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香 王静爱 陈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共7页
根据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资料,重建了1971-2005年福建暴雨洪灾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福建暴雨洪灾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洪涝... 根据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资料,重建了1971-2005年福建暴雨洪灾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福建暴雨洪灾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洪涝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暴雨次数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年内非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71.2%集中在4-6月份,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81.3%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东部以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根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4个二级区;西部以非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依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3个二级区。分阶段研究表明,洪涝灾害的分布范围由沿海向内陆扩展,并与暴雨频次和持续时间呈不同步增长,反映了福建的洪涝灾害是主要致灾因子暴雨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的脆弱性加大了洪涝灾害灾情,福建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划分可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暴雨 时空变化 区域划分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区域规律与适应对策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静爱 雷永登 +3 位作者 周洪建 尹衍雨 常晟 李群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0-138,共9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和财富最集中的地区,然而台风及由其引发的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链时有发生,对区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尊重自然规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适应是以协调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和财富最集中的地区,然而台风及由其引发的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链时有发生,对区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尊重自然规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适应是以协调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为出发点,即人类要在充分尊重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基础上,合理调适自身行为,实现"与风险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适应行为又可分为工程性和非工程两大类,工程性适应侧重防灾减灾工程(如海堤、水库)等能力建设,非工程性适应侧重减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如分区分时的人员转移安置,灾害分级响应和纵横协调,多主体风险共担等)。综上各项工程和非工程性适应对策,有助于大大提升区域灾害风险防范和综合适应能力,有效减轻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链 区域规律 工程适应 非工程适应 适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水及其在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俊菊 王静爱 石培基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0-34,共5页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的安全。本文在综述前人对虚拟水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2002年甘肃省及不同地...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的安全。本文在综述前人对虚拟水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2002年甘肃省及不同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水含量,并对甘肃省加强虚拟水贸易的战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水资源短缺 甘肃 主要农产品 应用 缓解 2002年 资源数量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2012、2013年汛期暴雨响应行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璐 张琨佳 苏筠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34,共9页
基于气象数据和报刊信息,构建了2012、2013年北京汛期逐日降水及响应行为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降水呈极端性,响应行为多(包括15类),可划分出灾害管理的4个阶段,响应次数最多、频次最高的分别是灾后恢复和灾中应急阶段,并没有... 基于气象数据和报刊信息,构建了2012、2013年北京汛期逐日降水及响应行为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降水呈极端性,响应行为多(包括15类),可划分出灾害管理的4个阶段,响应次数最多、频次最高的分别是灾后恢复和灾中应急阶段,并没有形成灾前预防的模式,响应峰值期与暴雨致灾-内涝成灾期一致,但在时序上呈现"滞后"到"超前"的变化;2013年多小型降水,响应行为少(仅4类),在汛期内出现次数均衡,与降水量基本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序列 响应行为 行为频次 暴雨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961-2010年气象干旱的时空规律——基于SPEI和Intensity analysis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栗健 岳耀杰 +1 位作者 潘红梅 叶信岳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6-182,共7页
