(2)的碳排放,增加987.71 g CO_(2)e/m^(2)的甲烷排放。(3)2000—2020年,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共减少碳排放190.86 Gg CO_(2)e/a,预计到2035年有潜力抵消历史泥炭地退化增加的碳排放总量。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区采取自然气候解决方案提供科学支撑,并对其他地区泥炭地生态修复固碳效益评估具有参数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高寒泥炭地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 气候减缓潜力 固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活力的形成机制与评估方法探究
6
作者 蔡一萌 于德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4期573-585,共1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城市开敞空间理论的发展与新兴技术的兴起,公园的评价与设计逐渐不再局限于满足单一功能的指标.公园活力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与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城市开敞空间理论的发展与新兴技术的兴起,公园的评价与设计逐渐不再局限于满足单一功能的指标.公园活力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但公园活力的形成机制和评估方法尚需要开展深入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公园活力研究进展,包括公园活力的定义、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构建了“居民-公园-建筑环境”三元互动理论框架,揭示公园活力的形成机制,并对公园活力的评估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未来应加强公园活力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优化多源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法,提升公园规划和管理的精准性和公平性,促进公园更好地为提升居民福祉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公园活力 居民福祉 影响因素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