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4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改革尝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教材《历史》七年级上下册编写体会与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大为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30,共8页
新教材对历史分期、历史发展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把握以及在框架结构设计方面的改革尝试 ,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历史教育方面的观念更新和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努力。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历史学科 历史教育 史学观念 结构设计 义务教育 课程改革 实验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源廉与北京师范大学 被引量:4
2
作者 姜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1-128,共8页
范源廉是"高师改大"后的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在师大校长任内,他通过聘请名师、严格学校管理等措施,为北师大的初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经费困难等原因的困扰,其任职时间不足一年即辞职,这对于北师大的发展是一个重大... 范源廉是"高师改大"后的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在师大校长任内,他通过聘请名师、严格学校管理等措施,为北师大的初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经费困难等原因的困扰,其任职时间不足一年即辞职,这对于北师大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损失。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北师大和北京教育界的考察,也可以看出教育与政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政治混乱的北洋政府时期,欲摆脱政治羁绊,实现教育的独立发展,实为不可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源廉 北京师范大学 “高师改大” 教育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梁启超与北京师范大学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敏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梁启超是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校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之一,在北师大的建立和发展的三个关键性节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但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开辟了思想先路,而且在创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早期代表者——京师... 梁启超是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校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之一,在北师大的建立和发展的三个关键性节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但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开辟了思想先路,而且在创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早期代表者——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上功不可没。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高等师范教育面临发展转型的关头,梁氏出任首届董事长,有效地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北师大,指明了发展方向。不唯如此,梁氏亲执教鞭,培育人才,提高了北师大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声望。梁启超也因之成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至关重要的规划者和保护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北京师范大学 师范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被引量:9
4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8,共14页
师范馆是京师大学堂的核心与基础 ,也是京师大学堂学生高扬爱国精神的策源地。师范馆不仅办学严谨 ,成效卓著 ,而且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实为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 ,其发凡起例 ,影响深远。虽然 ,经百年发展 ,今天我国的高等... 师范馆是京师大学堂的核心与基础 ,也是京师大学堂学生高扬爱国精神的策源地。师范馆不仅办学严谨 ,成效卓著 ,而且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实为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 ,其发凡起例 ,影响深远。虽然 ,经百年发展 ,今天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新的办学目标 ,也意味着她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高师院校了。但是 ,由师范馆设立本身所彰显的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和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大趋势 ,却具有恒久的意义 ,值得我们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 ,深长思之和自觉把握。研究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现实性意义 ,也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师大学堂 师范馆 高等师范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外交史的角度看东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日本学者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奉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东方国家对外交往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多样,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横亘东方历史若干世纪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方外交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交往史的重要内容。