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齐治平 日新又新--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举行15周年庆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
1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2018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典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3层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知名专家,《教育学报》、《中国德育》、社会... 2018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典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3层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知名专家,《教育学报》、《中国德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界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以及毕业生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本次庆典及研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 出版社 中国 评论 科学文献 会议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公民教育引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2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68,共1页
2011年9月29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鉴定暨《公民教育引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该项目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团队集体完成,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主持承担。项... 2011年9月29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鉴定暨《公民教育引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该项目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团队集体完成,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主持承担。项目成果《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公民教育 出版 “十一五”规划 成果鉴定 道德教育 国际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苗苗 檀传宝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1,34,共7页
展望世界,公民教育的推动者们希望借助媒介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积极生活于现代信息社会和行使公民权利。当前,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甚至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都已将媒介教育纳入中小学的公民教育... 展望世界,公民教育的推动者们希望借助媒介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积极生活于现代信息社会和行使公民权利。当前,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甚至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都已将媒介教育纳入中小学的公民教育体系,通过媒介教育令公民教育更出色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本文对其兴起的背景、意义价值以及途径进行清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教育 公民教育 批判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幸福:道德教育的新目的论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叶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20-23,共4页
以义务论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当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个体对伦理规范的无条件服从,最终导致了道德教育对个人幸福的漠视;传统的目的论伦理学如德性目的论和功利主义目的论,虽然看到了幸福的重要性,但是都没有能正确地把握幸福的真正涵义... 以义务论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当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个体对伦理规范的无条件服从,最终导致了道德教育对个人幸福的漠视;传统的目的论伦理学如德性目的论和功利主义目的论,虽然看到了幸福的重要性,但是都没有能正确地把握幸福的真正涵义。因此,道德教育需要一种不同于义务论伦理学和传统目的论的新视角,重新思考幸福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义务论伦理学 目的论伦理学 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道德教育的基本维度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啸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共5页
作为社会的首要美德,正义在人类进步和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活直观的层面上,正义可以表述为四不可规则: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在理论层面上,正义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公正原则和差别原... 作为社会的首要美德,正义在人类进步和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活直观的层面上,正义可以表述为四不可规则: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在理论层面上,正义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公正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它们的实质在于表达对人的生命和基本人权的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主要围绕权利和正义内涵展开。可以说,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正义的追求,已成为当今公民教育的基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功能论视角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可 刘梦霏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5,共11页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采用游戏功能论视角,聚焦数字游戏的正向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游戏媒介的育人功能,或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在载体层面,应引导教师重新审思数字游戏...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采用游戏功能论视角,聚焦数字游戏的正向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游戏媒介的育人功能,或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在载体层面,应引导教师重新审思数字游戏的前沿科技属性、正向社会价值和教育创新活力。在理念层面,应将“游戏素养”视为教师数字素养的表征之一,向教师阐释数字游戏助力其数字素养提升的可能性,即:以“游戏赋义”激发数字化意识,以“游戏启智”拓展数字化知识技能,以“游戏促教”提升数字化育人能力,以“游戏载道”增强数字社会责任,以“游戏立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层面,应以“游戏化教学”引领教师数字素养培育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游戏 功能游戏 游戏化 游戏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承父志: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扎根研究
7
作者 李云 张姜坤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8,共13页
基于对3个两代参军家庭的实地调查和对家庭成员的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借助Nvivo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编码,以分析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结果发现:军人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历程包括“亲代成长—家风建设—关键事件—... 基于对3个两代参军家庭的实地调查和对家庭成员的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借助Nvivo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编码,以分析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结果发现:军人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历程包括“亲代成长—家风建设—关键事件—互动成长”四个重要阶段。一般而言,爱国主义的生活化构成了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代际冲突的整合为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提供了重要契机,而当国家、家庭、个人三者利益一致时,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更容易被顺利践行。在军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显现优越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其潜藏的内生性减弱、超越性不足、感性与理性失衡等问题保持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人家庭 爱国主义教育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劳动课程的教育规定性及其实现
