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0-2011年黄河干流水沙关系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赵玉 穆兴民 +1 位作者 何毅 蒋冲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8,共7页
采用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站的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50余年来黄河流域不同时段、不同河段水... 采用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站的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50余年来黄河流域不同时段、不同河段水沙关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乃亥站径流量和输沙量无长期变化趋势,黄河干流自兰州以下各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借助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双累积曲线知,2000-2011年无降水影响时的累积减沙量为61.602亿t。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正相关关系,沿程各站相关系数r∈(0.512,0.664),不同年代水沙关联性有较大差别。黄河上中下游之间径流量、输沙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5,0.904)、r∈(0.887,0.918)。不同年代中游来水来沙量对下游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000-2009年达到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水沙关系 双累积曲线法 黄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情况下中国季节的变化 被引量:63
2
作者 张世轩 张璐 +1 位作者 孙树鹏 封国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9-667,共9页
利用中国1961-2008年752站逐日地面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对中国四季进行了划分,研究了近50年全球显著变暖情形下中国四季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候增暖背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时间明... 利用中国1961-2008年752站逐日地面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对中国四季进行了划分,研究了近50年全球显著变暖情形下中国四季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候增暖背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缩短幅度达到10天以上,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转折后缩短趋势突然增强,平均为0.29d.a-1;夏季持续时间自1961年以来增加了2.8天,秋季增加了4.7天,且80年代中后期都发生了一次转折变化,春季持续时间总体48年增加2.6天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90年代后期发生转折变化后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2)与持续天数的变化相对应,中国春、夏季的起始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而秋、冬季则呈现推后的趋势,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变化更为明显;(3)不同季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天数和起始时间变化最为明显,春、夏、秋三季相对较弱;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响应也不同,就全国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响应更明显,而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及以海南为代表的华南等地变化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季节划分 非线性相似度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降水变化的分区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刘扬 韦志刚 +1 位作者 李振朝 刘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8-645,共8页
利用1958-2009年中国北方243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方法,从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尺度,对中国北方降水进行了分区研究。按照降水年变化的相似性,将北方分成了7个区。除了个别测站年降水有两个峰值期,北方大部... 利用1958-2009年中国北方243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方法,从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尺度,对中国北方降水进行了分区研究。按照降水年变化的相似性,将北方分成了7个区。除了个别测站年降水有两个峰值期,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年变化特征都比较相似,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按照降水年际变化的相似性,对北方地区进行了四级分区,一级分区分成2个区,二级分区分为4个区,三级分区分为9个区,四级分区分为12个区。近52年来,北方中东部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区呈上升趋势。降水年际变化的分区格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转折,在60、70年代,北方降水主要呈三区格局,东部与西部降水的年际变化比较相似,与中部差异大;进入80年代之后,呈两区格局,东西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降水 年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边缘夏季晴天辐射平衡特征和地表能量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超 韦志刚 +3 位作者 李振朝 候旭宏 刘慧 魏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44-1950,共7页
利用2009年敦煌绿洲边缘稀疏植被下垫面夏季观测资料,从中选取5d资料完整的连续晴好天气,系统分析西北干旱区下垫面夏季典型晴天的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总辐射较大,高于同期华南湿润地区,但低于青藏高原北部,... 利用2009年敦煌绿洲边缘稀疏植被下垫面夏季观测资料,从中选取5d资料完整的连续晴好天气,系统分析西北干旱区下垫面夏季典型晴天的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总辐射较大,高于同期华南湿润地区,但低于青藏高原北部,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地表反照率平均值为0.234;净辐射与感热和潜热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通过了99%置信度检验,感热比潜热能量输送显著得多,平均波文比为3.08;浅层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日变化明显,7.5cm的土壤热导率为0.26W/(m.K),平均土壤容积热容量为0.88×106J/(m3.K);在平衡方程中,土壤热储量不能忽视,在考虑土壤热储量后,该地区白天的能量闭合度平均值为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边缘 地表参数 辐射平衡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评价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科 刘晓磊 +2 位作者 魏希文 Nath Reshmita 崔雪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7942-7950,共9页
