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遥感和空间关系特征的森林火灾遥感探测研究
1
作者 高世莹 张锦水 周佳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2-860,共9页
综合分析短波红外波段、地形校正、空间关系特征对过火面识别的影响,提出了融合多源特征的森林火灾分类方法.本文采用地形校正和增加短波红外波段的方法,以降低山体阴影和烟雾对过火面识别的影响,并引入空间语义关系特征进一步修正过火... 综合分析短波红外波段、地形校正、空间关系特征对过火面识别的影响,提出了融合多源特征的森林火灾分类方法.本文采用地形校正和增加短波红外波段的方法,以降低山体阴影和烟雾对过火面识别的影响,并引入空间语义关系特征进一步修正过火面的识别结果.以2022年重庆市的森林火灾为例,基于哨兵2号影像和支持向量机对森林火灾过火面进行遥感识别.研究表明:1)短波红外波段可降低烟雾对过火面识别的干扰,识别精度提高3%~8%;2)地形校正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山体阴影的影响,但对过火面识别精度提高不大;3)引入空间关系特征能明显降低裸地、硬质铺装地等因光谱混淆造成的干扰,精度会提升3%~4%.该方法物理机制明确,对森林火灾(尤其是燃烧的森林火灾)可有效地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遥感提取 烟雾 山体阴影 光谱混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产品集成分类制作的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慧 赵涔良 朱文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6-824,共9页
充分利用多源植被分类/土地覆盖分类产品各自的优势,通过专门设计与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相适应的植被分类体系,选用集成分类方法,在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遵循一致性的原则,制作了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其在现势性、分类体系的针对性和分类精度... 充分利用多源植被分类/土地覆盖分类产品各自的优势,通过专门设计与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相适应的植被分类体系,选用集成分类方法,在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遵循一致性的原则,制作了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其在现势性、分类体系的针对性和分类精度上均表现更优.从分类结果的现势性来看,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较早期中国植被图能更好地反映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现状;从分类体系的针对性来看,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采用了针对青藏高原植被专门设计的分类体系,有利于从多源数据产品中充分提取出具备高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植被覆盖信息;从分类精度来看,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的总体精度(78.09%,Kappa系数0.75)较已有相关数据产品提高了18.84%~37.17%,特别是对草地、灌丛等植被类型的分类精度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植被分类 土地覆盖 集成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区植被覆盖度遥感精细估算方法——以青藏高原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何邦科 朱文泉 +4 位作者 史培军 张慧 刘若杨 杨欣怡 赵涔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39-9052,共14页
植被覆盖度(FVC)是刻画地表植被覆盖的重要参数,是生态监测的重要指标。遥感已成为区域尺度FVC估算的主要技术手段,但受限于地形所导致的太阳辐射变化及遥感像元内部较强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复杂地形区的FVC遥感估算精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植被覆盖度(FVC)是刻画地表植被覆盖的重要参数,是生态监测的重要指标。遥感已成为区域尺度FVC估算的主要技术手段,但受限于地形所导致的太阳辐射变化及遥感像元内部较强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复杂地形区的FVC遥感估算精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研究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发展了一种综合遥感地表反射率、地形特征和观测几何信息的复杂地形区FVC遥感精细估算方法(SRTVG)。选择青藏高原祁连山区、黄河源区和横断山区为测试区,利用Sentinel-2影像对新方法进行了应用,并利用基于无人机影像获取的FVC数据和现有FVC遥感产品对新方法进行了评估。加入地形特征与观测几何信息后,新方法估算FVC的R^(2)为0.89,均方根误差(RMSE)为0.13;相较于未加入地形特征与观测几何信息,新方法估算FVC的RMSE降低了19.26%—28.02%;相较于已有的MultiVI FVC产品和GEOV3 FVC产品,新方法估算FVC的RMSE分别降低了40.91%和16.67%。新发展的SRTVG方法提高了复杂地形区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精度,丰富了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的技术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复杂地形区 地形效应 光学遥感 遥感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1和Sentinel-2时序数据的茶园识别 被引量:11
4
作者 柏佳 孙睿 +2 位作者 张赫林 王岩 金志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9-185,共7页