东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早,涉及范围广,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与... 东方国家对外交往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多样,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横亘东方历史若干世纪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方外交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交往史的重要内容。东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早,涉及范围广,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从历史经验中获得进步的力量。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多向的路径,向未来发展延伸,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展东方外交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研究,是丝绸之路研究在具体行动上的深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外交 丝绸之路 社会进步 历史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改求发展 以发展促教改——谈北京师大历史系课程设置改革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37,共5页
以教改求发展以发展促教改——谈北京师大历史系课程设置改革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00875,北京;男,副教授)8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系主任白寿彝先生的领导和主持下,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后经过... 以教改求发展以发展促教改——谈北京师大历史系课程设置改革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00875,北京;男,副教授)8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系主任白寿彝先生的领导和主持下,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后经过龚书铎等主任和历史系全体教师的不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设置改革 历史系 课程改革 选修课 教改 中国古代史 求发展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 治学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科大概念与关键概念、核心概念的区隔及轻松提取
7
作者 侯桂红 敖雪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0,共6页
大概念不是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与它们的差别有四:一是所属的知识类型不同;二是从属的学科领域不同;三是主客观性不同;四是价值大小不同。大概念被混同为核心概念、关键概念的原因有中外大概念研究的误解、望文生义、混淆文理科... 大概念不是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与它们的差别有四:一是所属的知识类型不同;二是从属的学科领域不同;三是主客观性不同;四是价值大小不同。大概念被混同为核心概念、关键概念的原因有中外大概念研究的误解、望文生义、混淆文理科概念的语义等。研究认为,大概念的提取无须繁复和舍近求远,可直接从课标和教材中轻松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大概念 核心概念 关键概念 新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春秋笔法”的再认识
8
作者 向燕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197,共14页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先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至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场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其中就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继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历史何以被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之后,转入对历史...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先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至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场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其中就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继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历史何以被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之后,转入对历史如何被表述的语言的分析,历史叙事因此进入历史学研究视野。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中的“春秋笔法”,从语言学转向的视域看,当属历史叙事策略的问题,属于集合历史叙事的情节编码、语言修辞与意义解释的语言行为,但与西方理论界所谓的“文本之外无他物”、以语言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性为据、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的文本主义史学观不同,中国古代先贤在承认语言构成认识边界、“文无达诂”的同时,仍肯定语言的公共性或公度性,视语言为突破意识的内在性向外表达的有效“津筏”,并在史学实践中形成“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的“义例”的叙事方法,通过对选材与修辞的明确规定,来保证在追求历史之“义”(善)的同时,不失“齐桓晋文”之真的陈述,以化解历史叙事中事实陈述与事实解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紧张。“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古代史家在叙事上的语言学尝试,是否真的可以化解历史叙事内蕴的矛盾,当然可以探讨,但从历史研究语言学转向的视域重新认识历史叙事的问题,在使我们意识到西方现代史学理论局限的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古代中国史学的一些理论还是可以开发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语言学转向 春秋笔法 历史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笔与兵略之间:商鞅军事形象的历史生成逻辑
