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地产调控的地方政府功用及其纠错机制 被引量:8
1
作者 曹军新 胡峰松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22,共7页
"新国十条"首次将地方负总责制运用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业领域。由于制度设计尚未触及这项制度的核心功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缺位,导致房地产调控地方负总责制运行效率低下。为此,要建立政府组织责任和领导者个人责任的双... "新国十条"首次将地方负总责制运用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业领域。由于制度设计尚未触及这项制度的核心功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缺位,导致房地产调控地方负总责制运行效率低下。为此,要建立政府组织责任和领导者个人责任的双重追究机制,借助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履行政策法律义务。建立和完善垂直管理部门的房地产调控合作机制,形成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合力。同时,加快财税、土地供应制度和相关金融制度的配套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调控政策 追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反思高校道德教育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少兵 唐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5,共6页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信仰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实践能力的三维内涵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道宇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1,共6页
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出不同的面孔,这些面孔共同构筑了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内涵:最初,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为"行动的规范性",即能够依据内在的道德德性或外在的行为规范从事伦理活动;后来,随着生产活动成为社会实... 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出不同的面孔,这些面孔共同构筑了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内涵:最初,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为"行动的规范性",即能够依据内在的道德德性或外在的行为规范从事伦理活动;后来,随着生产活动成为社会实践的中心,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表现为"行动的有效性",即控制自然、社会和语言的有效技术;现今,随着"存在问题"取代"生存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更多地表现为行动的"意义性",即从生命意义出发重构人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学生实践能力内涵的分析,不应仅仅停留于抽象的形式,更应深入时代所提出的实践问题,并据此深挖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质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实践哲学 规范 技术 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职业教育法》的法律关系、实践突破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尹成鑫 和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41,共6页
新《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以法律视角探究新《职业教育法》与《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之间的法律关系,明晰新《职业教育法》中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其内部逻辑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与职教政策... 新《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以法律视角探究新《职业教育法》与《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之间的法律关系,明晰新《职业教育法》中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其内部逻辑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与职教政策的关系,发现职业教育分层依据不合理、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职普融通不顺畅、职教改革对个人需求不兼顾、相关政策调整不及时等五大内外部问题,提出新法需在实施中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异类等值、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等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法》 法律视角 实践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论化课改到实践化课改: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诉求 被引量:3
5
作者 戴莹 杨道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5-18,32,共5页
"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必须转变课改模式,从理论化课改转向实践化课改,从而使课程改革超越"左与右":在课改目的上,从"求新"向"求实效"转变;在课改方式上,从"革命式的推倒重建"向"... "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必须转变课改模式,从理论化课改转向实践化课改,从而使课程改革超越"左与右":在课改目的上,从"求新"向"求实效"转变;在课改方式上,从"革命式的推倒重建"向"折中调和"转变;在课改根基上,让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从"同质关系"转向"异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理论思维对课程改革的殖民,才能让各种理论在折中调和中为课程改革服务,才能最终推动课程实践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综合改革 理论化课改 实践化课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芒斯的法经济学思想及其贡献 被引量:7
6
作者 黄立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96,共5页
作为现代西方法经济学的伟大先驱,康芒斯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批评传统经济学把法律制度排除在研究之外的做法。在其著作中,康芒斯通过“交易”这一基本单位把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联结在一起。康芒斯的法经济学思想... 作为现代西方法经济学的伟大先驱,康芒斯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批评传统经济学把法律制度排除在研究之外的做法。在其著作中,康芒斯通过“交易”这一基本单位把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联结在一起。康芒斯的法经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利益和谐理论和“法制决定论”之中。他对“财产”与“财产权利”的区分及对“交易”概念的一般化都深深影响到法经济学的奠基者——罗纳德·哈里·科斯。而康芒斯将法律制度看成是协调冲突的规则体系的观点,也对现代法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芒斯 法经济学 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事为本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方法论的当代诠释 被引量:5
7
作者 杨道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2-14,共3页
无论是传统教学论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还是现代教学论所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都不利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智慧。"完成教学转化"需要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无论是传统教学论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还是现代教学论所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都不利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智慧。"完成教学转化"需要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之提供的思路是:为事而学、为学而教、学以致事。"为事而学"意味着为做事而学习,意味着学习做事,意味着做法决定学法。"为学而教"意味着为满足学生学习做事的需要而教,意味着教学生学做事,意味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事"意味着用所学去改造外在世界,意味着用所学来助长自身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转化 学习 做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时期中国电视剧的投融资风险 被引量:5