将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依据1987—20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中国经济系统的货币网络流,用生态网络指标量化经济系统的网络特征和变化情况,探讨中国经济系统中增长与发展的变化及其可持续性。主要结论有... 将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依据1987—20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中国经济系统的货币网络流,用生态网络指标量化经济系统的网络特征和变化情况,探讨中国经济系统中增长与发展的变化及其可持续性。主要结论有:(1)1987—201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的总吞吐量呈指数增长趋势,网络规模不断增长。(2)1987—2010年间中国经济的系统效率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从长期阶段看,1997—2010年间的系统效率和组织能力比1987—1995年间有明显提高,表明经济系统在后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系统效率在2002年达到高点后呈现下降趋势。(3)1987—201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的上升性和发展能力都在持续提高,但主要来自规模增长。增长和发展的量化结果表明,1987—201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上升性的提高,90%来自总吞吐量(增长),只有10%来自效率改进(发展)。(4)1987—2010年间的中国经济系统的α平均值为0.138,远小于0.37或0.33的可持续性最优平衡点,系统处于缺乏效率的不可持续的状态。要提高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需要提高经济系统的效率(结构)和组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分析 中国经济系统 增长 发展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来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41
6
作者 缪丽娟 蒋冲 +3 位作者 何斌 刘强 朱枫 崔雪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95-1301,共7页
基于东亚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和蒙古国67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借助线性趋势、MK趋势性检验、最大化合成法和相关分析等常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及... 基于东亚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和蒙古国67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借助线性趋势、MK趋势性检验、最大化合成法和相关分析等常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及其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近49年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年均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变化不明显。年均气温在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降水量表现出由西向东递增趋势。②空间分布上,内蒙的植被覆盖状况好于蒙古国。时间变化上,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分为2个阶段,1998—2001年NDVI呈整体退化趋势,2002—2012年波动上升,其中2009—2012年连续3a上升。空间变化上,内蒙古境内植被退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周边地区,蒙古国境内退化的区域分布在中西部地区。③蒙古国境内荒漠和草原植被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而对于内蒙古而言荒漠和草原植被的NDVI也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森林植被与气温呈正相关。就政策层面:内蒙古区域近年来受国家重大生态政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影响,大部分东部和西部植被恢复较快。在今后如果增强两国的文化和政策交流学习,将会对未来的游牧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内蒙古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蒋冲 王飞 +3 位作者 喻小勇 穆兴民 杨旺明 刘思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805-3815,共11页
利用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观测资料,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水汽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呈南高... 利用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观测资料,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水汽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子区水汽由南向北递减,季节分布规律与年尺度基本一致,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②近52年平均水汽压呈上升趋势,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上升速率较快,巴巫谷地呈下降趋势;③53%的站点冬季水汽压发生突变,集中分布于秦岭以南的部分地区,突变集中发生在1985—1988年间,与冬季气温突变时间一致,其余季节突变现象不明显。④水汽在21a时间尺度下经历了4次干湿交替变化,各季节水汽变化规律与年尺度基本一致,未来一段时间该地区仍然处于相对干旱状态。⑤水汽压受到包括气温、风速、日照在内的多种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力大小排序为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水汽压 时空变化 突变 周期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潜在蒸发量的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蒋冲 穆兴民 +5 位作者 马文勇 于新洋 刘宪锋 李建国 刘思洁 王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利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大气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并进一步分析了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发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利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大气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并进一步分析了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发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由南向北顺次递减,具有较好的海拔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季节平均湿度以夏季为最大,冬季最小。(2)近52年绝对湿度除巴巫谷地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外,其它子区均呈现出增加趋势。