8
作者 张姜坤 李云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劳动课程不仅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与相对性,而且具有与其他课程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即学校劳动课程亦是一种教育性存在。基于教育性“看”学校劳动课程,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当前对“劳动”的过度关注与重视,认识到学校劳动课程“... 劳动课程不仅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与相对性,而且具有与其他课程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即学校劳动课程亦是一种教育性存在。基于教育性“看”学校劳动课程,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当前对“劳动”的过度关注与重视,认识到学校劳动课程“成人”这一根本价值遵循,以及明确“劳动”必然需要通过课程方案呈现出来这一形式规定。前者是学校劳动课程目的的教育规定性,后者则是学校劳动课程形式的教育规定性。学校劳动课程的目的与形式统一于教师的主体性行动,并经由教师的主体性行动成为可能。唯此,学校劳动课程才能够真正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揭示学校劳动课程的目的规定与形式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师的主体行动,既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校劳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理性与自觉,也有助于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性 劳动课程 教育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瑞克报告》与英国公民教育发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牛国卫 郭卿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0,共4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英国的公民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显示了很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科瑞克报告》发布后,英国有了明确的公民教育计划,有了自己关注的主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考察《科瑞克报告》提出的背景和随后的一些政策...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英国的公民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显示了很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科瑞克报告》发布后,英国有了明确的公民教育计划,有了自己关注的主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考察《科瑞克报告》提出的背景和随后的一些政策发展情况,分析英国近十年内公民教育的主题及其发展的特点,认为英国近十年的公民教育改革是切合英国及全球民主化进程要求的,其提出的以培养参与民主公民为目标的公民教育,及其实践中体现出的重视公民意识、公民权责、公民参与的培养等特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科瑞克报告 参与性公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研究向度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凡卓 班建武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当前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信息主义"取向存在着批评对象片面、批评标准单一、批评视域封闭、批评理论和方法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从侧重媒介信息到强调媒介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有赖于文化研究... 当前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信息主义"取向存在着批评对象片面、批评标准单一、批评视域封闭、批评理论和方法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从侧重媒介信息到强调媒介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有赖于文化研究视角的引入。总体而言,这一视角的引入,将有利于人们重新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立场、内容和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主义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民教育的讨论——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年会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凡卓 叶飞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47,共2页
公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公民教育?开展公民教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007年10月中旬,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教育科学出版社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 公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公民教育?开展公民教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007年10月中旬,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教育科学出版社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公民教育”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就公民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且富有成效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会 公民教育 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 年会综述 德育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与亚洲认同:东亚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比较——基于IEA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争先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3-112,共10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东亚国家和地区怎样培养青少年能够在未来承担公民角色?东亚与西方国家学生在价值观与态度方面有何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基于对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东...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东亚国家和地区怎样培养青少年能够在未来承担公民角色?东亚与西方国家学生在价值观与态度方面有何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基于对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儒家文化在东亚的深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CS2009 公民素养 东亚 儒家文化 价值观与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的特点与教育学方法论的创新 被引量:4
13
作者 班建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教育学中的引入,有利于教育直面当下的文化生活景观,超越已有的简单"内部研究"和机械"外部研究"的局限。在实现研究对象的"扩容"的基础上,采取一种"越界"的学科立场,...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教育学中的引入,有利于教育直面当下的文化生活景观,超越已有的简单"内部研究"和机械"外部研究"的局限。在实现研究对象的"扩容"的基础上,采取一种"越界"的学科立场,增强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方法论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培养未来公民——IEA第三次国际公民教育调查结果与特色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争先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9-36,共8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变动社会的全球背景,不同国家间及国家内部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差异?与十年前相比,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青少年对近年来威胁公民社会的冲击有何反应...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变动社会的全球背景,不同国家间及国家内部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差异?与十年前相比,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青少年对近年来威胁公民社会的冲击有何反应,应如何回应这些威胁?学校和教育系统中的哪些因素与学生公民素养的知识和态度相关?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哪些背景因素与学生公民素养的知识和态度相关?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通过对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大规模国际调查,回应了前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CS 2009 公民教育 国际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媒介时代公民教育的批判立场 被引量:2
