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8,共10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理论建设努力的目标,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就的指导下,努力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学术性,构建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 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理论建设努力的目标,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就的指导下,努力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学术性,构建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及其相关重大专题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并在表现形式上从纵向关注实现古今联系,从横向探索中外互鉴模式。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 历史学 基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继续深化新中国成立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越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0,共6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史学与史家研究方面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重视程度还是在成果数量上,都远低于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对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等史家的研究力度和评价高低,与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史学与史家研究方面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重视程度还是在成果数量上,都远低于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对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等史家的研究力度和评价高低,与对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家的研究和评价相比,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史家的研究,很明显地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在深入发掘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不同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多角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的成果相应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又不断涌现出各种新问题,新的研究观点与旧的研究观点之间的对立冲突也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翦伯赞 顾颉刚 范文澜 新中国成立前 陈寅恪 傅斯年 研究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学求真理念的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汪高鑫 汪增相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6-168,共13页
求真是历史学的本质属性。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求真理念呈现出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态势。先秦是中国古代史学求真理念的产生时期,直书成为当时史官记事和史家修史所普遍尊奉的原则。两汉史学普遍推崇实录精神,司马迁《史记》、班固... 求真是历史学的本质属性。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求真理念呈现出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态势。先秦是中国古代史学求真理念的产生时期,直书成为当时史官记事和史家修史所普遍尊奉的原则。两汉史学普遍推崇实录精神,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和荀悦《汉纪》皆是实录的典范之作,《汉书》首次明确提出了“实录”的思想。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求真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史料搜集与考辨、史文表述、史书笔法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求真理论和方法。宋元明清史学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史学求真理念的同时,重视史实考证的学术风气蔚然成风。一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即是史家不断追求史实之真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求真理念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汪高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1-214,4,共14页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旨在探讨古今关系,在贯通古今的过程中审视历史的盛衰之变;三是"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力求史学认识要见解独到,史书编纂能发凡起例;四是"以史为鉴"的鉴戒思维,强调本着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以为现实政治作出借鉴;五是"求真"与"求道"的二重思维,要求既要追求史实之真以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要追求道义之真以维护社会与政治伦理,而史实之真必须服从于道义之真。对中国古代史学思维特征的具体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史学思想的民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思维特征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以史为鉴 求真与求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6,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史学史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玄化倾向 被引量:2
6
作者 汪高鑫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48,共9页
玄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潮,对于这一时期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魏晋玄学背景下,才性之辨自然成为清谈的重要品题,人们重视形象与智慧,追求虚静、玄超的精神境界,反映在史学上,则是不但重视人物品藻,而且以玄学的观点来品评人物... 玄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潮,对于这一时期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魏晋玄学背景下,才性之辨自然成为清谈的重要品题,人们重视形象与智慧,追求虚静、玄超的精神境界,反映在史学上,则是不但重视人物品藻,而且以玄学的观点来品评人物,局量才识与容貌成为人物品评的基本内容。玄学的清谈,当然不限于人物,也有历史,有名理,反映在史学上,则表现为重视历史评论,重视宣扬顺天达命与维护名教,主张为政贵在安静,以及强调对历史发展之势的总结,便是这种历史评论玄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人物品评 历史评论 玄化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路径--以史书编纂体裁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汪高鑫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2,共12页