利用中国752个气象站降水、气温资料,选择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为干旱指标,采用Intensity analysis方法,从时间间隔、干旱等级变化和转换三个层面分析了1961-2010年中国气象干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中国气象干旱的变化... 利用中国752个气象站降水、气温资料,选择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为干旱指标,采用Intensity analysis方法,从时间间隔、干旱等级变化和转换三个层面分析了1961-2010年中国气象干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中国气象干旱的变化速率趋于上升,总变化面积由60%上升至80%以上,1980-1990年代、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两个时间段的年平均变化相对于整个时间段较快。1960-1980年代干旱变化较为平缓,1960-1970年代干旱等级的转换主要以中等以下的干旱等级之间的转换为主导;1970-1980年代以无干旱与轻微、中等和严重干旱等级之间的相互转换为主导。1980年代至21世纪初干旱有加重的趋势,1980-1990年代以无干旱向极端干旱的转换为主导;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等以下的干旱向严重和极端干旱的转变成为了主导,而严重干旱则以向极端干旱转换为主导,极端干旱以向中等干旱转换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 INTENSITY ANALYSIS 气象干旱 时空规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承灾体的低能见度致灾因子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白媛 张建松 +1 位作者 潘东华 王静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4-629,共6页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低能见度灾害案例梳理,构建由大雾、暴雨、沙尘暴、降雪4个灾种构成的低能见度灾害致灾因子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低能见度灾害链.以灾害发生的相对频度为低能见度灾害危险性指标,编制危险性图谱,并通过GIS空间叠加...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低能见度灾害案例梳理,构建由大雾、暴雨、沙尘暴、降雪4个灾种构成的低能见度灾害致灾因子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低能见度灾害链.以灾害发生的相对频度为低能见度灾害危险性指标,编制危险性图谱,并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形成低能见度灾害类型-频度图.对低能见度灾害的空间分异及组合规律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雾和暴雨高危险性区域分别覆盖了全国高速公路的24%和18%,机场的16.6%和12.9%;其中具有4个灾种影响的低能见度致灾区域覆盖了全国38个城市和22%人口;具有3个灾种影响的致灾区域覆盖全国308个城市和57.9%人口.因此,低能见度灾害的综合评价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风险防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沙尘暴 降雪 交通承灾体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害系统的中国南北方雪灾对比研究——以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和2009年北方暴雪灾害为例 被引量:23
7
作者 白媛 张建松 王静爱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1期14-19,共6页
基于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9年北方暴雪灾害典型雪灾案例,确定了这两场雪灾影响范围。从区域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灾情等方面进行灾害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北方雪灾受灾区域覆盖面积广,重灾区前者为南岭地区... 基于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9年北方暴雪灾害典型雪灾案例,确定了这两场雪灾影响范围。从区域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灾情等方面进行灾害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北方雪灾受灾区域覆盖面积广,重灾区前者为南岭地区,后者为华北平原中部;两场雪灾范围叠加区为南北方过渡地带。南北方雪灾均呈链发式,前者以"雨雪-冰冻-低温"串发灾害为主,链条多而复杂,达25条灾害链;后者由"降雪-大风-低温"并发灾害为主,链条相对简单,达8条灾害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雨雪冰冻 北方暴雪 灾害系统 灾害链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暴雨灾害前后公众的风险认知变化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凡 赵常军 苏筠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5,共8页
提高公众的水灾风险认知,有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损失及风险。利用气象数据分析了2012年汛期北京的降水特点,以"7·21"暴雨灾害为分界点,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风险认知在灾前和灾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北京市2012... 提高公众的水灾风险认知,有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损失及风险。利用气象数据分析了2012年汛期北京的降水特点,以"7·21"暴雨灾害为分界点,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风险认知在灾前和灾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北京市2012年汛期降水次数和强度均高于常年水平,"7·21"大暴雨及其造成的严重损失,短期内迅速提高了公众的风险认知水平,表现为公众对暴雨风险的关注度以及采取防灾备灾措施的人数比例升高,但这是一种暂时的应激调整现象,灾后,警惕性显著提高的主要为受灾群众,而多数的公众作为"旁观者"尚未建立长久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1”暴雨 公众风险认知 认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静爱 苏筠 刘目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5-92,共8页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估算结果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已确认,而通过对比和区域分析,在环渤海地区,由海岸向内陆分期进行开发利用海冰作为淡水资源也完全是做得到的。这对于促进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缓解淡水资源紧缺将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渤海海冰 水资源--人口--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沙区土地功能分类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模式研究——以陕北榆阳沙区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易湘生 王静爱 岳耀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9-443,F0003,共6页
沙区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选择陕北榆阳沙区,建立了沙区土地功能分类系统,基于多期遥感数据(1986年,1996年和2005年)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榆阳沙区20年... 沙区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选择陕北榆阳沙区,建立了沙区土地功能分类系统,基于多期遥感数据(1986年,1996年和2005年)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榆阳沙区20年来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增加,且生产用地增长幅度大于生活用地,生态用地比例略有减少但始终占绝对优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好转;榆阳沙区存在自村中心向外依次为耕地-居民地灌草地夹杂分布-裸沙地、居民地耕地夹杂分布-灌草地-裸沙地和耕地-居民地-灌草地-裸沙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模式,且其安全性逐步变差.