由于茶园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块破碎,分布零散,形状差异大、植被混杂且茶园所处环境长期受到云雨的影响,增加了茶园遥感识别的难度与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提出了利用高分1号(GF-1)和哨兵2号(Sentinel-2)时序数据提取茶... 由于茶园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块破碎,分布零散,形状差异大、植被混杂且茶园所处环境长期受到云雨的影响,增加了茶园遥感识别的难度与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提出了利用高分1号(GF-1)和哨兵2号(Sentinel-2)时序数据提取茶园的方法,以浙江省武义县王宅镇为研究区,采用GF-1号为主要数据源,并利用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和Sentinel-2反射率数据,基于时空融合算法得到时间分辨率5 d的10 m Sentinel-2完整的时序数据。综合利用GF-1在空间细节方面的优势和重建的Sentinel-2高观测频率时序数据在反映茶树生长过程方面的优势,分别基于GF-1的光谱和纹理特征及GF-1的光谱、纹理特征和Sentinel-2时序特征两种特征组合方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茶园。结果表明,GF-1光谱、纹理信息结合Sentinel-2时序信息分类结果的准确率、错误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为96.91%、3.09%、89.00%、83.09%和0.86,仅基于GF-1光谱和纹理信息的分类准确率、错误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为94.72%、5.28%、73.09%、84.61%和0.78,添加时序信息分类结果总体优于未添加时序信息的分类结果。表明高空间分辨率结合高频率时序遥感数据是提高茶园分类精度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图像处理 光谱分析 茶园识别 GF-1 Sentinel-2时序信息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慧 朱文泉 +5 位作者 史培军 赵涔良 刘若杨 唐海萍 王静爱 何邦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55-2970,共16页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空间化指标,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这些指标开展了定量分析,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其中,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裸地覆盖度、海拔、土壤温度、年最低温度、年总蒸散发7个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揭示的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各草地类型之间、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的可区分性,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植被精细分类中广泛存在的灌丛和草地区分、草地类型细分、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个难点问题。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植被精细分类,另一方面也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划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地表物质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频数分布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雄安新区2013−2021年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和生态政策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国梁 江波 刘雨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利用2013−2021年共9期Landsat8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新区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结果,进行LUCC分析及生态品质评价.结论:1)分类结果总体精度>86.8%,K为0.81~0.88,优于同期FROM-GLC及GLC_FCS全球分类产品;2)雄安新区... 利用2013−2021年共9期Landsat8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新区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结果,进行LUCC分析及生态品质评价.结论:1)分类结果总体精度>86.8%,K为0.81~0.88,优于同期FROM-GLC及GLC_FCS全球分类产品;2)雄安新区设立至今耕地面积减少,不透水面和林地面积增长,蓝绿空间面积占比由12%增加至30%,雄安3县(雄县、容城县和安新县)建设严格遵循了新区《规划纲要》中植树造林、城市发展、湿地涵养3项不同的建设任务,各县主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别为耕地向林地的转变、耕地与不透水面的相互转变以及耕地向水体和水生植被的转变;3)不透水面扩张与城市建设对生态品质的负面影响正逐步被森林覆盖率、蓝绿空间面积增加带来的正面影响所抵消.总体看,雄安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遵循新区规划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面向对象分类 遥感 Landsat8 建设政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VDI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监测——以2018年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一昊 武永峰 +3 位作者 张立亭 张锦水 李崇瑞 张晓旭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7-180,共14页
为探究不同植被指数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用于东北春玉米干旱监测时受发育进程及农田环境影响的监测精度,选取干旱监测敏感性强、精度高的TVDI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季进行监测,揭示2018年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干旱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 为探究不同植被指数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用于东北春玉米干旱监测时受发育进程及农田环境影响的监测精度,选取干旱监测敏感性强、精度高的TVDI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季进行监测,揭示2018年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干旱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基于重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分别与经数字高程模型(DEM)矫正后的地表温度(LST)构建的2种植被指数LST-VI特征空间,计算2种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N、TVDI-E);利用特征空间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差异,确定TVDI-N、TVDI-E对干旱敏感的最佳监测时期及敏感性转换期;利用地面调查数据分析TVDI-N、TVDI-E受春玉米发育阶段、土壤质地、海拔高度、坡度等农田环境影响下的干旱监测精度.