9
作者 张倩茹 蒋重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3,206,共15页
荀子曾指出,商鞅是“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但与孙吴之辈一样,所用的不过是“隆势诈、尚功利”的“盗兵”。《史记》记载商鞅不止一次率军战胜魏、楚,《商君列传》却只取一场战役中商鞅使用诈术取胜的一个片段加以描述。这些都是受传统... 荀子曾指出,商鞅是“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但与孙吴之辈一样,所用的不过是“隆势诈、尚功利”的“盗兵”。《史记》记载商鞅不止一次率军战胜魏、楚,《商君列传》却只取一场战役中商鞅使用诈术取胜的一个片段加以描述。这些都是受传统道德史观影响的表现。20世纪以来,商鞅的军事家身份逐渐被更多学者承认。但在具体的历史叙事中,商鞅善于用兵的事实并未得到系统说明。据《孙子兵法》“用兵”一词的内涵,商鞅变法与《商君书》所反映的商鞅思想及其影响,再加上商鞅本人多次统兵胜敌,称其为“善用兵者”在传统兵学意义上应该是成立的。至于对商鞅的某些制度设计以及在军事行动中采用变诈手段给予道德批判,与承认他用兵为社会发展和天下一统作出贡献,两者可以同真,不构成逻辑上的矛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荀子·议兵》 《史记·商君列传》 道德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线历史”的书写可能——从清季历史教科书谈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帆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2,共5页
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 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绳的线性历史观中走出来,方能写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史著。这恰恰表明中国历史书写具有另一种可能——走“复线历史”之路,建构起中国式的从天下、王朝国家走向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线索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线历史” 历史书写 清季历史教科书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通信图书馆考辨(1920—1924)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国彤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121,共8页
文章对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通信图书馆的创办、宗旨、章程、发展经过、藏书数量、藏书来源及藏书主题进行了史料梳理和史实考辨。并与同一时期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社会主义研究会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 文章对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通信图书馆的创办、宗旨、章程、发展经过、藏书数量、藏书来源及藏书主题进行了史料梳理和史实考辨。并与同一时期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社会主义研究会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通信图书馆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和新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通信图书馆 无政府主义 区声白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寻宝之旅”——《文史通义》的六大学术特色及其启示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其泰 张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在举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条件下,研究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文史通义》作为传统学术在理论领域树立的一座丰碑,回答了时代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出乾嘉时期的时代智慧。在研究方法上,章学诚贯彻“知人论世”和洞察... 在举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条件下,研究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文史通义》作为传统学术在理论领域树立的一座丰碑,回答了时代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出乾嘉时期的时代智慧。在研究方法上,章学诚贯彻“知人论世”和洞察其思想渊源的原则,《文史通义》体现出六大学术特色,即针砭繁琐考证,预示学风转变;探索历史哲学,阐发深邃哲理;改革历史编纂,影响后世;以“性”“情”言教育,倡导独立思考;彰显审美情趣,学术美文翘楚;辩证分析高手,直抵事物本质。《文史通义》凸显了章学诚独树一帜的治学风格和历经坎坷凿“千年未凿之窦”的使命担当精神,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章学诚学术推向世界,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史通义》 经世致用 乾嘉考证学风 历史编纂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斯科中山大学党小组指导员问题研究
13
作者 孙会修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早期中共接受共产国际指导已为学界熟知,不过后者如何指导却是习焉不察而又颇具分量的学术问题。总体而言,共产国际在早期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指导中共:一是经常性地派专使赴华;二是通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传达指令;三是招收中共党员、... 早期中共接受共产国际指导已为学界熟知,不过后者如何指导却是习焉不察而又颇具分量的学术问题。总体而言,共产国际在早期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指导中共:一是经常性地派专使赴华;二是通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传达指令;三是招收中共党员、团员赴苏联的革命大学学习,而后充任中共各级重要干部。前两种方式较为直接,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赴华专使的临时性和文化差异容易造成沟通不畅,而中共代表团又远离祖国,共产国际的指导存在诸多问题,中共早期出现的路线偏差与此不无关系。第三种方法需持续投入精力,见效较慢,但有利于中共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模式发展,符合苏联的长远利益,故共产国际积极推动。20世纪20年代,约有3000余名①中共选派的学生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以下简称“东大”)、莫斯科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②、列宁学院、列宁格勒军政大学等院校读书,他们后来成为影响中共和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代表团 莫斯科中山大学 莫斯科东方大学 列宁学院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中共党员 党小组 军政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宗室教育看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何以深入