1986年和1998年是湿度变化的转折点,1960—1986年以微弱下降为主,此后直至1998年震荡上升,199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和春、秋两季,除巴巫谷地外,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夏季和冬季,除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不显著正相关以外,其它区域也均为负相关。年度和春、秋两季两个指标负相关的紧密程度随着区域的南移而逐渐减弱。1960—2011年间,年度和季节尺度潜在蒸发和绝对湿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而在1960—1989年间,两者同向变化;1990—2011年间,年度和春、冬两季潜在蒸发上升,而同期的绝对湿度则是先上升再下降。(4)实际蒸发量的增加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湿度)增加,反过来抑制了水面蒸发(潜在蒸发量)。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部分地区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为互补关系,由北向南随着水分限制作用的不断减弱两者逐渐转化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绝对湿度 时空变化 潜在蒸发量 互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敦煌稀疏植被下垫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超 韦志刚 +4 位作者 高晓清 李振朝 侯旭宏 刘慧 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2-628,共7页
利用2009年夏季敦煌地区加强期观测资料,分析了稀疏植被下垫面CO2、水汽的通量输送规律和地表辐射、能量平衡等微气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敦煌地区夏季CO2、水汽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其平均通量分别为-0.023mg.m-2.s-1和2.90mg.m-2.s-1... 利用2009年夏季敦煌地区加强期观测资料,分析了稀疏植被下垫面CO2、水汽的通量输送规律和地表辐射、能量平衡等微气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敦煌地区夏季CO2、水汽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其平均通量分别为-0.023mg.m-2.s-1和2.90mg.m-2.s-1;地表平均反照率为0.24,低于绿洲内部;感热是该地区地表热量流失的主要形式,潜热和土壤热通量相对较小,平均波文比为3.08;观测中也发现了有较大的能量不平衡现象,利用试验资料估算了土壤容积热容量,并在能量平衡方程中加入了土壤热储量,提高了能量平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观测 近地面层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土壤热状况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振朝 韦志刚 +3 位作者 刘蓉 张堂堂 魏红 郑志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8-786,共9页
在陆-气相互作用中,土壤热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导热率等)和土壤湿度等陆面状况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着重要影响。黄土高原横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为我国第二大高原,幅员辽阔。该复杂下垫面上的陆-气相互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到... 在陆-气相互作用中,土壤热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导热率等)和土壤湿度等陆面状况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着重要影响。黄土高原横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为我国第二大高原,幅员辽阔。该复杂下垫面上的陆-气相互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到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而且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而对黄土高原区域的土壤热状况及土壤温度的研究是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塬区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温度状况,分析了造成各种下垫面温度分布和变化不同的原因,得到如下结论:在近地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振幅逐渐减小,40 cm土壤温度相对以上各层变化不明显。就季节变化而言,土壤温度在1 a中有两次稳定状态。第一次出现在4月上旬,其值约为6℃左右;第二次出现在11月中旬,温度值为14℃。相对于全年土壤温度而言,在12月到次年2月有一个低温中心,温度低于零度;7~8月间有一个暖中心。各层土壤温度在1月份是最低的,其后一路上升,4、5月份是土壤温度快速上升期,至8月上旬土壤温度达到最大值,为土壤升温期;其后温度开始下降。土壤温度梯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土壤的热量是从深层传向地表的,而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加大,土壤温度梯度转为负值,深层土壤从地表获得能量,到了傍晚19时左右,温度梯度又转为正值;土壤温度梯度的变幅在有植被时要明显小于无植被时。各站的日平均土壤导热率,柴寺、塬下和中心站分别是1.43,1.24,1.17 W·m^(-1)·k^(-1),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质地的不同是各站土壤温度分布和土壤热传导率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温度 热传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500余年来旱涝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玉 穆兴民 蒋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36,141,共6页
旱涝是影响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频发性自然灾害。利用兰州地区1470—2008年间旱涝等级序列,借助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500余年来兰州地区旱涝变化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旱涝演变存在1580—1721年... 旱涝是影响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频发性自然灾害。利用兰州地区1470—2008年间旱涝等级序列,借助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500余年来兰州地区旱涝变化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旱涝演变存在1580—1721年、1757—1789年、1891—1930年的3个显著干旱阶段和1533—1580、1721—1757年、1789—1891、1953—1961年的4个显著洪涝阶段,且旱多于涝;兰州地区旱涝序列存在年代际尺度和百年尺度的突变;不同时间尺度上正负相位交替出现,波动明显,兰州地区旱涝变化的第一、二、三主周期分别为108a、39a和13a;1951—2008年,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兰州地区旱涝气候变化表现为干旱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洪涝 周期 兰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年来畜牧业粗饲料消耗的变化特征及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润南 刘晓磊 崔雪锋 《饲料研究》 CAS 2016年第9期4-9,27,共7页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如何全方位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饲料中粗饲料消耗的变化情况与我国畜牧业联系紧密,从而也对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畜牧业粗饲料消耗量的变化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在...