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春秋笔法”的再认识
1
作者 向燕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197,共14页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先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至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场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其中就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继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历史何以被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之后,转入对历史...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先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至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场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其中就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继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历史何以被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之后,转入对历史如何被表述的语言的分析,历史叙事因此进入历史学研究视野。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中的“春秋笔法”,从语言学转向的视域看,当属历史叙事策略的问题,属于集合历史叙事的情节编码、语言修辞与意义解释的语言行为,但与西方理论界所谓的“文本之外无他物”、以语言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性为据、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的文本主义史学观不同,中国古代先贤在承认语言构成认识边界、“文无达诂”的同时,仍肯定语言的公共性或公度性,视语言为突破意识的内在性向外表达的有效“津筏”,并在史学实践中形成“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的“义例”的叙事方法,通过对选材与修辞的明确规定,来保证在追求历史之“义”(善)的同时,不失“齐桓晋文”之真的陈述,以化解历史叙事中事实陈述与事实解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紧张。“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古代史家在叙事上的语言学尝试,是否真的可以化解历史叙事内蕴的矛盾,当然可以探讨,但从历史研究语言学转向的视域重新认识历史叙事的问题,在使我们意识到西方现代史学理论局限的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古代中国史学的一些理论还是可以开发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语言学转向 春秋笔法 历史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以在中山大学的教研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文玖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5,共6页
朱谦之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他担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创办《现代史学》杂 志,开展现代史学运动,讲授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很有影响。其《现代史学概论》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关于史学理论 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内容... 朱谦之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他担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创办《现代史学》杂 志,开展现代史学运动,讲授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很有影响。其《现代史学概论》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关于史学理论 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历史学总论、史学史、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历史学方法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史学理论 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储著武 汤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9-143,共5页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大量出版面世,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了学制的因素之外,与新史学思潮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史学为历史教科书提供了思想资源、史学观念,促进了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另一方面...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大量出版面世,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了学制的因素之外,与新史学思潮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史学为历史教科书提供了思想资源、史学观念,促进了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体现了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新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双方体现了一种互动的促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科书 新史学 夏曾佑 刘师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考 被引量:6
4
作者 易平 易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91,共7页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副在京师"本当为副本,传于司马迁外孙杨恽。正、副两本皆作者生前录写,俱为百三十篇完帙,是具有同等文献价值的原始文本。《太史公书》正本密藏不宣,副本在宣帝时由杨恽宣布。西汉民间流传的《太史公书》若干篇卷,乃出自副本系统。两汉末年世乱,京师典籍迭遭浩劫,由于《太史公书》有藏、传两种本子存行于世,该书虽有少数篇缺佚或局部文字错乱,但其文本总体上仍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书》 文献 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越 《河北学刊》 2001年第6期111-114,共4页
梁启超后期的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既与他本人退出政坛专事学术有关系 ,也与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学术思潮对他的直接影响有关系。同时 ,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反映。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固然多变 ,但... 梁启超后期的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既与他本人退出政坛专事学术有关系 ,也与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学术思潮对他的直接影响有关系。同时 ,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反映。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固然多变 ,但其中所贯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史学思想 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政治状况 学术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十年来的中国民族史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史学研究是史学史学科的重要分支,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研究经历了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 在民族史学的综合研究、断代研究和专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史学研究是史学史学科的重要分支,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研究经历了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 在民族史学的综合研究、断代研究和专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理论探索上则反映出研究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民族史观探讨逐步走向深入, 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等积极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学 史学史 中国 自觉意识 民族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2-18,共7页
进化史观的传入和唯物史观的指导 ,直接影响到了 2 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将西方学理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而成的“科学方法”的提倡 ,使 2 0世纪前半期历史考证方法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方法 ,是中国马克思... 进化史观的传入和唯物史观的指导 ,直接影响到了 2 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将西方学理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而成的“科学方法”的提倡 ,使 2 0世纪前半期历史考证方法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方法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后半期对史学方法的讨论和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发展 史学方法 科学方法 唯物史观 历史考证方法 史学研究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传印 陈得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3期70-75,共6页
关键词 史学发展 社会 史学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向燕南 尹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101,共11页
陶希圣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陶希圣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创办和主持了《食货》半月刊。《食货》的创办,是陶希圣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学术反思以及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教学之境遇的一个结果,也是适应时代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需要... 陶希圣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陶希圣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创办和主持了《食货》半月刊。《食货》的创办,是陶希圣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学术反思以及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教学之境遇的一个结果,也是适应时代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开拓历史研究新领域的一个结果。《食货》创办的史学意义,在于明确打出“社会史专攻”的旗帜,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拓荒与奠基的作用,在中国史学融入世界史学新潮的历程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食货》的成功,得益于陶希圣在会通史料与理论之研究理路上的探索。所有这些对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最好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希圣 《食货》 社会经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理学和欧阳修的史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怀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86-93,共8页