14
作者 宣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共10页
十六国宗室是十六国政权得以维持的根基和骨干,这一群体的政治能力和文化认同,直接关乎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自在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十六国统治阶层的提倡下,东宫机构和官学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宗室成员还通过拜师求学、重视家学... 十六国宗室是十六国政权得以维持的根基和骨干,这一群体的政治能力和文化认同,直接关乎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自在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十六国统治阶层的提倡下,东宫机构和官学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宗室成员还通过拜师求学、重视家学、侍读讲论等途径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十六国宗室教育具有规模宏远、政治导向、内容多样、师资优异、考核严明、重视女教等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宗室教育为十六国诸政权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一些割据政权得以创造性继承华夏政治文明成果,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为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宗室教育 历史文化认同 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学教授的坚守与执着——《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阅读札记
15
作者 李玉伟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他潜心于读书治学,借史学以经世,所著《清史探微》一书奠定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就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虽非其本意,但他最终选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堪称“联大舵手”。西南联大时期郑天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反映了他潜心育人,为学校发展而克己奉公,从中亦可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不屈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天挺 西南联大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抗日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学与现代世界
16
作者 崔延强 郭小凌 +1 位作者 李若晖 李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329,共18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给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精神,推动广大古典学学者对构建当代古典学的深入思考,本刊特组织了本期笔谈。崔延强从辨析“古典学”的概念出发,揭示了西方古典学的现代性“胎记”,并提出重建当代古典学的理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给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精神,推动广大古典学学者对构建当代古典学的深入思考,本刊特组织了本期笔谈。崔延强从辨析“古典学”的概念出发,揭示了西方古典学的现代性“胎记”,并提出重建当代古典学的理路。崔延强提出,广义的古典学是指一种古典学术传统,狭义的古典学是指一种古典学学科。中西方古典学都有悠久的学术传统。作为一门学科的古典学,兴起于1880年代后半叶的欧洲,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制度化的产物。西方古典学学科带有突出的现代性“胎记”,即欧洲中心主义,其知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无不体现出这种与生俱来的先验判断。在当今多元文明共生的时代语境下,古典学应克服作为一门学科起源时代所带有的现代性问题,重新审视、定义自己,建设走向未来、开放、多元的当代古典学学科。郭小凌剖析了古典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现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影响。郭小凌指出,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献经中世纪保留、文艺复兴时期复兴和启蒙时代应用,在18世纪末形成古典学,是西方文明史基石。18—19世纪为古典学黄金期,从语言文学扩展至多个领域,空间涵盖地中海文明圈,研究方法趋向跨学科。20世纪以来,古典学迎来了数字人文,对文本进行数字分析和重建,使得古典学的研究更加便捷和高效。然而,20世纪古典学在欧美呈现衰落趋势,在东亚的中日韩则方兴未艾。李若晖聚焦中国古典学的界定,提出今天研究中国古典学的向度。李若晖认为,古典学是一个民族回到其基本经典,追寻本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所以然,并进而深化对于人之为人的认知。中国古典学无疑就是中华民族返回其基本经典——五经,去思考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根基,并进而深化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根本理解。今天中国古典学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扩展性研究。李发则基于中国古典学的学理依据,探讨中国古典学的建构路径。李发提出,“中国古典学”作为一门对中国先秦、秦汉“元典”性文献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其建构路径至少可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爬梳孔子以来的经学整理与注疏传统;二是利用出土文献对古史与古典学进行重建;三是基于全球史观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四是利用数据库与AI赋能中国古典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学 古典学的演进 中国古典学 建构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窑遗址出土制瓷原料的科学分析