8
作者 秦勇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0,共3页
我国电视剧行政管理体制一直沿袭着与计划经济相应的管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剧生产开始转型。这种变化,实际上是投融资渠道发生微妙变化的结果。电视剧投融资渠道的扩展,促进了电视剧生产制作的繁荣,但繁荣的表面无法遮蔽无处... 我国电视剧行政管理体制一直沿袭着与计划经济相应的管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剧生产开始转型。这种变化,实际上是投融资渠道发生微妙变化的结果。电视剧投融资渠道的扩展,促进了电视剧生产制作的繁荣,但繁荣的表面无法遮蔽无处不在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这三种风险成为制约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瓶颈”。电视剧投融资机制如何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的生存方式,进行自身转型,成为新世纪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投融资 政策风险 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本·资本·人本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也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被引量:5
9
作者 胡长栓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21,共5页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以物为本"、"以资为本"和"以人为本"三个主要阶段,形成了"物本"、"资本"和"人本"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以物为本"、"以资为本"和"以人为本"三个主要阶段,形成了"物本"、"资本"和"人本"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经历了政治革命、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三大主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三大重要理论成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反映着我国社会新阶段主要矛盾的新特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主题和人们对于全面发展的新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反思性的批判活动--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主旨与奠基特点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友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7,共3页
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在创建社会批判理论之初,以对科学、宗教、艺术和大众文化等的具体反思和批判,比较全面地展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内容和理论主旨,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对这些社会现象批判的经典表述,集中体现了霍克海默... 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在创建社会批判理论之初,以对科学、宗教、艺术和大众文化等的具体反思和批判,比较全面地展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内容和理论主旨,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对这些社会现象批判的经典表述,集中体现了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的理论奠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实践智慧”的七个面相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道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实践智慧"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自身的多面孔,这些面孔共同建构了实践智慧的真实意义。规范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内在的道德德性或外在的社会规范;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 "实践智慧"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自身的多面孔,这些面孔共同建构了实践智慧的真实意义。规范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内在的道德德性或外在的社会规范;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有效地达到既定的行动目标、能否有效地控制自然和社会;生命意义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帮人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包括行动者的生命意义,而且包括周遭生态的生命意义。以上三种取向的实践智慧再现了西方实践智慧的七张脸孔:道德德性取向的实践智慧、契约论取向的实践智慧、政治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科学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修辞术取向的实践智慧、存在主义取向的实践智慧、生态学取向的实践智慧,它们共同构筑了实践智慧的历史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智慧 规范 技术 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文类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40,共6页
亚里士多德从认知哲学和美学观出发,提出封闭的文类发展观,但又在尊崇荷马伟大传统的过程中,自我解构了这种文类发展观。立足文学本体,借鉴、发展、完善了肇始于其师柏拉图的三分文类模式,并从模仿媒介、对象和方式三个层面予以了详细... 亚里士多德从认知哲学和美学观出发,提出封闭的文类发展观,但又在尊崇荷马伟大传统的过程中,自我解构了这种文类发展观。立足文学本体,借鉴、发展、完善了肇始于其师柏拉图的三分文类模式,并从模仿媒介、对象和方式三个层面予以了详细而充分的论证说明;在以成分"情节"为核心区分标准的前提下,史诗与悲剧两大文类的异同,使得"情节整一性"这一安排事件的最高原则,既成为所谓"三一律"的灵魂,更是在"文学"概念尚未得到自觉独立的历史语境里,升华为"文学性"的重要内涵。从审美接受、构成成分以及情节长短层面,提出悲剧高于史诗的等级观;同时又以模仿主体决定论、情节整一性为批评依据,提出了喜剧高于讽刺诗的等级观。亚氏文类理论在西方文类理论史上第一次以独立、自觉的本体化形态存在,述作并举,建立了古典主义文类理论的基本架构,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类发展 三分法 情节整一性 文学性 文类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中的教师反思何以可能——现象学视域中的教师反思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13
作者 胡萨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10,共5页
基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在关于反思与原意识之间内在关联的现象学理解中,论文将"反思"的根本理解推进到意识的领域,由此探寻实践中的教师反思何以可能的问题。在此意义上,我们提出"教师反思作为意识"意味着:教师在... 基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在关于反思与原意识之间内在关联的现象学理解中,论文将"反思"的根本理解推进到意识的领域,由此探寻实践中的教师反思何以可能的问题。在此意义上,我们提出"教师反思作为意识"意味着:教师在教之中总是能够对自身"教的意识"的发生有着自觉、清醒的觉察,每当教师反思有所觉察,教师总能即时做出灵活、机智地反应和调节,从而使得教师之教更具有积极的创造性和生成性。提出"教师反思作为意识"这一理解,不仅契合了教师专业的实践性质,凸显了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与自觉性,而且还丰富了我们关于教师反思的理解,这对于我们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师教育改革,以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 意识 实践 教师反思意识 教的意识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痴呆症突触活动改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明华 周柏玉 付学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5-658,共4页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渐进性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和性格改变,并最终完全失去自理能力。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正在加速,由于人口基数大,AD这种神经退...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渐进性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和性格改变,并最终完全失去自理能力。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正在加速,由于人口基数大,AD这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高发期即将到来。防治AD不仅是医学科技人员的重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老年痴呆症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