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8,共10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理论建设努力的目标,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就的指导下,努力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学术性,构建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 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理论建设努力的目标,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就的指导下,努力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学术性,构建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及其相关重大专题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并在表现形式上从纵向关注实现古今联系,从横向探索中外互鉴模式。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 历史学 基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继续深化新中国成立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越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0,共6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史学与史家研究方面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重视程度还是在成果数量上,都远低于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对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等史家的研究力度和评价高低,与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史学与史家研究方面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重视程度还是在成果数量上,都远低于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对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等史家的研究力度和评价高低,与对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家的研究和评价相比,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史家的研究,很明显地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在深入发掘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不同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多角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的成果相应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又不断涌现出各种新问题,新的研究观点与旧的研究观点之间的对立冲突也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翦伯赞 顾颉刚 范文澜 新中国成立前 陈寅恪 傅斯年 研究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外庐在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上的贡献 被引量:4
3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0,共11页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以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哲学史而闻名中外。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对史学理论和历史学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强调史学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品质上的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这...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以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哲学史而闻名中外。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对史学理论和历史学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强调史学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品质上的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这些修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科学上的诚实态度和执行自我批判的精神。关于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他认为,应该是搜集大量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整理,经过概括和抽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得出科学的结论。他还提出了历史科学"生长点"的问题,根据矛盾学说,指出,历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批评,没有批评就不能发展。关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他提出了四条原则:一是热处理,就是要趁热打铁;二是要注意文章、考核、义理;三是注意培养尖子,不能搞平均主义;四是发扬民主精神。他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化的问题,提出:所谓"民族化",就是要把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做统一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特点。这些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的史学理论和学科建设上,仍有突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史学理论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穆经世史学的学术理路——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讨论
4
作者 张昭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2-96,共15页
近代新史学的主流是变革论和冲突论。无论现代化范式还是革命史范式,均以现代性为中心,视古与今、中与西的矛盾冲突为主要方面。与此不同,作为抗战时期经世史学的代表作,钱穆所著《国史大纲》以历史思维回答现实问题,力主维护和衍续中... 近代新史学的主流是变革论和冲突论。无论现代化范式还是革命史范式,均以现代性为中心,视古与今、中与西的矛盾冲突为主要方面。与此不同,作为抗战时期经世史学的代表作,钱穆所著《国史大纲》以历史思维回答现实问题,力主维护和衍续中国历史传统,也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该书独特的学术理路。其一,以文化为本位观察中国历史:中国的生命活力在文化,当下的中国仍需在发扬固有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寻求突破。其二,从会通的角度解释中国历史:中国因融和而壮大,因贯通而持久,所恃的是文化而非武力,当下的中国仍处于融会外来文化而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国史大纲》一反"中国停滞论"、"专制论"、"封建论"等说法,展示了中国重统一、尚和平、不断趋于平等化的传统,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挚意,坚定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该书解决问题的理路,于今人不乏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国史大纲》 经世 文化本位 历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垣在近代史学领域的开拓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殿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7,共6页
2 0世纪中国实证史学家中 ,陈垣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他不但以扎实的考据成果解决了大量历史疑难问题 ,而且以开创性的研究 ,拓展了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和其他历史辅助学科等多学科领域 ,为中国史学的科学化和中国史学走向世界 ,... 2 0世纪中国实证史学家中 ,陈垣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他不但以扎实的考据成果解决了大量历史疑难问题 ,而且以开创性的研究 ,拓展了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和其他历史辅助学科等多学科领域 ,为中国史学的科学化和中国史学走向世界 ,做出了他人无可替代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垣 史学研究 宗教史 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6,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史学史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6,共3页