17
作者 陈殿 崔剑锋 +2 位作者 秦大树 黄信 李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首次通过窑址发掘出土的制瓷原料,复原了定窑不同时代的胎釉配方。对2009年定窑作坊遗址考古发掘所出五代至宋金时期二十余种制瓷原料开展了ED-XRF成分分析和XRD结构分析等光谱学分析。ED-XRF成分分析显示,这些原料可能包括单一原料和... 首次通过窑址发掘出土的制瓷原料,复原了定窑不同时代的胎釉配方。对2009年定窑作坊遗址考古发掘所出五代至宋金时期二十余种制瓷原料开展了ED-XRF成分分析和XRD结构分析等光谱学分析。ED-XRF成分分析显示,这些原料可能包括单一原料和混合原料两种。其中单一原料包括岩石、粘土以及草木灰。混合原料则包括胎料和釉料两种。XRD结构分析表明用于定窑白瓷生产高岭土类原料是含有蒙脱石和方解石的伴生石英的长石类矿物原料。高铁粘土类原料由于铁含量特别高,应当是用于配黑釉的粘土。钙质原料的分析与康葆强等学者对定窑配釉用的灰料可能使用了40%的白灰和60%的松木灰配制的结论相同。同时,还发现了釉灰,即草木煅烧石灰石后形成的混合灰料。在分析定窑白瓷釉时,认为五代的白瓷釉可能使用了釉灰配制,因此定窑釉灰的使用可能推早到五代,这是目前发现使用釉灰配釉最早的实例。对制胎原料XRD晶相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石英和高岭石占主要比重外,还含有长石、蒙脱石、方解石等岩石类矿物。从对单一原料的X射线衍射的分析结果看,石英是粘土以及岩石这类单一原料中都含有的一类矿物,因此可能石英并非必须要添加的胎体原料。石英和高岭石是粘土原料中的主要成分,因此制胎原料应该主要以岩石类原料和粘土作为主要配料。定窑细白瓷胎料可能使用了粘土类原料配合第一类岩石类原料的配方,其配比在金代时大约为1∶1左右,北宋时期可能约为7∶3(粘土∶岩石),五代时大概为6∶4左右。对制釉原料分析结果表明,定窑配釉原料是岩石类原料与釉灰配合形成的,五代、北宋时岩石和灰的比例约为9∶1,金代时石:灰达到了9.5∶0.5。这使得我们对定窑鼎盛时期的白瓷胎釉配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为开展定窑的复烧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窑 制瓷原料 光谱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逍遥游》无待说辨
18
作者 李锐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8-208,共1页
《逍遥游》讲列子御风之后,云:“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对应列子的“犹有所待”,指无待。但是这种解释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游无穷者”有所乘,有所御,... 《逍遥游》讲列子御风之后,云:“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对应列子的“犹有所待”,指无待。但是这种解释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游无穷者”有所乘,有所御,即便“六气之辩”比列子御风而行高级一些,也是有所御,有所凭借,不能说无待;其次是如果此处讲无待逍遥,那么后面讲“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和前文没有任何关系,“故曰”也变得非常突兀。如此一来,《逍遥游》就分为了前后两部分,二者之间没有关联性。魏晋之后,前人大概也基于此认识,讨论逍遥义基本上都集中于前半部分。不管是向秀、郭象的适性逍遥,还是支遁的无待逍遥,或是一些讲大者逍遥之论,都是立足于前半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游》 适性逍遥 逍遥义 向秀 郭象 无待 犹有所待 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物论》完成时代考
19
作者 李锐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19,共1页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中的重要篇章,历代多以为庄子所作,但《齐物论》中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可以看出并非庄子的作品。至少可以说,《齐物论》的完成时间,比庄子要晚。如篇中有“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中的重要篇章,历代多以为庄子所作,但《齐物论》中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可以看出并非庄子的作品。至少可以说,《齐物论》的完成时间,比庄子要晚。如篇中有“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很明显指向的是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和《白马论》。公孙龙子的年代,比庄子晚不少,他以白马非马说闻名时,庄子已至暮年。钱穆考惠施卒于314B.C.—310B.C.之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41页),庄子卒年在此后不久。而《淮南子·道应》载公孙龙离赵赴燕,大概是学成而出。《吕氏春秋·应言》记公孙龙子说燕昭王以偃兵,大概在昭王去世(279B.C.)之前不久,其时已经破齐。故庄子和公孙龙成名时间或不相及。有学者说白马、指物这些辩题,都产生在公孙龙之前,公孙龙不过荟萃众说,集其大成罢了(栾星:《公孙龙子长笺》,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4页)。在公孙龙之前,兒说也讲白马非马,但是指物之说尚未见。或说《秋水》篇载公孙龙子对魏牟说“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这说明《齐物论》已经批驳了白马、指物论,故公孙龙得闻其言。当然,《秋水》之言是否对应《齐物论》尚未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 庄子 齐物论 吕氏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3年美国对长城抗战的关注及其与停战谈判的关系
20
作者 张皓 吴迪芃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共16页
1933年上半年日军进攻长城一线,不仅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也有损于美国的远东利益。美国因此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美国关注日军的进攻,弄清日军是否进占平津地区,谴责日军的侵略行径。美国称赞中国军队的抗战精神,派遣军... 1933年上半年日军进攻长城一线,不仅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也有损于美国的远东利益。美国因此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美国关注日军的进攻,弄清日军是否进占平津地区,谴责日军的侵略行径。美国称赞中国军队的抗战精神,派遣军舰入驻渤海,给予日本一定的压力。但是,美国的强硬立场仅限于此,他拒绝国民政府对日实施经济制裁和牵头阻止日本侵略行径的要求。美国不断要求中日双方进行停战谈判,并答应日本不介入谈判,只是静观谈判的举行和《塘沽协定》的签订。总之,美国虽然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但关注长城抗战的主调是妥协求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抗战 美国驻华公使詹森 罗斯福声明 《塘沽协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