结果表明,春玉米生长前期,TVDI-N干边拟合方程决定系数持续高于TVDI-E,最大差值为0.44,最小差值为0.10,平均差值为0.23,TVDI-N和TVDI-E监测干旱等级与实测干旱等级的判对率均达到100.0%,TVDI-N监测干旱等级与实测干旱等级一致性高于TVDI-E 33.3个百分点,该阶段TVDI-N干旱监测敏感性强、精度高;春玉米生长中期,虽无明显出现一种特征空间干边拟合方程决定系数持续高于或持续低于另一种特征空间干边拟合方程决定系数情况,TVDI-N监测干旱等级与实测干旱等级的判对率低于TVDI-E 12.5个百分点,一致性检验结果则与TVDI-E相同,该阶段虽为两者敏感性转换时期,但TVDI-E监测精度更高;春玉米生长后期,TVDI-N干边拟合方程决定系数持续低于TVDI-E,最大差值为0.29,最小差值为0.13,平均差值为0.18,TVDI-E监测干旱等级与实测干旱等级判对率和一致性分别高于TVDI-N 8.7个百分点和39.2个百分点,该阶段TVDI-E干旱监测敏感性强、精度高.利用春玉米各发育阶段监测精度高的TVDI对2018年春玉米生长季干旱进行监测,得到研究区2018年2次严重干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减弱过程以及春玉米各发育阶段受干旱的影响情况.且春玉米生长前期干旱监测判对率达到100.0%,一致性达到83.3%;春玉米生长中后期干旱监测判对率达到82.6%,一致性达到78.3%.通过对TVDI-N、TVDI-E用于春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干旱监测的敏感性和监测精度分析,得出TVDI-N适用于春玉米生长前期干旱监测,TVDI-E适用于春玉米生长中后期干旱监测,利用该结论对2018年东北春玉米生长季进行干旱监测,可以揭示干旱时空格局及春玉米受旱情况,提高监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春玉米 农业干旱 遥感监测 决定系数 干旱时空格局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像元物候曲线匹配的生长季内河北省冬小麦空间分布识别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锦水 赵光政 +2 位作者 洪友堂 孙智虎 段雅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93-200,共8页
及时、准确的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是进行作物长势监测、灾害评估与产量估计的基础。传统方法一般在作物收获期前后进行作物的识别,时间上滞后,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应用,时空泛化能力差,模型复用程度低。该研究以历史知识为支撑,提出冬小... 及时、准确的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是进行作物长势监测、灾害评估与产量估计的基础。传统方法一般在作物收获期前后进行作物的识别,时间上滞后,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应用,时空泛化能力差,模型复用程度低。该研究以历史知识为支撑,提出冬小麦像元匹配模型(Pixel-Matched Model,PMM)进行冬小麦空间分布提取,旨在生长季内实现冬小麦空间分布的快速提取。研究结果表明,PMM能充分利用作物物候特征变化,排除冬小麦种植物候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能够在播种后2个月内实现冬小麦的准确提取,总体精度达到了95.49%,F1分数为0.83,且不随物候曲线的延伸而大幅提高精度。与传统参考曲线模型(Reference Curve Model,RCM)相比,PMM在消除区域内冬小麦生长物候差异方面具有优势,可在年际间实现冬小麦的准确识别,具有较强的时间泛化能力,能够实现冬小麦的自动化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物候 时间序列 时间泛化 像元相似度 先验知识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温室大棚实例识别及模型迁移 被引量:5
9
作者 皮轶轩 张锦水 +3 位作者 马然 段雅鸣 申克建 朱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85-195,共11页
温室大棚实例提取在蔬菜种植面积测算和产量估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大尺度范围内温室大棚实例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形态学后处理的“区域-边界”实例提取方法,以及单纯迁移模式、尺度适应模式... 温室大棚实例提取在蔬菜种植面积测算和产量估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大尺度范围内温室大棚实例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形态学后处理的“区域-边界”实例提取方法,以及单纯迁移模式、尺度适应模式、模型微调模式3种不同的迁移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利用UNet网络构建“区域-边界”多分类模型识别温室大棚实例效果最优(实例召回率达到91.05%)。形态学后处理操作能够进一步优化温室大棚实例提取结果(单元交并比相比于操作前提高10.53个百分点)。探讨了3种模型迁移模式应用在不同场景时的表现,迁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微调模式(实例召回率为87.93%)、尺度适应模式(实例召回率为41.72%)、单纯迁移模式(实例召回率为24.15%)。基于“区域-边界”实例提取方法并根据预测区域和训练区域的场景差异选择不同的迁移模式可以快速精准地识别大尺度范围内温室大棚实例,为农业设施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模型 遥感 形态学操作 语义分割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云检测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雅鸣 张锦水 朱爽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39,共7页
本文将Fmask云检测结果作为标记样本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实现云检测。在仅利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前提下,本文方法的云检测总体精度达到87.65%,高于Fmask的86.92%,而且单景Landsat 8影像的识别用时18 s,远低于Fmask的72... 本文将Fmask云检测结果作为标记样本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实现云检测。在仅利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前提下,本文方法的云检测总体精度达到87.65%,高于Fmask的86.92%,而且单景Landsat 8影像的识别用时18 s,远低于Fmask的72 s,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率。另外,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表土地覆盖类型,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是一个通用性强的算法,为进一步的遥感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检测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Fmask Landsat 8 强泛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