2018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信祝贺。贺信特别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 历史研究 社会科学 中国历史 研究院 党中央 总书记 习近平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工作者的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8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2,共3页
在电视上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揭牌仪式的实况报道和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我想,每一位史学工作者都会和我一样,倍感振奋。其原因有二:一是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历史及历史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在电视上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揭牌仪式的实况报道和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我想,每一位史学工作者都会和我一样,倍感振奋。其原因有二:一是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历史及历史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又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二是同时高度评价了史学工作者的积极贡献。他说:“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总书记对史学与史学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与亲切问候,令人深感与有光荣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工作者 自豪感 责任感 使命感 中国历史 历史研究 总书记 揭牌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论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被引量:3
9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8,共10页
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是由历史发展的多重原因促成的。统一性的史前基础和初始文明,以及有利于统一的地理环境是客观条件。从主观条件看,统一,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思想传统,是中华民族坚定的政治诉求,是中华民族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 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是由历史发展的多重原因促成的。统一性的史前基础和初始文明,以及有利于统一的地理环境是客观条件。从主观条件看,统一,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思想传统,是中华民族坚定的政治诉求,是中华民族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流,以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统一的推动力,使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成为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统一性 思想传统 政治诉求 历史主流 历史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期清学史研究的正反合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昭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123,共10页
20世纪上半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世纪之初,章太炎、梁启超等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奠立了清学史研究的现代格局。与政治上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相呼应,他们在学术上主张&q... 20世纪上半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世纪之初,章太炎、梁启超等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奠立了清学史研究的现代格局。与政治上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相呼应,他们在学术上主张"扬汉抑宋",推崇乾嘉汉学,贬抑清廷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针对启蒙主义的问题与不足,二三十年代,柳诒徵、钱基博、钱穆等新人文主义史家起而反驳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的观点,力主"扬宋抑汉",强调尊重历史传统,弘扬中国的人伦道德和人文精神。40年代,以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推陈出新,把启蒙推进到新的阶段。他们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清代思想和学术,表彰早期启蒙思想,指出无论汉学和宋学均是旧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属于有待批判和改造的对象,从而较彻底地摆脱了汉学和宋学的束缚,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旧文化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学史 时代思潮 启蒙主义 新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3,共5页
建立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包容性,具有聚多元、凝共识、固根本、助绵延之作用。“尚和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和而不同”的共生秩序则为中华文明包容性之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中华各民族的实践,也来自于对... 建立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包容性,具有聚多元、凝共识、固根本、助绵延之作用。“尚和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和而不同”的共生秩序则为中华文明包容性之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中华各民族的实践,也来自于对中华各民族实践成果的总结。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受制于文明的主体,但又促使文明的主体与时俱进,并由此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更高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 尚和合 和而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思考历史中汲取智慧
12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8,共3页
习近平主席《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概括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强调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历史使命,指出了中国史学自身建设应达到的理论高度和科学水平,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这里,我就贺信中说... 习近平主席《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概括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强调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历史使命,指出了中国史学自身建设应达到的理论高度和科学水平,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这里,我就贺信中说到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1)这一论述,讲一点自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智慧 汲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史学 科学水平 系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视角”到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治史心路回眸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其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8,共8页
治学理念是研究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主观抉择总结出来的,治学理念形成之后,应当在研究工作中得到认真践行,并且与时俱进,予以提升、发展,这对学术工作的创新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是从学术实践中总... 治学理念是研究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主观抉择总结出来的,治学理念形成之后,应当在研究工作中得到认真践行,并且与时俱进,予以提升、发展,这对学术工作的创新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是从学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史理念,主要是将历代史学名著的成就置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走向之中,考察史家对时代特点的认识;同时又通过史学名著,考察中国文化传统如何得到继承和发扬,展现出怎样的特质和魅力,对推动社会前进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运用这一双向考察的理念与方法,对中国史学演进道路和史学名著进行创造性阐释,发掘其非凡成就、哲理内涵和宝贵价值。在此基础上,考察传统学术的精华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点”和“传统思想中的闪光点”相贯通的内在逻辑。继而,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如何锻造,这也是对“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双向考察”这一理念的进一步践行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学理念 文化视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昔底德撰史特点新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92,共5页