15
作者 班建武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0,共7页
公民是基于权利的义务自觉承担者,其身份的核心要素乃在于权利与义务。在信息即现实的媒介社会,公民的权利表达由于建立在被操控的媒介信息基础之上,其权利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媒介操控的对象。与此同时,现代媒介通过操纵各种符号,营造... 公民是基于权利的义务自觉承担者,其身份的核心要素乃在于权利与义务。在信息即现实的媒介社会,公民的权利表达由于建立在被操控的媒介信息基础之上,其权利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媒介操控的对象。与此同时,现代媒介通过操纵各种符号,营造出指向个体欲望的诱人的"丰裕社会",将个体从对他者和社会的义务承诺中拉回自身,消解了个体承担公民义务的自觉意识。权利的被操控和义务的被消解,从根本上瓦解了公民身份。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一是要帮助个体通过多角度的识读媒介信息,使其从媒介信息的操控中解放出来;二是要帮助个体认识和洞悉媒介信息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克服自我欲望的局限而走向对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 权利与义务 媒介意识形态 媒介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家精神与师德修养的三个方向 被引量:23
16
作者 檀传宝 肖金星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关注这一精神对于当前的师德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所应有的高超的教学专业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坚定的奋斗与奉献自觉。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实际上也指明...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关注这一精神对于当前的师德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所应有的高超的教学专业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坚定的奋斗与奉献自觉。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实际上也指明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应当努力的三个方向。因此,新时代教师的师德修养实践,要注意结合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提升、涵养教师贡献社会的浩然之气、助力教师“为己之学”的师德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师德修养 “为己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领地的兴起与教育学的可能世界
17
作者 王济民 班建武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57,共6页
传统的领地概念是兼具政治、时间与空间的实体存在。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文化性都建立在对领地的具象理解、抽象提炼与记忆储存的基础上。在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教育就是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记忆进行激活与重构。因此,领地... 传统的领地概念是兼具政治、时间与空间的实体存在。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文化性都建立在对领地的具象理解、抽象提炼与记忆储存的基础上。在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教育就是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记忆进行激活与重构。因此,领地生成的记忆构成了教育的曾在、当下与未来之基础。在《技术与时间》中,贝尔纳·斯蒂格勒勾勒了一种数字领地轮廓。所谓的数字领地是指在数字技术中领地的脱与境化,其表现为时间的实时化、空间的虚拟化、权力的全球化。这就要求教育不能仅囿于传统领地与记忆范畴,还应考虑数字领地和数字记忆世界中的教育可能。具体而言,即重视基于数字领地的数码记忆的教育价值,审思实时性时间中的教育增强可能与异化存在,践行数字空间中教育交流的界面伦理与责任伦理以及警惕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精神政治风险。由此,方能绘制出数字时代地方哲学转型中的教育学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存论 数字领地 第三记忆 教育伦理 地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部重大项目“国民身份认同教育教材开发研究”通过鉴定
18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72,共1页
2016年7月23日上午,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国民身份认同教育教材开发研究”成果鉴定会在我校英东教育楼352会议室召开。顾明远、王定华、陈立思、石中英及朱旭东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认真听取课题组汇报,一致通... 2016年7月23日上午,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国民身份认同教育教材开发研究”成果鉴定会在我校英东教育楼352会议室召开。顾明远、王定华、陈立思、石中英及朱旭东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认真听取课题组汇报,一致通过了课题鉴定,并对课题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鉴定会 王定华 教材开发 认同教育 顾明远 研究成果 朱旭东 前沿成果 教育研究中心 开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问题和理论建构研讨会举行
19
作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2020年7月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协办的“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课题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20):公民德性及其培育》出版座谈会在腾讯会议顺利召开。来... 2020年7月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协办的“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课题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20):公民德性及其培育》出版座谈会在腾讯会议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公民教育研究专家、青年学者以及中小学教师四百余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教育学报》《人民教育》《中国德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代表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师范大学 《人民教育》 四川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座谈会 中小学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公民的内涵及其培育 被引量:15
20
作者 曾妮 班建武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8,共7页
生态公民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代际的公民依据各自所享有的"生态足迹"的界限,公正分配彼此的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性思维(世界观),生态权利本位和义务意识是其根本特征。因此,生态公民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以"关系... 生态公民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代际的公民依据各自所享有的"生态足迹"的界限,公正分配彼此的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性思维(世界观),生态权利本位和义务意识是其根本特征。因此,生态公民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以"关系"为核心的世界观,重点是对生态权利的发展性和公共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生态义务方面,应该以在明确个体与他者的内在利益关联的基础上,坚守生态义务的法律底线,明确生态义务的联合主体并具有节制的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民 生态足迹 生态公民教育 生态权利 生态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