研究可为协调沙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功能分类 土地利用变化 模式 榆阳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上游岚河流域非点源输出动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国明 高扬 +2 位作者 李兆君 王静爱 史建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氮、磷元素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因子之一,通过采用非点源污染物收支分析的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的岚河流域段进行非点源输出的动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该流域内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输出主要受其径流量影响;流域的截留率主... 氮、磷元素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因子之一,通过采用非点源污染物收支分析的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的岚河流域段进行非点源输出的动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该流域内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输出主要受其径流量影响;流域的截留率主要受流域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影响,TN截留负荷与径流量相关系数为0.724,TP的截留负荷、截留率和径流量相互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7以上;非点源收支分析方法对流域TN和TP的模拟平均误差率都控制在10%左右,TN的输出浓度和负荷模拟与实际监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和0.924,TP的输出浓度和负荷模拟与实际监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6和0.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 总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灾后响应研究——以灾后学生响应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洁 李睿 王静爱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4期125-129,共5页
基于网络信息,以学生群体对汶川8.0级地震响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搜集到的复杂网络信息的分类和分级,刻画出非灾区学生群体的灾害响应能力,探讨了学生灾后响应主要类型、强度的空间分异及灾后响应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学生灾后响应的主... 基于网络信息,以学生群体对汶川8.0级地震响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搜集到的复杂网络信息的分类和分级,刻画出非灾区学生群体的灾害响应能力,探讨了学生灾后响应主要类型、强度的空间分异及灾后响应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学生灾后响应的主要类型是学生自发捐款、中小学异地复课等;②造成学生灾后响应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交通条件,而是空间距离导致心理疏离;③学生灾后响应的驱动力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不同,其中满足自我强化需要的响应速度快但持续性较低,而满足灾源地的需要的响应速度慢但持续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巨灾响应 网络数据 学生群体 响应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减灾能力信任与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基于社会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美华 苏筠 钟景鼐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4期70-75,共6页
探索公众的自然灾害认知,有助于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为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依据。依据在重庆、湖南等部分省市的洪灾易发区开展社会调查收回的635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公众对于区域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水灾认知,... 探索公众的自然灾害认知,有助于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为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依据。依据在重庆、湖南等部分省市的洪灾易发区开展社会调查收回的635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公众对于区域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水灾认知,并探讨了信任对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持信任态度,信任高低依次为:监测预警预报>基础设施>防洪工程>政府应急管理,且信任的高低受年龄、灾害经历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减灾能力信任会影响到公众的灾害风险认知,信任的增强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对风险大小的判断,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并存的防灾行为倾向。因此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有利于正确指引公众认识到减灾措施及能力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灾能力 公众信任 水灾风险认知 调查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农业旱灾适应模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兴和县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建松 王静爱 +1 位作者 李睿 陈思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2期91-95,113,共6页
农业旱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处在季风的尾闾区,降水极不稳定,旱灾频繁发生。以内蒙古兴和县为例,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和农民访谈等基础上,从调整种... 农业旱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处在季风的尾闾区,降水极不稳定,旱灾频繁发生。以内蒙古兴和县为例,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和农民访谈等基础上,从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非农经营收入、农牧交错的生产方式、生态建设以及设施农业五个方面,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旱灾适应措施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农牧交错带农业旱灾适应模式包括:"因地制宜"的空间适应模式、"减轻风险"的时间适应模式和"风险共担"的社会适应模式三个方面,研究成果可为区域防范旱灾风险、制定防灾减灾对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 空间适应 时间适应 社会适应 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兴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海冰水资源农业利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化 张峰 +2 位作者 岳耀杰 张国明 王静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21-324,394,共5页