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理学的重要先驱人物。其易学、理学是其史学的理论基础。在经学方面,他敢于疑古,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对《周礼》等也发出疑问。他提出“天理”等范畴,对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他认为支配... 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理学的重要先驱人物。其易学、理学是其史学的理论基础。在经学方面,他敢于疑古,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对《周礼》等也发出疑问。他提出“天理”等范畴,对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他认为支配社会兴衰的是“人理”,主张编写历史时应以“书人不书天”为基本原则。在史学著作中,主张德政,重民爱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易学 理学 史学 天理 人理 变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殿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43,共7页
改革开放后 ,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 ,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理论思考加深了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 ,... 改革开放后 ,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 ,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理论思考加深了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 ,坚定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信心 ,也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与中国史学的实录传统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桂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史记》在汉代被誉为"实录"之后,历代史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史记》实录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实录"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使实录成为史家史料运用、历史评价和文字表述等各方面最基本的标准,也使史家思想和... 《史记》在汉代被誉为"实录"之后,历代史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史记》实录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实录"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使实录成为史家史料运用、历史评价和文字表述等各方面最基本的标准,也使史家思想和学风中融入了实录精神。许多优秀的历史撰述成果由此诞生,从而使实录精神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推动中国史学不断向着寻求真理、走向真理的方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史记》 实录传统 史料运用 历史评价 表述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史料和历史考证方法的重视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3-77,共5页
20世纪30年代,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而迅速扩大影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着明显的教条化和公式化、轻视史料与考证的缺失。4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纠正,而且还从理论上论述了史料及考证方法在历史研究... 20世纪30年代,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而迅速扩大影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着明显的教条化和公式化、轻视史料与考证的缺失。4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纠正,而且还从理论上论述了史料及考证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理论观点与材料方法间的辩证关系,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和学术研究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料 考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化史观对中国史学转型的促进和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115,共5页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进化史观传入中国后 ,成为猛烈批判旧史学的思想武器 ,中国史坛由此提出了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的口号和主张。进化史观在五四时期对中国史学的影响范围仍然最为广泛 ,影响力也更加深入。进化史观在五四...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进化史观传入中国后 ,成为猛烈批判旧史学的思想武器 ,中国史坛由此提出了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的口号和主张。进化史观在五四时期对中国史学的影响范围仍然最为广泛 ,影响力也更加深入。进化史观在五四前后中国史学转型、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史观 史界革命 史学转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 被引量:7
15
作者 瞿林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9-158,共10页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而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认清它们的这种关系,对历史学的理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充分认识历史理论的重要性和探索史学理论的体系构建,是历史学理论建设的双重任务。
关键词 史学理论 历史理论 历史学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的求善诉求与传统史学之道德批判的省思 被引量:6
16
作者 向燕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5-81,共7页
史学本应在求真与求善二维间的张力中展开:史学的求真是主体对历史所以然的探求;史学的求善是主体对历史所应然的探求。求真的目的止于过去,求善的目的则针对未来。史学求善,是人追求善之目的的人性决定的必然。史学求善诉求中道德批判... 史学本应在求真与求善二维间的张力中展开:史学的求真是主体对历史所以然的探求;史学的求善是主体对历史所应然的探求。求真的目的止于过去,求善的目的则针对未来。史学求善,是人追求善之目的的人性决定的必然。史学求善诉求中道德批判的存在,是由于人性的不完善和人性发展的多向度的可能性。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解构,到新的后-后现代,对史学的认识呈现的是理论取向的悖反。从对历史意义的质疑,到重新发现史学的道德和美学意义,为重建真、善、美相统一的历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史学有必要求善,也有必要为求善而予历史以道德的批判。传统中国文化中,发达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皆是钤得最深的印记,前者造就了中国发达的史学传统,后者则形成了丰富的道德学说。二者之间,因发达的历史理性而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亦因强调历史是人的历史而高扬道德的意义,所以在凸显历史价值本位意识的同时,道德价值的考量始终是放在一个更为优先的位置,也是被视为评价历史所最优先的考量,其史学意义值得我们今天重新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求善 道德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近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文玖 张子侠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2,共8页
本文包括两部分 ,一是归纳了中国史学史学科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 ,主要表现在 :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进行自觉研究 ,并取得切实的成绩 ;2 0世纪史学成为研究热点 ;史学史分支学科的建设取得了进展 ;研究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二... 本文包括两部分 ,一是归纳了中国史学史学科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 ,主要表现在 :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进行自觉研究 ,并取得切实的成绩 ;2 0世纪史学成为研究热点 ;史学史分支学科的建设取得了进展 ;研究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二是对新世纪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出设想和建议 ,即继续扩展研究内容 ;更加关注现实史学的发展 ;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在历史学专业的范围内普及中国史学史的教学 ;保持严谨扎实的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发展趋势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炳松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文玖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4期97-103,共7页
何炳松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家和教育家。他较早引进西洋史学 ,并注意将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对比和贯通 ,对历史学中的许多概念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较早将中国史学史看成专史 ,对于其渊源、分期等多有探讨 。
关键词 何炳松 史学理论 史学史研究 历史 历史研究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学史:20世纪的发展道路 被引量:5
19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9-49,共11页
中国史学上关于史学史的观念有长久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史观的传播和学术史的发展,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史学界提出了研究和撰写中国史学史的目标。自30年代至今,中国史学史研究经历了草创时期、活跃时期和建设时期的... 中国史学上关于史学史的观念有长久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史观的传播和学术史的发展,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史学界提出了研究和撰写中国史学史的目标。自30年代至今,中国史学史研究经历了草创时期、活跃时期和建设时期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学术影响。世纪之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史学史 发展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领历史向善——方孝孺的正统论及其史学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向燕南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3,共5页
正统论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哲学,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正统论在南宋时,由于理学发展和民族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趋向,更加强调对于历史的道德判断,而且在强调"尊王"的同时,还突出&... 正统论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哲学,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正统论在南宋时,由于理学发展和民族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趋向,更加强调对于历史的道德判断,而且在强调"尊王"的同时,还突出"攘夷"的内容。方孝孺的正统论是宋元以后最有影响的正统理论,其理论渊于浙东金华学派的"尊本明统"的正统说,其特点是极力突出历史道德判断的意义,即有意超越一时的已成事实之是非,以一相对恒常的道德标准裁量历史,引领历史向善的方向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方孝孺也有一定调和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间矛盾的考量,提出所谓"变统"的理论。方孝孺的观点对以后的历史理论与史学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孝孺 正统论 “变统”论 历史哲学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道德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