古希腊是为数不多的有着历史撰述传统的古代文明地区。希罗多德的历史撰述方法叫做ιστορια,而修昔底德的历史撰述方法则称为συγγραφω。两者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可是近代以来,学者却用history一个英文词来翻译这两个希腊词... 古希腊是为数不多的有着历史撰述传统的古代文明地区。希罗多德的历史撰述方法叫做ιστορια,而修昔底德的历史撰述方法则称为συγγραφω。两者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可是近代以来,学者却用history一个英文词来翻译这两个希腊词,结果,造成这两种撰史方法的差异日渐模糊。按希罗多德的ιστορια方法,在撰写史书时,是先叙事,后析因,即先把他的ιστορια成果,也就是波斯战争的事实展示出来,然后再把战争的原因分析清楚。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才是切合自然的考察方法,符合知识生成的法则。而修昔底德的συγγραφω方法则集选题、叙事、述因、致用于一体。特别是συγγραφω采用先述因后叙事的写作方法,与希罗多德的ιστορια有着明显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只评论了希罗多德的《波斯战争》,而没有介绍修昔底德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今,重新探析修昔底德συγγραφω的撰史特点,对于理解古代希腊史学的多元性,重新梳理希腊史学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昔底德 συγγραφω 历史撰述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握研究工作重点 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其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0,共3页
经党中央决定,中国历史研究院已于1月3日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为隆重的成立仪式发去热情洋溢的贺信。党中央采取的这一重大举措意义极为深远.不仅要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有的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历史、边疆研究、考古学等研究机构加以... 经党中央决定,中国历史研究院已于1月3日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为隆重的成立仪式发去热情洋溢的贺信。党中央采取的这一重大举措意义极为深远.不仅要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有的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历史、边疆研究、考古学等研究机构加以扩充、调整和提升,同时要整合和领导全国范围的历史研究的资源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造精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 力作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边疆研究 研究机构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从自觉发展阶段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被引量:1
16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共14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其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剥削,中华民族奋起反抗斗争,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从古代的自在民族逐步转变为近现代的自觉民族。这一转...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其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剥削,中华民族奋起反抗斗争,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从古代的自在民族逐步转变为近现代的自觉民族。这一转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起点。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进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自在-自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党的十八大 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一统”学说的构建与中华民族形成进程中的观念认同 被引量:8
17
作者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9,共11页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大一统” 董仲舒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说花东氏族所用卜甲的来源
18
作者 晁福林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07-109,共3页
花东氏族占卜所用龟甲,其上有一些记事刻辞,这些刻辞有的明确记载了贡献此龟甲的邦族,如屰、■、疾、宁、庚、史、周等。这些贡献龟甲者或为商王朝之大臣,或是与商王朝有关系的邦族,但均与花东氏族无直接联系,由此可以推测这些龟甲当来... 花东氏族占卜所用龟甲,其上有一些记事刻辞,这些刻辞有的明确记载了贡献此龟甲的邦族,如屰、■、疾、宁、庚、史、周等。这些贡献龟甲者或为商王朝之大臣,或是与商王朝有关系的邦族,但均与花东氏族无直接联系,由此可以推测这些龟甲当来源自商王朝的收存。这就为花东氏族与王朝关系的密切提供了一个旁证。花东氏族虽然没有进献龟甲和卜骨给商王朝,但却因其与王室关系密切而可以取用商王朝所收存的龟甲,对于说明花东氏族族长“子”的身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东氏族 龟甲 占卜 记事刻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新体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共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共5页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学科专业目录包括14个学科门类,其中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列有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可授予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这是哲学社会科...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学科专业目录包括14个学科门类,其中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列有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可授予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学界对此反响热烈。《光明日报》《学海》等报刊为此发表了众多学者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与层面论述设立“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还于近期成立了新的学科平台--国别区域研究院。应该说,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社会与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学位授予 学科专业目录 交叉学科 社会科学界 学科门类 征求意见稿 人才培养 一级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中西文明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64,共6页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文化根系发达、多源汇流、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等特点。“以史为师”、“以史为鉴”的中华历史意识、民族间交汇凝聚后出现的新的人文气象以及以“修身”、“自...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文化根系发达、多源汇流、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等特点。“以史为师”、“以史为鉴”的中华历史意识、民族间交汇凝聚后出现的新的人文气象以及以“修身”、“自强”为重点的“自律”文化传统,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实践中的创造与艰难探索中的发明既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方面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多元汇聚 推动文明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