环渤海地区盐碱滩涂地面积广阔,淡水资源紧缺现状制约着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和农业利用。新型海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望打开这种尴尬局面。实验结果表明:海冰水灌溉下台田土壤耕作层平均盐分含量为2.45 g/kg,可以保障土壤耕层安全;3 g/... 环渤海地区盐碱滩涂地面积广阔,淡水资源紧缺现状制约着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和农业利用。新型海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望打开这种尴尬局面。实验结果表明:海冰水灌溉下台田土壤耕作层平均盐分含量为2.45 g/kg,可以保障土壤耕层安全;3 g/L海冰水灌溉与无灌溉处理相比,油葵增产31.3%、甜高粱总糖量增产21.2%、紫花苜蓿增产27.0%。可见以海冰水为水源的"台田-浅池"综合利用模式对环渤海地区改良和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水 盐碱地 “台田-浅池”模式 环渤海地区 农业利用 可再生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E模型在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等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郝璐 王静爱 张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3,共5页
目前的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综合评价多采用模糊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以及层次分析等方法,其权重矩阵易受人为干扰,使分类与评价参杂人为因素。本文将高维降维技术———投影寻踪评价模型(PPE)应用于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评价,利用改进的... 目前的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综合评价多采用模糊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以及层次分析等方法,其权重矩阵易受人为干扰,使分类与评价参杂人为因素。本文将高维降维技术———投影寻踪评价模型(PPE)应用于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评价,利用改进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投影方向,将多维数据指标转换到低维子空间。通过寻求最优投影方向及投影函数值实现对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的分类与等级评价,避免了人为赋权的干扰,克服了常规投影寻踪方法计算量大、编程实现困难的缺点,取得了较好效果。采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综合评价,可为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评价研究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寻踪 RAGA 评价 农业敏感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不同尺度的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贾慧聪 王静爱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作为旱灾风险管理实践的科学基础,旱灾风险评价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4个不同的区域尺度对国内外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作了综述。结果表明:(1)目前所有区域尺度研究中,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较多;(2)... 作为旱灾风险管理实践的科学基础,旱灾风险评价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4个不同的区域尺度对国内外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作了综述。结果表明:(1)目前所有区域尺度研究中,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较多;(2)地区尺度的旱灾风险评价是研究其他尺度的切入点,可为实现空间尺度上推(全球和国家尺度)和下推(县乡农户尺度)旱灾风险评价结果的转换提供依据;(3)随空间尺度从全球和大洲→国家→地区→地方尺度,旱灾风险评价的文献量逐渐增多,内容逐渐深入;(4)旱灾风险对饥荒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农业系统和农作物承灾体的旱灾风险评价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指出旱灾发生频率较低但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旱灾风险评价需加强;从干旱灾害链的角度以及综合旱灾风险与脆弱性、恢复性、适应性的关系来研究旱灾风险是今后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尺度 国家尺度 地区尺度 地方尺度 旱灾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海冰水资源及改良滨海盐碱土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国明 张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1139-11141,共3页
在总结海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基础上,分析环渤海地区盐碱土其特殊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结合研究工程效益提出与海冰淡水农业灌溉密切结合的改良利用对策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海冰淡水 盐碱土 改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理图集》制图设计与编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左伟 王静爱 +4 位作者 王卫 许学工 赵媛 周清 贾慧聪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54-60,共7页
首先介绍《中国地理图集》的编制背景、图集的总体结构、内容体系,随后着重介绍图集的制图设计和编图流程,最后从分幅设计书的编写、制图综合的处理、色彩分级与符号设计方面探讨了图集编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中国地理图集》 制图编辑设计 制图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系统视角下的石漠化风险评价研究——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晓云 王静爱 +2 位作者 尹卫霞 李富华 张春琴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87-90,共4页
石漠化风险评价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开展石漠化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及承灾体三个维度构建石漠化风险评价模型,选取NDVI、土地利用类型及地形坡度等影响因子,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对1988年,2... 石漠化风险评价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开展石漠化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及承灾体三个维度构建石漠化风险评价模型,选取NDVI、土地利用类型及地形坡度等影响因子,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对1988年,2001年,2009年三个时段的石漠化风险等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个时段的石漠化风险等级空间格局类似,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方县东南和中北部地区,2009年土地利用情景下石漠化风险整体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系统 石漠化 风险等级 评价 贵州大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