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如何全方位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饲料中粗饲料消耗的变化情况与我国畜牧业联系紧密,从而也对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畜牧业粗饲料消耗量的变化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统计数据,主要对我国近年来畜牧业总粗饲料消耗变化和规模化养殖的粗饲料用量变化进行计算,及它们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粗饲料消耗量逐年减少,其中生猪粗饲料用量下降是导致粗饲料总消耗量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中国生猪饲养规模持续向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形成主要依靠精饲料喂养的模式,造成粗饲料消耗量急剧减少,饲料总消耗量亦减少的情况,饲养效益比小规模和散养有一定的提高。研究首次计算我国畜牧业的粗饲料消耗量,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综述粗饲料对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饲料 规模化 消耗量变化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戈壁秋初太阳分光辐射及其反照率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志远 韦志刚 +1 位作者 李振朝 王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37-1943,共7页
利用2010年9~10月实地观测资料,分析了敦煌戈壁地区秋初地表太阳总辐射和分光辐射及其地表反照率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辐射及反照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季节转换,受天文因素太阳南撤的影响,地表总辐射及分光辐射强... 利用2010年9~10月实地观测资料,分析了敦煌戈壁地区秋初地表太阳总辐射和分光辐射及其地表反照率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辐射及反照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季节转换,受天文因素太阳南撤的影响,地表总辐射及分光辐射强度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晴天时,辐射通量日变化规则,全天呈对称分布,中午时达到最大值。阴天时,总辐射及分光辐射日变化明显受到云量的影响,辐射强度明显减小,变化呈现出无规则的锯齿型。地表对太阳总辐射及分光辐射的平均反照率变化不大,波动较小,30d变化趋势近似成直线。地表对总辐射及分光辐射加权平均反照率的平均值分别为:总辐射0.24,紫外辐射0.10,可见光辐射0.23,近红外辐射0.26。晴天时,地表对太阳总辐射、可见光辐射及近红外辐射反照率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早晚大,中午小。但对紫外辐射的反照率变化不明显。阴天与晴天时变化基本一致,阴天时全天平均地表反照率与晴天时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戈壁 太阳分光辐射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牧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文环境影响评价——以太仆寺旗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缪丽娟 徐霞 +1 位作者 兰玉芳 崔雪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0,共5页
基于农牧交错带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1995、2000、200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人文因子数据,使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作物学原理,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文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效果... 基于农牧交错带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1995、2000、200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人文因子数据,使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作物学原理,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文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近13年来太仆寺旗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其中耕地、林地变化最快;2)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太仆寺旗粮食产量影响较小,并没有直接导致减产;3)工程实施以来导致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4)近10年来太仆寺旗经济发展实现飞跃,人均GDP迅速增加,3大产业内部得到良好的调整.表明了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在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 影响评价 太仆寺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有助于劳动力结构调整 被引量:11
15
作者 缪丽娟 何斌 崔雪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426-430,共5页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旨在治理水土流失、防御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生态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但是,其对农户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学术界目前尚无...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旨在治理水土流失、防御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生态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但是,其对农户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使用文献析出法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分析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户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该工程是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上,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退耕还林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退耕还林没有造成劳动力转移"。我们着重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总的来说这一科学问题在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农户收入 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