从史书编纂体裁来考察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编纂体裁的多样性。在几千年史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类别众多、形式多样的史书编纂体裁,其中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史书三体”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类别史... 从史书编纂体裁来考察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编纂体裁的多样性。在几千年史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类别众多、形式多样的史书编纂体裁,其中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史书三体”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类别史书体裁也各具特色。二是历史编纂体裁的变化性。史家运用史书体裁时往往会突破固有成例,灵活运用,使得历史编纂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史书编纂体裁又是不断发展的,呈现出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三是历史编纂理论的自觉性。传统史学重视历史编纂理论的总结,刘勰、刘知幾、胡应麟和章学诚等都对史书编纂体裁作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体现了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理论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历史编纂学 体裁 体例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科学史学到民族主义史学 --朱希祖史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文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183,共10页
朱希祖是20世纪前期有重要影响的史学家。一方面,他主张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跳出党派、民族、国家的偏见研究历史,既考订历史事实,又探究人类进化之律,并把建设科学的史学之理念体现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课程设置中。另一方面,他的论著具有... 朱希祖是20世纪前期有重要影响的史学家。一方面,他主张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跳出党派、民族、国家的偏见研究历史,既考订历史事实,又探究人类进化之律,并把建设科学的史学之理念体现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课程设置中。另一方面,他的论著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史学特色,强调民族气节,阐扬民族精神,心系民族兴亡。并且,他的这两个方面主张既存在张力,又具有统一性。由于受“华夷之辨”观念影响,又处在国家危难的形势下,朱希祖史著未能避免大汉族主义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希祖 科学史学 民族主义史学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媒体背景下的历史教育[笔谈] 被引量:4
9
作者 尤学工 汪高鑫 +1 位作者 郭蔚然 王玖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118,共17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历史教育所遭遇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历史教育的目标、发展现状和规律,研判历史学在新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历史教育所遭遇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历史教育的目标、发展现状和规律,研判历史学在新时代的话语权问题以及历史教育对构建文化秩序的意义,分析历史教育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所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重新思考融媒体背景下历史教育的发展策略及发展方向,已经成为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为此,本刊特邀请尤学工、汪高鑫、郭蔚然、王玖姣四位学者,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工作者 融媒体 民族复兴 历史学 话语权 重新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研究述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越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86,共13页
近40年来中国古史分期研究和讨论的情况较之以往有一些明显的新特点。“无奴论”的再度崛起、中国古史分期“新说”的涌现,为多年来悬而不决的古史分期问题开辟了更多的研究途径。“封建”名实问题的讨论促使学者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框... 近40年来中国古史分期研究和讨论的情况较之以往有一些明显的新特点。“无奴论”的再度崛起、中国古史分期“新说”的涌现,为多年来悬而不决的古史分期问题开辟了更多的研究途径。“封建”名实问题的讨论促使学者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框架中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任何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学理分析都离不开史实的支撑、史料的依据、理论的导引和现实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分期 五种社会形态 “无奴论” “封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期清学史研究的正反合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昭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123,共10页
20世纪上半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世纪之初,章太炎、梁启超等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奠立了清学史研究的现代格局。与政治上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相呼应,他们在学术上主张&q... 20世纪上半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世纪之初,章太炎、梁启超等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奠立了清学史研究的现代格局。与政治上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相呼应,他们在学术上主张"扬汉抑宋",推崇乾嘉汉学,贬抑清廷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针对启蒙主义的问题与不足,二三十年代,柳诒徵、钱基博、钱穆等新人文主义史家起而反驳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的观点,力主"扬宋抑汉",强调尊重历史传统,弘扬中国的人伦道德和人文精神。40年代,以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推陈出新,把启蒙推进到新的阶段。他们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清代思想和学术,表彰早期启蒙思想,指出无论汉学和宋学均是旧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属于有待批判和改造的对象,从而较彻底地摆脱了汉学和宋学的束缚,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旧文化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学史 时代思潮 启蒙主义 新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3,共5页
建立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包容性,具有聚多元、凝共识、固根本、助绵延之作用。“尚和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和而不同”的共生秩序则为中华文明包容性之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中华各民族的实践,也来自于对... 建立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包容性,具有聚多元、凝共识、固根本、助绵延之作用。“尚和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和而不同”的共生秩序则为中华文明包容性之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中华各民族的实践,也来自于对中华各民族实践成果的总结。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受制于文明的主体,但又促使文明的主体与时俱进,并由此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更高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 尚和合 和而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与朱熹的历史变易思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高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180,共12页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易学家,在史学和易学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朱熹从《周易》的变通思想出发,提出了系统的历史变易思想,认为“阴阳流变”是《易》之本质属性,阴阳互变经历从“渐化”到“顿变”的过程。从这一易学思想出...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易学家,在史学和易学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朱熹从《周易》的变通思想出发,提出了系统的历史变易思想,认为“阴阳流变”是《易》之本质属性,阴阳互变经历从“渐化”到“顿变”的过程。从这一易学思想出发,他提出了系统的历史变易论:肯定人类历史的起源是理与气“妙合”的结果;历史发展呈现出质文互变规律和“渐化”到“顿变”的过程;只有圣人才能“通其变,使民不倦”。朱熹从“阴阳无始”易学思想出发,肯定《易》之“阴阳流变”具有循环特性。以此解说历史,认为上古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即呈现出一治一乱的循环规律,并接受邵雍“宇宙年谱说”,提出历史大循环论,以“一元”为一历史盛衰周期,“一元”结束便是新历史周期的开始。宋代以前的中国历史即为“一元”周期,其中上古三代为天理流行的盛世,汉唐为人欲横流的衰世,而宋代则是历史新纪元的开端。朱熹从“阴阳对待”易学思想出发,肯定阴阳之位永不变易。以此解说历史,肯定三纲五常万古不易,认为人具三纲五常,如同天有阴阳、地有刚柔;历史变易只是变易文物制度之“小体”,而纲常伦理之“大体”是不变的;文物制度的变易也需要以扶持纲常为目的;纲常不变特性决定了历史的可知性。朱熹历史变易思想肯定历史的必变性,努力揭示历史变易规律,有其合理性一面。他强调圣人“通其变”和纲常不易,是一种浓厚的圣贤史观与道德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朱熹 阴阳流行 阴阳无始 阴阳对待 历史变易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昔底德撰史特点新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92,共5页
古希腊是为数不多的有着历史撰述传统的古代文明地区。希罗多德的历史撰述方法叫做ιστορια,而修昔底德的历史撰述方法则称为συγγραφω。两者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可是近代以来,学者却用history一个英文词来翻译这两个希腊词... 古希腊是为数不多的有着历史撰述传统的古代文明地区。希罗多德的历史撰述方法叫做ιστορια,而修昔底德的历史撰述方法则称为συγγραφω。两者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可是近代以来,学者却用history一个英文词来翻译这两个希腊词,结果,造成这两种撰史方法的差异日渐模糊。按希罗多德的ιστορια方法,在撰写史书时,是先叙事,后析因,即先把他的ιστορια成果,也就是波斯战争的事实展示出来,然后再把战争的原因分析清楚。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才是切合自然的考察方法,符合知识生成的法则。而修昔底德的συγγραφω方法则集选题、叙事、述因、致用于一体。特别是συγγραφω采用先述因后叙事的写作方法,与希罗多德的ιστορια有着明显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只评论了希罗多德的《波斯战争》,而没有介绍修昔底德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今,重新探析修昔底德συγγραφω的撰史特点,对于理解古代希腊史学的多元性,重新梳理希腊史学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昔底德 συγγραφω 历史撰述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中西文明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64,共6页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文化根系发达、多源汇流、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等特点。“以史为师”、“以史为鉴”的中华历史意识、民族间交汇凝聚后出现的新的人文气象以及以“修身”、“自...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文化根系发达、多源汇流、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等特点。“以史为师”、“以史为鉴”的中华历史意识、民族间交汇凝聚后出现的新的人文气象以及以“修身”、“自强”为重点的“自律”文化传统,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实践中的创造与艰难探索中的发明既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方面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多元汇聚 推动文明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谊的“过秦”论及其“六经”思想基础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高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4-164,共11页
思想家、史学家贾谊的"过秦"论,是汉初"过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贾谊"过秦"论的历史视角分为"攻"与"守"两个阶段,具体分析了秦之兴亡的原因,得出了"攻守势异"的历史认识... 思想家、史学家贾谊的"过秦"论,是汉初"过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贾谊"过秦"论的历史视角分为"攻"与"守"两个阶段,具体分析了秦之兴亡的原因,得出了"攻守势异"的历史认识;贾谊"过秦"论的目的是为西汉皇朝的政治统治提供历史借鉴,由此提出了具体的仁义治国理论。同时,贾谊是汉初"六经"的重要传人。其"六经"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天道观上作出了论证。在此基础上,贾谊具体阐述了"六经"经传内蕴的仁爱、礼治思想。这些"六经"之论,成为其"过秦"历史总结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过秦”论 “六经” 思想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悦《汉纪》书年辨误三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露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160,共2页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纪》目录后载有一段题为“汉纪序”的文字(下称《汉纪·序》),署名“汉秘书监侍中荀悦”。书中还有两篇以“序”体写成的文字:首卷开篇“昔在上圣……以俟君子焉”一段;尾卷卷末“凡汉纪……综往昭来,永监后昆”...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纪》目录后载有一段题为“汉纪序”的文字(下称《汉纪·序》),署名“汉秘书监侍中荀悦”。书中还有两篇以“序”体写成的文字:首卷开篇“昔在上圣……以俟君子焉”一段;尾卷卷末“凡汉纪……综往昭来,永监后昆”一段(下称《汉纪·后序》),署“侍中悦上”。《汉纪·序》及《后序》书年有三误,逐条辨析如下:其一,“二百四十二年”之误及致误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纪》 汉纪 侍中 秘书监 中华书局点校本 荀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学术成就析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其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123,共8页
章学诚在近世学术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名家,然则由于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复杂性,其著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流俗的强烈反差性,以及其价值观的超前性等项,使人难以究其底蕴。本文的撰述宗旨是立足于学术史演进的视角,在深入发掘材料的基础上,作... 章学诚在近世学术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名家,然则由于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复杂性,其著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流俗的强烈反差性,以及其价值观的超前性等项,使人难以究其底蕴。本文的撰述宗旨是立足于学术史演进的视角,在深入发掘材料的基础上,作全面、联系的辩证分析,在纵向上力求揭示章学诚对传统学术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在横向上考察其学术主张如何反映出社会的需要,以鲜明的批判性思维体现出其使命意识、担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文史通义》 “道”的探索 倡导转变学风 历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